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民国无间道
16464700000007

第7章 汪精卫其人其事(2)

汪精卫拒绝陈璧君的感情主要原因是他根本就看不上陈璧君。那年汪精卫刚24岁,正是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年纪,而且他的心中也有一位暗恋对象,这个女生是他的革命战友,长着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樱桃小嘴,白皙的肌肤,姣好的身材,性格也温柔,很懂他的心思,汪精卫心中对这位女生的爱意颇深,但汪精卫性格柔弱,在感情上很怯懦,一直不敢向那名女生表白。如果汪精卫当时有勇气向那名女生表白,日后他的妻子也不会是极为重视权力和财富的陈璧君,也许他也因此不会成为后来的汪精卫。

陈璧君不知道汪精卫虚伪的面孔,还以为他真是一位高风亮节的革命党人,这一次的表白虽然没有被汪精卫接受,但她没有气馁,反而更加悉心地照顾汪精卫。为了与汪精卫有共同的话题,离汪精卫的世界更近一点,陈璧君读了许多关于革命的书籍,这让她迅速积累了许多国外的革命成功的知识,所以在同盟会的行动陷入停滞时,她往往能够提出让人感到耳目一新、豁然开朗的意见。后来,因为她对同盟会帮助颇多,她逐步成为汪精卫身边的左膀右臂。汪精卫心中也慢慢被这个巾帼英雄征服,但他此时对陈璧君依然没有爱情,只有同事之情,并且还有利用陈璧君的才华,为自己提高声望的心理。

汪精卫既然想要利用陈璧君,必然要对她好一些,他的态度刚一发生变化,陈璧君就感觉出来了,在她看来,自己已经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但她丝毫不知,自己只是汪精卫手中的一颗棋子,还以为汪精卫真的被自己的真心感动,心里有了她的位置。

被爱情冲昏了头脑的陈璧君在以后的日子里更加卖力地为汪精卫出谋划策,为了获得汪精卫的爱情,她甚至想过要和汪精卫一起死去,追求爱情怎么还和死亡产生关系了呢?难道是汪精卫最终忍受不了陈璧君的纠缠,口出恶言吗?其中的原因还是和同盟会有关。

同盟会六次起义,六次都以失败告终,许多人对同盟会倍感失望,认为革命永远不会成功了,他们准备脱离同盟会。不得已,汪精卫只能表态他要去暗杀清政府摄政王,挽回大家对同盟会的信心。这个任务十分危险,一旦失败,随时有牺牲的可能,汪精卫能够主动提出执行这个任务,他的考虑自然十分周全。在汪精卫执行任务前夕,他特意和陈璧君在一起,对陈璧君表示自己此行可能将一去不复返,陈璧君激动地表示自己愿意和她同生共死,与他一起执行这个任务。汪精卫的目的达到了,故意表示:如果能活下来,他一定在革命成功后,娶陈璧君为妻子。他的这句话让陈璧君立志不管付出多少代价,也要保住汪精卫的生命。

汪精卫暗杀清政府摄政王失败,被捕入狱后,陈璧君先是用重金收买狱卒,给汪精卫送来几个鸡蛋,其中一个鸡蛋里夹着一封她写的亲笔书信,在狱中的汪精卫读完后,热泪盈眶,觉得自己临行前夕的安排果然没错,陈璧君果然能为了自己奉献一切,他当即回了一封《金缕曲》对陈璧君诉衷肠。

得到汪精卫的亲笔书信后,陈璧君在伤心的同时,为了能保住汪精卫的性命,用钱四处为汪精卫打点。直到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汪精卫才终于得以重获自由,二人相聚在上海,汪精卫随后履行自己的诺言,娶陈璧君为妻子。

汪精卫娶陈璧君为妻后,对革命反而没有了以往的坚持,开始提出和平谈判的意见,逐渐沦为一个高举和平大旗的出卖中国国土的汉奸。

汪精卫出任国民政府主席

汪精卫和陈璧君结婚后,变化非常大,就连孙中山都看出来汪精卫对民主革命的热忱大不如从前,孙中山认为,汪精卫是因为牢狱之灾导致心情巨变,过一段时间后,也许又会成为从前那个热血青年,殊不知,此时的汪精卫,正在思考如何才能安全地把控同盟会的巨大权力。因此,不久后,汪精卫便向同盟会申请,去法国留学,孙中山先生批准了他的请求。

在法国的日子里,汪精卫和陈璧君二人过着看似远离国家、政治和革命的日子,实则,汪精卫经常和他埋在同盟会中的“棋子”联系,不断获取同盟会的最新消息,他虽然人不在同盟会,但是他对同盟会的关注和掌控程度却没有丝毫的减弱。几年后,汪精卫觉察到,清政府的灭亡即将来临,同盟会很快就能掌握国家大权,恰好此时,孙中山来信邀请他回国,主持同盟会的事宜,汪精卫觉得机会来了,便立刻带着陈璧君从法国回国。

汪精卫回国后,立刻被孙中山委以重任,此时,孙中山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由于身体原因,无法亲自处理国民党内部的诸多事务,于是,孙中山将党内事务暂时交给了汪精卫负责。汪精卫虽然在法国几年,远离国民党,但他的威望还在,而且在法国的日子,他和陈璧君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国民党的关注,因此,汪精卫对国民党内部事务的处理上手也很快。

1925年,孙中山病重不起,在弥留之际,孙中山将当初组建同盟会的一干人等召集起来,对国民党今后的发展做了一些安排,但他还没来得及指定接班人,就撒手人寰,这也就导致了日后,国民党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持续不断。

孙中山死前没有指定接班人,而国民党内又没人敢主动继承总理之位,为了表示孙中山先生对国民党的重要意义,以及对他的尊重,国民党政府决定取消总理制。也就是说,国民党的总理只有孙中山先生一人。

孙中山先生的逝世,对国民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内部开始争夺领导权,总理只有孙中山一人,但是国民党总要有个领导人,国民政府的主席,还是要有人来当的。

上文说过,汪精卫在同盟会中的威望,仅次于孙中山先生,因此,在国民党召开的中央政治会议上,汪精卫以全票当选为国民政府主席,成为当时国民政府的一把手。

此时的汪精卫,虽然实现了自己的政治野心,但由于汪精卫受儒家思想影响太深,所以他从参加革命以来,都只在意所谓的“思想”上的势力控制,而从未着手建立起一支属于自己的“汪家军”,所以他在国民党政府的各个派系的争夺中,劣势明显。因此,汪精卫也很清楚,自己这个一把手,就像是大海中的一只小船,随便一个风浪打来,自己就有翻船的危险,因此,汪精卫打算找一支武装队伍,牢牢地抓在手中,以增强自己的军事力量,保住国民党主席这个职位。

当时,国民党军队几乎都掌握在私人手中,没有汪精卫插手的余地,于是他将主意打到了刚刚兴起尚未壮大的中国共产党身上。他依仗自己是国民政府主席、军事委员会主席,打着孙中山先生留下的“联俄、联共、辅助工农”的旗帜,积极和中国共产党接触。

汪精卫任命了许多中国共产党员在国民政府担任重要职务,例如共产党员谭平山,被汪精卫任命为国民政府中央党部组织部部长;毛泽东,被汪精卫任命为国民政府宣传部部长;后来被称为“中共五老”,也就是林伯渠、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之一的林伯渠,被汪精卫任命为国民政府秘书长。这一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执政时期,势力发展最快,进步最大的时期。

但是汪精卫只看到了拉拢中国共产党后,自己能拥有一股具有威慑力的武装力量,却没有察觉到国民党内部官员对他的所作所为的极度不满。汪精卫还以为自己对国民政府有了掌控的力度,却没有看到国民党内部各个派系之间的斗争逐渐升温。最终,国民党内部分成两大派系,一派是支持孙中山先生“三大政策”的左派,一派是反对孙中山先生“三大政策”的右派。

国民党右派是反对联共的,汪精卫上台后,积极地和苏联、中国共产党合作,遭到了国民党右派的强烈反对,他们认为汪精卫在分裂国民党对国家的掌控权,并认为汪精卫是削弱国民党军官获得国家权益的罪人。但反对归反对,国民党右派却不能将汪精卫从主席的位置上拉下来。直到一位会拍上司马屁,会对上司的指令阳奉阴违、麻痹上司,并将上司的权力掌控在自己手中的年轻人出现,国民党右派才获得了声讨汪精卫的机会,这个年轻人,就是日后的国民党主席蒋介石。

那么当时,蒋介石在国民党内部是怎样行动的呢?

蒋介石举着支持“联共”的大旗,以国民党“左派”的身份接近汪精卫。为了获取汪精卫的信任,蒋介石曾公开发表声明痛斥右派的反共行为,此举让备受左派压制的汪精卫将蒋介石视为知己、亲信,并不断地将权力下放给他。于是,蒋介石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扩大了自己的权力,很快就成为仅次于汪精卫的国民政府的二号人物。在拥有了与汪精卫相抗衡的权力后,蒋介石才脱掉了自己的伪装,公开拉拢右派反共势力,成为导致汪精卫下台的关键人物。

蒋介石能够如此轻易架空汪精卫的权力,和他步步为营的精心筹划不无关系,但也与汪精卫的性格有关。汪精卫的性格略有些软弱,虽然他在同盟会中倡导暴力革命,但他并不知道应该如何开展暴力革命,而且汪精卫受孙中山先生的影响较深,总幻想能够和平解决问题。当然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他没有重视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武装部队,汪精卫更加在乎的是自己能否站在国民政府的最高点上,并且能否维持自己所处的地位,其他具体事务,他并不操心。正是因为汪精卫将党内事务全都交给信任的属下去办理,自己也很少检查亲信族将们将事情处理得怎么样,因此才使得蒋介石有机会,在汪精卫的眼皮底下,将他的权力全部掏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