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鲍鹏山说孟子
16546700000011

第11章 浩气长存

和孔子的谦逊柔顺相比,孟子不但个性锋芒毕露,思想言说也尖锐激进。这使得他不但招致了一些学术非议,后世的统治者更是把他的思想视为大逆不道,生怕成为威胁统治的定时炸弹。那么孟子思想中的什么内容使得后世君主惶恐不安呢?这些思想学说又会经历怎样的风波和遭遇呢?

孟子是一个自视甚高的人,他自大、自负、自尊、无所畏惧,这一点和谦虚的孔子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他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孟子·尽心上》)

一定要等有周文王才能够兴旺发达的,那是凡人,豪杰之士即使没有周文王,照样可以兴达。我们知道,孔子非常尊崇周文王,孟子当然也非常推崇周文王。但是孟子推崇周文王和孔子不一样,孔子推崇周文王,是把周文王看作是自己的榜样,而孟子推崇周文王,是把周文王当作诸侯的榜样。至于他自己,天生就是豪杰之士,是一个先知先觉者,不需要精神导师,无须文王的引导就可以实现自身的完善,肩负引导他人的职责的。

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孟子·万章上》)

我这样的先知先觉者,就是要引导普通的老百姓,让他们也能够有所觉悟。

在骨子里,孟子只崇拜他自己。他甚至说过这样的话: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章句下》)

现在是天意还没有想平治天下,如果天意要平治天下,当今之士舍我其谁。

这话也太狂妄了,天下黑暗,世道混乱,如果要平治天下,除了我孟子没有第二人。几千年的中国也只有孟子一个人敢说这样的大话,他真的是极度自信,极度自负,极度自尊,他是真正的崇拜自己。像这样个性鲜明的人,往往不招别人喜欢。

最早不喜欢他的就是小他三十岁左右的荀子。在荀子的著作里,有些地方点名骂他,而且骂得非常严厉。为荀子的性格是比较温和的,可能他不喜欢孟子张扬的性格,而且,两个人之间关于人性善恶的观点上是对立的。

还有人不喜欢他的气质,宋代的程颐对孟子的整体评价是比较高的,他说这个人有大功于儒学,但是他不喜欢他的气质。

孟子有些英气,才有英气,便有圭角,英气甚害事。如颜子便浑厚不同,颜子去圣人只豪发闲。孟子大贤,亚圣之次也。

所谓的英气就是英雄之气,英姿勃发之气。有英气有什么不好?可是程颐不喜欢,他说一个人一旦有了英气,他就有了棱角,有了棱角就不够浑厚,不够圆满了。他举出颜回跟孟子做比较,他说颜回是一个很浑厚的人,所以颜回和孔子之间差距非常小。他认为如果孔子是圣人,那亚圣应该是颜回。我们讲孟子是亚圣,他认为孟子只能算是大贤。圣和贤之间有区别,孟子是大贤,是贤中最杰出的,但是还达不到圣人的境界。

和倡导“温良恭俭让”的孔子不同,孟子更具有阳刚的特点。他锋芒毕露的个性也招致了众多非议。而他提出的很多革命性的思想,在后世的统治者看来也是离经叛道的。可是孟子怎么也不会想到,他激进的言论在他死后多年仍会引起轩然大波。那么他的思想学说在后世到底经历了怎样的遭遇呢?

无论是荀子不喜欢孟子的观点,还是程颐不喜欢孟子的气质,这都是学者之间的观点冲突。但是,假如一个有权力的人不喜欢孟子,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这就要讲到有一个不喜欢孟子的人,这个人不喜欢孟子是因为他不喜欢孟子那些太尖锐、太富有革命性的思想。我们或者可以这样讲,孟子的这些思想让一批统治者害怕,最为典型的就是朱元璋。

朱元璋小时候家境贫寒,当过乞丐,也当过和尚,哪有时间读书呢?他做了皇帝之后,总得要读一读书吧。他可能只是朦朦胧胧地听说,中国有两个圣人,一个是圣人孔子,一个是亚圣孟子。于是洪武五年的某一天,当他读到孟子的时候,感觉就不对劲了。

他在《孟子》里面看到哪些东西呢?“民贵君轻”,竟然老百姓比国君贵,我竟然是轻的。“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臣民怎么能够把国君看作寇雠?孟子这一类思想给朱元璋以强烈的刺激。孟子在文章里不断骂暴君,朱元璋一对照,她妹的!原来我就是暴君啊。

所以他读《孟子》的时候,觉得如芒刺在背。一边读,一边骂,这个亚圣孟子怎么说了这么多荒谬的言论呢?哪里像一个臣子所说的话呢?朱元璋甚至讲了,这个老头子如果生活在我明朝,我早把他脑袋给砍了。

上读《孟子》,怪其对君不逊,怒曰:‘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耶!’时将丁祭,遂命罢配享。明日,司天奏文星暗。上曰:‘殆孟子故耶!’命复之。(《典故辑遗》)

朱元璋对于孟子革命性思想太恐惧了。据《明朝小史》记载,他下令把孟子的塑像从孔庙里搬出来,因为孔子思想最大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就是孟子,所以孔庙里面,配享孔子的第一人就是孟子。朱元璋下诏把孟子从孔庙里面赶出去后,还发狠对大臣们讲,如果有人对我这个诏令不满意,我以大不敬罪论,对皇上大不敬是什么样的惩罚呢?杀头之罪。

看到这个圣旨,满朝文武首先觉得奇怪,孟子配享孔子,历代都是这样。怎么到我们这一代,皇帝要下这个诏令呢?这时,刑部尚书钱唐挺身而出,抗疏直言,为孟子鸣冤。朱元璋当然愤怒异常,内侍赶紧把皇上动怒的情景描述给钱唐听。可是钱唐说了一句话:

臣为孟轲而死,死有余荣。(《明史·钱唐传》)

如果我今天为了保护孟子的地位而死,死后可流芳百世。钱唐让别人抬着棺材,袒露着胸膛,朱元璋不是说要用箭来射他吗?行,我袒露着胸膛,让你射吧!他抱着必死的决心,向奉天殿方向走去。朝堂的大臣都为钱唐捏了一把汗,内侍们又赶紧飞跑进去禀报。朱元璋还真做得出来,他果然命令金吾卫士杀气腾腾地把弓都拉满了,等待着钱唐的到来。

看到钱唐视死如归的模样,朱元璋更加生气,因为他怎么也想不通,这些读书人竟然把道统看得比他的政统还重要,竟然如此地服膺于孟子而不臣服于他。他不光恨孟子,还恨敢于挑战他皇权威严的大臣。他越发觉得孟子这个人太可怕了,所以他就真的命令他的侍卫接连向钱唐射箭。钱唐的左臂、右肩、胸部都中了箭,摔倒在朝堂之上,但没有死,仍然挣扎着向皇帝座前爬过去。

这个时候朱元璋害怕了,他可能是第一次看到了一种精神的力量。朱元璋特别崇拜权势,他觉得这个世界上,只要有权势什么都能做得到。但这一次,他真是看到了一种精神。在这样强大的精神力量面前,朱元璋终于退缩了,没有治钱唐的罪,而且还命令太医院的太医,赶紧为钱唐治疗箭伤。到了第二年,冷静下来的朱元璋又下了一道谕旨:

“孟子辨异端,辟邪说,发明孔子之道,配享如故” (《明史·礼志四》)

说孟子这个人还是不错的,还是让他回到孔庙里面配享孔子吧。算是极不情愿地把孟子的牌位又请了回去。

草莽出身的朱元璋可不是当年的齐宣王,哪里会有心思听取先哲孟子的敬告。君权在握的他,视孟子的学说为思想毒草,认为存在就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朱元璋虽然可以用武力来镇压孟子思想的追随者,但孟子的精神影响之大,实在是他难以估料的。那么他又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对付呢?

朱元璋对于孟子的仇恨,对孟子思想的恐惧,并没有真正消除。他老觉得孟子这三万多字的文章,对他的统治是一个威胁,他觉得孟子的书不能够这样传下去了。但是他又不敢禁亚圣的书,于是他命令翰林学士刘三吾对《孟子》进行删节。奉命后战战兢兢的刘三吾也很明白朱皇帝讨厌什么东西。反复揣摩之后,他删掉了八十五条朱元璋感到刺眼的内容,保留了一百七十多条,成了《孟子节文》一书。事实上经过后人的统计,刘三吾一共删掉的是八十九条。《孟子》全文的总字数是35512个字,被删掉的字数达到了16659字,被删掉的字数占原文总字数约47%,也就是说近一半的《孟子》的内容被删掉了。

朱元璋拿到刘三吾的删节本,立即下了一道诏书:

自今八十五条之内,课士不以命题,科举不以取士,一以圣贤中正之学为本”(刘三吾《题辞》)

规定从今以后,科举考试只能在删节本之内出题目,以后读《孟子》,不准读原来的《孟子》,只准读《孟子节文》。

为了避免后患,朱元璋下令将可能威胁到他统治的孟子言论全部删除。那么朱元璋到底删除了孟子著作中的什么内容呢?孟子的思想学说会因为他的从中作梗而从此绝迹吗?

刘三吾根据朱元璋的旨意所删掉的《孟子》章节,绝大多数都是与政论有关的,这些章节里面更多地体现出来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最进步、最深刻的东西。经过刘三吾的删节之后,《孟子》一书里的真精神,里面最重要、最伟大的思想,几乎没有了。即使在今天看来,孟子的这些言论都有其深刻的现代意义,仍然是我们今天政治哲学里面,必须加以好好学习和领悟的绝佳典范。

关于朱元璋删节《孟子》的基本原则,学者容肇祖认为,就是十一个不许说:

第一、不许说人民有尊贵的地位和权利。

第二、不许说人民对于暴君污吏报复的话。

第三、不许说人民应该有革命和反抗暴君的权利。

第四、不许说人民应该有生存的权利。

第五、不许说统治者的坏话。

第六、不许说反对征兵。

第七、不许说反对捐税。

第八、不许说反对内战。

第九、不许说官僚黑暗。。

第十、不许说行仁政救人民。

第十一、不许说君主要负善良或者败坏风俗的责任……

孟子本人绝不会想到,一千多年以后,他的言论会碰上一个皇帝的亲自检查和删削。如果孟子地下有知,不知道他应该庆幸,还是该感到不幸。我觉得孟子应该庆幸,就像朱元璋所讲的那样,如果他不是生活在先秦而是在明朝;如果他面对的不是梁惠王,不是齐宣王而是朱元璋,他是什么样的下场呢?长几个脑袋都被砍掉了。从这一点上讲,难道孟子不为自己感到庆幸吗?

孟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将,孟子的骨头是最硬的,孟子是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的。孟子的这种性格,也正是封建专制年代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总有专制暴君妄想用他们愚妄的力量,压断孟子这一根中国的脊梁。但是朱元璋死了,大明王朝也亡了,而孟子凭着一本薄薄的三万多字的小书,永垂不朽。

人世间,一切专制暴政终被推翻,而天地间,孟子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