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科学我知道-Why太空
16430100000025

第25章 星系互相“吞食”吗?

宇宙浩瀚,蕴藏着不知多少物质。这些物质的质量只能以天文数字来表示。即使这些物质都集中在星系中,宇宙中星系的密度也是非常低的,平均来说,星系与星系间的距离远达百万光年以上。在这样的情况下,两个星系相互碰撞的机会是微乎其微的,更不要说星系之间的互相吞食了。

但是现有的星系形成理论中就有一种理论认为,椭圆星系是由两个旋涡扁平星系互相碰撞、混合、吞食而成的。天文观测告诉我们,旋涡扁平星系内的恒星都比较年轻,而椭圆星系内的恒星年龄都比较老。对这一观测事实有人从气体转化成恒星过程中气体团收缩的时间先后来解释。这种解释有着一定的道理,但也有漏洞。而另一种就是星系吞食理论,即先形成旋涡扁平星系,所以这些星系中的恒星比较年轻。两个扁平星系相遇、混合后再形成椭圆星系,那当然在椭圆星系内恒星的年龄要比扁平星系中的老些。还有人用计算机模拟方法来验证。结果表明,在一定的情况下,两个扁平星系经过混合的确能发展成一个椭圆星系。

观测上,有些现象用两个星系的碰撞来解释比较合理。

例如,有一类称为环状星系的恒星系统。这类星系从外形来看,恒星分布在一个环状圈内,有时环的中心没有任何天体,有时环的中心有天体,有时,环上还有结点。这种环状星系的形成机制只能借助于两个星系的碰撞来解释。这种碰撞有时就会发生吞噬现象以致出现环中心物或结点。美国著名天文学家阿勒·图姆勒最早用计算机来模拟这种星系的形成。

最近,加拿大天文学家考门迪观测发现,某些比一般椭圆星系质量要大得多的巨椭圆星系的中心部分,其亮度分布异常,仿佛在中心部分另有一小核。他的解释就是由于一质量特别小的椭圆星系被巨椭圆星系吞噬的结果。

虽然星系之间的相互碰撞、混合或吞食理论能解释一些观测事实,但星系在宇宙中分布的密度毕竟是非常低的,它们相互碰撞的机会是非常小的,要从观测上发现两个星系恰好处在碰撞与吞噬阶段是很困难的。所以星系相互吞噬是否一定会发生还是一个谜,值得人们去深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