书城成功励志准确表达你的想法(名师解惑丛书)
16419400000001

第1章 口语表达的理论研究(1)

口语表达的实质

一、什么是口语

口语是口语表达学研究的起点。《辞源》认为口语就是言语,实际上“说话”是指口语的使用过程。《现代汉语词典》给口语的定义是:“口语就是说话时使用的语言。”口语就是人们在口头交际中、在现想现说的情况下,借助各种语气和辅助手段而讲出来的话。

叶圣陶先生在解释“语文”一词时说:“嘴里说的话叫口头语,写到纸上的话叫书面语。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叫语文。”口语是相对于书面语而言的,所以,又叫口头语,它往往带有某种方言的因素。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口语产生在先,书面语是在有了文字之后,在口语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因此,口语是书面语产生和发展的源泉;而当某种语言的文字产生以后,口语和书面语就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而共同存在、共同发展。但它们毕竟属于不尽相同的两种言语的功能体系。口语是运用有声语言,通过口说耳听进行交际的;书面语是运用文字,通过手写眼看来传递信息的。

并不是全部以口头形式出现的讲话都是口语,口语只是其中的大部分。口头形式的讲话有以下几种类型:

(1)日常会话(包括答问、对话);

(2)在动作或事件中作出反应的偶发的话;

(3)夹杂动作的话;

(4)毫无准备地说一段连贯的话;

(5)有提纲的即兴发言;

(6)离不开稿子的讲话;

(7)念稿子。

其中前五种可以看作是口语。它们的共同点是:谈话内容纷繁丰富,交际双方有声有色,谈话方式无拘无束,且大多采用常速或快速语流。后两种,尽管在说话过程中要把一些书面语成分改为口语,但由于按字面上的语句念,人为性较大。所以,这两种类型都不能算口语,而只是书面语言的口头形式。

二、口语表达过程

口语表达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理和心理活动过程,包括内部言语形成和语言传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说话人由于个人的感情和思想的变化,产生了说话动机,形成了内部言语(无声语言),即确定说话的意向、内容,通过选择恰当的词语、句子,并根据一定的语法规则和逻辑规则,将这些语句排列成正确的次序,迅速转化为外部语言(有声语言)。

这一过程虽然非常短暂,但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互相连贯的阶段。

1.内部言语阶段

这是内部言语的生成和组织阶段。人们在说话时,总是先想后说或边想边说。说话首先要产生说话的动机,即要具有说话的想法。引起说话的动机主要有三种:

一是要求。希望别人满足自己的请求,人最早产生的语言要求从一些具体要求开始。这从初学说话的小孩那儿可以得出结论,如喝水、尿尿等等。

二是接触。与周围的事情进行接触,从而引发了自己的一些想法,有时候与周围的事物接触后,一些比较兴奋和激动的想法,欲一吐为快,产生了与对方交流思想感情的需要。

三是陈述个人的思想、感情。由于这其中的某种原因构成了说话的动机和想法之后,才产生了说话的意念,即大致确定说话内容的轮廓,生成一些“语点”,也就是有了压缩的信息点。由此形成了要表达的基本内容。例如“星期天”、“西湖”、“划船”之类。这时,其具体的话语细节还比较模糊,只是有了主题词语及潜在的联系,初步把这些压缩的信息变为连续的、线性的意义体系。负责内部言语生成与组织的是大脑神经中枢。在此阶段,说话人的心理因素起了主要的作用。

内部言语是有待扩展的言语表达的基础。

2.扩展、编码阶段

这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语言的转换阶段。即对压缩的言语信息按照语义初迹加以扩展,选择恰当的语词,根据一定的语法规则和逻辑规则,编码为外部语言。例如把“星期天”、“西湖”、“划船”这类主题词语,编码成一句话:“这个星期天,我们去西湖划船,好吗?”

要使言语编码能够顺利进行,需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有一定的口语词汇的储备,这是言语编码的符号材料。口语词汇的储备越多,说话就越能够准确、流利、生动。

二是要掌握把语词按正确次序组合的规则,即要懂得语法规范、逻辑规范,这是语言编码的结构法则。只有符合人们在长期语言实践中习得的语法规范与逻辑规范,说话才能让人听懂,不至于颠三倒四、前后矛盾,让人不知所云。

这一复杂的编码过程非常短暂,以至于说话时都很难觉察出来。这一阶段,除说话人的心理因素以外,思维能力与语言能力起了主要作用。

3.语言传送译码阶段

这一阶段是把编码成的语句,通过发声器官,变成外部语言,开始与对象进行思想与感情的交流。即说话人发出的一串串语流,把语义内容随着语言形式进行传递,口语的声波负载着语义内容,以空气(或电路)为媒介,向听话人传送。在这个阶段,大脑神经系统控制发音器官发出由不同的音高、音强、音长组成的语音波,表达一定的信息,传达给他人可以理解的语言符号。在语言传送过程中,如果中途有杂音干扰,或说话人的音量过小,传送不到听话人那里,或者听话人误解说话人所要传达的信息,译码失误都会影响交流的效果。

这是说话人与听话人的联结的阶段,其中说话人传送信息的物理因素起主要作用。

总之,从内部言语的生成和组织,到言语编码成语句,到外部语言的量化是口语表达的全过程。这一过程在实际说话时,是交互进行的,似闪电般地快捷的,它边想、边编码、边说,这几个阶段的连续衔接只是瞬间的事情,几乎是同时动作的。

标准口语的确定是同口语概念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问题。一般国家都把中等或高等以上文化程度的人们所操的口语确定为标准口语。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所谓汉语的标准口语,规定为受过中等以上教育,说地道北京话的人们日常所使用的口头语言。汉语的标准口语还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排除北京口语中的土音、土词、土语等杂质成分;二是适当控制儿化韵的使用;三是力求接近书面语并保持口语的基本特色。

总之,口头语言是人们在口语交际中使用的有声语言,它既包括断续、零碎、粗糙的简略口语,也包括连贯、规范、经过整理的标准口语。

三、口语表达的本质

口语表达是运用标准口语运载思想和感情信息的传达。断续、零碎、粗糙的简略口语不属于口语表达的研究范围。说比写难,这话不无道理。由于说具备了表达与反馈的双重性,在表达之前,很难刻意、反复去构思,加上在交流中,可以随意插补,经常更换话题,这就要求表达者反应迅速,即兴构思,语随口出,而且要保持语意的连续性、连贯性。正如“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作为口语,话一说出口便进入信息圈,脱离控制,成为‘公羊’。这时亡羊补牢往往会弄巧成拙”。所以口语表达中的口语应该是连贯的、标准的、经过过滤的优质口语,它既保持了口语的特质,又接近于书面语,是规范化了的口语。

口语表达是出于某种社交使命而进行的信息传达。没有社交使命的说话也不属于口语表达的研究范围。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口语,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口语是第一位的交际工具。人说话是为了交流思想,传播信息,统一行动,发展生产。人要活着,要活得愉快,活得潇洒,活得有意义,就不能不说话。口语是指人们用口所说出的有声语言,一个人可以不读、不写,但每一位发音器官健全的人却不能不言。我们每天都运用口语交流思想,据统计,人平均每天有一个小时在说话,如果按人一生60岁计算,一生有900天在说话。假若把这些话用文字记录下来,可以编成一千多部长达400页的著作,因此口语表达是社会成员之间交流思想、传播经验及人类自身的社交工具和手段。

口语表达是以表情达意、传递信息为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只有声音而没有意义的口语不属于口语表达的研究范围。说,是口语表达的基本方式,声音是口语表达的物质传播媒介。运用口语表达思想是通过声音,利用语音来作用于对方的听觉器官。以声传意便成了口语的本质之一,运用口语交流,一般都是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这种交流往往是双向的(如两人交流),或多向的(如众人讨论或聊天),表达者可以当即得到信息反馈,它具有表达与反馈的两重性。在通讯技术发达的今天,人类可以超越空间的限制,但必须依赖声波的传递,表达着同样可以迅速的、直接的信息反馈。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口语表达是一种借助于声音和态势完成表情达意任务的复杂精神劳动。

口语表达在本质上属于现实活动而不属于艺术活动。一切艺术口语形式如相声、评书等不属于口语表达的研究范围。然而,口语表达的魅力在于它超越了现实口语粗糙、简陋的形式,吸收了戏剧、曲艺、雕塑、舞蹈、绘画等多种艺术的营养和特长,并加以融会和改造,加之对语言艺术的研究和运用,形成了一种具有新质特征的独立活动。因此,口语表达在本质上也是一种艺术性的现实活动。

综上所述,我们对口语表达及其本质作如下界定:口语表达是表达者出于某种社交使命,运用连贯、标准的有声语言,并辅之于态势语言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以声音、态势为工具,以标准口语为产品,以传情达意为目的的特殊精神劳动。从本质和深层意义上说,口语表达是一种艺术性的现实活动。

口语表达的特点

一、口语表达活动的综合性

综合性成为口语表达的最突出的特点。

1.系统的综合

口语表达活动是由语言系统、声调系统、态势系统、主体系统、听众系统和时间系统等诸多系统构成的复杂的大系统。作为一个大系统,口语表达具有整体感和协调感。这主要体现在每个子系统既作为独立的单元而存在,具有自己独特的规律和功能,又作为口语表达活动整体的一部分而出现,服从和服务于口语表达的总目标和总要求。同时又通过心想、口说、耳听、目视、情动等生理、心理活动的默契配合,协调一致,共同完成口语表达的任务。

2.调动的综合

口语表达的过程是一个从生活到思想,再由思想到口语的双重转化过程。既然是双重转换,那么,从生活到思想的第一层转换就离不开表达者认识并加工生活的摄制力,而从思想到口语的第二重转换中,又离不开表达者“调动”多方面储备的表现力。因此,口语表达的实质是对自身储备的一种综合“调动”,它包括表达者多方面的素养、多方面的能力和多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在储备大体相当的情况下,不同表达者所表现的调动艺术能力的高下,就有着决定性的意义。调动,就是通过想像和联想,促成各种沉淀记忆的复活、再现,以源源不断供应连续讲话的需要。正因为表达是一种调动,因此才“积之愈厚,发之愈佳”。善于调动而“厚积薄发”常常是口语表达的力量所在。

3.手段的综合

口语表达超越文字之外,具有传声性和表情性两大长处和手段多样性的特点。就传声性来说,口语表达通过声调的高低、强弱,语气的缓急、长短、粗细,使有声语言增强了活力,在语流进程中显示出千姿百态,甚至还能掩盖内容的不足。所以苏东坡曾有过“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就表情性来说,讲话者不仅可以利用词句和声调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还可以运用面部表情等“有色语言”和手势、姿态、动作等“体态语言”来表达或补充意思和情绪。这种多样化的表现方法有效地增强了表达的效果。

所以,我们说口语表达的综合是表达系统的综合,“调动”的综合和表达手段多样化综合的有机统一。

二、语言、思维运动的同步性

口语表达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作为外部语言的口语和作为语言的思维,它们的运动是同步的。实际上,口语表达的过程是一个将自己的思维语言迅速外化为口头语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思维——快速选词造句——口头语言,几乎是闪电般的快捷。当然,从更精确的意义上说,这种同步实际上是具有一定时差的同步。口语和思维的同步运动是在现想现说、现说现想的情况下进行的。当要说还未启齿的时候,思维往往是活跃的,与话题相关的内容想到了很多,但不一定那么有条理,或者仅仅有个大概的轮廓。在说话的过程中,前一个意思说完了,新的想法很快又产生了,而且总想尽量使所要表达的意思说得更完善、更充实。有时说完了,觉得还没有把意思完全表达出来,想想,又迅速用口语加以补充。人们的思想和口语就是这样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着,由起初不完全定型的想法到逐步完善,直到越说越明白。

完善的口语表达要求言语与思维必须同步,思维慢了,后句接不上前句,造成表达上的“延顿”和“空白”;言语慢了,语言跟不上思想,形成表达的“迟滞”和“嗫嚅”。口语表达的这个特点,要求人们的思维更加敏捷,表达更加迅速,反应更加灵活。

三、言语形式的简散性

口语是随着内容的表达需要,自然而然吐露出来并加以自我调节的。由于表达速度快捷,使得讲说者来不及对语言进行细致的加工润色,因此,口头语不像书面语那样讲究语法的严密和结构的完善,它具有简散性的特点,即表现为言语形式的简略和松散。

简略是指用语简略,即多用短句以及省略句、隐含句、脱落句等。这是因为思维受时间的限制,说话者难以组织结构复杂的长句,而且,说话双方处于特定语境中,有些词句省去不说也不会影响理解。因此,日常口语不追求句子成分完整而着意于表情达意的需要。

松散,是指结构松散。如口语停顿多,关联词少,语流时断时续,等等。这是因为口语表达可以随想随说,并不要求一口气说完,而且口语的呼吸段落要比文章的视觉段落短得多。文章写在纸上,一个停顿可以管几十个字。而说出话来,一般十来个音节就需要有一个停顿。因此,口语表达在言语形式上就有松散的特点。

四、口语传播的暂留性

口语表达是以声波为载体来传播语言的,而声波传送转瞬即逝。这就决定了口语具有暂留性的特点。所谓暂留性是指一句话讲出来,能清晰停留在记忆里的时间很短。据测试,一般人听连续的语流,精确地留在记忆里大概不超过七八秒钟,此后便被新的语言刺激所代替。口语传播实际上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语言流动、记忆转换的过程。这是口语区别于文章的一个很突出的特点。文章可以长久保存,反复揣摩,传之永久。声音却一纵即逝,也来不及推敲、斟酌、玩味。所以,人们对口语表达的评价往往是从整体印象出发的。

口语传播的暂留性对口语运用有如下指导意义:

(1)坚持以准确、清晰、洪亮的声音有效地完成口语表达。

(2)必须掌握适当的语速,需要对方听清的问题可以放慢速度,以加深记忆。

(3)必要情况下可用强调、渲染、反复、烘托等手法实施语言的强刺激,以延缓暂留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