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的军事形势,春秋中期以前是一个阶段,春秋后期和战国又是一个阶段。在前一阶段……战争规模一般不大,决战时间一般较短,作战形式一般比较单一。夏以前的传说时代,氏族间、部落间经常发生小规模的战斗,地域性部落联盟间的抗争规模稍大些,但作战形式一般比较单一,双方以木、石、骨制的兵器进行搏斗,战败者即向胜利者贡纳方物。夏朝是部落联盟式的早期国家,夏王与联盟各部落首领经常联合起来征服周围的部落,但作战规模仍不大。到商汤攻夏桀,也不过凭借敢死之士6000人,以战车攻击取胜。商的前期也具有部落联盟色彩。到武丁时期,农牧业都有较大发展,国家机器逐步健全,军队中出现师的建制单位,对外用兵每次集兵常在3000人以上。武丁的夫人妇好攻羌方,用兵达1.3万人。西周武王灭商,史称使用兵车300乘,虎贲3000人,甲士4.5万人,但决战只用了一个早晨。西周主要运用车战,作战时双方列好车阵,车上甲士鞭马驰车,挥戈一击,胜败往往由此而定。
战车在平原地带奔驰,或追逐败逃之敌,或仓皇逃离战场,这是西周作战时的常见画面。春秋前期,各诸侯国争霸中原,纷纷扩军,并在政治、经济制度上进行改革,以扩充实力。作战方式仍沿袭西周旧例,战场限于一隅,多为封疆接壤之地,战法仍以一击定胜负为主。著名的长勺(在今山东,具体地点不详)之战,齐军击鼓三通,鲁军方一鼓作气,击败气竭意沮的齐军。胜负一鼓而定,春秋前期的作战基本如此。春秋中期,情况发生了变化。晋国发展经济,整修内政,军事力量空前强大,成为中原霸主。南方的楚国为争霸中原,长期与晋对峙。西方的秦国和东方的齐国也多次与晋较量。战争规模逐渐扩大,战线逐渐拉长,决战时间也出现延长之势,尤其步兵在作战中的灵活性开始引起军事家们的注意,车战阵形也开始由密变疏。春秋末期,战争的目的往往已不是争霸索贡,灭国扩土已成为越来越明确的战略目标。战争规模明显扩大,一次作战往往动用数万兵力。战场已不限于平原地带,吴、楚间的山泽江河也烽烟频起。不仅步兵与车兵协同作战,水战、海战也开始出现。纵深发展、各个击破的阶段性战法,逐步取代列阵决斗的古典式战法,军事形势进入了新的阶段。
春秋后期开始,许多诸侯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强卿专政,是各大国基本的政治特点。卿大夫转变为新兴的地主阶级,与旧贵族展开激烈的较量。工商业和城市经济在这种较量中得到发展,从而又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进步。到战国时代,社会经济向前发展,使各大国占有更多土地和人口的欲望大增,于是纷纷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以求进一步充实国力,吞并更多的中小国家。例如:在中央确立国君的权威,在地方发展郡县制度,摧毁世袭的采邑,扩大国家的编户,实行全国统一的土地及赋税制度,建立国家统一的常备军,等等。各大国由于已具有雄厚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通过战争以统一天下的目标越来越鲜明,于是战争产生了一些新的特点:第一,规模空前扩大。就人数而言,一次作战动辄用兵和歼敌在十万以上;就时间而言,因作战往往以攻城夺地为目标,采取长围久困的打法,为时多在数月乃至数年以上;就空间而言,战线往往由城上城下延伸到远郊旷野、山泽林数。第二,多兵种配合作战。以步兵为主,车兵、骑兵次之,老弱妇女辅之,共同作战,有时还以水师攻坚。第三,战法多样,战术多变。除正面进攻外,还经常采用截击、伏击等灵活机动战术。第四,战争明显具备战役特征。一次作战往往包括野战攻防和城邑攻防相结合、退却与进攻相结合……侧翼作战与正面作战相结合等若干密不可分的环节。第五,兵器有长足进步,增强了攻击力和杀伤力。这些战争特点,为造就优秀的军事家群体提供了重要条件。
总而言之,春秋后期开始的军事形势的大变化,向各大国提出了延揽优秀军事人才的迫切要求,战争特点为造就优秀军事人才提供了条件;而随着世袭贵族特权的动摇而崛起的士族阶层,又迎合了这种需要。士人们精研兵法战例,剖析列国形势,形成各自的军事理论体系……先秦兵家群体由是而崛起。他们或朝为布衣,夕为卿相,得以一展雄才大略;或投身军伍……屡建奇功,终于得到国君重用。在这个“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时代,任何一个兵家都不可能局限于纸上谈兵,必须在血与火中去辨别良莠。孙武、吴起、孙膑、尉缭、乐毅、白起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不仅在历上留下了赫赫战功,也留下了中国悠久文明象征之一的《孙子》《吴子》《孙膑兵法》《尉缭子》等传世兵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