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准确表达你的想法(名师解惑丛书)
16419400000003

第3章 口语表达的理论研究(3)

根本不要求反馈的交流是不存在的。当面谈话,如果对方根本不听(没有任何语言的和非语言的手段表示他在听),那谈话是很难继续下去的。打电话,如果电话中丝毫得不到对方的反应,发话人一定会“喂喂、喂喂”地喊起来。没有人理睬比大受围攻还要悲哀。假若真的出现绝对的没人理睬的状况,那无论哪种形式的口语交流都是难以维持的。

口语交流的一方总要或多或少考虑对方的情况,从而决定自己的言语内容。说话人的思路总是自觉不自觉沿着两条线索发展的:一条是自己的立场、处境、思想、情感、思考方法,另一条则是对方的立场、处境、思想、情感、思考方法。另一条则是对方的立场;处境、思想、情感、思考方法。而且总是不断按对方的实际反应或自己估计的可能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言辞的。绝对的“自我中心”、“自我发泄”,而一点不顾及对方反应,只存在于精神病患者或很小的小孩之中。

反馈,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相互交流律”是口语表达的一条基本规律。

并时反馈与延时反馈从反馈的响应时间来看,在交流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反馈方式:并时反馈与延时反馈。

并时反馈,是一种与交流行为同时发生的、与交流过程同步的反馈。“面对面”的交流,都是并时反馈。人作为最复杂的交流系统,具有最完善的并时反馈功能。在口语交流中,交流中的各方,都可在互动过程中根据对方的反响,作出及时的调整。在演讲中,尽管不存在演讲人与听众交替对话的机会,但是,听众对于演讲的反应,仍无时无刻不以各种非语言消息、甚至语言消息表现出来。优秀的演讲者,通常是对反馈很敏感的;只有那些自负的、飞扬跋扈的演讲者,才设法过滤掉整个反馈。

延时反馈,这是一种滞后于交流行为,或为交流者延时接收的反馈。例如,当教师在电视台给“电大”学员讲课时,“交流”成了一种单向的通道。作为学生,他们所能利用的反馈渠道,只有书信或电话等。因此,这种反馈势必只能是“延时的”。

反馈通道的形式、状态,对于反馈的实施和效率极为重要。好的交流系统,不仅应该是有利于消息发送的系统,而且也应该是有利于信息反馈的系统。对于成功的口语表达来说,创造多向、多通路的反馈渠道,并使这种渠道保持良好的通导状态非常重要。

三、口语交流双方的地位、角色关系

口语交流,按参与的人员来划分,可分为“二人交流”、“小群体交流”和“大众传播”。这里,它至少要涉及到两个交流主体,所以,口语交流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基本单元所组成的交流系统。在系统中,交流双方的地位和担任的“角色”是不同的。

口语交流与地位影响这个交流系统的诸多因素中,交流双方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所谓地位,是指交流各方在社会上所处的相对位置。这种位置有的是天生的、自然性的,如父母之于子女,晚辈之于长辈;有的则是后天的,如穷人之于富人,下级之于上级。也有的地位,既带有自然性,也带有社会文化性,如东方社会中,男人与女人的相对地位状态。这种在地位上的相同和相异的因素,构成了人与人之间实际上的平等和不平等状态,从而极大地影响着交流双方的口语表达行为。一般说来,具有相同地位的人,在口语交流中,处于平等状态,如同学、同事、朋友之间谈心。与此相反的,是所谓“非平等口语交流”,即交流双方在身份、地位上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使双方关系呈现为相对不平等状态,如父母与子女,上级与下级,富人与穷人,雇主与雇员之间的交流。

口语交流与权力在口语交流中,权力也同样重要。权力在实质上也是地位问题。权力多少的不同,结果也导致口语交流的双方处于非平等状态。有五种情况可以提高一个人在口语表达中的权力:

(1)“酬报权力”,即一个人享有给予他人所需求的权力。

(2)“惩罚权力”,即一个人具有惩罚他人的权力,这是第一种权力的消极形式。

(3)“受敬权力”,即某个人为对方所敬慕、赞许。

(4)“专家权力”,即一个人较之于对方有更多的知识、才能。

(5)“法定权力”,即一个人因自己所处的位置,而具有支配对方的权力,如父母之于子女。

一个人越是拥有上述一种或多种权力,那么,他就必然越是拥有更有力的地位,而使口语交流处于不平等状态。

口语交流与角色社会生活就像一个大舞台,每个人都在其中扮演着一定的角色。当某人以一个具体的角色出现在生活舞台上的时候,别人就对他抱有热切的角色期待,期望他按照角色规范的要求行事,用角色语言说话。

角色是指一个人在人际交往的对应关系中所持有的身份、地位,其尊卑高低随着交往对象的变化而变化。在现实中,每个人都是在多维的、多层次的关系网里生活,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和交流对象面前,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以一个家庭为例,他在爸爸面前是儿子,在儿子面前是爸爸,在妻子面前是丈夫,在哥哥面前是弟弟,如此等等。根据人际交往的对应原理,交往双方相互抱有热切的角色期待。就是说,爸爸期望、要求儿子像个做儿子的样子,并能以儿子的角色来对爸爸说话;儿子期待、要求爸爸像个做爸爸的样子,并能以爸爸的角色来对儿子说话;以此类推,妻子对丈夫,丈夫对妻子,弟弟对哥哥,哥哥对弟弟等等,都相互存在着热切的角色期待。平时,他可能担当多种角色,处于多维之中,是抽象的,模糊的。一旦开始了直接的语言交往,说话人就像演员登上舞台一样,由于对方热切的角色期待,他在说话中所扮演的角色立刻被具体地、明确地规定下来,并要求他严格地按照角色语言说话。

社会心理学家把角色语言概括为三个方面:

(1)必须说的话;

(2)允许说的话;

(3)禁止说的话。

不按这个规定说话就不是角色语言,就会出现言语上的失误。

例如,一个年轻姑娘向老大爷问路:“喂,老头,往李村去还有多远?”连问三次,老大爷才开口说:“三拐杖。”姑娘奇怪了,说:“应该论‘里’嘛,怎么论‘拐杖’呀?”老大爷说:“论‘里’呀,你应该叫声‘老大爷’,你不懂‘理’,我才拿‘拐杖’教训你哪!”

在这个例子里,对话的两个人是长幼关系,面对着一位长者,年轻姑娘必须以晚辈的身份说话,按照角色语言的要求,称一声“老大爷”是必须说的话,询问路程是允许说的话,叫人家“老头”是禁止说的话。这个姑娘没有按照角色语言的要求说必须说的话,而是说了禁止说的话,结果当然出了“格”。

四、交流的“自我状态”

所有的人,都离不开这三种“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和“孩子自我状态”,口语交流与这三种自我状态相关联。

当处于所谓“父母自我状态”时,心理状态是自然的,具有优越感的,此时的言语往往是支配性的、评价性的、批评性的,甚至是跋扈的。当处于所谓“孩子自我状态”时,言语往往是创造性的、自发性的,有时是任性或粗暴的。当处于所谓“成人自我状态”时,言语往往充满自信和理性,富有教养,不卑不亢,并具有分析、理解和平等精神。

由于口语表达者的自我心理状态与交流行为密切相关,因此,分析自我状态,就成为把握口语交流类型的重要途径。从这个理论出发,口语交流可划分为三个类型:

互补性交流在“互补性交流”中,交流双方都能正确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自我状态,并对之作出正确的反应。

〔例一〕

甲:“刚才我说的话,你觉得怎么样?”

乙:“我明白你的话的弦外之音。”

〔例二〕

甲:“这正是我希望的结果。”

乙:“是的,夫人,您的想法总是很奇妙的。”

以上例子说明,“互补性交流”不一定是身份对等者之间的交流。其关键一点,交流双方明白各自的自我状态,言谈举止恰如其分,即符合各自的身份。互补性交流经常是富有结果的。

含蓄性交流

在交流中,如果一方不仅反映着某种自我状态,而且还隐晦、含蓄地表示着其他身份状态,那么,这就是含蓄性交流。

〔例三〕

80岁的施姆莱尔娶了一位年轻太太。真是奇迹——她生了个孩子!他沉思着去找犹太人的传教士,问道:“拉比,这可能吗?”

拉比答道:

“我给您讲个故事:从前,有个非洲人,他撑着一把阳伞,在沙漠中行走着。突然,一只狮子朝他走来了!他迅速地把伞收起来,并把伞当作枪向狮子瞄准,然后只听得‘砰’的一声——再一看:狮子躺在血泊之中死了。”

“这不可能!”

“这是真的!要知道,他身后还站着一位拿枪的猎手,他在这同时开枪了!”

在上例中,拉比对80岁的施姆莱尔除了用“成人对成人”的身份说话之外,还含蓄地用了“父母对孩子”的身份。“含蓄性交流”要求至少有交流的一方对语言消息和非语言消息都很敏感。在许多情况下,“含蓄性交流”是冲突状态即将产生的征兆,因为它意味着交流一方对另一方所表现的自我状态潜意识地或有意识地不满。

错位性交流错位性交流中,交流双方并不明白对方的自我状态,并作出错误的反应。

〔例四〕

丈夫:希望我们能理智地结束这场争吵。

妻子:有两个方案,可以结束这场争吵。

丈夫:第一个方案?

妻子:我们两人都承认我是对的。

丈夫:第二个方案?

妻子:我们两人都承认是你错了。

在丈夫看来,妻子对丈夫理应是“成人对成人”的平等式的。但妻子却很蛮横,她对他抱之以“父母对于孩子”式的反响。这是一种心理和交流状态的错位,很可能导致冲突。

五、小结

所谓相互交流律,就是指担任不同“角色”的口语表达者,相互传输信息和感情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不断地“输出——反馈”来进行自我调节而实现的。

这条规律有四点具体含义:

1.口语交流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

口语交流的双方是相互依存的,舍弃一方,或出现“严重障碍”(两人吵起来,拍桌而起,不欢而散),便不能构成口语交流。在这个整体性的交流过程中,其间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互相关联而不能被切割的。

2.交流的目的性

从“二人交流”到“大众传播”,都是有某种目的性的,例如,在“谈判”或“调解”这种交流形式中,正是对一定目的的寻求,将要求“谈判”、“调解”的各方带到谈判桌前,带到调解的对话过程中。交流自身的结构和系统状态,都是因某种客观的“目的”而被维系着的。

3.口语交流的自律性

一个系统实际上是被其目的所支配的。为了达到目的,系统便对自身的要素及运作,予以调节和控制。例如,谈判的双方在激烈的、艰苦的、有时是漫长的“讨价还价”过程中,各自都有所让步,最后在一个各方都认为可以接受的条件下达成协议。由此可见,这种艰苦或漫长的协商、谈判过程,实际上是该交流系统为某一目的而进行不断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过程。这是个不断反馈的过程。

4.口语交流的层级性

任何系统都是按照一定的等级与秩序组织起来的,口语交流也不例外。在同一层级,口语表达的地位是平等的,而由地位、权力、“角色”的不同,会形成口语表达的不同层级,不同层级之间将会导致口语交流的不平等状态。在不少的场合中,口语交流是按层级的范围予以控制和交流的。例如,党内的一些“信息”总是按层级范围传达,某某文件只能“传达”到各省、各大军区某一级首长;某某“讲话”,可以“下达”到“县团级”。还有某些“精神”,允许传达到“全体党员”。至于一般群众,有时会延迟得到某些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