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法服,法定之服也合于礼仪规定的服装。不敢服,不敢穿。《尚书·皋陶篇》孔传:“五服,天子诸侯卿大夫之服也,尊卑采章各异,是有等差也。”《孟子·离娄篇》:“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又《孟子·告子篇》:“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曾子·立事篇》:“君子入人之国,不称其讳,不犯其禁,不服华色之服,不称惧惕之言。”
③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法言,礼法之言,合于情、理、法的言论。不敢道,不敢说。德行,能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孔子曰:“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参也中夫四德者矣。”唐玄宗曰:“德行,道德之行。”《曾子·立事篇》:“言必有主,行必有法,亲人必有方。”又曰:“是故君子出言以鄂鄂,行身以战战,亦殆免于罪矣!”《礼记·表记篇》:“是故君子耻服其服而无其容,耻有其容而无其辞,耻有其辞而无其德,耻有其德而无其行。”
④口无择言,身无择行:《曾子·大孝篇》:“故恶言不出于口,烦言不及于己。”《礼记·表记篇》:“是故君子服其服,则文以君子之容;有其容,则文以君子之辞;遂其辞,则实以君子之德。”《尚书·吕刑篇》:“穆穆在上,明明在下,灼于四方,罔不惟德之勤。……敬忌,罔有择言在身。惟克天德,自作元命,配享在下。”
⑤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曾子·立事篇》云:“君子终日言,不在尤之中;小人一言,终身为罪。”又《曾子·大孝篇》云:“故君子一举足,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母。一举足不敢忘父母,故道而不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殆也。一出言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及于己,然后不辱其身,不忧其亲,则可谓孝矣。”
⑥宗庙:古时立祖宗神像以祭祀的场所。《孝经注疏》:“天子至士皆有宗庙。”又云:“宗,尊也;庙,貌也;言祭宗庙见先祖之尊貌也。”
⑦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尔雅·释诂》:“夙,早也。”匪,同“非”,不。懈,惰。全句意谓,卿大夫当能早起夜寝以事天子,不得懈惰。
【译文】
不符合先王所制定的礼法的衣服,决不敢随意地穿在身上;不符合先王所制定的礼法的言辞,决不敢随意说出口;不是先王所遵循的道德的行为,决不敢任意推行。
因此,不敢乱说不合礼法的言论,不敢推行不合礼法的行为。如果所说的每一句话都合乎礼法,也就用不着担心会有什么失误而去选择好坏。如果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合乎道德标准,也就不用担心有什么过错而有所选择。尽管说的话多并流传天下,但他决不会说错话;尽管做的事多天下人也看得很清楚,但决不会遭人怨恶。如果以上所说的三项:不是先王所制定的法服,就不敢穿在身上;不是先王所制定的法言,就不敢说出口;不是先王所遵循的德行,决不敢任意推行,卿大夫都能做到的话,然后方能永远守住他的先祖的宗庙,这便是卿大夫应尽的孝道了。
《诗经》上说:“不论早或晚,都要尽心尽力侍奉天子,不可有任何懈怠。”
【编者评析】
卿大夫的地位次于诸侯,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具体执行政令,起着一种上传下达的桥梁作用,孔子把“卿大夫之孝”排在五孝中的第三位。
孔子将“卿大夫之孝”规定得很具体很实在,主要有三个方面:服饰、言论和行动。服饰是一个人身份的标志,卿大夫必需依据礼制来穿着自己的服饰,这样一方面可以代表官方的身份,便于处理公务,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接受百姓的监督,对卿大夫本人起到一种警戒的作用。言论和行动是“卿大夫之孝”的重点内容,卿大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老百姓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会表现在行动上。因此,孔子在此章里就强调卿大夫的言行一定要符合礼仪的规定,为老百姓做出好的表率。
士①章第五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②。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③。
《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④。”
【大意】
本章言士之孝。士居统治群体的基层,对内需奉养亲人,对外要效力君上,因而孝在其生活中体现在两个方面,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家中:事母偏重于爱,事父则在爱的同时又加之以敬;在外,则以敬为主。这样就能做到忠顺,保住禄位和祭祀。
文末之诗出自《诗经·小雅·小宛》。
【注释】
①士:官名。古时诸侯设置上士、中士、下士之官,其位次于卿大夫。
②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广雅·释诂》:“资,取也。”《孟子·公孙丑篇》:“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礼记·表记篇》:“今父之亲子也,亲贤而下无能;母之亲子也,贤则亲之,无能则怜之。母,亲而不尊;父,尊而不亲。”又《丧服四制》:“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贵贵尊尊,义之大者也。故为君亦斩衰三年,以义制者也。”又云:“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天无二日,士无二王,国无二君,家无二尊,以一治之也。故父在,为母齐衰期者,见无二尊也。”
③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长,指公卿大夫。《孟子·梁惠王篇》:“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大学·释齐家治国章》:“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中庸》第十七章:“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礼记·坊记篇》:“孝以事君,弟以事长,示民不贰也。”《吕氏春秋·孝行览》:“人臣孝,则事君忠。”禄位,古代称官吏的薪水为“禄”,位即职务。祭祀,古时备供品向祖先行礼,表示尊敬并祈求保佑。
④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尔雅·释诂》:“夙,早也。”又《释言》:“兴,起也。”夙兴,指早起。夜寐,晚睡。无,不要。忝,羞辱。所生,即生身父母。
【译文】
以侍奉父亲的一片赤诚之心,去侍奉母亲,那么对父母的爱心是相同的;以侍奉父亲时的恭敬态度,去侍奉天子,那么对天子和父亲的敬爱是一样的。所以,侍奉母亲乃是以爱,侍奉天子乃是以敬,而侍奉父亲的孝道则要爱和敬都齐全兼备。换句话说,以侍奉父亲的孝心,转而侍奉天子,就是忠诚;以侍奉父亲的敬心侍奉师长,就是顺从。以忠诚和顺从的心侍奉君王和师长,就能永远保住他的俸禄和官位,而得以长守先祖的祭祀,这便是士应尽的孝道。
《诗经·小雅》上说:“无论是早起或晚睡,都应当避免污辱生身父母的声誉。”
【编者评析】
士是官吏中地位最低的一个群体,是具体事务的执行人,虽然官位不高,但为国尽职为君尽忠的要求和卿大夫是一样的,孔子用了非常巧妙的方法来说明士应该遵循的孝道。
首先孔子用情感转移论来说明士能爱父必定爱母,爱父母必能爱国忠君;士能尊敬父兄,就必能尊敬师长;做到了以上两点,士就能保住自己的俸禄。接着,孔子又谈到为何要保住自己的俸禄呢?因为只有保住自己的俸禄,才能使父母有所养,祖先有所祭。由此孔子提出士的孝道重点是勤勤恳恳尽职尽责地做好本职工作,不要辜负了父母的养育之恩。
庶人①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②,谨身节用,以养父母③,此庶人之孝也。
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④者,未之有也。
【大意】
此章言庶人之孝。庶人是普通百姓,他们靠劳动生存。因此对庶人而言,孝的最基本内容是按照春生夏长的自然规律,播种收获,靠土地获得生活资源,然后谨身节用供养父母。本章最后对孝进行总结,指出不论何人,如不力行孝道,灾难必及于身。“谨身”指保护自己的身体不受伤害,即首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之意。
【注释】
①庶人:《正义》:“庶者,众也。”庶人,指天下百姓人民。《皇侃》:“不言众民者,兼包府史之属,通谓之庶人也。”
②用天之道,分地之利:用天之道,指春生(春天耕种)、夏长(夏天耘苗)、秋收(秋天收获)、冬藏(冬天入库),举事顺时,遵守自然规律。用,善用。分地之利,分别五土,视其高下,各尽所宜。郑注按《周礼·大司徒》:“五土,一曰山林,二曰川泽,三曰丘陵,四曰坟衍,五曰原隰。谓庶人须能分别此五土之高下,随所宜而播种之则。”《孟子·粱惠王篇》:“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毂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③谨身节用,以养父母:谨身节用,指处世恭谨用度节省。按古人说法,身恭谨则远耻辱,用节省则免饥寒。《说文》:“谨,慎也。”馑身,谨慎其身。郑注:“行不为非也。”简朝亮曰:“以吾身受之父母,宜谨慎也。浅言之,则无怠惰而纵欲妄好,戒世俗所谓不孝者。深言之,则视听言动无非礼,皆谨身也。”《吕氏春秋·孝行览》:“养有五道:修宫室,安床笫,节饮食,养体之道也;树五色,施五采,列文章,养目之道也;正六律,和五声,杂八音,养耳之道也;照五谷,烹六畜,和煎调,养口之道也;和颜色,说言语,敬进退,养志之道也;此五者,代进而厚用之,可谓善养矣!”《孟子·离娄篇》:“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中庸》第十三章:“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尔!”
④而患不及:而担心做不到。患,担心。
【译文】
天道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地利有各种不同程度可获取的资源,老百姓要善于利用这种天道地利的变化。要谨慎照顾自己的身体,精心开支以节约一切不必要的浪费,以供养自己的父母。这便是庶人应行的孝道。
所以,上至天子,一直到庶人,虽有五等尊卑,但应尽的孝道,却无终始贵贱的差别,若有人忧虑做不到,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编者评析】
劳动人民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这一点孔子认识得很清楚,所以孔子要求广大民众顺应自然规律,勤奋耕作,节省开支,赡养父母,这就是“庶人之孝”。
但在孔子的思想中,始终是轻视劳动人民的。他的这种思想观点长期以来成为统治阶级用来建立封建秩序和治理百姓的思想武器。从这一点就可以理解孔子为什么将人数众多的人民排在五孝的最末一等了。
孔子以上讲述的是五种孝道,虽然从天子到庶民分有五等尊卑,但行孝是相同的,而且是没有始终的,这就是孔子孝道理论的核心部分。
三才①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②,孝之大也!”
子曰:“夫孝,天之经③也,地之义④也,民之行也⑤。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⑥。则天之明⑦,因地之利⑧,以顺天下⑨。是以其教不肃而成⑩,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大意】
三才指天、地、人。本章从更广阔的范围对孝加以阐述:孝是自然规律的体现和精髓,也是人的行为准则。人间盛世,无不是取法天地之规律并加以利用而后出现的,先王之世就是如此。这种把孝扩大化的做法显然是庸俗和不准确的,这是需加注意的地方。
章末之诗出自《诗经·小雅·节南山》。
【注释】
①三才:指天、地、人。《正义》:“天地谓之二仪,兼人谓之三才。”《易·说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并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
②甚哉:甚,很,非常;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③天之经:《白虎通·五经篇》:“经,常也。《汉书·五行志》:“礼,王之大经也。”颜注:“经,谓当法也。”天之经,盖谓天下之常法。《大戴礼·曾子·大孝篇》:“夫孝,天下之大经也。”
④地之义:《淮南子·缪称篇》:“义者,比于人心而合于众适者也。”吕览曰:“义也者,万事之纪也。言事事适合于众也。故曰地之义也。”
⑤民之行也:《尔雅·释宫》:“行,道也。”《汉书·杜周传》:“孝,人行之所先也。”民之行,意思是民所履之道。《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传云:子大叔见赵简子,简子曰:“敢问何谓礼?”对曰:“吉也闻诸先大夫子产曰:“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性。”简子赞曰:“甚哉!礼之大也。”
⑥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郑注:“天有四时,地有高下。民居其间,当是而则之。”《尔雅·释诂》:“则,法也。”则,动词,效法。是则之,意思是把这作为法则。
⑦则天之明:《荀子·劝学篇》:“天见其明。”杨注:“明谓日月,盖日月流行,以定四时。”
⑧因地之利:《说文》:“因,就也,以口以人。”因地之利,意思是就各地之利而利之。因,凭依。
⑨以顺天下:郑注:“以,用也。用天四时地利,顺治天下,民皆乐之。”按管子曰;“顺民之经。”又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又曰:“下令于流水之原者,令顺民心也。”
⑩是以其教不肃而成:是以,因此。肃,严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教化虽然并不严厉,但却能收到显著的效果。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白虎通·三教篇》:“教者,何谓也?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民有质朴,不教不成。”孟子曰:“大而化之谓圣。”又曰:“夫君子所过者化。”又曰:“有如时雨化之者。”赵岐注:“化,教之渐渍沾洽也。《荀子·不苟篇》:“神则能化矣。”杨注:“化,谓迁善也。”化,教行也。化民,变其本然之质而日迁于善,日进于德而不知。
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韩愈云:“博爱之谓仁。”《论语·学而篇》:“泛爱众,而亲仁。”《礼记·大学篇》:“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又《祭义篇》:“而老穷不遗。”《释文》:“遗,弃忘也”民莫遗其亲,意思是说人民不忘弃其父母。
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陈,施行,宣扬。《论语》:“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也。《汉书·刘向传》:“颜注,陈,施也。”陈之以德义者,意思是说施之以德义也。
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郑注:“若文王敬让于朝,虞芮推畔于野。上行之,则下效法之。”《礼记·乡饮酒义章》:“先礼而后财,则民作敬让而不争矣。”又《聘义篇》:“以圭璋聘,重礼之义也;已聘而还圭璋,此轻财而重礼也。诸侯相厉以轻财重礼,则民作让矣。”
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导,倡导。礼,规定社会行为的规范。乐,音乐。《论语·子路篇》:“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礼记·文王世子篇》:“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礼记·乐记篇》:“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悸,则王道备矣。”又云:“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乐,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又云:“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暴民不作,诸侯实服。兵革不试,五刑不用,百姓无患,天子不怒,如此,则乐达矣。合父子之亲,明长幼之序,以敬四海之内,天子如此,则礼行矣。”又云:“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又云:“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