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都市狂想青春曲
1649700000019

第19章 第十九页:雨晓的周末

自由,美好,快乐,从每个花白白居民有意识起就是他们生活的主题。而雨晓来到现实世界后,就慢慢的改变并适应这边的生活方式。雨晓的周末,也是雨晓的观察时间,一个个周末的拼凑令他逐渐认识A城现实的美好与不幸,星期五晚上便是他游荡的开始。

在每个周五天色已晚的时候,雨晓自己一个人走进寂静的小区,没有星的夜下踏着已经消散的暑气,登上三楼,打开属于自己一个人的“家”。“啪”,他打开了开关,白炽灯断续的闪了几下后照亮了客厅。雨晓估计过,J先生给他的这个住所,大约80平方米。小区外是喧闹的城中村,小区内是破败的设施和繁杂的花草,雨晓懂得A城居民所处的压力,但在这小区内雨晓不用交房租,也没有物业管理费,反正一周也才住两天。然后放下书包,放下行李,在家里衣服自动清洗总得晾干,要看的书已经摆好在书桌上。

这件住所还有另一个卧室,床正对的墙上镶着50寸的液晶电视。刚开始的几个周末,雨晓还会调些节目看看,但他最终发现里面的跟真实的现实相差太远,用去看的时间都会像泡沫一样破碎。雨晓的房间有一台他自己空想制造的上网本,刻着“YX”,勉强能接些无线网,上个Q看会电影还是没问题的。通常他都会把时间花在小说阅读或构思上,然后入眠,等星期六到来他便不会再待在家里。

车水马龙,一辆辆公车呼啸而过,一群一群挤上这辆车或那辆车,而雨晓在此时总是两手插进口袋,旁观那些乘客是怎么进去的,直到一辆有位置的公交开过来。雨晓的目的地是图书城,不是图书馆,以他的视角看来一个是看书购书享受书籍的地方,一个是借书找书写作业的地方。在他的同学低头写着作业时,雨晓郑抬头看向车窗外的天空,有时候阴暗,有时候纯蓝,每个周末的天气交替着值班。雨晓的作业是随着感觉映出来的,他很少花时间在它们上面,考试的时候用不了空想能力,起码写作业的时候还派的上用场。一张科测验纸折成白绿的鸟,掠过车窗,到站了,雨晓捂着耳边的耳机,缓缓的走下车。

繁华的地段,一定是不能少人的,在车上看够了一个个路人,雨晓也要走过天桥,到达另一端的图书城。也不是每一周末都去那,只是在他呆在A城不久的记忆里,除了学校较深刻的就是这几个站点,这几个目的地,还有总能在路上突然感悟出来的想法。每个人的脚步声已经被马路上的车驰过的声音埋没,雨晓的手臂已经夹着一本小说刊,盘旋上天桥的楼梯,走过天桥。

在这座城市里,有太多给雨晓锻炼空想能力的契机,只要在路上,看见形形色色的人物。混杂着各种喧嚣之中,雨晓总会一次次因惊人一瞥那一刻所有事物与声音静止,然后擦肩而过。也许会是一位特殊身份的成人,一位衣衫褴褛的流浪汉,但更多的是雨晓眼中美妙的女孩,她们穿上了自己的服装,辨不清年龄,只要相对走过,雨晓总会有和她们几分巧合的对视。一些认可或感兴趣之意的眼神,足以令雨晓脑中构思出许多今后的情节,光想想有时候都会比图书城里的一些书有趣。在图书城里,有不少各校的学生,那种相近年龄的异性之间的对视,给雨晓带去了更多空想能力的灵感。

电梯上下,上下;无数人回去,无数人进来。记住它的名字,它的样子,它的价格,一本崭新的书本会已经摆放好在雨晓的书柜里。雨晓的周六,没有网络,没有party,没有补习,没有家长,雨晓的这天倒来得闲适轻松。等到午饭晚餐时间雨晓再慢慢的享受着,一个不厌其烦到不少地方的人倒懒得常换饭店吃,常在一家饭店吃上两三个周末,边吃边听那些大人商量着国家大事,家庭小事。

饭店就好像天然的聊天场所,雨晓看见那些大人翘着二郎腿,听见他们大声的恨不得全店人都得知道的谈论,这已经“不可缺少”。

“哈!房价又涨了!”

“我在政策要行使前早就买了第二套房!”

“听说她又跟老公离婚了,这是第三任!”

“什么?他有两个小三”

“我家儿子不争气,哪像你家那乖女儿!”

“我对他那么好,他还是丢下我!”

“我就从没贪过你们家一分钱,你还要我怎么样!”

“我发现iphone4也不怎么好用呀!”

雨晓活了几千年,一直拥有着16岁男孩的外貌,16岁男孩的身体,甚至别人以为的16岁男孩的思想。当他在饭店里听见这样那样的“高谈阔论”,也只是闭上眼睛默默吸着面条,心里觉得有趣,无论在哪个世界,不同的阶段都有不同的言论与事情。而他庆幸小说世界的人物只要精神存在,生命也就永存。想到这些,再听到那些,雨晓的心里又开始对此先天性的优势产生复杂的情感。

他在图书城时到过三楼区,那里都是影像,新的旧的都有。而当他在傍晚打开上网本,播放器已经自动开始放映他曾在三楼区看到并感兴趣的电影。兴趣可以令雨晓无限的空想复制粘贴,再通过自己的本能创新,他尽量在享受的同时找创作的事让自己做。接下来是周日,会比较忙碌的一天。

趴在阳光下的阴影,或伴着窗外绵雨的曲声,雨晓揉自己还疲困的眼睛,打开桌上的本子,也许是作业,更可能是小说,有什么写什么。自第一次月考的打击过后,雨晓开始对它们留了点神,他想到对他这位学习委员义正言辞地问他开学初的热血是否消失了,期中考就在运动会过后了又岂能不注意?运动会,雨晓的思维又跳到了11月份的秋季运动会上,那将会是什么样的场面,雨晓不停地动着笔,想象却跟随着笔触飞向运动会相关的种种。

雨晓曾在某个周日追问J先生的所在地,终究没有得到回答,一位引领到现实世界的导游却这么没存在感,雨晓想找到他都找不到。周日的下午,每一周做的事都不一样,很难有所固定,直到晚上七点,结束晚餐,雨晓收拾起行李。

转了一路车后,到了等待99路车的站点,戴着耳机静静望向承载着远方的公交车到来。周日夜晚的风总是那么清爽,雨晓压了压刚洗不久的头发,踏着与行李拴在一起的脚步,沉重地登上车,眼睛迅速地扫视在座的所有乘客。这时候,晚上回学校入宿的学生总是不少,雨晓总是期盼会有某几次跟同校同年段的女孩邂逅,然后相识。可惜他往往坐在最后一排的角落靠窗,巧合地女孩远距离的对视的机会不少,邂逅也永远不缺,可在99路车上却一直缺少与女孩梦寐的相识。在雨晓眼里,这些同一路车上的校友,无论男或女,陌生却又相熟。

直到满头大汗地提着行李进311,摘下耳机,看见几个舍友已经在赶作业,雨晓放下书包后,意识到又一个周末结束了。

那两个大人进来了,雨晓认为可能就只剩下每周日晚的这微妙的过程,在以后的周末还是不变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