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动物(科学探究丛书)
16451000000003

第3章 陆地动物世界(1)

食蚁兽没有牙齿

食蚁兽是一种奇异的哺乳动物,它只居住在拉丁美洲。在动物分类学上属贫齿目食蚁兽科。所谓贫齿目,是指无齿或少齿的动物。人们见过无齿的家禽,如鸡、鸭等,它们进食时都是“囫囵吞枣”。然而哺乳动物中的无齿兽——食蚁兽又是怎样吃东西的呢?它们吃东西也是囫囵吞枣,只是进食方式与鸡、鸭不同。食蚁兽以蚁类、白蚁和其他昆虫为主食。它的嘴细小如锥,舌细长似绳,眼鼻耳孔很小,当它用长嘴前端的鼻子,嗅出白蚁的气味后,便启动前爪创开蚁封,直捣蚁窝。正值白蚁惊慌逃窜时,食蚁兽便伸出它那长约30厘米的舌头,像人舐芝麻似的,粘吸白蚁。那么它的舌头又是怎样准确地“粘”住白蚁呢?原来食蚁兽还有一个高度发达的下颌唾液腺,它能源源不断地分泌出一种黏液。这种黏液能像胶布似的,把白蚁粘住,并送到嘴里,囫囵蚕噬。食蚁兽就是靠这条伸缩自如的长舌,来专门“抓”取昆虫充饥的。蚁类又是它最爱吃的东西,因此也就被人起了个食蚁兽的名字。食蚁兽每餐都要吃相当数量的白蚁,动物学家解剖得知,一只未成年的食蚁兽能吃下一磅重的蚁或蚁的幼虫。

热带地区有大量作恶的树白蚁和地白蚁。其中食肉游蚁非常凶狠,常成群结队向对手进攻。遇上大蛇,它们也会包围起来,群起而攻之,把它吃得仅剩一架白骨。可是食蚁兽却又是它的克星,食蚁兽能把这些害物消灭掉,对动物、植物、人类都是一大功劳。

食蚁兽在南美有三种:即大食蚁兽、小食蚁兽和二趾食蚁兽。大食蚁兽体大如猪,身长可达1.3米,高0.9米,体重约30~35公斤。小食蚁兽像狗那么大,身长约60厘米左右,尾巴长45厘米。食蚁兽的相貌,除嘴和舌特殊外,还有许多奇特的地方,如它的前腿粗壮有力,爪子也很强悍尖锐,略有弯曲,如同镰刀,这是为了自卫或掘穴灭蚁。又如食蚁兽的皮肤长得又硬又厚,可防其他动物的尖齿利爪。

蛇的功过

《晋书·乐广传》里有一则故事:乐广的一位好朋友很久没有来他家做客了。乐广便去问这位朋友是什么原因。朋友说:前次来你家喝酒,刚举杯要饮时,发现酒杯中有一条蛇,感到十分恶心,不饮吧,又怕失去礼貌,便硬着头皮喝了下去,回家便病到现在。乐广听了深感过意不去,回到家中,对酒杯中会有蛇,百思不得其解,心中烦闷,便独自喝酒,忽然发现杯中果真有条蛇影。乐广回头望见墙上挂着一张弓,角弓上漆画着一条蛇的图案,乐广恍然大悟,原来酒杯中的蛇正是墙上这张角弓的影子。乐广再请朋友喝酒,酒席仍设在原处,斟酒给朋友,问:“杯中有蛇吗?”答:“见到的和前次一样。”乐广就对朋友说明真相,朋友豁然猛醒,病也立即好了。这个故事虽然是比喻疑神疑鬼,虚惊一场,但是,也反映出蛇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可怕的。

蛇毒被称为五毒之首。被毒蛇咬伤,若不及时医治,轻则红肿,重则丧命。在巴西和印度等蛇多的地区,每年被蛇伤的人数以千计。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蛇咬人都能引起中毒。蛇分有毒蛇和无毒蛇两大类。世界现存蛇类约有2500种,我国约有194种,其中剧毒的34种,轻毒的11种,其余都是无毒的。毒蛇具有毒牙和毒腺,毒牙分管状和沟状两种。毒牙的基部与由唾液腺演变来的毒腺相通。当毒蛇咬破被咬者的皮肤后,毒腺外周的肌肉收缩,毒腺分泌出来的毒液便顺着毒牙的管或沟注入被咬的生物体内。毒液是一些毒蛋白和某些酶类。可分神经性毒,使神经系统中毒和血循性毒,使血循环系统中毒。金环蛇、银环蛇和海蛇等主要含神经性毒,蝰蛇、烙铁头和五步蛇等主要含血循性毒,而眼镜蛇和眼镜王蛇含有两种毒素。不根据有无毒牙和毒腺来辨别有毒蛇和无毒蛇是较难的。有人说头呈三角形的就是毒蛇,确实有些剧毒的蛇,如烙铁头、竹叶青、五步蛇等的头呈典型的三角形。但是,也有一些剧毒的蛇,如眼镜蛇、金环蛇、银环蛇等的头都是呈椭圆形。此外,有些无毒蛇,如颈棱蛇等,当肌肉收缩时,头部也呈三角形;有人说颜色鲜艳的就是毒蛇。这也不尽然,竹叶青浑身翠绿,体侧各镶嵌一条黄色的细带,尾部略带焦红,色彩的确美丽夺目,但是,有很多无毒蛇照样色彩夺目,单是全绿色的无毒蛇就有七八种,而且更可怕的是很多剧毒的蛇却是颜色暗淡,并不漂亮,如蝮蛇、烙铁头等;又有人说在眼与鼻孔之间有一凹陷(颊窝)的就是毒蛇,但是眼镜蛇等并没有颊窝,却是令人生畏的毒蛇。因此,要从外部形态找出一种标志来区分毒蛇和无毒蛇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毒蛇标志集中在一条蛇身上,那么这条蛇肯定是毒蛇无疑。如烙铁头头呈三角形,而且头背部都是小鳞片;竹叶青头呈三角形,而且色彩鲜艳;五步蛇头呈三角形,又具有颊窝等。

人们用蛇吞象来比喻人心不足。蛇吞象显然是夸张的语言。然而,蛇确实是能吞下比自身还粗的猎物。这是由于蛇的左右上下颌骨由韧带相连成能动的关节,而且腭骨、翼骨、横骨和鳞骨也都以韧带相连成为可活动的关节,这种特别的结构使蛇嘴能张开得很大,能吞下较大的食物,这是蛇特有的本领。无毒蛇捕捉猎物时,常用身体缠绕住猎物,越缠越紧,直至猎物窒息停止动弹,然后将它整个吞下。毒蛇则先将猎物咬一口,分泌毒液,使中毒麻痹,再吞下。蛇吞食后,行动迟缓,必定找一处安全地方隐藏起来,将食物慢慢消化。它的耐饥力特别强,饱食一次,可以数月,甚至逾年不吃。但是,蛇的耐寒力很差。当外界温度降到10℃时,行动就迟缓了,8℃~6℃时就停止活动,3℃以下,即呈麻痹状态。因此,在冬天到来之前,蛇类就找树根缝隙、坟堆或地洞作冬眠场所。有的单独冬眠,有的集体冬眠。

人们用画蛇添足来比喻做多余的事,反而弄巧成拙,这也表明蛇是没有足的。不过应该说蛇的四肢退化就更妥当。因为通过对蟒蛇的解剖,发现蟒蛇体内尚留有腰带骨的痕迹,在体外泄殖孔的两侧也留有爪状后肢痕迹,证明蛇的无足是由有足演变来的。那么蛇类是靠什么活动的呢?蛇的胸骨也退化了,所有的脊椎骨除第一椎体外都有能动的肋骨附着,肋骨腹端都有韧带与腹鳞相连,这样由于身体的左右扭动和皮下肌肉活动,使肋骨前后移动,从而带动腹鳞作蜿蜒游动。此外,在椎体的神经弧前面有关节突,后面有关节窝。这样前面一块椎体的关节窝和后面一块椎体的关节突形成灵活的关节,蛇能盘曲身体,并能缠绕猎物就是靠这种活动关节。

蛇对人的最大危害是毒蛇咬人致死,但有些人见蛇就打是不对的。因为,蛇对人有很多益处,蛇是各种野鼠的天敌,对维持生态平衡有一定作用。我们的前辈早就知道利用蛇类。《本草纲目》中就记载有很多可以入药的蛇,中国的蛇酒早已名闻中外,蛇毒可抑制癌细胞,并可用作麻醉剂,还可用作制备抗毒血清和类毒素。蛇肉细腻美味,且营养价值高。蛇皮制成的皮货是高级商品,就连民族乐器的胡琴也需蟒皮制成。因此,蛇类应该受到人类的保护。

世界上最懒的动物

在拉丁美洲的热带森林中,栖息着一种世界上最懒的动物,一种奇特的猴——树懒。它们主要分布在巴西、圭亚那、厄瓜多尔、秘鲁、巴拿马、尼加拉瓜和西印度群岛。它是一种无害树栖的贫齿目动物。头又圆又小,耳朵也很小,而且隐没在毛中;尾巴很短,只有3~4厘米;上颌有5齿,下颌有4齿,细小而没有釉质。

动物学家依据树懒趾数多少,将它们分成三趾树懒和二趾树懒两种。前者身长53厘米,两臂平伸,宽可达82厘米,四肢为三趾。它们行动缓慢,每迈出一步需要12秒钟,平均每分钟只走1.8~2.5米,每小时只能走100米,比以缓慢出名的乌龟还慢,是世界上走得最慢的动物;二趾树懒体魄稍大,前生二趾,后生三趾。

树懒有两大特点:一是它的倒挂术,二是它的伪装术。倒挂在树上是它的习性,它可以四肢朝上,脊背朝下,一动不动地挂在树上几小时,饿了摘些树叶吃,食物不足时,它也懒得去寻找。它有忍饥挨饿的本事,饿上十天半个月,仍然安然无恙。它能长时间地挂在树上,是因它有一副发达的钩状爪,能够牢固地抓住树枝,并能吊起它数十公斤重的身体。它能倒悬着进行攀爬和移动,从不会跌落下来;另外,热带树叶生长快,吃掉后的树叶很快会重新长出来,无需它移动地方,就有足够的食物吃,树叶汁多,环境又阴湿,用不着下地找水喝,这一切都适合它的懒习气。因此,它睡眠、休息、行动,几乎都是行背倒转的生活。由于它长期栖息在树上,偶尔到了平地,走起路来摇摇晃晃,难以立足,这是失去步行的平衡能力的结果。

树懒有高明的伪装本领,因而又有“拟猴”的别名。它很会模拟绿色植物。它本来的毛色是灰褐色,长期悬挂在树上后,身上长满绿色的藻类、地衣等,给它增添了一层保护色,挂在树上十分隐蔽,使它的敌害非常不易发现它。这些绿色的藻类,靠树懒身上排出的蒸汽、呼出的碳酸气,而滋生在它长毛的表面上。这些藻类的繁殖,除了给树懒以伪装,又给吃藻类生活的昆虫幼虫提供了共生的环境。它们靠树懒为生,树懒靠它们伪装保护自己。这种猴、藻奇怪的结合,从树懒幼小时开始,一直持续到树懒死亡为止。

无名鼠辈

如果你把一只刚出生尚未睁眼的鼠,放在一块倾斜的木板上,幼小的鼠就往上爬,但不是直着往上爬,而是忽而左,忽而右,和直线方向形成一个角度。随着木板倾斜度加大,向上爬的角度越大,最后达到垂直向上爬。但是睁眼后,它就不往上爬了,这是生物所具有的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叫做趋性,如眼虫、草履虫具有趋光性,而变形虫背着光运动,叫负趋光性。幼鼠向上爬,是对地心引力的反应,它背着地心引力运动,叫做负趋地性。但当鼠睁眼后接受的外界刺激增多,因此它的运动就复杂了,它看见倾斜木板的边缘和板面,它的反应是向下跑,成年的鼠,有时也向上爬,但是,很快它会转过头来,往下跑,或者从斜板的一边跳下来。

人们对看不起的人和事物常用“鼠”来形容,如用鼠技来比喻有小技而无大本事;用鼠目寸光形容目光短浅,没有远见;用胆小如鼠形容非常胆小;用鼠窃狗盗形容小偷小摸;用獐头鼠目形容面目猥琐,心术不正的人;鄙视别人时称呼为鼠子或鼠辈。可见人对鼠有多么厌恶,真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人们憎恨鼠并不是没有缘故的,因为鼠类盗食粮食、损害林木、破坏草原、促使水土流失、咬坏衣物和传播疾病,对人类衣食住行和身体健康无不带来一定的危害。14世纪,鼠疫蔓延欧洲,使2000多万人丧生。因此,古今中外人们想方设法消灭它们。但是,与人的意愿相反,鼠辈非但没有被消灭,它们的家族反而越来越兴旺了。人们逐渐认识到这些鼠辈并非等闲之辈,它们是动物进化上最成功的一类动物。

这个家族的成员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当上下门齿咬合时,后面的臼齿不能咬合,当上下臼齿咬合时,位于前面的上下门齿却又不能咬合,所以称为啮齿类。它们在哺乳动物中是最庞大的,全世界被描述过的现存哺乳动物有4170种,其中啮齿类有1600余种,占到三分之一还多,其中的1000多种就是人们心目中的鼠辈,它们大多数的个体都较小,最小的叫巢鼠,身长仅6厘米左右,体重还不到10克。但是,分布在南美洲的一种叫水豚,体长可达120厘米左右,体重竟达50公斤,是现存最大的啮齿动物。

鼠类在进化上所以取得成功是由于它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特别强,几乎在各种环境中都可见到它们活动的踪迹。在城市、乡村的民房建筑物是黄胸鼠、褐家鼠等各种家鼠居住所;在荒无人烟的荒漠里则是沙鼠、跳鼠等的乐园;在田野是仓鼠、黄毛鼠、各种田鼠和姬鼠等的天下;在茂密的森林,可见松鼠、花鼠等活跃在树上,而在树下可见棕背、红背等典型林栖鼠类;在一望无际的草原群聚有众多的黄鼠、兔尾鼠等;在地底下潜伏的有鼢鼠;在水域安居有河狸和麝鼠等;甚至在空中也可见鼯鼠和飞鼠滑翔而下,并可在飞机和轮船上安家,随飞机和轮船到天上和海洋去。真可谓它们拥有海、陆、空三军。更出奇的是分布在希腊的一种烫鼠,生活在维库拉热泉中,泉温高达90℃,它们照样能在高温水中活动。可以这样说,只要其他陆生动物能生活的地方,鼠类都能生存,即便是世界各国的保密机构,只要它们想去“拜访”,就能通过各种渠道出入自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西太平洋埃尼威托克环礁的恩格比岛试验原子弹,核放射线杀伤了所有草木和动物,几年后,人们发现岛上的生物以及泥土都有放射物质,但是,岛上的鼠类却长得特别强壮,既没有残废,也没有畸形,可见鼠类能经受核屠杀的考验。

鼠类食性很广,几乎别的动物能吃的,它们都能吃,别的动物不能吃的,有些它们也能吃。因此,单靠断鼠粮来灭鼠是不行的,因为它们可用来充饥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断粮不如断水,没有水喝,鼠辈们也是难熬的。一些种类如黄鼠等有冬眠习性,而不冬眠的野鼠大多数种类都有贮粮习性,度过冬天。

人们说胆小如鼠,这是误解。因为一些鼠类根本没有“胆”这个器官,与其说鼠胆小,不如说鼠警惕性高。它们外出时总是先探头探脑观察动静,碰到物体必定先用胡须触觉和闻嗅辨别一番,从不轻举妄动,它们的嗅觉灵敏,能嗅出百万分之一的气味。这些鼠辈还很讲“义气”,一旦一只鼠在某处遭到不幸,它就会在遇难处,放出“警戒”信息,告诫同类切勿靠近这危险地方,伙伴们闻到这种气味,就会远避。因此,捕到过鼠的捕鼠器,如果不用滚水烫过或其他方法处理过,消除留下的气味,是不会再有第二只鼠来上钩的。一些鼠类是攀爬能手,松鼠等树栖种类能在树枝间奔跑,如履平地。家鼠能从房柱爬到房梁上,鼢鼠在地下挖隧道,速度之快,即便是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在后面用铁锹追挖也赶不上。很多鼠类都能在水中浮游一阵,它们的这些本领对逃避敌害,保护自己都是很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