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给氧装置主要有:
(1)鼻导管或鼻塞法给氧。这是临床上最常用的简单、价廉、方便、舒适的给氧方法。鼻导管为柔软胶质,前端有多个小孔,使气流分散并避免堵塞。吸氧时缓慢插入一侧鼻腔直达软腭水平,每12小时更换一根导管,并由另一侧鼻孔插入。防止导管误插入食管。吸入氧浓度与氧流量关系可用公式表示:氧浓度(%)=21+4×氧流量(升/分钟)。一般氧流量控制在1~3升/分钟,氧浓度在25%~30%比较安全。目前主张鼻导管置于鼻前庭,以减少刺激和堵塞,且给氧效果不降低。若改用鼻塞,氧疗时塞于鼻前庭,与前庭壁基本密合,其效果与鼻导管相当。慢性呼吸衰竭者,氧疗一般不少于3~4周。使用这种方法吸氧流量不可过大,过大时病人不能耐受,且鼻黏膜干燥,痰液黏稠不易咳出。
(2)面罩给氧。有多种面罩,面罩内氧浓度稳定在25%~30%。缺点是影响呼吸、进食和咳嗽,病人感到气闷,难于接受。通常在接通某种专用呼吸机时使用。目前有用鼻罩吸氧者,较舒适。
(3)氧帐式头罩给氧。氧帐式头罩给氧主要适用于小儿患者,需要高浓度给氧时。给氧工具为头罩或氧帐。头罩用有机玻璃或塑料制作,氧帐多用透明塑料薄膜,制成见方的小帐。使用头罩时将头罩置于患儿头部,如用氧帐则置于患儿上半身或全身。其吸入氧浓度可达50%左右。有二氧化碳潴留者则不能应用。
(4)机械通气给氧。当常规氧疗不能将动脉血氧分压升至安全水平,或因二氧化碳潴留加重导致呼吸抑制,可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应用机械通气。
(5)高频通气给氧。高频通气可减少对心肺的压力性损伤,且易与自发呼吸配合,可用于辅助呼吸或呼吸机撤离前。
(6)高压氧疗。该方法是在特殊加压舱内,将纯氧在202.75~303.98千帕下给氧,可用于治疗一氧化碳中毒、减压病以及心、脑、肺复苏等。目前尚未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