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调查研究卷(下)
16471800000037

第37章 文武兼备的红九军政委陈海松

文武兼备的红九军政委陈海松

郝成铭

陈海松,河南省罗山县宣化店(今属湖北省大悟县)人,生于1914年,红西路军第九军政治委员,1937年3月在梨园口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23岁。

陈海松出身贫农家庭,幼年丧母,由婶母抚育长大,小时读过五年私塾。1927年,中国共产党在大别山区领导革命,当年冬天黄麻起义的枪声唤醒了鄂豫皖边区的农民,他的家乡开始“闹红”。1929年,宣化店一带成了红军的革命根据地,贫苦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纷纷组织农民协会和赤卫队,开展革命斗争。还在少年时期的陈海松,为火热的革命斗争所吸引,积极参加了对地主豪绅的斗争,次年春天,担任了儿童团大队长。

1930年7月,16岁的陈海松瞒着家里人,参加了工农红军,到部队不久,就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春,17岁的陈海松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他所在部队原为鄂豫边红一军第三师,后改编为红四方面军第十二师三十六团,他在这个部队先后担任通讯员、班长、宣传队长、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的第一次至第四次反“围剿”作战。1933年初,红四方面军刚刚西征到川陕边建立根据地,张国焘便在部队中开展“肃反”斗争,三十六团政委被抓,年仅19岁的陈海松接任该团政委职务。但几天之后,他也被诬为“改组派”被抓。三十六团团长余天云向上级反映说:“陈海松参军时还是个孩子,跟着我长大,一直表现很好,不是什么‘改组派’。”后来在徐向前总指挥的干预下,陈海松才被释放,回到三十六团给余天云当警卫员。

不久,蒋介石委任四川军阀田颂尧为川陕“剿匪”督办,调集38个团6万余兵力,对红四方面展开“三路围攻”,企图乘红军立足未稳,一举消灭。在反“三路围攻”战役中,陈海松调任三营副营长,奉命率两个连扼守巴中县杀牛坪。4月26日,敌中路纵队用两个师5个团的兵力,轮番攻击杀牛坪红军阵地,陈海松利用有利地形,巧妙部署兵力,以小部队扼守要点,组织主要兵力迂回,侧击敌人,激战三昼夜,毙伤敌1500余人,敌人未能越红军阵地一步。尔后,他又指挥部队在鹰龙山等地,接连打了几个漂亮仗,歼敌一部。战后,他重任三十六团政委。

1933年7月,红四方面军扩军,第十二师扩编为红九军,陈海松升任二十五师政委。二十五师辖七十三团、七十四团、七十五团,由红九军副军长许世友兼任师长,是红四方面军的主力师之一。扩编后,二十五师在陈海松和许世友率领下,参加了营(山)渠(县)战役。在这次战役中,他和许世友认真研究了敌情,精心配置兵力,要求团、营干部靠前指挥,组织部队勇猛打击敌人。9月22日夜,他指挥第七十三团冒雨穿过山间小路,以隐蔽、突然的动作插入巴中县南部的玉山场和鼎山场背后,23日拂晓向敌发起攻击,配合红三十军迅速击溃敌北部防线突出部位的敌军。接着,他又率七十三团向南挺进营山县境,冒着滂沱大雨冲入敌军设在大庙场的阵地,连破七道工事,配合三十军歼敌2000余人,解放了营山县城。

在1933年10月中旬开始的宣(汉)达(县)战役中,根据上级命令,他和许世友率领第二十五师作为红四方面军的中路纵队,由宣汉以北的刘坪向敌防线中段的土地堡阵地实施主攻,从中央突破。10月17日上午,第二十五师和九军其他部队一起占领丘家堡、马渡关,击溃守敌,突破了敌军的中央防线。18日向宣汉县城猛进,19日攻占城北要点尖子山,城内守敌退逃,宣汉县城宣告解放。10月下旬,兄弟部队解放达县、万源,宣达战役胜利结束。

宣达战役后,四川军阀刘湘以“剿匪”总司令名义,对川陕苏区发动“六路围攻”,红四方面军采取“收紧阵地,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开展反“围攻”作战。在这次战役中,陈海松的指挥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在宣汉以北之马鞍山战斗中,他指挥第二十五师以迅猛动作,侧击川军第三师阵地,攻破防线后,又突入敌军指挥机关驻地胡家场,歼灭敌第七旅大部,活捉敌第九旅旅长张邦本。

1934年7月,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把保卫万源的艰巨任务交给了第二十五师。为了保证战斗的胜利,陈海松对部队进行强有力的思想动员,使部队始终保持了高昂的士气。接战后,红军利用有利地形,同八倍于己的敌兵展开极为激烈的战斗。哪里战斗最激烈,他就赶到那里,进行战场鼓动工作。他从这个战壕跳到那个战壕,始终跟战士们战斗在最前沿。刘湘依仗兵多势众,先后发起36次成团成旅的大规模冲击,最凶猛时一个上午就达8次之多,都被红军坚决击退。由于第二十五师和其他兄弟部队紧密配合,在敌重兵围攻下,第二十五师坚守阵地四个半月,使敌人付出了惨重代价,而红军阵地却屹立不动。1934年9月,反“六路围攻”战役胜利结束,红四方面军授予第二十五师七十三团以“攻如猛虎”、七十五团以“守如泰山”的锦旗,表彰他们在粉碎敌人围攻中所作出的重要贡献。11月,陈海松升任红九军政委,年仅20岁。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为策应中央红军北上,决定西渡嘉陵江,向川西北转移。嘉陵江是四川的四大江河之一,江宽水深流急,两岸多是悬崖峭壁,地势非常险要。四川军阀田颂尧、邓锡侯在北起广元、南至南部县的沿江一带,集结了53个团的兵力防守,修筑了许多防御工事,又把船只全部抢到西岸,红军渡江困难很大。陈海松深入部队,发动群众想办法制造渡江器材。3月28日夜渡江战役开始,他指挥二十五师用土法制做的器材,在阆中县以北偷渡成功,抢占了滩头阵地。部队陆续过江后,他又指挥部队向纵深地域发展,31日攻占阆中县城,4月2日攻占南部县城,在兄弟部队配合下歼敌三个团。接着,他率二十五师向西疾进,渡过涪江,会同兄弟部队包围了江油县城。川敌邓锡侯急调18个团增援江油,陈海松又率二十五师参加打援。当红三十军第八十八师攻破敌主阵地后,他抛开当面之敌,挥师迅速向敌右侧包抄过去。敌军见红军从侧面打来,顿时乱了阵脚,红军趁势出击,大败敌军。这次战斗,仅俘虏的敌人就有3000多人。

红四方面军粉碎张国焘分裂活动后,于1936年7月初开始北上。陈海松和孙玉清率红九军于8月初进入甘肃南部地区,参加了岷(州)洮(州)西(固)战役。根据方面军总部指示,红九军于8月18日接替红三十军,担任围攻岷州(今岷县)城的任务。岷州守敌为甘肃地方军阀鲁大昌的新编第十四师,其成员多是收编的土匪流氓,依靠坚固的城防工事,进行顽强抵抗。红九军在孙玉清、陈海松指挥下,首先在城外二郎山及东关、西关、后所与敌激战,夺取了一部分外围据点,给敌人以重大杀伤。敌人遭受红军打击后,急忙收缩阵地,把兵力撤至二郎山及城内。鲁大昌又命部队纵火焚烧城外民房,形成开阔地带,给红军接近城垣造成困难。双方对峙四天后,红九军于22日夜又开始猛烈攻城。由于敌人拼死抵抗,九军仍未在城头夺取立足点。

8月23日,红五军到达岷县,加入攻城战斗,总部命令由陈海松统一指挥。陈海松决定,暂时把敌人围困起来,做好充分准备后,再发起攻击。红军各部队制作了大量云梯,组织登城突击队,并进行了攻城演练。战斗打响后,各突击队在火力掩护下,抬着云梯,强行登城,战斗十分激烈。但由于敌人拼死顽抗,加之红军刚出草地,体力还未恢复,武器装备较差,虽给敌以重大杀伤,但未能破城。8月底,红四方面军总部决定,以小部队围困岷县城,消耗敌军,大部队撤至山后休整,并发动群众,扩红建政。在此后的一个多月里,陈海松会同董振堂等领导干部,组织小分队在夜间袭扰敌人,并向敌人喊话,宣传红军团结抗日的政治主张,动摇、瓦解敌人。10月3日,根据四方面军总部命令,红九军、红五军相继撤围,继续北上。10月13日,红九军到达会宁城参加了一、二、四方面军大会师。

三大主力会师后,中央军委命令红四方面军主力西渡黄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红九军于10月底同红三十军、红五军渡河西进。11月11日改称西路军,担负“在河西创立根据地”、“直接打通远方(苏联)”的艰巨任务。红九军过河后,在陈海松、孙玉清指挥下,配合红三十军在景泰地区与马步青骑五师战斗,首战锁罕堡、大拉牌,再战镇虏堡、干柴洼。这几仗红军虽取得一定战绩,但“马家军”仍死死咬住红军不放。10月13日晚,陈海松与参谋长陈伯稚率领第二十七师八十一团,从横梁山(属古浪县)出发,沿黄羊川北山西进,于14日上午攻占古浪县城,守敌马步芳第一〇〇师五九五团一部及民团败逃,敌团长马华荣被打成重伤。随后,孙玉清军长率主力到达古浪。

古浪为红军占领后,敌前线总指挥马元海即率三个骑兵旅和两个步兵旅及四个民团共一万余人,赶来围攻。激战从16日开始,打了三个整天。敌人在飞机大炮支援下,不断向红军阵地发起冲击。红九军在陈海松、孙玉清指挥下,发扬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坚决回击敌人,战斗异常激烈。由于红军兵力单薄,弹药不足,虽经顽强拼搏,外围据点却未能守住。敌人抢占外围阵地后,又用大炮轰开城墙缺口,步骑兵乘势冲入城内,红军战士与敌人展开激烈的巷战。有一股敌人眼看就要冲到军指挥所,陈海松突然出现在大门口,高举驳壳枪,大声喊道:“同志们,我们要和敌人血战到底,坚决杀退敌人!”周围的干部战士听到他的号召,顿时增添了杀敌的勇气。逼近的十几个敌人看到这个场面,断定他不是一般人物,就挥着马刀一齐向他扑来。就在这时,交通队(即警卫连)一排长乔国军一个箭步奔过来,端起冲锋枪一阵猛扫,扑来的敌人全被打倒,乔国军也壮烈牺牲。陈海松悲愤交集,顺手操起乔国军的冲锋枪,大喊一声:“同志们,冲啊!”率领交通队和机关干部,一齐向敌人反击过去,一阵猛打,将敌人击退。这时,孙玉清军长率二十七师赶来支援,把敌人赶出了古浪城。18日晚,红九军领导干部召开军事会议,决定连夜突围。红军抓紧时间调整了部队建制,安置了伤员,然后突围,转移到永昌。

古浪血战,红九军毙伤敌2000余人,自身伤亡2400余人。部队撤到永昌后,西路军政委陈昌浩下令追查古浪战斗失利的责任,撤了孙玉清和陈海松的职,任命西路军副总指挥王树声兼任九军军长。对于红九军在古浪战斗中的失利,陈海松就自己的责任,作了诚恳的检讨,但他提出:原来屡战屡胜的九军,为什么南下后连遭挫折,把近两万人的部队拖成残军?是九军指战员突然变得无能,还是我们的领导指挥上有问题?其实,红九军的失利,责任不全在九军领导。河西走廊是一个狭长地带,既不利于大部队回旋作战,也不便于小部队进行游击活动。不论从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来看,还是从群众基础、敌人实力等方面来说,当时都不具备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条件。11月,这里已经是寒凝大地、滴水成冰的严冬,而红军刚从南方来,身着破衣单衫,很多人打着赤脚,难以适应这样的气候。陈海松尖锐地提出:“这样一个劲儿地和敌人拼消耗,我们能拼得起吗?”

红九军问题处理后不久,西路军总指挥徐向前对陈昌浩说:“陈海松是九军的领导核心,九军少不了他。”在徐向前的坚持下,陈海松又复职回到九军。此后,他同王树声一起,指挥红九军在永昌东十里铺、张掖甘峻堡、临泽沙河堡、倪家营子等地,与马家军浴血奋战。西路军在河西走廊遭到优势敌人的围攻,伤亡惨重,弹尽援绝,陷入了极度困难的境地,从倪家营子突围时,全军已不满万人了。西路军在临泽以南的三道柳沟再度受到敌骑围攻,苦战11个昼夜,才从重围中挣脱出来,向梨园口转移。

梨园口在临泽县南部,是河西走廊进入祁连山的一个重要山口。山口内是梨园河谷,向西南通往祁连山腹地,梨园堡位于山口里边的梨园河旁。1937年3月12日晨,红三十军和西路军总部刚进入梨园口,两旅敌骑就尾追上来,在这危急关头,总部和红三十军又仓促转移,担任后卫任务的红九军,在陈海松政委指挥下,立即抢占山口山头抗击敌人,掩护总部和三十军转移。疯狂的敌人发起猛烈攻击,陈海松组织九军余部连续击退了敌人的三次进攻。这时,他命令红九军机关人员撤退,只留战斗部队抗击敌人。敌人又攻上来,红军战士的子弹也已打光,他命令大家拔出刺刀、拿上石头同敌人拼搏。血战两小时,红九军的同志几乎全部壮烈牺牲,他身中8弹,也倒在血泊之中,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在祁连山深处,红九军幸存的300多名干部、战士听到敬爱的陈政委壮烈牺牲,号啕大哭,悲恸之声令人撕心裂肺。

陈海松是红四方面军中优秀的军级领导干部。他19岁当团政委、师政委,20岁当军政委,人称“娃娃政委”。他虽然年轻,但德才兼备,不但会做政治工作,而且指挥打仗也很有办法。他经常和战士们谈心,关心战士生活,注意及时解决战士们的实际困难,在战士们中间享有很高的威望。他打仗肯动脑子,注意研究敌情,精心部署兵力。战斗中指挥机智果敢,善于迂回穿插。他指挥作战一般正面用兵少,多采取侧击、包抄等战法,出敌不意的突然发起袭击,攻敌要害,常能取胜。他对侦查工作非常重视,要求部队在作战前一定要把敌人的兵力、位置、企图等情况搞清楚,不盲目行动。对重要阵地,只要情况许可,他总要亲自带领师团干部实地察看地形,精心配置兵力;开战后,则要求干部们靠前指挥。因此,他指挥第二十五师和九军作战,打得英勇顽强,一般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

抗战时期,朱德总司令以惋惜的心情追述说:“陈海松是四方面军里最年轻有为的军级指挥员,可惜牺牲得太早了。如果现在还活着,一定能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