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古城
历史悠久的山西省,为中华文明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化遗产。从远古的黄帝蚩尤之战、大禹治水的传说,到大槐树下的7次大移民,再到近现代的晋商、铁路与煤矿,不断为山西积淀着深厚悠远的文化意蕴。而在此之中,人们的视线总会被一座古老的城市所吸引。它已经经历了2700多年的悠久历史,却仍然完美地保留着古风古貌,堪称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这就是位于山西省中部的古城平遥。
平遥古城始建于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间的周宣王时期,为西周大将尹吉甫驻军于此而建。自公元前221年起。平遥古城历尽沧桑、几经变迁,成为国内现存最完整的一座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县城的原型。迄今为止,古城的城墙、街道、民居、店铺、庙宇等建筑仍然基本完好,原来的形式和格局大体未动,它们同属平遥古城现存历史文物的有机组成部分,有“中国古建筑的荟萃和宝库”之称,文物古迹保存之多、品位之高实为国内所罕见。
在平遥古城中,有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有始建于北汉天会七年(963)、被列入中国第三位的现存最珍贵的木结构建筑镇国寺万佛殿;有始建于北齐武平二年(571)、被誉为“中国古代彩塑艺术宝库”、现存宋、元、明、清彩塑2052尊的双林寺;有中国宋金时期文庙的罕见实物——文庙大成殿;有中国金融的开山鼻祖,被誉为“天下第一号”的“日升昌”票号。同时,平遥古城是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的荟萃中心之一。古城内现存的约4000处古、近代民居建筑中,体现着中国古、近代北方民居建筑典型的风格和特点。
平遥古城的城墙始建于西周。周宣王姬静时,派大将尹吉甫北伐俨狁时驻兵于平遥,出于军事防御,筑素土城墙。平遥古城素有“乌龟城”之称。平遥的城墙,墙体内填土夯实,外周青砖砌裹,顶部铺砖排水,城墙四角各建角楼,东南角还建有魁星楼一座。城墙的东西设有城门两道,每道城门都突出在墙体外部,有里外二门,呈瓮形。由于瓮城共有6座,这就形成“乌龟城”之说。人们认为:南北两门像头、尾,东西四门像四只脚。南门里外两门直通,像龟的头部向外伸出,正好南门外有两眼水井,人们将两眼水井喻为乌龟眼睛。北门的外门形状向东弯曲,又似龟尾东甩。整个城池以市楼为中心,由城墙和大街小巷组成一个庞大的八卦图案,向世人展现了传统的文明和文化。
山西晋商的大名天下皆知,古城中自然也少不了这一特色。明清商业古街位于平遥古城的南大街,该街是古城文化遗产的精华之一。商业古街地处古城中心,是古城对称布局的轴线。平遥古城以南大街为轴线,以古城最高建筑市楼为轴心。形成左祖右社、左文右武、文武相遥、上下有序的对称布局。明清街在古城中的位置十分重要,750多米长的古街上,荟集大小古店铺78处。早在上个世纪,由于平遥商业繁荣,门类齐全,信誉卓著而享有“小北京”的美誉。平遥城中,有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坐落于“大清金融第一街”平遥古城西大街的繁华地段。日升昌创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历经百年沧桑,业绩辉煌,执全国金融之牛耳,分号遍布全国30余个城市、商埠重镇,远及欧美,东南亚等国,以“汇通天下”著称于世。
平遥城隍庙位于古城内东南,该庙历史上屡遭灾患,也经历过多次修葺,现存的建筑为清同治六年(1867)所重修。现存庙宇为明清规制,整座建筑由城隍庙、灶君庙、财神庙三组建筑群组成。城隍居中,灶君财神各占左右,坐北面南,前后四进院,占地7302平方米。平遥城隍庙建筑风格独特,手法精美,集技术、艺术与文化知识于一体,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城隍庙之一。城隍庙与县衙署对称设置,“阴阳各司其职”,是古代“人神共治”思想的明确反映,是研究古城礼制特色、宗教体系、建筑艺术和思想文化不可多得的历史遗产。
平遥古城墙平遥古县衙坐落于县城内政府街(明代称衙道街,清代叫衙门街),建筑规模宏阔,形制独特。县衙大门坐北朝南,面宽三间,进深两间。中间是走道,前檐东侧放置有一面喊冤鼓以备百姓击鼓鸣冤。大堂是整个县衙中的主要建筑物,矗立在高于地面半米多的台基地上,这里是知县举行重大典礼、审理重大案件以及迎送上级官员的地方。
平遥民居也是平遥城古老民俗的一大亮点。平遥城地势平坦,街道规整,四合院横向联合或纵向扩展都有良好的地理条件。多种多样的四合院群体,为居民的合家聚居提供了物质条件,使封建时代数世同堂的世俗观念得以传承。体味平遥,便是要细细品尝那蔓延2700年的悠远历史,品味那积淀深厚的山西文化,品味那特色鲜明的古老民风。脚踏在平遥城古老的街道上,你会感觉到,你已经置身于历史之中,聆听着千年时光的悠然诉说。
凤凰古城
位于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西南部的凤凰古城是历史文化名城,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中国有两个最美的小城,一个是福建的长汀,一个是湖南的凤凰”)。这里与吉首的德夯苗寨、永顺的猛洞河、贵州的梵净山相毗邻,是怀化、吉首、贵州铜仁三地之间的必经之路。
凤凰古城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甚多。城内,古代城楼、明清古院风采依然,古老朴实的沱江静静地流淌;城外,有南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城下艺术宫殿奇梁洞,建于唐代的黄丝桥古城,举世瞩目的南方长城……
说凤凰古城小,并非言过其实,它小到了城内仅有一条像样的东西大街,但它却是著名的“湘西明珠”。小城之内,种种充满了古色占香、古风古韵的景观令人目不暇接。有人说,凤凰古城犹如“一幅浓墨淡彩的中国山水画”,色彩虽不艳丽,却有一种独特的韵味,使人难以抗拒它的诱惑。
凤凰古城虽小,仍分为新旧两个城区。老城区依山傍水,清浅的沱江穿城而过,红色砂岩砌成的城墙伫立在岸边,南华山衬着古老的城楼。城楼是清朝康熙年间修建的,锈迹斑斑的铁门,还依稀看得出当年威武的模样。北城门下宽宽的河面上横着一条窄窄的木桥,以石为墩,两人对面都要侧身而过。
凤凰古城之中,最有名的无疑是那一幢幢富有浓郁土家族风韵的吊脚楼。在种种游记小说之中,都对这样的土楼有着浓墨重彩的渲染,吊脚楼中居民的独特生活更是充满了浓郁的乡土色彩。但如今,河畔的吊脚楼大多已不在了,只有在回龙潭那里的十多间老屋,供后人凭吊述说。
在令凤凰古城名扬天下的人当中,沈从文毫无疑问是最为重要的一位。正是他那清新灵动而又意蕴深远的《边城》,勾起了无数人对风凰的神往。《边城》中的世界,仿佛脱离了时光的侵蚀而单独存在,一切的邪恶,一切的肮脏,一切的卑劣,都被作者用筛子细细地筛除了。所以我们只看到了茶峒清澈透明的小溪,古老的白塔与古老的渡船,被夕阳染成桃红的薄云,夜啼的草莺与杜鹃,月光下象征爱情的虎耳草。阅读《边城》,我们随时都可以感受到湘西文化的浓郁气息。
凤凰古城有八景:东岭迎晖、南华叠翠、奇峰挺秀、溪桥夜色、龙潭雨火、梵阁回涛、山寺晨钟、兰径樵歌。景景动人、景景不同凡俗。但在人们的心目中,仔仔细细地单列这些景致,其实并没有太大的意义。风凰占城是一个整体,一个古老的、充满了神秘气息的整体。踏在那年代悠远的青石板路上,仿佛是在聆听一首古老的歌谣。
丽江古城
丽江地处金沙江上游,历史悠久,风光秀美,自然环境雄伟,是古代羌人的后裔纳西族的故乡。丽江古城便坐落于丽江坝的中央,又称大研镇,面积约14平方千米,海拔2410米,居住着4200余户人家,多为纳西族。古城以其建筑布局科学著称于世,为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之瑰宝。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她列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丽江古城丽江古城西枕狮山,北依象眼山,周围青山环绕,泉水潺潺穿巷走院,形似一块碧玉大砚,故名“大研”,即大砚的意思。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1253年,忽必烈(元世祖)南征大理国时,就曾驻军于此。由此开始,直至清初的近500年间,丽江地区皆为中央王朝管辖下的纳西族木氏先祖及木氏土司(1382年设立)世袭统治。丽江古城地处滇、川、藏交通要道,古时频繁的商旅活动,促使当地商业繁荣兴旺,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其间,曾遍游云南的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描述当时丽江城“民房群落,瓦屋栉比”,明末古城居民达千余户,可见城镇营建已颇具规模。至今还流传着纳西族“阿凡提”阿一旦戏弄木氏的故事。
四方街是丽江古城的中心,四通八达,周围小巷通幽,据说是明代木氏土司按其印玺形状而建。从四方街四角延伸出四大主街,直通东南西北四郊,又从主街岔出众多街巷,如蛛网交错,往来畅便。街道全用五花石铺砌,平坦洁净,晴不扬尘,雨不积水。几乎每条街道一侧都伴有潺潺流水。泉水来自玉河,河至镇北双石桥,分东、西、中三股流人古城,随街绕巷,穿墙过屋。居民洗菜、挑水最远也不超过50步。丽江古城还以不筑城墙而驰名。据说因为古代丽江世袭的统治者均姓木,若筑城墙,则“木”字成了“困”字,因而古城不筑城墙。一座古城的兴盛,往往离不开文化的繁荣。闻名于世的丽江壁画,便分布在古城及周围15座寺庙内。其中遗存于丽江白沙村大宝积宫的大型壁画《无量寿如来会》,把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和道教的百尊神佛像绘在一起,反映了纳西族宗教文化的特点,是珍贵的文化瑰宝。大宝积宫的壁画没有署名作者,据研究,认为它是明代画家在数百年间的群体创作,是纳西、藏、白、汉等民族画风融为一体的艺术结晶。
品味丽江古城之美,须从小处着眼,一点一滴地去体会那800年的古老韵味。在丽江古城之中,无论铺路的青石板、流淌的泉水、沿街的店铺、精巧的民居,都能体现出古城的风韵来。古城中的民居大多保持着明清时代的建筑风格,多为土木结构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式的瓦屋楼房,既讲究结构布局,又追求雕绘装饰,外拙内秀,玲珑精巧,被中外建筑专家誉为“民居博物馆”。
如同古城中的潺潺流水一样,古城的历史,也始终是这般在时间中静静地流淌着。古城之美,没有奢华,没有奇丽,只有岁月刻下的沧桑痕迹,需要人用心灵去品味。
西递、宏村
安徽南部的皖南古村落,反映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和中国古人在人与自然方面的和谐统一。西递、宏村,正是这些迷人的古村落中的代表。
宏村位于黟县城东北,距县城10千米。宏村始建于南宋,是汪姓聚族而居之地。有着800年历史的宏村,形如牛状,是当今世界文化遗产中的一大奇迹。这里湖光山色,独领风骚,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故艺术家称之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村落平面采用“牛”形布局。宏村从选址、规划到建筑的营建,都是人们从一定文化观念和宗教观念出发,有意识地强化自然界中“牛”的形态,体现了农耕民族对牛的崇拜与依赖。
宏村有着类似方格网的街巷系统,用花岗石铺地,穿过家家户户的人工水系形成独特的水街巷空间。村落以半月形水塘“牛心”——月沼为中心,周边围以住宅和祠堂。月沼和南湖水面,映衬着古朴的建筑,在青山环抱中保黟县宏村持着勃勃生机,更显宏村独到的人居环境价值和景观价值。
宏村明、清建筑群保留了历史的原型,保存基本完好,有书院建筑、祠堂建筑和众多的住宅建筑以及私家园林,是徽州建筑文化的杰出代表,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由于当地气候温和,适宜植物生长,古树名木与古建筑交相辉映。多数民居宅院内结合水源设置花坛、盆景,造景精湛,是古徽州私家园林的杰作。以德义堂、碧园为代表的私家园林,以南湖书院为代表的书院建筑,集中地反映了18世纪徽州儒家文化的昌盛与繁荣。
经过800年的规划发展,宏村已经成为一处中国古村落的经典之作。可以说,宏村古建筑及其山水环境的融合已成为宏村最重要的历史标志。
西递位于安徽省黟县东南部,全村面积13公顷,东西长700米,南北宽300米,是个典型的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经几代繁衍而成的同族聚居村落。村中以胡氏宗族为主。从远处看,它的建筑体形恰似一种船形。这里风光、山水迷人,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人文景观也处处可见。
早在古时,中国传统的重视读书做官、轻视经商的观念已开始动摇。西递村中大部分读书人开始弃书经商,告别家乡,跻身于强大的“徽商”队伍中。由于他们大多数人博览群书,在经商过程中,有着较为科学的经营思想和方法,常能“以一获十”地牟取暴利。为此,西递渐变为具有雄厚财力的古村。
随着人口下降,加上其他原因,这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史的古村,开始走向衰落。如今,西递古村居民只有300余户,1000多人口,大都以务农为生。所幸的是,西递至今保存较完整的民居尚有120多幢,是中国现代保存较为完整的古民居建筑群之一,故被专家称为“东方古代建筑的艺术宝库”。
乌镇
乌镇位于桐乡市,京杭大运河西侧,地处水陆要冲,俗称两省(浙江、江苏)、三府(嘉兴、湖州、苏州)、七县(乌程、归安、崇德、桐乡、秀水、吴江、震泽)交界之地。乌镇的历史悠久而灿烂,6000多年前,就有先人在此创造着那个时代的文明,镇东郊潭家湾古文化遗址可以作证。春秋时,乌镇为吴疆越界,战事频繁,吴国曾驻兵于此以防御越国,故得名乌戍,从此纳入国家的政治建制。唐咸通十三年(872)始建镇。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以市河(车溪)为界,分为乌青二镇,河西为乌镇,属湖州府乌程县;河东为青镇,属嘉兴府桐乡县。解放后,市河以西的乌镇划归桐乡县,才统称乌镇。乌镇街道上清代的民居建筑保存完好,梁、柱、门、窗上的木雕和石雕工艺精湛。镇东的立志书院是茅盾少年时的读书处,镇上的西栅老街是旅游的主要景点。历史上这个小镇曾出过64名进士、161名举人,茅盾、沈泽民、严独鹤等名人的名字更使小镇熠熠生辉。
“家家面水,户户枕河”是乌镇和许多江南水乡小镇的相通之处。但此地却有一部分民居用木桩或石柱打入河床中,上架横梁,搁上木板,由此造成“人在屋中居,屋在水中游”的“水阁”,独具匠心。屋子靠水的一边完全突兀水中,以致造成三面建窗,从任何一方凭窗而观,河水粼粼,舟楫寥寥,风光无限。在河边的建筑背后,用旧青砖砌着一道古色古香、类似城墙的屏障,在这道墙外就是现代化的建筑街道。乌镇人民用这道不经意的故旧之墙,完好地保留了千年的文化积淀,使小镇益发钟灵毓秀、朴素端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