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可怕的悬案
16486700000048

第48章 “八阵图”悬案

文化是人类历史的产物,是全世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无穷无尽又无处不在,它耐人寻味且令人陶醉。文化孕育了世界,并影响着人类的未来。在人类文化漫长而辉煌的进程中,还存在着众多悬而未决、玄之又玄的疑案……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是杜甫评价诸葛亮时写下的诗句:前一句的意思尽人皆知,对于后一句的“八阵图”,了解的人就不多了。“八阵图”是怎么回事?它是如何使用的?它的遗迹在哪里?引起了不少人的兴趣。

简单说,“八阵图”是古代军队的一种集体战斗队形,也有的说它是古代行军作战的一种阵法,实战中变幻莫测,威力极大,往往变戏法似地就把敌军置于列死地,是千百年来公认的极佳阵法。明代军事理论家茅元仪修撰过《武备志·葛亮鱼复江八阵图》。据他介绍:“八阵图”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形组成,每阵皆以相应名称的旗帜指挥。

同时,它又用八八六十四卦表示大小战斗队伍番号,可以随机组成任何一种战斗队形。使用时将部队配置成八个方向,每个方向又分成八个小方阵,形成流动变幻的六十四个作战单位。中央是指挥机构,即常常说到的“中军”。作战时,按照“中军”的预先布置,各小方阵都有明确的任务,敌人变动,随之变动。各小方阵视需要可摆成不同形状的阵形,其中又分别组成马队、步队、车队等,每队数量不同,或几十人,或上百人,可以临机组合。

每队再排列为重叠的数行,通常置弓箭手,中间是长兵器手,后面是短兵器手,根据进攻或防御的需要,也可作前后调整。正所谓“常山之蛇,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中则首尾皆应。”真是机动灵活,变化无穷,成为克敌制胜的一大法宝。其实,“八阵图”并非只用于战场上的攻防,在行军队形、驻防配置、部队训练等方面,都能应用。诸葛亮用它“以巴蜀弱卒数万东屯渭水,天下震动”。可见它威力不可小视。

“八阵图”的设计是巧妙的,它用于实战究竟如何?《三国演义》八十四回有精彩描写:蜀汉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东吴袭取荆州杀了关羽,刘备亲率大军复仇,不料因为指挥失误,被吴军火烧连营七百里,刘备败逃白帝城。东吴大将陆逊乘胜追击,这日到了蜀地夔关,但见临山傍江藏有杀气,陆逊不由起了疑心。可是据探马报告,前面并无蜀兵,江边只有乱石八九十堆。陆逊找来当地百姓询问,方知这些乱石是诸葛亮排成的阵势。

他听了觉得可笑,只带数骑人石阵查看。“忽然狂风大作,一霎时飞沙走石,遮天盖地。但见怪石槎峨,槎枥似剑;横沙立土,重叠如山;江声浪涌,有如剑鼓之声。逊大惊曰:‘吾中诸葛之计也’”后来多亏孔明岳父黄承彦老人的指点,陆逊才脱险境,此时方知石阵名为“八图阵”也。据黄承彦说,该阵“反复八门,按遁甲休、生、伤、杜、景、死、惊、开。每日每时,变化无端可比十万精兵。”陆逊如梦方醒,感叹道:“孔明真‘卧龙’也,吾不能及。”当即下令班师,从此不敢再犯。

不费一兵一卒,只靠八九十个石堆,居然吓走东吴万千精兵,显然这是艺术虚构。从这一应用“实例”来看,有人认为“八阵图”其实只是一种演习阵法的教练图,就像当今军队所有的沙盘作业图,充分利用地形地物,灵活机动训练部队,一旦运用于实战,便可稳操胜券。

从《三国演义》描述看,首次应用“八阵图”的是诸葛亮,而畅晓兵法的东吴统帅陆逊竟然不知为何物,三国中的其他将领也未用过此种阵法。魏国大将司马懿曾经研究过蜀军训练营地,对这位老对手的布阵技巧十分佩服,赞其为“天下之奇才也”。这些情况都表明诸葛亮是“八阵图”的发明人,同木牛流马一样,拥有无可争议的发明专利。

其实,关于八阵之法。诸葛亮之前早已有之。战国时期,齐国大将孙膑,在古之“丘井之法”的基础上创造了八阵之法,其基本方法是:凡用阵要把兵力分为三,每阵必有前锋,有后续。三分之一战斗,三分之二待机,用“一”去攻敌,用“二”来解决战斗。车兵、骑兵、步兵联合作战时,也要分为三部分:一在左,一在右,一在后,平地多用车,险地多用骑,隘地多用弩。

这些都是古阵法的基本法则。西汉时“八阵”的名称已不鲜见。东汉永元元年(公元89年),车骑将军窦宪北击匈奴,“勒以八阵,莅以威神”,显示了这种阵法的厉害。据《魏书》记载,曹操训练部队也用过“八阵”之法:“汉承秦制,惟十月都试车马,幸长水南门,会五营士为八阵进退。”看来这种阵法并不神秘。

诸葛亮是军事理论家,他一定对此作过深入研究,进而加以补充改进,这才有了“八阵图”的成果。所以有人认为,这种阵法只是诸葛亮对古代“丘井之法”和孙膑“八阵之法”的进一步改进,不应对此看得过于神秘。在说到这件事时,史学家陈寿也只作了八个字的评价:“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引见《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应该说是恰如其分。

“八阵图”作为一种阵法,十分适应冷兵器作战特点,也确实很有威力。探究其中奥秘,有人认为有这样四点:

第一、布局复杂,入阵则迷。前面已经说过,八阵图按八阵原理布置兵力,分为八门。其中只有生门、景门、开门为吉门,剩下的五门皆为凶门。布阵者熟知地形、地物和阵势方向,破阵者不易很快弄清,如果胡冲乱闯,多半陷入凶门,凶者不死即败,其它别无选择。

第二、阵容多变,机动灵活。这种阵法,八个方阵,六十四个作战单位,共有马步军二万四千人,马军可以快速变换阵容,步兵则为倚角之势,二者时时互相照应,即可独立作战,也能联合制敌,大阵后面又有二十四对游骑。敌人入阵,即被迅速肢解,易于实现各个击破,所以很有威力。

第三、设置障碍,挫其锐势。“八阵图”中还有石块、树桩、土堆等许多障碍物,掘有或明或暗的堑壕和陷阱,用于阻挡或迟滞敌人的行动。如果据此为险,还可以对付敌之精锐,对于挫败敌之骑兵,尤具威力。障碍的多少,完全根据敌我双方的兵力而定,常使本来就很复杂的阵法变得更加神秘,一旦闯入这样的“迷魂阵”中,难辨东西,不知深浅,生还的希望微乎其微。

第四、制造声势,慑敌心魄。从《三国演义》的描写来看,诸葛亮巧妙地利用了心理战术:“八阵图”设在江边,傍晚有江风,江风进入石堆,又易形成旋风,遇上松软的土质,便会飞沙走石。再逢江涛涌起,很像催兵战鼓,其声可慑魂魄。如此强大声势,易使敌人胆怯。况且,进了这种“迷阵”,多半心慌意乱,一旦遭到打击,难有还手之力,其结局可想而知。

上分析来看,“八阵图”确实具有很大优点,称得上克敌制胜的法宝。是法宝也非万能,有人指出了他的局限性:一是摆布“八阵图”的地域要求必须开阔、平坦,在山凹、大坡难以实施;否则,会被对方看得一清二楚,不会轻易入阵挨打,因此摆布易受限制。二是实行这种战法,适于大规模战斗,要做周到的准备,不易普及使用,古往今来的战史说明,凡属极少数人驾驭的战法,不仅难以推广,也不可能持久应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八图阵”又算不上什么很好的阵法。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摆布“八阵图”的次数有限,他的继承者也鲜有使用,若真有那样的巨大威力,蜀军何不多用几次?

“八阵图”的作用究竟多大,今天很难找到实证材料。不过,许多专家都认为,诸葛亮确实作过“八阵图”,这一点是没有疑义的。只不过诗人杜甫有意无意地夸大了它的名声,小说家罗贯中又特地给他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这样一来反倒掩盖了它的真实面目。有些人可能会问,如果真有“八阵图”这样的阵地,它的遗迹在哪里呢?

按照《三国演义》的描写,人们自然把找寻的目光投向夔关,也即白帝城下江边的“八阵图”。最先提到这处遗迹的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他的《水经注·江水一》载:“江水又东迳诸葛图垒南”。对此他解释说:“(此处)石碛平旷,望兼串陆,有亮所造‘八阵图’”。此说一出,很有影响,历代都有人来这里游览或者凭吊。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夔州做刺史时,曾到这里作了实地考察,写了“八阵图”遗迹的状貌:“夔州西市,俯临江岸沙石,下有诸葛亮‘八阵图’,箕张翼舒,鹅形鹤势,聚石分布,宛然尚存。”(引见刘禹锡《八阵图录》)。宋代大文人苏轼在《东坡志林》中也做过描写:自山上俯视,百余丈凡八行,为六十四莼,纯正圜,不见凹凸处,如日中盖影。

“予就视,皆卵石,漫漫不可辨,甚可怪也。”另据《夔州府志》、《奉节县志》等地方史料介绍,自宋代起,在每年的正月初七,男女老少都来观看“八阵图”遗迹,名曰“人日踏碛”。由此可见,夔关江边这些奇怪的聚石、卵石,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当年诸葛亮留下的“八阵图”遗迹。

有人指出:诸葛亮的“八阵图”遗迹不止一处。如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在当时沔阳县(今陕西勉县)还有一处:“(定军)山东名高平,是亮宿营处……营东即‘八阵图’也。”可是,他同时又说,考察这个遗址,却已“倾覆难辨”。郦道元的时代距今一千四百余年,再要考察此处遗迹的真伪,显然就更困难了。《晋记》和《汉中府志》也持此说,然而因无遗迹可寻,只好作凭空想象了。

还有人认为,在四川新都、广都、宜宾等地,都分别可寻“八阵图”的遗迹。如《大明一统志》载:在四川新都县北三十里处,有诸葛亮“八阵图”遗迹。这里,尚有以此命名的“八阵”乡。在这些地方的志书中,也能找到有关的记载。然而这些说法,大都缺乏有力的史料证明,又找不出令人信服的实物,很难认定哪儿是“八阵图”的遗迹。

通过对比分析,多数人认为,白帝城下江边的“八阵图”遗迹才是真的。从史料记载来看,诸葛亮在白帝城下虽然未与陆逊交手,也没同别的什么人对阵,可是却有布设“八阵图”的可能。比如,汉献帝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诸葛亮令关羽守荆州,自与张飞、赵云将兵逆流西上入川,在白帝城整训过部队,可能以“八阵图”演习过阵法。又如蜀汉彰武三年(公元222年),吴蜀发生狈亭之战,刘备大败而逃,后在白帝城托孤。

诸葛亮在此加强防御设施,“八阵图”正好可以派上用场。由此看来,此处摆布这种阵法,并非一定用于实战,而是用于训练部队或者只是防御设施。因为白帝城属于蜀国门户,战略地位异常重要,诸葛亮有可能建立永久性训练基地和战备工事。据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石成堆,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交错,积有六十四堆。

每个石堆都很牢固,虽然历经风摧水冲,千百年来安稳如初。如此牢固的永久性工事,完全有可能保留下来。所以白帝城下江边上的这些古老军事设施,很有可能是诸葛亮摆布的“八阵图”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