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科学新知丛书-有机物世界漫游
16441500000015

第15章 人体健康与疾病(3)

圆白菜和白菜中含有吲哚类化合物,对癌细胞有极强的抑制作用。包心菜含丰富的钼元素,可以防止亚硝胺的合成,因而具有防癌作用。鲜姜中含有一种很重要的抗癌物质——多元酸人参萜三醇,该物质可以减小细胞膜的渗透性,从而防止细胞的增殖,以抑制癌细胞扩散。

再有,红薯对癌的抑制作用居黄绿色植物之冠,不容忽视。它含有一种叫做去氢雄酮的化学物质,可以用来预防结肠癌和乳腺癌。

人体内肿瘤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人体内所含的“自由基”过多。“自由基”可破坏人体免疫系统,并使脱氧核糖核酸(DNA)及细胞损伤,进而诱发癌症。而胡萝卜中所含的胡萝卜素能发挥抗氧化作用,消除“自由基”。香菇中含有一种叫1,3-葡萄糖苷酶的物质,能增强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国外对香菇浸出液的研究发现,香菇浸出液中含有能阻止细胞过度繁殖的抗体,因而能对已发生的癌细胞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医学专家说,癌症是可以预防的,适量吃肉、多吃蔬菜水果可有效减少患癌症的危险。

人类已经研制出和正在研制各种抗癌药物。紫杉醇是红豆杉属植物中特有的抗癌活性物质,它能够阻止癌细胞快速繁殖。紫杉醇用于治疗卵巢癌及乳腺癌有显著疗效,对于肺癌、头颈癌等也有一定疗效。

紫杉醇存在于红豆杉树皮中,含量只有0.06%~0.07%,树叶中一般仅为0.003%左右。1994年人工合成获得成功。红豆杉是国际濒危珍稀物种,有植物黄金之称。我国科研人员1998年在雅鲁藏布大峡谷考察时,曾发现大片原始红豆杉群,红豆杉的人工栽培也已获得成功。从我国特有的植物桐科喜树分离的喜树碱、10-羟基喜树碱都有显著的抗癌作用。

芳香诊疗

人类使用香料已有悠久的历史,有些香料可当作药物。中国民间有焚烧艾叶、菖蒲等来驱疫避秽的风谷,沿用至今人们还习惯在端午节时薰香以杀灭越冬的害虫,减少夏季疾病。早在汉代前后,中国最早的中药著作《神农本草经》的附录中就有芳香植物当作药物的记载。明代的著名药物家李时珍发展和汇编出巨著《本草纲目》在1596年出版,其中专列“芳香篇”,有56种香料作为药物使用。

在外国,从罗马帝国时代开始已有使用香精油作为治疗剂的记载。公元前1600年前后已经有100多种香精油的药用处方,像著名的埃及艳后就用填以玫瑰花瓣的枕头,助其入睡。

在17世纪的英国,曾发生过一次危害很大的鼠疫,但有一个小镇却在这次灾难中幸免于难。事后研究其原因,发现那里是薰衣草的贸易中心,周围的空气被香气消毒而起到了保护作用。

1988年在北京举行的一次国际会议上,与会人士认为“芳香治疗”是仅指用吸入挥发性香料或香精来医治、减轻或预防人类疾病的一种方法。1995年在土耳其举行的国际会议上,再次强调了上述观点,并指出“芳香治疗”,只能医生或在药物科学方面受过良好训练的人才可以使用。这主要是防止庸人作假。当然除了用鼻子吸入的办法外,沐浴或按摩时,使香料经过皮肤毛孔渗入人体也是相当好的途径。

近10多年来一些医生、药物专家和香料专家,尽可能地利用现代仪器和先进方法研究证实“芳香治疗”的效果。

1988年日本人研究发现,茉莉香气会在大脑皮层前部和左中部引起明显的脑电波增强,这是兴奋的表现。这种图形与要打瞌睡时喝了一杯咖啡后的脑电波变化是同一方式,而闻了薰衣草油香气就会导致它的显著下降,说明薰衣草具有镇静作用。

1992年,有人探测了5种香气对心率和脑电波的效果,发现心率和脑电波在同一香气条件下的变化趋向是一致的。愉快的香气使中枢神经系统活跃,增加心率;镇静的气味降低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

1994年维也纳大学的研究小组进行药物动力学的研究,选用了8名神经方面健康的志愿者,年龄在20~30岁,再加一位临床检查证明是失去嗅觉者,让他们吸入1,8-桉叶醇,这些人的大脑血液流动都会增加,说明大脑皮层活力增加了,连那个不能辨别嗅觉的失去嗅觉者也有同样反应,说明那不可能是条件反射的结果。另外,测定出血液中增加了吸入香料的浓度,从4分钟到20分钟,桉叶醇在血液中的浓度几乎呈直线上升,直到最高值。一旦吸入停止,在静脉血液中的香料浓度也会立刻下降,证明使用香料对人体是非常安全的,不会成瘾。

现在,芳香治疗范围不断扩大。热带、亚热带地区气温较高,人会感到头昏脑胀,自古以来那里的人们就采用香精油来减轻症状,使头脑清醒,即所谓的解暑、醒脑、提神、镇痛的功效。还可以用它来预防感冒、咳嗽、鼻塞、虫咬后消炎止痒等。20世纪30年代出名的有老虎油、万金油;20世纪50年代后有白花油、清凉油等。

环境芳香学的兴起让人们生活在芳香的环境中,在工作时可以集中精力,提高效率;在休息时,可以缓解疲劳,松驰神经。日本清水建设公司已设计了多幢大楼,这些大楼可以通过中央空调系统,用计算机控制脉冲式定期散发香气。国外有的公司在清晨、午休后喷发柑橘香气唤醒员工,使之精神振奋;工作时散发花香使人安静,可以集中精力;午餐、下班时发出森林、大海等自然气息,让人精神松驰,消除疲劳。今后这些方法还可以普及到公共场所,甚至于像空调机一样,深入千家万户,使人们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更有“芳香疗养院”一说,那里到处是香花芳草,伴随着悠雅的音乐,使病人心旷神怡,逐渐战胜一些难于医治的慢性疾病,恢复健康。这是一种精神疗法,既有生理上的疗效,更有心理上的作用。

芳香治疗学和芳香心理学的研究还在继续深入,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相信芳香将会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幸福和奇迹。

人造血液

血液在人体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负责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部分,再将二氧化碳和需要排出体外的物质带到肺和肾脏。血液主要由血浆(55%)和血球(45%)两部分组成。血液的成分很复杂,功能也有许多方面,目前,人们还不可能制造出具有全部功能的人造血液。正在研制中的人造血液是要替代红血球携带氧气的功能,这对于挽救因大出血而生命垂危的伤病员至关重要。

对于失血过多的伤病员可以通过输血解救,但是由于血液的存储量有限,在遇到大面积灾难,如突发战争、地震、恶性交通事故等时,大量供应新鲜血液是极端困难的。另外,输血也是艾滋病、肝炎等疾病重要传播途径,有的人还会出现输血反应。采集、保存人血的费用越来越高,研制人造血势在必行。

1966年美国科学家克拉克将小白鼠浸没在用氧气饱和的一种叫氟碳化合物的液体中,小白鼠可呼吸这类液体中所溶解的氧气而维持生命。1小时之后取出的小白鼠还能继续存活。这一发现开始了人造血液研究的新篇章。氟碳化合物是无色透明的液体,不溶于水及一般有机溶剂,与血液不相溶,不能直接注射到生物体内。要想实际应用必须制成乳剂,使氟碳化合物形成细小颗粒,稳定地悬浮,可与血液相混。由于颗粒细小,表面积大,携带和交换氧气更为有利,所以乳化剂的研制也是一个重要课题。1977年日本科学家内藤勇敢地决定把人造血输入自已的血管,进行了首次人体试验。他的助手被他的自我牺牲精神感染,也积极参加试验。试验获得成功,震惊了世界医学界。1978年9月,前联邦德国首次对7名交通事故受害者输用了氟碳代血液。1979年在日本有一男孩手术后大出血,由于血型特殊,当地血库没有鲜血可供,医生们决定用人造血维持病孩生命,直到从外地运来所需鲜血。美国有位教徒需要输血,但该教教义规定不准输血,最后也是输了人造血才挽救了生命。1980年人造血也在中国成功地进行了临床应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了1号、2号、3号氟碳代血液,在世界上首次应用于野战战场实地抢救,至今已完成几百例成功的临床病例。目前的研究方向是寻找能从体内迅速排出的新的氟碳化合物和毒性更小,乳化能力更强的乳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