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实用罗夏墨迹测验
16455600000006

第6章 罗夏墨迹测验概述(5)

罗夏认为被试的反应是在整合刺激图形引起的感知觉和已有记忆痕迹的基础上形成的,包含的心理机制有感觉、记忆和联想。他把测验主要当成一种知觉过程,认为被试完成这一知觉过程的同时体现了其心理机能。罗夏并没有从投射的观点研究墨迹测验。在谈及与精神分析的关系时,他明确地指出:“不能认为本测验是一个探索无意识的工具,即使在最好的程度上,它也比其他更加深奥的心理学方法如梦的解析和联想实验差得远。但是这个测验不在于引出’来自潜意识的自由之流‘,而是要求适应外部刺激,要求’现实机能的参与‘”。测验的解释也是以定量方法为主,初步确立了测验的常模。被试被分成正常人、弱智、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癫痫症、脑器质性病变6个大组,每一个大组中又根据不同的心理特征区分出了若干个小组。然后统计出不同小组在测验记分上的不同分布,据此推断出测验的各种记分所代表的心理特征及其诊断意义。通过实证研究,Rorschach肯定了测验的诊断价值。认为它可以区分正常人的不同人格,及神经症、精神分裂症和脑器质性病变。在对测验进行解释时,要从认知能力、情感类型、自我机能和对自己和他人的感知四个方面入手。

2.罗夏墨迹测验在美国的后期发展

罗夏去世若干年后,罗夏墨迹测验的研究中心转移到了美国。1937年,贝克(Beck)和克劳弗(Klopfer)分别创立了自己的罗夏系统。贝克坚持了罗夏的传统,将测验视为一个认知知觉过程,力求在经验效标的基础上解释测验的记分,积累了很多信度和效度研究资料。克劳弗则是精神分析理论的支持者,坚持用弗洛伊德和荣格的观点解释测验。他的研究重点在于对测验内容的分析,认为被试的反应中包含了深刻的象征意义,代表了潜意识中欲望、动机、感情和冲突。克劳弗放弃了罗夏的经验取向的研究方法,而代之以精神分析的理论为导向,因此并不关注测验的心理计量学特征。贝克和克劳弗的罗夏系统可以说代表了两种对立的研究取向,而赫兹(Hertz,1934)等人所创立的罗夏系统则处于这两种取向之间。这样,截止到1957年,美国已有五大罗夏系统。这些系统虽使用共同的刺激物--10张瑞士标准墨迹图,保留了罗夏最初的基本测验方法,但在测验的实施、记分、解释上都各不相同,这就使得不同的研究者得出不同的结论,造成了测验使用上的混乱。

1935年,摩尔根和莫瑞创立了主题统觉测验(TAT),莫瑞借助弗洛伊德的投射理论论证了不明确的刺激情境能引发出人的真实人格的投射的内在机制。弗兰克(Frank,1939)则进一步完善了投射假说,并把使用10张模糊图形作为刺激物的罗夏墨迹测验归入投射测验之列。弗兰克认为,当把不具结构性的和模糊的刺激物呈现给被试者时,就会引发他个人私有世界的投射。因为他必须对刺激物进行合理的组织和解释,并对它做出有效的反应。就是说,由于刺激情境本身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被试者必须主观地组织它,并赋予它独特的、私有的意义。弗兰克将投射假说用于罗夏墨迹测验是基于这样一个前提,即10张墨迹图片是完全无组织的、模糊不清的,因此,无论被试者做出什么样的反应,都是对它赋予了独特的、私有的意义。正因为意义是被试主观地赋予的,其中就理所当然投射了被试者真实的人格。投射假说使罗夏墨迹测验迅速流行起来,但同时也使测验脱离了客观化的发展方向。

3.罗夏墨迹测验的研究现状

随着投射假说的提出,罗夏测验的发展越来越快,但因其脱离的客观的发展方向,凸显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为解决罗夏墨迹测验存在的问题,艾克斯勒(Exner)于1968年成立了罗夏基金会(后改为罗夏工作组),开始了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并在1974年创立综合系统(ComprehensiveSystem,CS)。由于他的杰出工作,艾克斯勒也成为1997年4名获得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特殊贡献奖的心理学家之一。他首先对测验的性质和它引发的心理机制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绝大多数被试者是根据图形整体或部分与他记忆中的什么东西最为相像而做出反应的,而图形本身确实与现实中的某些事物有相似之处,这是被试者反应的依据。被试者的反应是按照墨迹图的固有特征进行的,而不是完全根据想象编造事物,任意地赋予它“私有的”意义,他们的大多数反应是与墨迹图形基本吻合的。这与要求被试脱离刺激图形去编造故事的TAT测验是根本不同的。所以,弗兰克的投射假设不完全适用于罗夏墨迹测验。艾克斯勒在论述罗夏墨迹测验的实质时认为与之有关的心理过程乃是一个问题解决的任务完成过程,这一任务中能体现被试的人格特征。

艾克斯勒的努力也使罗夏测验基本发展成了一个标准化的心理测验,测验的实施、记分和解释都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他在实证效度研究和元分析的基础上保留了以往罗夏系统中有信度和效度的记分,同时也根据实验和临床研究增加了一些综合系统独有的记分,最后将记分项目确定为84个。综合系统对罗夏测验的解释也是严格参照常模进行的。解释时,首先是将各个记分与常模相比,得出初步的结论,然后将所有记分的信息整合起来,形成所谓的结构化的总结(structuralsummary)。艾克斯勒将所有记分分成7大类,每一类代表了一种相对独立的心理机能,这7种心理机能是:①信息处理(信息接受);②认知转换(信息的转换和识别);③概念形成(对刺激物命名);④压力耐受与控制;⑤情绪;⑥自我知觉;⑦人际关系与人际知觉。这7个方面的信息综合后即形成结构化总结。结构化总结中包括对被试者人格和心理症状的诊断,也包括对被试者心理特征整体的和动态的分析。不过综合罗夏系统也承认无意识投射发生的可能性,因为墨迹图片确有模糊不清的性质,而且很容易引发被试者的联想。当被试者的反应脱离了图形本身的规定性,而由图形识别转为联想时,就可能有投射发生。但综合罗夏系统对投射的解释采取了相当保守的态度,只有当投射的主题(如仇恨、悲观、友爱、和平等)在整个测验记录中重复出现,明显高于常模时,才可以得出某种实质性的结论。

综合系统的创立使罗夏墨迹测验的研究又活跃起来。据威特金等(Watkins,etal)1995年对美国400多位临床心理学家的一项调查,被调查者中有82%的人经常地使用罗夏测验,它的使用频率仅次于韦氏智力量表、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量表、句子完成测验,列第4位。1974年至1994年间,有关的学术论文每年多达95.8篇,仅次于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量表。多方面的证据表明,罗夏墨迹测验又逐渐得到了理论心理学界的认可。艾克斯勒的研究表明综合罗夏系统对自杀、抑郁、精神分裂症、警觉过度、强迫风格、应对欠缺等异常心理能做出有效的诊断,准确率达80%以上。帕克(Parker,1988)等人通过元分析研究,发现如果使用罗夏测验的综合指标,测验的临床效度可以达到0.46,甚至高于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量表(其效度为0.41);同时威勒(Weiner,1996)的研究表明,罗夏墨迹测验能有效地区分特质性和状态性人格变量,评估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管理治疗进度等。综合研究表明,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量表等测验如果与罗夏测验一起使用,会显著提高临床效果。但在综合系统提出10多年后,围绕罗夏测验的争论又重起硝烟。批评者认为罗夏测验中的一些指标在临床诊断中并不具有增益效度,其诊断结果与美国心理学会制订的临床诊断标准DSM-IV(APA,1994)间缺乏一致性,且诊断的准确性不如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量表。后来为了给罗夏测验一个客观的评价,美国《心理评估》杂志(PsychologicalAssessment)在1999年组织了一个专栏,让RIM的批评者和倡导者以实证研究为基础分别撰文就测验的临床应用价值展开讨论。正方和反方似乎都拿出了确凿的证据,但最后谁也没有说服对方。作为对专栏的总结,梅耶(Meyer)和阿克(Archer)重新对专栏作者们所引用的数据库进行了元分析,结果肯定了罗夏墨迹测验的效度,发现其在临床诊断中的效应量(effectsize)与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量表和韦氏智力测验不相上下,研究也发现这3个测验在不同样本中效度大小并不相同。虽然梅耶和阿克的论据很有说服力,但并没能最终消除争论,因为反驳者还会找到其他的证据。不过这场争论提高了罗夏测验的知名度,使更多的人能以客观和科学的态度对待它。人们逐渐揭开了罗夏测验的神秘面纱,把它看做一个科学的测量工具。从此,综合罗夏系统在社会生活中的运用就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在临床心理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