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最想知道的100个著名人物
16505300000059

第59章 点亮共产主义火炬的人——德国思想家马克思

马克思(1818—1883),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犹太裔德国人,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他是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是近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弄潮儿。

卡尔·马克思,1818年诞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特里尔一个律师家庭,父母均为犹太人。1830年马克思入特里尔的中学学习。

为无产阶级终生奋斗

马克思在同学中的成绩不是最好的,但他那独立思考的能力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在他的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他用下面这样一段话结束了文章:“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谋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

带着中学时代的理想,马克思于1835年10月进入波恩大学,学习希腊、罗马神话和艺术史。第二年转入了柏林大学攻读法律和哲学。在柏林期间,马克思接受了在柏林广泛流行的黑格尔哲学并成为青年黑格尔派的拥护者。1841年4月他取得了博士学位。

从1842年开始,鉴于当时普鲁士政府实行反动统治,马克思投身于政治斗争。他为《莱茵报》撰写揭露批判反动政治的稿件,并于同年10月被聘为该报主编,使《莱茵报》成为全德国民主界的喉舌。这种情况引起了普鲁士政府当局的极大恐慌和不满,1843年4月报纸被查封。

马克思通过参加现实的社会斗争,开始怀疑和批判黑格尔关于国家和法的唯心主义原则。1843年底他来到法国巴黎,直接投身于工人运动。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完成了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直到1845年1月被驱逐出境为止。这期间,于1844年初,在经费极其困难的情况下,马克思创办了《德法年鉴》杂志,第一次指出了无产阶级是唯一能够消灭剥削制度的阶级。

著《资本论》光照后世

在巴黎,他与恩格斯结下了至死不渝的伟大友谊。第二年,他来到布鲁塞尔,并于1847年加入了共产主义者同盟,与恩格斯一起起草了同盟的纲领,即《共产党宣言》。

19世纪中叶,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了产业革命。面对工人运动的迅猛发展,新的任务、新的问题,促使马克思坐下来对政治经济学进行专门的研究,而作为这种研究的杰出成果就是《资本论》。

为了写这部书,他读过、做过笔记或摘录的书有一千五百多种,他白天埋头在大英博物馆,往往无意中双脚擦地,久而久之,竟在他常坐的座位下留下了印迹。在这本光照后世的书中他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产阶级存在的基础是对工人阶级剩余价值的占有,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和秘密,并从经济上论述了无产阶级所负的世界历史使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1864年9月28日,在伦敦圣马丁教堂里,举行了一次盛大的会议,成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群众性国际组织——国际工人协会,也就是第一国际。马克思在名义上只是总委员会的一般委员,但实际上却是国际的灵魂。随着第一国际的威望逐渐提高,会员人数也大为增加,到1869年已达到约80万人。它几次支持欧洲各国工会与雇主进行斗争都取得了成功。巴黎公社失败后,欧美各国工人运动吸取了教训,把建立独立政党的任务提上了日程。鉴于这种形势,根据马克思的建议,国际工人协会于1876年7月15日在美国费拉德尔非亚城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后宣告解散。

与此同时,马克思仍在致力于《资本论》的辛勤笔耕。反动政府的迫害、极端贫困的生活、忘我的学习和工作以及十分紧张的理论著述和实际革命活动,都严重地损害了马克思的身体。

1881年12月2日,马克思拖着衰弱的病体,经受着爱妻燕妮去世的沉重打击。1882年夏,马克思的大女儿也骤然去世了。这雪上加霜的噩耗,使马克思遭受到致命的打击。他患的急性支气管炎急剧恶化,使他根本不能吞咽食物。1883年2月,马克思的肺叶生出肿疡。大量服药不但不起作用,反而严重损坏了他的食欲与消化系统,并导致他日渐虚弱无力。

1883年3月,马克思毫无痛苦地沉入永恒的长眠之中。按马克思生前遗愿,3月17日,马克思被静静地安葬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中爱妻燕妮的墓穴中。恩格斯用英语向亡友致了最后的告别辞:

“1883年3月14日下午3时差一刻的时候,卡尔这位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了思想。对于马克思,革命是首要的事,他一生的最伟大目的,是为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由此而产生的政治制度,进而促成近代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凡专制的共和政府都把他驱逐出境,资产阶级害怕并谤毁他,但他却得到欧美千百万革命工人的衷心敬爱和诚挚哀悼!

“全世界无产阶级及其革命的伟大导师、革命家和领袖,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人类社会主义设计的科学巨匠马克思的英名,连同他的宏伟事业永垂不朽!”

名人逸闻——坚贞不渝的爱打破门第之别

马克思和妻子燕妮最早在孩童时代就一直是朋友。燕妮有着深褐色的头发,深蓝色的眼睛,备受注目,甚至被选为舞会女王。年轻的马克思把自己描写为“一个真正热烈的罗兰”,即是一个不懈的追求者。

在马克思去波恩前,他们之间默契相许,1836年夏天,这种默契变成了正式婚约。从当时的风俗来看,这种婚约极度不寻常,马克思只有18岁,燕妮大他4岁,而且他们的社会地位也有些悬殊。燕妮出生于德国的一个贵族家庭,家庭的显赫地位和其美丽的容貌,使她成为许多人追求的对象。但她独独看中了胸怀大志的马克思,可是她的父亲很难完全摆脱门第之见。

刚到柏林之初,燕妮一直不肯直接与马克思通信。马克思因难抑真情写了三本诗,分别题为《诗歌集》、《爱之书》(第一部)、《爱之书》(第二部),先后献给了在远方的未婚妻作为真诚的爱的表白。经过7年的漫长而忠诚的等待,1843年6月,马克思与燕妮最终走到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