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落花人独立
16453400000044

第44章 惊秋

夏与秋的禅让仪式在一场夜雨中悄悄进行,没有匝地的灯火,没有喧天的礼乐,只有淅淅沥沥的雨声。夏天的旗帜降下来了,秋天已顺利地接管这片焦土。

院子里的梧桐欣喜地响应着秋风,抛下枝头的第一片枯叶,如同一位初试身手的赌徒怯怯地押上自己的首枚筹码。它会带来怎样的好运呢?是凤凰降临,还是一位手持利斧的浊世佳公子翩翩而至?它也许很难抉择,举起凤凰的暖巢或成为素手抚弄的琴座,这两样都是幸福的啊!

秋天果真来了吗?像我这样迟疑而又雀跃的人该不是少数。谁卷起了薄薄的帘子,把目光投向夜海深处?谁守望着此刻的寂寥,独自斟满浅浅的酒杯?他若笑出声来,一定十分畅快。

我真切地听到了秋天的号角,它响自天末,密密地播入大自然的领地。顿时,叶儿黄了,草儿枯了,果子熟了,人们脱离了苦热之境,步入了清凉世界。

当桂花飘香的时节,空气仿佛被丝丝缕缕地染过一般,染得那么透,从衣衫上也很难将那芳馨掸落下去。一朵朵一丛丛的菊花,已不劳酒后驾车的陶渊明到东篱去采,如今狭路相逢,处处可见,甚至在一杯清茶中也可以看到它绽放笑颜,就仿佛是宿世的知己,你要躲它永远也躲不开。

惟独秋天才有摧枯拉朽的力量,它决计不肯为陈腐的事物所累,也决计不肯以小小的修补度过暂时的难关,它要纵横捭阖,给冬天开辟出一个明朗干净的世界,一个可以让雪花欣然赴约而决不至于后悔的世界。

我坐下来,仔细清点自己的思想,这正是秋天应做的功课。树上既有硕果,也有败叶,我走进这片生命的林子,是聆听天籁,观赏风景,还是借助一番沉思跨入觉悟的门庭?

我踏着落叶而去,负着果实而去,秋天将接纳我;如果我穿过那片丰美的林子而一无所获,我将会看到秋天紧闭的篱垣。

秋天摆明了生与死的双面绣,古人紧盯着它的负面目不转睛,发出的几乎全是忧郁的感叹,屈原的“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和欧阳修的“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就不必说了,他们的诗文都稳稳地落实在一个“愁”字与另一个“悲”字上,苏东坡的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显得心事重重,不是很有把握。唐代才子刘禹锡却别具怀抱,这位“前度刘郎”绣口一吐,便是力压千秋的豪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样的诗句最得秋之精神,足以将内心的郁闷一扫而空。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一个共同之处,口中总免不了要嚼点什么甜甜腻腻的东西——年糕、汤圆、粽子、月饼之类,但秋天里有两个节日——中秋节和重阳节——却能让人额外地思考一下生命的意义。独自望月或结伴登山,对亲人的思念,固然是一方面;悲欢离合夯实了我们对生命的真切感受,则是另一方面。这两个节日对于孤独的人,尤其是那些漂泊于异国他乡的游子,总是一个善意的提醒。他们的脚步可能返航,也可能走向更远的远方,但思念的风筝线永远都不会扯断。

面对秋天,敏感的心灵不可能不惊,好在这是惊奇之惊,而不是惊恐之惊。秋日之明艳、秋月之皎洁、秋菊之清雅、秋桂之芬芳,其实又何止这些,还有秋风之怡爽、秋水之平淡、秋叶之沉静、秋鸟之安详,秋的诗篇天然多情,天然多思,难怪有人说秋天出生的孩子心性格外敏感聪明。秋天的确是智慧成熟的季节,庄子的那篇《秋水》你温习过了吗?

“明月几时有?”自古以来,多少人泛舟去问,拈花去问,把酒去问,捋须去问,拉着胡琴去问,奏着古筝去问,弹着琵琶去问,问得何等殷勤,只可惜永无答案。但我们这样抬头去问,便是向昊天探问生命的悲欢,便是借助那面天镜来照现我们的初心。

诚然,认识生命,最好从秋天启程。

我手中这只黄灿灿的桔子散发出馥郁而持久的芳香,它是秋天的馈赠,也是秋天的一颗勃勃跳动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