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影响世界的中国元素:古代军事思想、自然与文化遗产
16469800000086

第86章 丽江古城

丽江古城,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4日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从而填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在世界遗产名录中的空白。可以说,丽江古城是一座驰誉世界的少数民族古城。

古城坐落在巍巍玉龙山麓、滚滚金沙江畔。金沙江古称丽水,因此古城得美名——丽江。古城始建于南宋末年。至明朝末年,徐霞客到丽江时,他笔下的古城已是“民房群落,瓦屋栉比”,木氏土府建筑“宫室之丽,拟于王者”。当时的古城已成为滇西北高原的重镇。明代,古城有“大研厢”之称,清代称“大研里”,民国始称“大研镇”。大研即大砚,因古城居丽江坝中心,四周青山环绕,一片碧野之间绿水莹莹,状若一方碧玉大砚,故得此名。

江纳西族自治县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北部,面积7648平方公里,人口32.9万人。这里居住著纳西、傈僳、普米、汉、白、彝、藏等十多个民族。其中、纳西族18.4万人,占总人口的57%。

由于地处青藏高原南端的横断山脉向云贵高原北部过渡的衔接地带,丽江的气候受南亚高原风影响,干湿季分明,温度变化不大,周围风景秀丽,自然环境优美。

丽江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呈阶梯状递降。海拔最高点在玉龙山主峰扇子陡为3396米,最低海拔在金沙江河谷,为1219米,高差达4337米。

早在十万年前,已有旧石器晚期智人“丽江人”在这里活动。金沙江河谷洞穴岩画的发现和众多的新石器、青铜器、铁器的出士等证明丽江是中国西南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据史书记载,战国时期(前475—前221),丽江属秦国蜀郡,雨汉置遂久县,唐代先后归属吐蕃与南沼,宋时臣服大理国。到1271年,设丽江宣慰司,始称丽江。明代(1368~1644),设丽江军民府;清雍正元年(1723年)设丽江府;民国时期(1911~1949)设丽江县;1949年7月成立丽江县人民政府,1961年4月改置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丽江古城坐落在玉龙山下一块海拔2400米的高原台地上,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总面积3.8平方公里。旧设土司衙署于城南,周围建宫室苑囿。在一条东西主轴线上,排列着石牌坊、丹池、大殿、配殿、光碧楼、玉音楼等建筑物。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惊叹:“宫室之丽,拟于王者”。城北为商业区,以四方街为中心,四条干道呈经络状向四周延伸,临街均设商业铺面。

城东为旧时流官府衙所在地,现存文明坊、文庙、武庙。

“城依水存,水随城在”是丽江大研古城的一大特色。位于城北的黑龙潭为古城主要水源。潭水由北向南蜿蜒而下,至双石桥处被分为东、中、西三条文流,各支流再分为无数细流,入墙挠户,穿场走苑,形成主街傍河、小巷临水、跨水筑楼的景象。水网之上,造型各异的石桥、木桥多达354座,使大研古城的桥梁密度居中国之冠。

丽江民居极富民族特色,平面布局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多院等多种形式。房屋就地势高低而建筑,以两层居多,也有三层,适用且美观。

作为古城主要居民的纳西族拥有悠久丰富的传统文化,闻名遐迩的东巴文化、纳西古乐、白沙壁画等便是其重要的内涵。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丽江大研古城集中体现了纳西族独特的人居环境、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民俗风情。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蕴,为研究城市建筑史、民族发展史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它不仅是中国,而且也是全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