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教师公文包-植物趣闻
16644100000013

第13章 文人墨客话花果——梅兰竹菊何以传情(1)

在老年人的“生活经”中,常常有这样的说法:琴棋书画养心,梅兰竹菊寄情”。意思是说调琴、下棋和练书法、学绘画等可以使人心静神怡,培养人的意志,增强记忆力;而养花种草不仅可以使人消遣,赏其风韵,且能以花木作为某种事物的象征,使人神往,远思深虑,其乐无穷。尤以花中之梅、兰、竹、菊四品为甚,常称之为“四君子”。

为什么植物的花可以托情寄志呢?这主要是因为:花儿不仅具直观的美(例如瑰丽的花朵和沁人的花香,婆娑的花姿与果实的多样性和优美性等,从直观上说都是优美的),更重要的是它们还具有潜在的美。这种潜在的美,比起直观的美也许对人类更有价值。

花的潜在美不但表现在它是农业生产的根本保证(开花结果),是人类粮食的直接产生者,而且还表现在花木芳草能够净化空气,防治环境污染,降温调湿,吸收和减少噪声,消毒杀菌,保障和美化人类生活。

由此可见,花在人们的精神有和物质文明生活中,都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所以,人们历来对花怀有特殊的情感,视花为“人类感情的橱窗”,把它作为幸福、吉祥、光明和圣洁的象征。人们还用花来表达思想,形容现实生活,给花以多种多样的极其深刻的寓意,最常见的就是用花来描绘人们的悲欢离合(如范成大诗云:“桃杏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或以花抒发内心的情感(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或借花来表达崇高的理想抱负(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

这里需要特别提及的是,在以花木芳草寄情的例子中,尤以梅、兰、竹、菊等四品最为多见,不仅有“梅兰竹菊寄情”的美谈,还有许多寓意深刻的诗文轶事,值得我们仔细来体味。

梅花不仅有苍劲挺秀,疏影横斜,清雅宜人的神韵,而且还有“冰里育蕾、雪里怒放”的特点,它那“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的性格,显示了不畏严寒、独步早春的可贵精神,人们便把它作为刚强意志的象征,备加赞赏,历史上曾将其数度推崇为我国的国花(早在清时定为国花),在近期开展的国花评选中,它与“国色天香”的牡丹并驾齐驱。

兰为“香者王”,香气清幽,素有“香祖”之称,尤以其青艳含娇、风姿脱俗,给人以“兰气清和引群品”的感觉。所以,人们便把兰花作为一种高尚的人格的象征。因其是“色、香、姿三者兼备”的稀世之花,人们更将它比作完美人格的体现。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即以兰寄志:“秋兰兮青青”,“兰芷幽而有芬。”朱德、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也非常喜爱兰花,如陈毅写有“幽兰在山谷,本自无人识,只有馨气重,求者遍山隅”的著名诗句。

竹之绝妙处,乃在虚心劲节,筠色润贞。其性最殊,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风来自成清籁,雨打更发幽韵,饶有“筛风梳月带雨斜”的特色,刚贞不俗。古人常以“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毁其节”来比喻人的气节,更喜在庭院中植竹观赏。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名句,由此可见古人喜爱竹的程度之深。

至于菊花,不仅因其有“三绝”:“菊近重九满篱金”(色绝),“此花开尽更无花”(花期最晚),“菊如志士,过时有余香”(其味久长),更主要的是它有“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的忠贞气概,备受人们的赞赏,将其视为高洁的象征。因此,在国花评选中它和牡丹、梅花同为得票最多的“三花”之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菊之品种繁多,花色与花型更是多种多样,极富变异性,故更为世人所重视,是当今世界上最有发展前途的切花材料之一。

桃金娘

在广西,流行着一个传说:不知什么时代,有一处地方,老百姓为了反抗封建统治者征兵拉亻夫,纷纷逃亡到山林里去,带的粮食不多,没几天便吃完了。正在饥饿难熬的时候,有人发现一种小树,生着一种形似石榴而和樱桃一般大小的果实,皮色有点暗红,看去像是肉质多浆,可以充饥。他也不管有毒没有毒,便伸手去摘下一颗来吃。出乎意料,那真是一种甜美可口的果子。于是他连忙招同伴,一起来采。一处吃完了,又到别处去寻找。他们住在山上,便依靠这种果子维持生命。直到事情过了,才安然下山。他们为了纪念这一次的遭遇,便给这种植物起了一个名字,叫做“逃军粮”,直到现在还是这样称呼着。

“逃军粮”是“桃金娘”的谐音,或者“桃金娘”是“逃军粮”的谐音吧。旧记载见于《粤志》,云:

草花之以娘名者有桃金娘,丛生野间,似梅而末微锐,似桃而色倍赤页,中茎(花蕊)纯紫,丝缀深黄,如金粟,名桃金娘。八、九月实熟,青绀若乳状。产桂林,今广州亦多有之。

桂林附近丘陵间,极为常见。性喜燥热,常与杂草丛生。这是一种热带植物,台湾也极为繁生;向北分布到琉球,向南分布到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一说原产于印度,我国所有的是归化植物。

桃金娘是一种常绿灌木,分枝繁密,高大的可以达到六尺。叶对生,椭圆形或倒卵形,全缘;表面光滑,背面生灰白色的毛茸;有三条显著的直脉,脉上密布褐色绒毛。夏季开花,腋生,有细花梗,单生,或叉状并生,或三朵并生。萼五片:三片形大,二片形小,稍呈革质而脆。花瓣五片,广倒卵形,凹曲如茶花;色绯红,又似桃花;初开时,色泽鲜丽,经久稍稍淡褪,大小与桃花相似。雄蕊多数,花丝红色,长短不一;药黄色。雌蕊一枚,与花丝同色。子房下位,呈壶状,外部密生苍白色的毛茸。果实也呈壶状,有宿存萼。初秋成熟,成呈紫色。果肉味甜而有芳香,内含多数种子,可供生食,并制软糖。

桃金娘属于桃金娘科,全科共有七十二属,二千七百五十种,都是热带植物,多著名果树和种种有用植物。我国所产,除了桃金娘以外,尚有两种在滇、粤、闽、台等处归化的果树。

一种是番石榴,墨西哥原产。常绿乔木。叶对生,长椭圆形。花白色。果实状似石榴,肉色乳黄至淡红,多汁味甜,可供生食和制软糖。我国南部山野间,已成为归化植物。《植物名实图考》叫它做“鸡矢果”,说:“果如小石榴,一名番石榴。味香甜,极贱,故以鸡矢知之。”

一种是蒲桃,常绿乔木。叶对生,披针形,有光泽。花白色,有多数长雄。果实呈卵形。

同科中最著名的有用植物是澳洲原产的桉树,又通称“有加利”。生长迅速,材质坚硬,不受水蚀虫蛀,可用以造船和作铁路枕木。性喜水湿,能够吸收积水,使低湿的地方,泥土干燥。茎叶含且种挥发油,蒸散于空中,能够清洁空气,并有预防疟疾等病的攻效。叶和树皮可以蒸馏出各种香料和药品。

芙蓉生在秋江上

有一年秋季,在闽南,住在小楼上一间方不盈丈、只有一扇狭长西窗的小室里。偶然临穿西望,几间小屋之外的水沟旁,却有一团鲜艳的红花,原来是一枝亭亭如盖的的木芙蓉。虽然它并不就在窗下,竟然也给这间狭窄的居室顿添生气。中学读书时,音乐教室前面也有几丛木芙蓉,但都是灌木,现在第一次遥遥望见这株小树,便倍觉可爱。过去也知道明王世懋的《学圃余疏》(1587)曾说过:“芙蓉入江西,俱成大树,人从楼上观,吾地(江苏)如榛荆状。”今天才亲眼证实了他的话,虽然地点并不是江西。

司马相如《上林赋》有“华枫枰栌”之句,晋张揖说,“华,皮可以为索。”后人就根据皮的用途,认为华就是木芙蓉。如果这个说法凿实,那末这可算是关于木芙蓉最早的记载。(当然,说华就是桦木,应更有理一些。)梁江淹有一篇《木莲颂》,说“迸采泉壑,腾光渊丘,缃丽碧山献,红艳桂洲。”莲与芙蓉同义,后人也就认为它是指木芙蓉。如白居易咏木芙蓉的诗,便说:“水莲花尽木莲开。”

但薜荔也叫木莲,木兰科植物也有木莲,都比作木芙蓉解为常用。

至于木芙蓉这个名称,出处在那里,也尚待探考。唐代李嘉祐(719—781)、韩愈(768—824)等已都有木芙蓉的诗篇,可见这个名称,一定在他们之前,早已有了。

木芙蓉开花于秋冬之交,与菊花同样表现岁寒晚节的精神,因而又称作拒霜花,为诗人所歌咏。如梅尧臣、王安石都有拒霜花诗,王诗就赞美它:“落尽群花独自芳,红英浑欲拒严霜。

”而苏轼的诗说:“千林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唤作拒霜知未称,细思却是最宜霜。”由拒霜想到宜霜,特出新意,耐人寻味。

木芙蓉是锦葵科植物,与木槿、扶桑类缘最近,但叶形和花容与蜀葵最为相似。茎直立分枝,与叶都被星芒状毛;成乔木状的小树时,高可达四、五米;每年从地下萌生新条而成灌木状时,高仅二、三米时。叶呈掌状,三至七裂,裂片三角状卵形而尖,边缘有钝锯齿。花生于枝梢,有线形的小苞十片;萼钟状,五裂;花瓣五片;雄蕊多数,合生成筒状;花柱长,柱头呈五星状。蒴果略呈球形,有硬毛。种子多数,肾脏形,也有毛。

日本南部有野生的木芙蓉,我国却还没有野生种的记载。野生种花单瓣而粉红色,栽培的多重瓣。唐李德裕的《平泉山居草木记》有“己未岁(839)得会稽之百叶木芙蓉,又得钟陵之同心木芙蓉”的记载,“百叶”就是重瓣,可见重瓣木芙蓉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同心”意义不详,可能是指并蒂,但现在却未所有闻。明王象晋的《群芳谱》(1621)有四面花的名称,大概就是这一种。同书还提到大红千瓣、白千瓣、半白半红千瓣等品种,都是现在常见的。

梅尧臣有一首《咏王宗说园黄木芙蓉》诗,说它“玉蕊坼蒸粟,金房落晚霞”。南宋戴复古也有诗句:“就中一种芙蓉别,只染鹅黄学道妆。”这应是稀有的品种。后来王世懋的《学圃余疏》只说“客言曾见有黄者”,他自己就没有见到过。《群芳谱》也说:“黄色者种贵难得。”不知现在是否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