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告诉你一个爱迪生的故事
16496800000007

第7章 流浪的报务员

我不以为我是天才,只是竭尽全力去做而已。

——爱迪生

(一)

爱迪生在掌握了电报技术后,便正式到休伦港电报房上班了。学到的技术第一次得到应用,爱迪生的工作积极性很高。他每天忙完自己的事后,就偷偷地观察有经验的老报务员是怎样接收从通讯社发来的电文的,然后自己再勤加练习,因为接收这类通讯稿必须要求一字不差,难度比接收普通的电文大得多。这样潜心学习没多久,爱迪生就能很得心应手地工作了。

爱迪生不是个循规蹈矩的人,喜欢凭借个人的喜好工作。当他发现工作中再没什么能激发起他探索的兴趣时,就不满足于日常的工作了,空闲时又开始捣鼓起各种电讯设备来。

休伦港的电报房设在托马斯·沃克的珠宝店旁边,珠宝店里摆放着这种为顾客免费提供翻阅的过期杂志,爱迪生一有空就过来溜达,结果欣喜地发现其中竟然有《科学美国》。这让他像捡了个便宜一样高兴,以后只要一有空,他就躲在这里翻阅杂志,然后偷偷地找时间操作实践杂志上刊载的实验。有时因为沉迷其中而耽误了发电报的时间,上司还会批评他。

没多久,爱迪生就厌倦了电报局的工作,私下里请麦肯齐帮他换个地方。就在麦肯齐帮爱迪生留意去处时,珠宝店老板沃克因急于参军而准备找个顶替他的人来经营珠宝店。

爱迪生聪明伶俐,又是麦肯齐的徒弟,当然就是最合适的人选了。就这样,爱迪生接替了沃克的工作,负责这个店铺的经营。

爱迪生在这里自己开办了一个电信局,从这里到休伦港之间架设了大约1.5公里的电线,负责为附近的人发电报,电报信号也十分清楚。但是,这里的生意并不好,不久就歇业了。

1863年,麦肯齐为爱迪生在斯特拉福德枢纽站找到了一份工作。那里距离休伦港100多公里,工作任务也是电报员。如果要去那里工作,爱迪生就必须离开家乡,独自一人在外生活。

得到这个消息后,南希无论如何也舍不得让16岁的儿子离开家。但爱迪生却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向往与憧憬。他说服母亲,满怀信心地只身一人去了斯特拉福德。

来到新的工作岗位后,爱迪生主动要求值夜班。这在常人看来是有些不可思议的事。因为上夜班就意味着作息之间晨昏颠倒,一般人都不乐意吃这份苦。但爱迪生自有打算,他想把白天的时间省下来继续从事科学实验,而晚上的工作,他自认为应付起来很容易。

当时的铁路局规定,值夜班是不能睡觉的,而且每隔一小时就要发出一次电报信号,以证明值班员没有睡觉。

爱迪生觉得这个规定太死板了,因为他白天要忙于读书和实验,如果整个晚上都要定时发信号,就根本没时间休息了。所以他决定想个办法将自己从这个束缚中解脱出来。

经过两周的实验研究,一种小型的设备就发明出来了:爱迪生将一个带有缺口的轮和钟表连接在一起,在缺口轮上安上一根小棒。钟表在走动时,缺口轮也跟着转,每隔一个小时,它们之间的电路自动接通,小棒就从缺口上落下来,叩在发报机的按键上,发出固定的电报信号。这种自动发出的信号准确无误,连一秒钟都不会差。

总局管电信的莫斯先生十分佩服爱迪生能够严守时间,按时发送电报信号,却不知道真正的电报员爱迪生早就离开岗位,去捣鼓自己的实验或者在一边睡大觉了。

然而,这个小发明却也给爱迪生惹来了麻烦。

一天晚上,爱迪生的信号按时发出,但没多久,莫斯先生就因为急事而发出呼叫,可爱迪生这边却毫无反应。莫斯先生担心发生意外,马上赶到斯特拉福特枢纽站,结果可想而知,他看到的是睡得正香的电报员爱迪生。

就这样,这位天才被斯特拉福特枢纽站给赶了出来。

(二)

在19世纪中叶,电报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铁轨向全国各地的延伸,电报业所覆盖的范围也越来越大,对人们的生活影响也越来越广泛深入。不管是铁路运输、新闻报道还是金融交易,电报都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由于电报员是个必须经过专业培训才能上岗的行业,而电报业的发展速度又大大超出了电报员的增长速度,因此电报员也成为一个紧俏的职业,几乎是供不应求。尤其是1864年南北战争爆发后,大批熟练的电报员都应征入伍,使电报员变得更加抢手了,各个地方几乎都是虚位以待。

在这样的情形下,爱迪生是不愁找不到工作的。因此在此后的4年当中,他经常换工作,密西根州的艾德里安、印第安州的印第安纳波利斯、俄亥俄州的托莱多、田纳西州的孟菲斯、肯塔基州的路易斯维尔、路易斯安纳州的新奥尔良……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既然电报员这么抢手,安徒生为什么还要频繁地换工作呢?因为无论在什么地方,安徒生都热衷于化学和电的实验,只要有空,他就看书、做实验,这样雇主们当然是不太情愿的;再加上实验研究永远在他心中占据最重要的位置,这也让他是不是地闯出点祸,所以每份工作都做不久,不是被炒鱿鱼,就是他炒了老板的鱿鱼。

1864年初,爱迪生在距离底特律西南60英里的艾特利找到了一份工作,月薪是75美元。后来,他被派往离镇1英里处的伦纳威岔道去。到那里后,他向一个报务员租了一间房子,布置了一个小工厂。不久,他又被派在夜间值班。结果由于不能很好地服从命令,不久就被辞退了。

此后,他又在印第安纳的韦恩堡当白班的电信技师。但3个月后,他又失业了,据说是因为经理要将他的职位让给自己的友人。

1864年冬天,天气特别寒冷,湖面冰封。隔湖相望的休伦港和加拿大萨尼亚两个城市之间的交通中断了。铺设在湖底的连接两个城市的电报电缆又被流冰冲断,两座城市之间的联系完全中断。

人们想了很多办法都不行,这时爱迪生提议,如果他有一辆火车头和一个司机,他就可以与对岸通讯。铁路局见无计可施,只好同意了爱迪生的建议。

爱迪生爬上了靠近湖边的一辆休伦港路段的机车,拉响了汽笛,用笛声发送莫尔斯电码。对岸的人听到这奇特的声音后,全都集中在岸边倾听。终于,一位加拿大电报员接到了爱迪生的声音,马上跳上边上的火车,也发送笛声回答。就这样,两座城市之间的联系恢复了。

爱迪生用火车笛声发送电报的事情被大干线铁路公司的总经理得知了,他雇用爱迪生担任电报员工作,月薪是25美元。

爱迪生不能像电报员的职业需要的那样井井有条地安排工作,他也拒绝别人要他做的事。当他认为自己收发的电报比其他的电报重要时,就会占线收发自己的电报。同时,他还利用一切机会学习新知识,进行各种实验尝试。当他对一本书或发明产生兴趣时,就会让待发送的电报等待几个小时。因此,他与上司和同事之间的关系处得也不太融洽,工作不久就又离开了。

(三)

19岁时,爱迪生再一次调换了岗位,到辛辛那提一个很小的、气味也不太好的实验室工作。在这几年的锻炼中,爱迪生的发报速度已经相当快了,甚至连那些收电专家们都感到招架不住。他们常常不得不打断爱迪生的电文,叫他再重复一遍。

在这个实验室,爱迪生开始不断尝试能否同时发送两份电报。爱迪生在辛辛那提结识了收发电报员亚当斯。共同的爱好让他们很快就成了朋友。不过没多久,爱迪生就又换工作了,亚当斯也离开了辛辛那提,去了波士顿。

后来,爱迪生又去了孟菲斯,月薪达到了125美元。在这里,他帮总报务长修好了断线,接通了纽约与新奥尔良之间的联系,还制造出了一种临时发明的自动转发机装置。这一装置可以将一个电报接收机收下的电文输入一条不同线路的发射机。新闻报道为此还大力地宣传了这件事。

但爱迪生的上司认为爱迪生的智力已经超过了自己,于是,爱迪生又被辞退了。

在孟菲斯时,爱迪生的收入全部用来购买实验用品了,结果被辞退后身无分文。当离开孟菲斯到达路易斯维尔时,又赶上了一场暴风雪。爱迪生后来回忆说,他永远都不会忘记人们是如何奇怪地看着他这个人:只穿着一件单薄的白色外套,戴着一顶白色的夏天戴的帽子。

他在这里逗留了两年,然后又去了底特律,接着又回到路易斯维尔。在这期间,爱迪生还是四处寻找工作。

那时,电报线路的架设技术还没什么改进,绝缘设备也很差,发电报时有很大的噪音,因此报务员在收报时经常需要猜测电文中的内容。

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作为新闻报务员的技术,爱迪生找到一家报馆,要求酬劳以报纸交换,然后每天夹着一大捆报纸回家详细阅读。因此,当时的许多国际大事,如俄国出让阿拉斯加、法军撤离芝加哥以及美国的黑奴解放运动等,他都十分了解。

这样,在接收冗长的新闻电报时,爱迪生就能准确无误地译出电文了。

“他的手指跳跃在电报键上,送字如此迅速,键好像在唱歌一样。”当时的同事这样描述爱迪生。

在这里,爱迪生还结识了几个新朋友,他们也都是经营报业的人。他经常与朋友们一起讨论科学发明。后来爱迪生说,就是在路易斯维尔他发明了那种独特的纵行书写方式。那是一种字体小但很清晰的竖写字体字母,字母之间不相连,而且不具有任何花饰。爱迪生能在一分钟内清楚地写出55个词,这要比一般报务员拍报速度快得多。

期间,爱迪生还去过底特律,但不久又回到了路易斯维尔。可随后不久他又被解雇了,这一次是因为他在工作上捅出了大篓子。

当时,美国弗吉尼亚州正在进行联邦参议员的选举。竞选的焦点人物是约翰·M·波茨。有一天,有消息传来说波茨能够在次日当选。第二天,爱迪生就接到了里士满发来的电报。但当他刚收到“约翰·M·波茨”这几个字后,线路就意外地中断了。

这该怎么办?各家媒体都在等着电文内容向公众宣布呢!

爱迪生急中生智,干脆自作主张地编造了一份电文,称约翰·M·波茨已经成功当选。消息很快就登上了报纸的头条,可随后大家得知,约翰·M·波茨还未能当选,各家报纸不得不补充更正声明。

这时期的爱迪生年轻气盛,对新鲜事物充满了探索的兴趣,经常凭一时冲动做事。有一天,他在报纸上看到巴西政府正在大量招募报务员,就兴冲冲地约了两个同伴准备乘船远渡南美。

可当他们到了奥尔良的港口后发现,班船临时被政府征用运送士兵了,他们只好在码头等候下一班船。这时,一个刚从南美返回的货船船长看到他们,得知他们的打算后,就劝说他们,称南美并不像他们想象得那样充满机会,还是留着美国更有前途。

爱迪生觉得船长说得有道理,便放弃了出国的计划。而另外两个同伴却一意孤行,去了南美。

不久,爱迪生就听说那两个同伴刚刚抵达南美,就患热病死去了。这件事让爱迪生大为感慨,第一次对人生的无常产生了切实的感受,也对正确地选择人生方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几年当中,爱迪生的兴趣也日渐广泛,在研究发报技术之外,他还学习了西班牙语、法语等,并阅读了《美国独立宣言》的作者,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的传记。至今保存着的乔治·塔克所著的《托马斯·杰斐逊生平》一书的扉页上,还有爱迪生的亲笔签字:

托马斯·阿尔列·爱迪生,报务员,孟菲斯,田纳西,1866年3月11日

爱迪生还是法国著名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崇拜者。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乘气球旅行王国记》、《船长加特拉斯历险记》等,也很吸引他。

他还喜欢戏剧,一有时间就跑到戏院去看戏,非常崇拜莎士比亚。他说:

“这个人有了不起的思想,如果他把自己的智慧向发明方向倾斜,一定能够成为惊人的发明家。”

当然,他的主要兴趣仍然是实验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