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中医、针灸按摩
16463300000035

第35章 中医巨著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药物,经过长期反复实践和不断总结经验,对药物的品种、应用范围逐渐扩充。随着医疗的发展,对药物的需求是越来越多,药物的来源也由自然生长发展为人工栽培和驯养,由植物,动物扩展到矿物及化学制品。在传播这些知识时,由早期的口耳相传到后采的文献记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药的文献记载浩如烟海,对中药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我国最早的中药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末年,是集体创作的,由于当时人“尊古贱今”,所以托名于神农。《神农本草经》,记载药物三百六十五种,其中植物药二百五十二种,动物药六十七种,矿物药四十六种。《神农本草经》的诞生,总结了西汉以前千年来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用药经验,标志着中国药学的初步确立,同时也给两千年以后的药学以指导性的启示,对我国药学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期,鞠弘景写的《本草经集注》,是继《神农本草经》之后,第二部本草学名著,基本上确立了中药学的发展方向,此后一系列较有影响的本草著作,均由本书增补而成。本书已佚,但原书的主要内容,在《证类本草》《本草纲目》中被保留下来。

唐朝统一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生产力不断发展,经济繁荣,交通贸易发达,促进了中药学的发展。659年,由国家组织苏敬等人集体撰写了《新修本草》(世称《唐本草》),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性著作。首创了绘画《药图》,且以《图经》加以说明的方式说明。

《新修本草》被唐朝政府规定为学医者必读之书,对我国药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流传达三百年之久,直到宋代《开宝本草》问世后才代替了它在医药界的位置。

宋刘翰、马志等九人的《开宝重定本草》,共计收载新旧药物983种。不仅药品数量增加了,而且分类方法也大有改进,类别也较前增多,并订正了前人在分类方法上的错误。

宋代的中药文献较多,除上述的《开宝本草》外,还有苏颂等人在1060年编著的《嘉祐本草》及1061年编著的《图经本草》唐慎微在1082年编著的《证类本草》。

金元时期,张元素编的《珍珠囊》是当时的代表著作。

明代的药学成就超过以往任何时代,1505年刘文泰编著的四十二卷《本草品汇精要》,共载新旧药一千八百一十五种,以简洁精要的文字及五彩的实物绘图名闻于世。1565年陈嘉漠编著的十二卷《本草蒙荃》,内容有药物的产地、采集时间、品种鉴别、炮制方法、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及七情、服法等,均按声律写成对偶句以便记诵。

1578年,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参阅八百多部医药书籍,经过不断的调查与实践,历时二十七载,终于完成《本草纲目》这一伟大药学著作的编著。本书分五十二卷,列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十六部(纲),每部又分若干类,共计六十二类(目),每类下列出该类所属的药物,载药一千八百九十二种,其中新药三百七十余种,附方一万一千零九十六首,附图一千一百六十幅。正文之前,先列实物图谱,再叙述各种病的主治药物,然后依钢分目确定每种药物的名称,说明药物的产地、形态和采集法,以及药物的气味、炮制,分析药物的性味功能,纠正旧本草的错误,记录其收集的处方等项。本书内容丰富,取材广泛,考订详明,分类先进,总结了16世纪以前中国人民的用药经验和知识,以实事求是的严谨的科学态度,批判地继承前人对各种药物功用的论述,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药典,无愧为我国药学史上的明珠。本书的问世,不仅推动中国医药学的发展,而且对世界医药学亦有巨大影响,先后被译成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日文、俄文、西班牙文等七种文字。

1765年,在《本草纲目》刊行一百余年之后,清代杰出的药物学家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问世,它代表清代本草学的最高成就,其目的是拾《本草纲目》之遗,不仅在药物品种上增加药物达七百一十六种,而且在药物来源、治疗作用等方面详加补充,并对《本草纲目》错误处加以更正,进一步丰富了本草学的内容。全书共十卷,载药九百二十一种,如冬虫夏草、太子参、日精油、臭草等药均是《本草纲目》未收载的。《本草纲目拾遗》的编著是继《本草纲目》之后对药学的再一次总结,进一步促进了中药学的发展。

在中药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除了涌现出代表不同时期的药学水平的著作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外,还编著了炼丹、炮制、食疗、药用植物等不同特点的本草学著作。如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关炼丹著作;晋代葛洪的《抱朴子内篇》,对炼丹术亦作了较详尽的叙述;宋时期的《雷公炮炙论》,是我国第一部制药专书,系统地总结了5世纪以前的中药采集,加工炮制方法;

唐代孟诜编著的《食疗本草》是我国古代食品营养和食品治疗学专著,该书内容精审,材料丰富,对食物的鉴定,药性的辨别及食物配合烹调加工均作了较详细的阐述;明代李中立著的《本草原始》,清代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为药用植物来源,品种鉴别,真伪考证的专书。这些内容丰富的本草著作,成为我国中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药学得到迅速发展,传统的中药学分为《中药学》《方剂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药用植物学》等分支学科。同时,亦出现了众多的药学专著,如《中药志》《中药大辞典》《四川中药志》等国家药典,收载了各种常用中药及中成药,并逐步制定了成套的质量控制标准。各种中药的工具书、中药专著、有关中药教材、报纸、杂志相继出版,使中药学领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目前色彩纷呈、种类繁多的中药文献,正在为越来越多热爱或关心中药事业的人敞开知识大门。相信,这些宝贵的文献资料,必将推动中药学向更高、更远的目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