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三十六计大智慧
16459800000019

第19章 败战计(3)

宋代将领毕再遇,在与金兵作战时,命令部队不得与敌正面交锋,可采取游击流动战术。敌人前进,他就令队伍后撤,等敌人刚刚安顿下来,他又下令出击,等金兵全力反击时,他又率队伍跑得无影无踪。就这样,退退进进,打打停停,把金兵搞得疲惫不堪。金兵想打又打不着,想摆又摆不脱。到夜晚,金军人困马乏,正准备回营休息。毕再遇准备了许多用香料煮好的黑豆,偷偷地撒在阵地上。金军战马一天下来,东跑西追,又饿又渴,闻到地上有香喷喷的味道,便一口口只顾抢着吃,任你用鞭抽打,也不肯前进一步。金军调不动战马,在黑夜中,一时没了主意,显得十分混乱。毕再遇这时调集全部队伍,从四面包围过来,杀得金军人仰马翻,横尸遍野。

宋代将领毕再遇击败金兵所运用的就是连环计,不费吹灰之力便击败了金兵。

“连环计”原文是:“将多兵众,不可以敌,使其自累,以杀其势。在师中去,如天宠也。”今天的意思是:敌人兵力强大时,不可与之硬拼,应设法让他们自相牵制,以削弱他们的实力。主帅如能巧妙地运用计谋,克敌制胜就如同有天神相助一般。

连环计,顾名思义,是一种多步骤或多环节的计谋。在战争上运用得比较多。

公元200年,袁绍派兵围攻白马,直引军至黎阳,将渡黄河南下,进攻曹操。历史上有名的官渡之战拉开了序幕。在这场战役中,曹操以少于袁绍几倍的兵力却出人意料地战胜了袁绍,其间用计奇巧,波澜起伏,引人遐思。

两战胜利后,曹操进军官渡,袁绍进军阳武,相互对峙起来。曹军毕竟势小力弱,士兵们有些怯战。曹操致书荀攸,荀攸给曹操指明了道路。

开始袁绍派人攻打白马,本欲分散曹操兵力,以各个击破。曹操本来也想先解白马之围,谋士荀攸却另有他计。

荀攸献计说:“我军兵少,不可力战。只能设法分散袁绍的兵力,才能以少取胜。您可以引兵到延津,做出要渡河袭击敌人背后的样子,待袁绍引兵应对时,您可以用轻兵突袭白马,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曹操听从了荀攸的计策,袁绍果然中计,曹操以很少的代价解了白马之围。官渡之战,曹操旗开得胜。

曹操冷静地分析形势后,主动放弃了白马,引军沿黄河西上。袁绍渡河追赶,到延津地区,曹操突然驻扎下来。等袁绍追兵愈来愈多,曹操命部下把辎重物资置于大道中间。袁绍军队以贪财好利闻名,看到物资,自相抢夺起来,不战自乱。曹操遂命600名骑兵出击,大破袁军。曹操抓住袁军的弱点,促成了两场战斗的胜利。

荀攸说:“袁绍兵力全部汇集官渡,与您决战。如果您不战而逃,袁绍必定尾随追杀,那时的损失可想而知。”曹操认为他的看法正确,决计和袁绍打下去。时值袁绍手下的一个谋臣许攸不满袁绍吝啬,愿意归降曹操,并给曹操出了一条抢夺袁绍军粮的计谋,曹操冒险一试,带军攻打护粮官淳于琼的大营,在袁军救兵来到之前攻下此营。高览等人得知大营已被攻破,率军来降。袁绍领残兵败将渡河而去。官渡之战,改变了袁绍与曹操的力量对比,曹军终于成为中原一带势力最大的军队。

这是一出良谋迭出的好戏!曹操始终没有和袁绍硬碰硬地打,而是处处设计,因为面对兵力胜出自己十几倍的敌人,曹操和他对峙只会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于是他针对形势的变化,抓住敌人的软肋,奋力一击,终于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连环计一般是指多计并用,计计相连,环环相扣,一计累敌,一计攻敌,任何强敌,无攻不破。此计的关键是要使敌人“自累”,就是指互相钳制,背上包袱,使其行动不自由。这样,就给围歼敌人创造良好的条件。战场形势复杂多变,对敌作战时,使用计谋,是每个优秀指挥员的本领。而双方指挥员都是有经验的老手,只用一计,往往容易被对方识破。而一计套一计,计计连环,作用就会大得多。

第36计走为上计

春秋初期,楚国日益强盛,楚将子玉率师攻晋。晋文公闻讯,分析了形势。他对这次战争的胜败没有把握,楚强晋弱,他决定暂时后退,避其锋芒。他故意先撤退到晋国边界城濮,仗着临黄河,靠太行山,足以御敌。他已事先派人往秦国和齐国求助。子玉率部追到城濮,晋文公早已严阵以待。晋文公已探知楚国左、中、右三军,以右军最薄弱,并无斗志。子玉命令左右军先进,中军继之。楚右军直扑晋军,晋军忽然又撤退,楚右军以为晋军惧怕,又要逃跑,就紧追不舍。忽然晋军中杀出一支军队,驾车的马都蒙上老虎皮。楚右军的战马以为是真虎,吓得乱蹦乱跳,转头就跑,骑兵哪里控制得住。楚右军大败。晋文公派士兵假扮成楚右军士,向子玉报捷:“右师已胜,元帅赶快进兵。”子玉登车一望,晋军后方烟尘蔽天,他大笑道:“晋军不堪一击。”其实,这是晋军故意弄出来的假象。子玉急命左军并力前进。晋军还是往后撤退,楚左军又陷于晋国伏击圈,又遭歼灭。等子玉率中军赶到,晋军三军合力,已把子玉团团围住。子玉这才发现,右军、左军都已被歼,自己已被敌军包围。虽然他在猛将成大心的护卫下,逃得性命,但部队伤亡惨重。

这个故事中晋文公的几次撤退,都不是消极逃跑,而是主动退却,寻找或制造战机。所以,“走”,是上策。“走为上策”的原文是:“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今天的意思是:全军退却,避开强敌,以退为进,伺机破敌,这不违背正常的用兵法则。

世人常说“好汉不吃眼前亏”。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如果能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以待机再战。这一计在应变中如能巧用善用,实属明智之举。

楚庄王为了扩张势力,发兵攻打庸国,由于庸国奋力抵抗,楚军一时难以推进,庸国在一次战斗中还俘虏了楚将杨窗。但由于庸国疏忽,三天后,杨窗竟从庸国逃了回来。杨窗报告了庸国的情况,说道:“庸国人人奋战,如果我们不调集主力大军,恐怕难以取胜。”

楚将师叔建议用佯装败退之计,以骄庸军。于是师叔带兵进攻,开战不久楚军佯装难以招架,败下阵来。庸军不由得骄傲起来,不把楚国放在眼里,于是军心麻痹,斗志渐渐松懈,慢慢失去了戒备。

这时,楚庄王率领增援部队赶来,师叔说:“我军已七次佯装败退,庸人已十分骄傲,现在正是发动总攻的大好时机。”楚庄王下令兵分两路进攻庸国。庸国将士正陶醉在胜利之中,怎么也不会想到楚军突然杀回,仓促应战,抵挡不住。楚军一举消灭了庸国。

师叔七次佯装败退,是为了制造战机,一举歼敌,因此师叔七次佯装败退,是为了“进”。

生意场中,要知进退,不能以为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把事情做到底。这种只知前进,不知后退的人,往往会碰壁。经营和作战一样,要知道何时前进,何时撤退。要记住,为了成功,撤退也有必要。只有能够真正把握时机,懂得及时退出的人,才是真正的经营高手。进退自如,也是老板必备的素质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不久,松下公司接受委托经营一家濒临倒闭的缝纫机公司。起初,松下幸之助认为凭自己多年的经营实践,使这家缝纫机公司起死回生是没有多大问题的。但是,由于对这方面的业务比较生疏,而且当时经营缝纫机的公司众多,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松下不得不寻求保身之策。

松下意识到必须及时抽身,于是便立即退了出来。松下后来很感慨地说,若当时要是考虑花了不少投资,害怕退出会有损失而犹豫不决的话,反而损失会更大,所以要下定决心立即退出,不能拘泥于名位,讲究面子。

松下公司还有一次这样勇于撤退的案例。1964年,松下公司宣布从大型事务用电脑业撤出。在此之前,松下公司已对大型事务用电脑投注了十几亿日元的研究费,并且已经达到实用化的阶段,但还是取消了这个项目。外界的议论是:“松下公司没有这方面的技术,所以取消。”其实,松下是从全日本的需求性这个观点来判断的,认为公司不一定要投入这个事业,其他更可行的事业还有不少,所以才取消的。

有一次,松下幸之助和美国著名的大通银行副总裁会谈,松下问他,日本已经有七家公司制造大型电脑,这样下去,不可能大家都生意兴隆,并询问他的看法。这位副总裁说,姑且不论一般产业用或家用电脑,只是大型电脑,不久之后就将形成恶性竞争的局面,你还是让给别人吧。后来,松下就果断地决定撤出大型电脑业务。

现在,家庭用电脑和个人用电脑不断成长,只有大型电脑没什么成长,因此,每逢看到各制造厂商正为恶性竞争而苦恼的时候,松下就庆幸自己的及早退出。

松下幸之助是一个具有坚毅、刚强性格的人,所以才会有松下公司;松下幸之助更是一个懂得进退的人,所以才有松下公司的发展壮大。

此计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为保存实力不要硬拼,及时撤离乃是上策。当然,撤退绝不是消极逃跑,撤退的目的是避免与敌主力决战。主动撤退还可以诱敌,调动敌人,制造有利的战机,总之退是为进。稍遇挫折,便丧失信心,望风而逃,这是典型的逃跑主义,不能与“走为上”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