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做孩子的心理医生Ⅲ
16678900000017

第17章 父母勤提醒,孩子好品行(4)

父母错误做法:喜欢操纵和教导孩子

孩子之所以拖沓,一部分原因是孩子的性格使然,再者父母的教育方式也对孩子有着深刻的影响。一般而言,拖沓孩子的父母,必有其以下行为模式:性格急躁、思维反应快、处事较果断、高价值观、高期望值、讲究效率、喜欢操控和教导人。他们养育孩子的方式,主要以说教、给现成的答案、命令,“你要……”“你应该……”“你不应该……”等。

在这种行为模式下,孩子体验的是:总有人为我安排、操心、做事,而不必独立思考。再者,长期受父母的操纵,孩子的内心是无助的,情绪是不愉快的,他们常常通过“拖沓”的行为语言来表示对父母的反抗。拖沓的信息里,隐藏有孩子对父母总是“催促”的不满与报复;隐藏有孩子不得不反抗的敌意。

心理专家建议:认清孩子拖沓原因,对症下药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曾向他的员工谈起他的成功之道,他说:“我发现,如果我要完成一件事情,我得立刻动手去做,空谈无济于事!”的确,拖沓者将一事无成,因为拖延是吞噬生命的恶魔。一日有一日的理想和决断,昨日有昨日的事,今日有今日的事,明日有明日的事。放着今天的事情不做,非得留到以后去做,却不知在拖延中所耗去的时间和精力,足以把今日的工作做好。所以,父母一定要认清孩子拖沓的原因,帮助孩子改掉拖沓的坏习惯。

1.给孩子规定完成任务的时间

对于一个拖沓的孩子来说,不管做什么事情,父母都应该事先规定好时间,因为给孩子规定完成任务的时间会让他有心理压力,迫使他按时完成。例如,要求孩子在半个小时之内必须洗完衣服,在5分钟之内收拾好书包,在一个小时之内完成作业……有了明确的任务和时间之后,孩子就会有压力,做事情的时候就会有紧迫感。

2.让孩子做事情分清轻重缓急

很多孩子之所以拖沓是因为他们做事情分不清轻重缓急,该做的事情没有做,不该做的事情做了。对此,父母可以按事情的重要性和紧急性,来决定处理的先后顺序。可以让孩子先集中时间做大事情,剩余的时间再处理小事杂事,这样安排好之后,再进行全面的时间管理,就不会出现忙乱的状况了。

3.让孩子做事之前做好准备

孩子之所以做事磨蹭,事前没有做好准备。例如,孩子第二天早上穿衣拖拖拉拉,多是因为他在找穿的衣服;如果事前父母告诉孩子把第二天要穿的衣服拿到床头,那么这种现象就不会出现了。所以,不管做什么事情,父母都应该提醒孩子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否则必定耽误做事的时间。

孩子之所以会犯大错,常常是由小事开始的。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一定要教导孩子“勿以恶小而为之”。

196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洛伦兹在研究“长期天气预报”时,出现了疑难问题:她在计算机上用一组简化数据模拟天气的演变,原本是想利用计算机的高速运算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

但是,事与愿违,多次计算表明,初始条件的极微小差异,会导致计算结果的很大不同,忽略微弱的差异,会导致错误的结论。洛伦兹发现了微小差异导致的巨大反应,她用一种形象的比喻来表达这个发现:一只小小的蝴蝶在巴西上空振动翅膀。它扇动起来的小小旋涡与其他气流汇合,可能在一个月后的美国得克萨斯州会引起一场风暴——这就是着名的“蝴蝶效应”。

的确,一个细小而微妙的变化,常常会引来一连串的大问题。这就是“蝴蝶效应”给我们的启示。蝴蝶效应其实我国自古就有,像“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差之毫厘、缪之千里”等都说明要重视微小机制的巨大力量。在孩子的成长中也有很多蝴蝶式的言行、倾向,这时父母就要善于朝着积极的正确的方向引导,防微杜渐、对症下药,以防止不良倾向扩大。

教育孩子一定要防微杜渐

俗话说的好“一滴水,可以折射整个太阳”。事实上,许多看来十分巨大的事情都是由微不足道的“小事”组成的。日常工作更是如此,看似繁琐、不足挂齿的小事情比比皆是,一旦你对这些小事情轻视怠慢、敷衍了事,很可能最后的结果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而对于一个犯大错误的人来说,他之所以会犯大错,多是因为之前的小错误没有得到及时纠正。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不应该纵容孩子的每一个小错误,一定要防微杜渐。

孙师傅老年得子,因此夫妇两个对孩子宠爱有加。虽然他们家里不是很富有,但孙师傅平时总是给孩子不少的零用钱,让孩子用来购买零食和玩具;此外,如果儿子考试成绩不错,他们就会给孩子额外的奖励。

但是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有一次,孙师傅发现自己钱夹里的钱少了几元,他以为是自己记错了,因此就没有在意。可是,没过多长时间,孙师傅妻子的金项链找不到了,想起前些日子儿子的行为,孙师傅断定一定是儿子做的。

儿子放学回到家里,在孙师傅的追问下,终于说出了事情的原委。原来,学校的附近有个摸奖的小摊,儿子每次放学都会去那里摸几把,开始的时候还能摸个三四等奖,可后来越摸数额越大,但中奖的几率却越来越少了。这个时候,他的零用钱就不够花了,于是他就开始偷家里的钱,家里的钱偷不到,就抢低年级同学的钱,最后竟然发展到拿母亲的金项链。孙师傅不敢想象,假如还不纠正儿子的错误行为,以后儿子说不定连银行都敢抢了呢!

父母错误做法:对孩子的小错误视而不见

上述故事中,假如孙师傅在儿子第一次“拿”家里的钱的时候就发觉了,如果当时能够问清事情的原委,正确加以引导,恐怕事情的发展就不会是这样的后果了。当事情变严重后再处理,往往会给孩子的一生都带来影响。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对孩子的小错误都视而不见,例如看见孩子偷家里的零花钱,欺负比他小的孩子,对老人不尊重,故意砸碎邻居家的玻璃等。父母会认为这没有什么,只不过是孩子淘气的一种表现。但事实是,“大时偷金”的行为绝大多数是“小时偷针”的行为的延伸。

心理专家建议:及时纠正儿子的不良端倪

刘备曾教育儿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教育孩子,就要着眼于小处,发现不良端倪,及时纠正,扼杀其于萌芽状态,切忌纵容。否则“从小偷针,长大偷金。”那种认为孩子还小,长大了自然就懂了,自然习惯就好了的想法是非常错误的,也是非常危险的。正如种豇豆,从小就要给它立杆子,引导它顺着杆子向上长,这样才能吸收足够的阳光和空气,才能结出丰硕的豇豆。如果等豆苗长大了,见其漫天蔓长,不能开花结果,那时才立杆引导,恐怕即使折断一些枝条,也不易再结出好豆子了。教育子女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1.父母要克制自己的行为

如果孩子有某种不良端倪,父母不要感到愤怒、失望、吃惊,更不能把这种行为看成是你教育的失败或者是对你个人的冒犯。你可以不大声喊叫,但是你应该非常坚定地表明你的反对态度。要了解孩子的心理,不应该盲目地要求孩子忏悔、交代问题;因为孩子这个时候对父母的爱和信任的需要是比其他任何时候都要强烈的。

2.不要夸大孩子的错误行为

当孩子犯了小错时,有些不是原则性的,父母也要进行谅解,因为有时候把错误“上纲上线”,更容易把孩子推向实质性犯错的道路。所以,对待孩子犯错,父母一定要就事论事,不要过去夸大事实,随意加重事态的严重性。有些父母教育孩子时喜欢“拔起萝卜带着泥”,一件小错误,就能牵出孩子一大堆毛病,数落来数落去,把孩子说得一无是处,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对自己完全丧失了信心,干脆“破罐子破摔”。

3.寻找正确的教育方式

有的父母,对孩子的小错总是不能正确对待,如果碰上心情好的话,甚至还要表扬两句。等到孩子把小错变成大过时,他们又变得异常愤怒,严厉地责罚孩子!这些错误的观点和行为,当然只能收到适得其反的教育效果。所以,当孩子犯了错误时,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要赏罚分明,孩子做得好要给予奖励,但孩子做错事时也一定不能姑息,哪怕只是小错误也要进行适度的处罚,这样孩子才能正视自己的错误,及时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