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调查研究卷(下)
16471800000044

第44章 红西路军群众工作部长吴永康不平凡的一生(2)

庞大恩又介绍了革命的大好形势,希望青年们赶快参加革命活动,多读些进步书刊。他挑回来的两竹篓书派上了用场,兴业县的知识分子在他帮助下第一次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参加那次谈话会的梁德焕老人回忆往事,感慨地说:“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大恩同志的那次夜谈,不是读十年书可以比拟的,他在我们心里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庞大恩归家一月,去玉林、桥圩宣传革命道理,到县府清查账目,他禁过烟,禁过赌,风尘仆仆,很少回家。庞大恩归乡的一月,带动起一场革命运动,改变着人们的思想、命运。兴业中学便有了CY(共青团)的组织,农村也有了农民协会,自卫队背上了土枪、大刀,农民革命举行万人大会,放鞭炮游行,“打倒列强除军阀”的歌声,“打倒土豪劣绅”的口号声,响彻了村村寨寨,穷苦人第一次成了这块土地的主人。

(四)

庞大恩来到上海,改名为吴永康,在李富春同志领导下工作,担任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报》、《上海报》的编辑。他在这里认识了著名电影文学家夏衍,并介绍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31年,他被党中央派往鄂豫皖苏区工作,先任红四军《红旗报》编辑,红四方面军成立后即调任方面军总部秘书。1933年2月川陕省委建立,他被选为省委委员,旋任中共红江县委书记。同年夏,任省委秘书长兼宣传部副部长。他夜以继日、不知疲倦地工作着,所有了解他的人都说:“吴永康为建设川陕苏区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省委书记袁克服经常下基层检查工作,省委的日常工作就落在了吴永康的肩上。省委一所房子里的一盏灯,经常伴着他从黄昏工作到黎明,一些重要的决策、决议、政策、法令,都出自他的手笔。1934年初,出任川陕省经济委员会主席,他抓税收,开银行,组建工厂,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指导军火生产。他为繁荣苏区经济,成立各种合作社;他为解决军民吃盐的困难,亲自抡镐开凿盐井。他把积累下的几箱元宝、银元,交到中华苏维埃财政部长林伯渠的手上。

四川省博物馆里,珍藏着一本小册子——《革命三字经》,由川陕省委宣传部编印,作者是吴永康、刘瑞龙。这本革命三字经以简洁通俗的语言,鼓动人民积极行动起来,参加革命活动。“穷人们、快觉醒,团结起,来革命,国民党,害人精,降帝国,整穷人……”这不仅是一本识字课本,更是一本深入浅出的政治教科书,它凝聚着作者的心血,渗透着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憎恨。他还亲自担任了扫盲班的教师,对广大男女青年进行文化教育,开始每天认三个字,逐渐增加到十几个,从不间断,哪怕是在行军打仗的途中,他也让大家背起识字板,教大家认字。一些后来当了领导干部的同志,每当提起此事,都说:“吴永康不仅是我们的好领导,还是我们的好老师!”

他作风朴实、民主,从不耍威风、摆架子,对谁都亲亲热热,和和气气,从不高声说话,从不发脾气。吃饭了,他把一盘菜往地上一放,就地一蹲,完全是个普通人。因此,大家都对他无话不谈,有问题都愿意找他说,他总是耐心开导。

1933年,省委派余洪远同志去巴中县任县委书记,余洪远觉得自己不能胜任,就去找吴永康:“秘书长!我都不晓得县委书记应当干些啥子工作,咋个做得好咧!另换个人去吧!”吴永康反问他:“你说换谁去?”余洪远说:“领导来决定嘛!谁去都可以。”吴永康接着说:“领导决定?好,还是决定你去!”余又问:“让我去管几万人,出了问题怎么办?”他回答说:“改正了再干嘛!”

吴永康像个老练的医生,他摸准了余洪远的脉搏,该是对症下药的时候了,就说:“你带三名干部去组成县委,一个当副书记,一个管组织,一个管宣传,你是书记,管全面工作。”余洪远腾地从凳子上弹起来:“就是这个‘全面’,我管不了!”吴永康摆摆手让他坐下,倒杯水送到他的面前,继续对余洪远说:“这么多工作,眉毛胡子一把抓是搞不好的,你可以一项一项地管,像人一天的生活,早晨起床,要先穿好衣服再去洗脸、出操,绝不能没穿好衣服就往外跑,这就是急先缓后……”

他的话,像春风,像细雨,慢慢地滋润着余洪远的心田。吴永康接着说:“你到巴中,首先抓组织建设,先办个训练班,培训一批人,吸收优秀的入党,分下去当区乡书记和干部,有了人就好开展工作了。然后抓宣传,用各种方法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共产党是为穷人谋利益,让穷人闹翻身的。还要宣传扩大红军。这些道理你都懂,这些工作你都干过,还顾虑什么呢?”

“我怕干不好。”余洪远仍有些信心不足。吴永康鼓励他:“你能打仗,聪明,反应快,办事勤勉,派你去,我们很有信心。”他停了停,又提醒他说:“巴中县地方大,生产好,是个交通要道,可敌情十分复杂,你可要依靠群众,提高警惕呀!”在吴永康开导下,余洪远鼓起了信心,很快到巴中开展工作。他在巴中县工作很有成绩,不久又升任川陕省委组织部长。

(五)

1934年3月,吴永康随红四方面军长征,先后担任西北联邦政府财政部长,中共川康省工作委员会书记,中共大金省委常委,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1936年8月,红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南部,成立中共甘肃省工作委员会,下设北路和东路两个工委,他兼任北路工作委员会书记。同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西渡黄河,他出任西路军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随军转战河西走廊。

红军西渡后,吴永康针对国民党反动军阀马步芳对河西的法西斯统治和少数民族多的特点,指示部队积极开展群众工作,宣传红军的抗日主张,宣传红军是穷人的队伍,用缴获的物资赈济当地的穷苦百姓。红军用纪律严明、热爱人民的事实,粉碎了马家军的欺骗宣传,红军的美名不胫而走。古浪、永昌县的黎民百姓,箪食壶浆,欢迎红军的到来;高台县的妇女们仅用十几天工夫,就为红军缝制好抵御严寒的棉衣;青少年投入革命部队,军民携手共同守城。

中央发出在河西建立根据地的指示后,吴永康即组织红军干部、战士开展群众工作,在永昌、山丹、临泽等地建立了一批县、乡、村苏维埃政府。他们播下的革命火种,尽管后来受到马家军的残酷镇压,但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少人成为后来解放大西北的向导和建政工作的骨干。

可是,局部的胜利挽救不了整个西路军的惨败。1937年3月,西路军从梨园口退入祁连山区,部队化整为零,开展游击战争。3月下旬,吴永康随游击队转移到红湾寺(今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政府所在地)以南的白泉门,受到敌军骑兵围攻。敌人的马队冲了上来,吴永康和勤务兵王大德为掩护同志们转移,留在后边阻击敌人,陷入了敌军的重围。那次战斗实在激烈,枪声响个不停,硝烟遮住了天空,人们像在迷雾中战斗。吴永康、王大德还有其他同志,终于弹尽粮绝,这位生于南国的精英,为了革命事业,壮烈牺牲在祁连山中,年仅37岁。

(六)

1949年冬天,随着解放大军进军西南的脚步,不少久别家乡的共产党人回归故土与家人团聚,因公暂不能回归的也寄回了平安家信。但,兴业县大贺村的人却没有听到他的消息。庞大恩的亲人从阁楼上搬下大恩尘封多年的书籍和日记,从墙夹缝中取出大恩从上海寄给弟弟的信。这信全家人不知读过多少遍,信纸磨毛了,字迹也模糊得难以辨认了,可是家里人还是一字不落地念出来。

“我不是愿意离开家庭的,更不是一个人在外享福不管家中的事。我读书十几年,在社会上十几年,我要做一点值得做的事,……我在外做的是正经事,天地间最放心的事,请你不要为我多挂念。……对我的妻子,我不能自养……我觉得心里万分不安,总是觉得对不住她……但我实在无法,只望大家原谅,听她自由……我在外边没有另外的女人……我的心是对得住人的。”

庞大恩新婚三天,便东渡扶桑,七年的异国生活,无数次月光如洗的夜晚,他举头望月,低头思亲,感物伤情。久居国外,他多么想重享家庭幸福,重尝亲人的温暖呀!七年后,他回家仅一个月,为了完成党的嘱托,他四处奔走,找不出时间与家人团聚,与妻子叙叙离情。他走后,妻子陈绍荣仍深爱着他,历史的风雨没有冲刷掉她对庞大恩的痴情,她拖着多病的身子,苦苦地等待着,盼望着有一天他能回来。解放后,多方设法打听,都没有下落。

庞大恩,你年迈的母亲、你残废的弟弟、你多病的妻子是多么想念你呀!这个家庭是多么需要你呀!可你在哪里?

1957年,当夏衍寻找庞大恩家属的信到达玉林后,全家人才知道他已牺牲。妻子哭了,母亲哭了,弟弟哭了,很多至亲好友都落下了悲痛的眼泪,他们想到祁连山中查找烈士的遗物,但他什么也没有留下。那里,没有他的坟墓,那里的人们也不知道在无数献身的革命烈士中有庞大恩或吴永康这个名字。

他,什么也没留下,什么也没带走;但他又留下了很多宝贵的东西。

录自《解放军烈士传》第4集。《解放烈士传》第4集由总政《解放军烈士传》编委会编,长征出版社1991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