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科学我知道-Why气象
16451100000017

第17章 什么是雾?

雾和云一样,也是由小水滴组成的,所以在大雾中行走,衣服和头发都会变湿。不过雾是飘浮在近地面的空气里,而云则是悬浮在空中。住在山上的人,有时会遇到大雾,这时连山路也看不清,但住在山下的人,看上去就是云绕山腰,所以云和雾只是高度不同罢了。

气象上规定,水平能见度在1千米以下的叫雾,1千米以上到10千米以内的叫轻雾。但是,在大雾弥漫时,水平能见度可降低到几十米、十几米甚至只有几米,因此雾对水陆交通影响很大。

雾是怎样形成的呢?前面讲过,云是地面空气团上升,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汽凝结而成的。如果不是空气团上升,而是接近地面的空气层的温度降低,使空气中的水汽超过饱和,多余的水汽凝结成小水滴,并悬浮在这层空气里,这就成了雾。那么,在什么条件下,接近地面层的空气温度才会降低,使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雾呢?

大家知道,地面的热量散失、变冷,会影响接近地面的空气,使这层空气温度降低。天晴、风小的夜晚是地面散热的有利条件。夜越长,散热越多。在冬季天空晴朗的夜间,地面散热快,接近地面层的空气温度也降低得快,如果这时空气比较潮湿,而且风又小,就很容易形成雾。这种主要由于地面散热、冷却、气温降低而形成的雾,叫做“辐射雾”;辐射雾到了上午9~10点钟,在太阳光照射下,温度升高,雾滴又被蒸发成水汽,于是,雾就消散,露出了蓝天。

还有一种雾,主要是由于暖湿空气流动,经过温度较低的冷海面或冷地面时,使空气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汽超过饱和而形成的,这种雾叫“平流雾”。

上海地区在冬、春季节,当白天刮东风时,海面上大量潮湿空气吹了进来;到了夜里,地面辐射冷却,气温降低,大量水汽凝结,往往形成大雾。这种雾的形成既有平流的作用,又有辐射的作用。所以,在冬、春季节里,每当白天吹偏东风,湿度大,夜间又是晴天、风小时,下半夜就可能产生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