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落花人独立
16453400000055

第55章 且说文人哭穷

“天嫉多才”和“文能穷人”的说法由来已久,似乎造物主也会犯红眼病,看到有人才高八斗就会气不打一处来,硬要把诸多厄运强加在他们头上。唐代文豪韩愈写过一篇辞意酸楚的《送穷文》,原本想打发瘟神,谁知反被“穷鬼”的三言两语(大意是:你的诗文才名皆我所赐)给打动,又将它殷勤挽留。此后,韩愈在《进学解》中说什么“文穷而后工”,就是结案陈辞了。

在古代,文人之所以穷,多半是因为仕途坎坷,商机短缺。自命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杜甫是一个显例。他客居长安时,真正尝够了“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羹与冷炙,处处潜悲辛”的滋味。到了晚年,他的政治理想彻底化为泡影,心底便发出“文章憎命达”的悲叹。从茅屋为秋风所破到病死于漂泊途中,杜甫的身世可谓悲凉之极。由此看来,古代文人哭穷,乃是路太窄、天太黑的缘故,令人同情。

现代文人中,郁达夫是哭穷的顶尖高手。他在《零余者》一文中唱道:“袋里无钱,心头多恨,这样的日子叫我捱到何时始尽?贫穷是最大的灾星,富贵是至上的幸运!”许多人听了,心头难免一酸,眼眶难免一湿。

古代的文人哭穷,哭得声情并茂,凄凄惶惶,落为文字,则多半躲躲闪闪,藏藏掖掖。当代的文人更会哭穷,他们甚至能哭出应者云集的轰动效应。

曾几何时,某些报刊特别慷慨,给哭穷的文人腾出版面,慈软得就像递手帕给人擦泪的绅士。甲文人闷闷不乐地说:现在物价飞涨,文章贬值,商品经济将文学逼入死胡同。乙文人愤愤不平地说:商品经济社会抛弃文学,逼良为娼,我这是不得已而为之。丙文人忧心忡忡地说:现在狼烟四起,文学的抗战时期到了。

由于作家队伍中混入了不少投机分子,我们对这些哭穷的文人不能不有所甄别。一部分人乃是典型的名利之徒,在文学还被人们看好时,跑来浑水摸鱼,谁知瞎摸一气,所获不多,文学的前景就更加黯淡了。他们立刻改弦更张,谓之“不在一颗树上吊死”,大有从此跟文学割袍断义的意思。这种人哭穷,只是为自己弃文从商的行为寻找遁词和遮羞布。好像他们真是走投无路了,才忍痛割爱。这样的假文人一旦下海,赚了几个钱,其真面目就毕露无遗,你再去跟他谈文学,他肯定会嗤之以鼻,觉得你太不识趣。

文坛混混儿一哄而散,乃是文学的大幸。其实,他们不必挖空心思进行表演,只需拍拍屁股走人就可以了。我们还乐意用掌声和鲜花为他们送行,祝愿他们早日成为当代的儒商。

哭穷的另一部分文人确实有真才实学,只不过定力稍差一些,看到周围的人蠢蠢欲动,再加上传媒方面的大肆鼓噪,他们就觉得下海捞一票是得风气之先,与时俱进。他们绝对没有一辈子在商海中浮沉的打算,只是想借此大幅度地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这一类人多半是有良知的,哭穷时,就不免“欲抱琵琶半遮面”。他们会说:现在出书难,读者少,文学已经门庭冷落,若不以商养文,我的路就会越走越黑。他们的言行当然是无可厚非的,积累了生活素材,将来的创作说不定能更上层楼。

文人哭穷偶尔也会感动孔方兄的侠骨柔肠,但并非屡试不爽。一些文人因为缺乏经商的天赋和才能,下海之后,很快就仓皇败北了。心态失衡之后,有些人便回头无岸了。

好在这世界上仍有一些人以圣徒的精神坚守自己的事业。路遥和邹志安都是英年早逝,他们生前何曾哭过穷?让我们为其穷且益坚的精神神而流泪吧,这可以表达生者崇高的敬意。

文人哭穷有之,文人哭文者则很少听说。有的文人不能为社会提供优秀作品,却老是叨叨不休地抱怨个人处境。真要我说,他们还真没有资格效仿阮籍为穷途而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