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雅克萨之战
16468300000006

第6章 雅克萨之战的军事部署(1)

“雅克萨”是女真语的音译,意思是“涮塌了的江湾子”,俄罗斯人称之为“阿尔巴津镇”。它位于黑龙江上游左岸,在今天我国黑龙江省漠河市境内的额木尔河口对岸,地扼水陆要冲,形势险要、易守难攻,是我国东北历史上著名的边疆古城之一。雅克萨原为达斡尔族敖拉氏的住地。清顺治七年(1650),以哈巴罗夫为首的沙俄侵略军强占雅克萨,修筑城堡,世代居住在雅克萨一带的达斡尔族人被驱赶到嫩江流域。

由于雅克萨、尼布楚等地在内的东北地区是清王朝的龙兴之地,也是其在关内一旦难以立足时的最后容身之地,所以清廷绝不允许自己的战略大后方出现任何的不稳定状况。因此,驱逐侵略者,收复失地就成了政权初步巩固后,清朝统治者的强烈愿望。康熙帝更是明言:“朕亲政之后,即留意于此,细访其土地形胜、道路远近及人物性情。”康熙十年(1671)九月,年方18岁的康熙帝,在首次东巡拜谒祖陵时,就指示宁古塔将军巴海:“罗刹虽云投诚,尤当加意防御,操练士马,整备器械毋坠狡计。”可见康熙帝早已密切关注着东北的边防。但是,随后,清政府陷入了长达八年的平定三藩之乱的战争中,没有足够力量解决东北边疆危机,直到康熙二十年(1681)平定三藩叛乱之后,清廷才将注意力集中到东北。

巴海(?—1686)是清初宁古塔昂邦章京沙尔虎达的儿子,瓜尔佳氏,满洲镶蓝旗,以佐领官职入仕。顺治十四年(1657),他被授予秘书院侍读学士的官职,同年八月,充经筵讲官。顺治十六年(1659),其父沙尔虎达病逝后,巴海奉命接任父职。康熙元年(1662)宁古塔昂邦章京改称宁古塔将军,巴海成为宁古塔首任将军。巴海是清初率领宁古塔军民抗击沙俄的重要将领,堪称民族英雄。

康熙二十一年(1682),康熙帝再次去盛京告祭祖陵,并巡视吉林乌喇(今吉林市)等地。康熙帝于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十一日特谕宁古塔将军巴海:“今以云南等处底定,躬诣盛京告祭三陵,意欲于扈从人等喂养马匹之暇,观看乌喇地方。”二月十五日,他率文武大臣扈从人等从北京出发,三月初四日,到达盛京。至三月十一日,告祭福陵、昭陵、永陵大典分别举行完毕。第二天,从兴京(辽宁新宾)出发,经哈达城(辽宁西丰),出柳条边,巡行乌喇地方。他在写给祖母孝庄太皇太后的信中说:“兹因大典已毕,敬想祖宗开疆非易,臣至此甚难,故欲躬率诸王、贝勒、大臣、蒙古等,周行边疆,亲加抚绥,兼以畋猎讲武。”将军巴海至中途阿尔滩诺门地方迎接,一路行围射猎,于三月二十五日到达吉林乌喇地方,在松花江岸,康熙率皇子及扈从诸王、所有文武官员向东南,望祭长白山——传说中的满族兴起之地,行三跪九叩头大礼。在吉林小憩两日,于二十七日泛舟松花江上,驶往大乌喇(今吉林乌喇街)。清澈的松花江水波光粼粼,两岸山川秀丽,江上水师船队浩浩荡荡。康熙张目四望,触景生情,挥笔作《松花江放船歌》:

松花江,江水清,夜来雨过春涛生,浪花叠锦绣縠明。

采帆画鹢随风轻,箫韶小奏中流鸣,苍岩翠壁两岸横。

浮云耀日何晶晶?乘流直下蛟龙惊,连樯接舰屯江城。

貔貅健甲皆锐精,旌旄映水翻朱缨,我来问俗非观兵。

松花江,江水清,浩浩瀚瀚冲波行,云霞万里开澄泓。

康熙帝在诗中用“我来问俗非观兵”表述此行的目的,更是包含了深刻的寓意,抒发了他将要统率八旗劲旅乘流直下,驱逐沙俄侵略军的豪情壮志。实际上,康熙帝此行的目的绝非“问俗”,而恰恰就是“观兵”——借祭祖的机会巡视东北边防,亲自勘查地理状况,为即将到来的反击沙俄侵略的战斗做好准备。此时,南方的三藩之乱已经平定,为消除北方外患创造了有利条件。康熙腾出手来加强东北边疆实力,准备战胜俄国侵略者。如此,便不可能不观兵,事实也确是如此。

康熙帝在此次巡查过程中,重点查看了可能作为战争前进基地的吉林乌喇地区情况。吉林,旧名船厂,自明初即为我国重要造船基地之一。清初以来,出于抗俄斗争需要,造船之外更兼以训练水师。顺治十八年(1661),清廷在此始设吉林水师营,“以迁移人充水手”。康熙十三年(1674),水师营总管移至黑龙江,吉林仍保留一部分水师,派官管理,训练水军,制造船只。十五年(1676)春,康熙帝以吉林水陆要冲的战略地位,决定将宁古塔将军移驻于此,进一步充实水陆官兵。史书上说:“建木为城,倚江而居。所统新旧满洲兵二千,并徙直隶各省流人数千户居此。修造战舰四十余艘,双帆楼橹与京口战船相类。又有江船数十,亦具帆墙。日习水战,以备老羌(沙俄)”。此外,清廷又在吉林乌喇西北七十里的大乌喇,亦称打牲乌喇,设有打牲乌喇总管衙门,隶内务府,为皇帝采捕东珠、蜂蜜、松子和鲟鲤鱼,其下有“额设捕珠大船七只,向由吉林水师营备领,威呼(满语,独木船)三百九十九只,内协领衙门四十只”。这样,吉林乌喇及大乌喇两城及其间沿松花江的七十里水域,便成为修造船舰、训练水兵的重要战备基地。皇帝亲临此地,岂有不观兵之理。将军巴海将所有大小数百船只和精锐官兵全部集中,排列阵式,供皇帝检阅,所以才出现“乘流直下蛟龙惊”“旌旄映水翻朱缨”的雄伟壮观场面。康熙在吉林的十二天活动,达到了观兵讲武以备战抗俄的目的。那么,他为何又在歌中说“我来问俗非观兵”呢?这不仅反映了皇帝以诗歌形式抒发情怀的高超笔法,暗示他并不喜欢穷兵黩武;而且,也如实地表达了他的根本施政方针——问俗与观兵二者必须统一。抗击外国侵略者固然依靠军事,但必须“重民生”。只有关心军民疾苦,缓和内部矛盾,军民上下戮力同心,才能壮大军事,抗击外敌。为了更好“观兵”而“问俗”,是他此行活动的重点,故此次东行,他曾广为“问俗”:赦免罪犯,蠲免钱粮。在盛京谒祭福陵、昭陵礼竣,谕户部、刑部:“山海关以外,及宁古塔等处地方,官吏军民人等,除十恶等真正死罪不赦外,其余已结未结一切死罪,俱著减等发落。军流徒杖等犯,悉准赦免。奉天、锦州二府,康熙二十一年地丁正项钱粮,著通行蠲豁,其官役垫补包赔等项应追银两,察果家产尽绝,亦并豁免。”康熙东巡至乌喇地方,见“风气严寒”,考虑到由内地发遣来的人犯水土不服,深为不忍,因而谕令刑部:“以后免死减等人犯,俱著发往尚阳堡(辽宁开原东安)安插。其应发尚阳堡人犯改发辽阳安插。”在反叛案内应发乌喇地方人犯,“只令其当差”,不必给人为奴。

严禁诬拿无辜之人。松花江上泛舟之后,兵部议复巡查采参官兵给赏定例,同意“视缉获多寡,分别议叙”。康熙则认为,“甚为允当”。但“恐非系采参之人,妄有拘执,夺其资财,俾孑身采捕他物者,无故罹害”。于是,令补议条款:“巡踪章京兵丁,诬拿无辜之人,将章京革职,兵丁枷号两个月,鞭一百。”若趁机夺取财物者,章京不仅被革职,而且要交与刑部议罪,兵丁再多枷号一个月。从而保证了那些经过批准发给信票的打牲、采集等正常生产活动不受干扰。

改革官员补授办法。同年五月初四日,康熙结束为期七十九天的东巡。之后,仍继续解决在东北发现的种种问题。从前盛京看守陵寝及山海关等处城守章京员缺,俱令其子弟顶补,后停止此例,改由京师补授。这次东巡发现,章京员缺尽从京师补授办法颇有欠缺,不仅新官阖家北迁,路途遥远,往返艰难,视为畏途;其前任章京所遗孤孀将房屋田地交给所补之员,生活无依,困苦日甚。因此,康熙于五月初十谕户、兵、工三部:“嗣后盛京看守陵寝及山海关等处城守章京员缺,不必要自京补授,著于伊等子弟内,令该将军选择贤能者,具题引见顶补,以免其往返迁移之苦。倘伊等子弟无人堪用,别有补授发往之员,可另拨田庐给与,其前任章京田房仍行留给,不必掣出,令其孤孀得所。”不久,适值从北京所补的奉天副都统查库拒不赴任,康熙给查库以革职处分,提升刚从参领提为昭陵总管的佟宝为奉天副都统。后来又提升佟宝为护军统领、黑龙江将军等高级职务。官员补授办法的改革,出于康熙对官员及其家属的关心,有助于培养选拔东北地方官员;田庐产业的得以保留,使国有旗地逐渐向私产演变,鼓励驻防东北的八旗官兵世代安居,建设东北。

革除兵丁部分差徭。康熙至吉林地方访询军民疾苦,见兵丁役重差繁,劳苦至极。回京之日,已降特旨纠正。五月十九日,再谕宁古塔将军巴海、副都统萨布素、瓦礼祜等,具体规定如下:1.停止最妨农事、徒劳人力之寻捕鹰鹯窝雏之役;2.八月放鹰、寒冬寻觅山鸡,人马劳顿,亦行停止;3.围猎讲武不可无时,并且必须关心贫人,分给其猎获物,不可时加责罚,不得被狂兽误伤;4.停止打鲟鳇等鱼差役。康熙还特别告诫将军以下各级官员,体恤兵丁,时加怜悯,鼓励农业生产。他说,“吉林乌喇田地米粮甚为紧要,农事有误,关系非细,宜劝勉之,使勤耕种”。

在广为整顿东北军政事务的同时,康熙通过与俄国的长期交往,深感没有强大的武装,不建立巩固的边防,不经过激烈的战争,是不可能让俄国轻易地放弃侵略,撤出中国领土的。同时,他也清醒地认识到:中俄两国都是实力雄厚的大国,不可能用军事力量彼此压服。在初期的军事斗争后,必将通过和平谈判,划定两国的边界线,才能最终解决疆界问题,保持长期的和平。因此,康熙帝在东北地区巡视考察后,从实际出发制订了军事斗争、外交谈判和充实边防三者并举的战略方针,并在这一大政方针的指导下制订了周密的计划,进行了细致的准备工作。

(一)建立军事基地,驻兵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