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做孩子的心理医生Ⅲ
16678900000025

第25章 性格培养,父母绝不能忽视(4)

作为朋友汤恩被邀请去朋友家吃饭,宽大的餐桌、雪白的桌布、牛排西餐、闪亮的刀叉让他惊叹,礼尚往来,他自然也要请朋友到自己家里吃饭,他非常忧愁,甚至恐慌,因为自己家里常年只吃一种菜,就是把各种各样的菜炖在肉汤里,黑黑的,一点也不好看。汤恩甚至逼自己的母亲去学习做西餐,要求母亲准备精美的餐具,多次要求都被母亲拒绝,母亲说:“我不能因为请客就换掉餐具,我们的钱只能花在必要的地方,如果他因为这些就不和你做朋友,那么他就不是你的朋友!”

请客那天,汤恩心里忐忑不安,他想象着朋友告诉同学自己家里是那么寒酸,那么可笑,进而所有人都嘲笑自己的情景。当他的妈妈一边给朋友夹菜一边说:长得太瘦了,一定要多吃点时,汤恩觉得简直无地自容。但是他的朋友在试着吃了一碗菜后,居然又要了一碗,说真好吃。

经过这次,两人的友谊当然继续,汤恩感受到了更多自信,原来自己的忧虑那么多余,母亲的自然坦荡也让他知道,自己拥有的并不值得羞愧。

父母错误做法:父母的虚荣造成了孩子的攀比

孩子之所以会出现攀比心理,这与父母的教育和影响有着密切关系。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父母愿意为孩子花大钱无论是衣物,还是生活用品,全部要用名牌。的确,很多父母喜欢把牌子货堆砌在孩子身上,从而彰显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品位。

还有些父母,即使经济条件不宽裕,因为担心孩子被人瞧不起,所以当孩子说别家孩子有什么东西时,父母便迫不及待为自己的孩子也买一份,哪怕自己再苦再累也在所不惜,这会导致孩子错误以为面子是最重要的,日后可能为了撑面子而做出不切实际的行为。这些父母不间断地灌输一种“我们家很有钱”的观念,是造成孩子日后追求无度、虚荣的基础,也很容易让孩子模仿,进而去攀比。

心理专家建议:对孩子的攀比说“不”

攀比心理会导致人们产生某些不良的心理,它会使个体陷入思维的死角,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极端的自我肯定或者否定。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缺乏理性的分析,沉溺于攀比中无法自拔,产生嫉妒、愤怒、仇恨的心理,对人对己都很不利。再者,如果孩子总是把攀比用在比吃、比穿、比花钱上,那么攀比之心要不得,作为父母,一定要坚决抵制孩子的这种攀比心理。

1.父母不要一味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

父母一味满足孩子提出的任何要求,就会助长孩子奢侈的花钱观念和攀比火焰,还可能将孩子引入歧途。作为奖励,可以偶尔给孩子买一两件有助于孩子学习的用品,这样既可以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又不至于使孩子养成奢侈的习惯。

2.教孩子进行正确的比较

攀比心理缘于比较方式的不当,就是盲目攀比。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往往会不自觉地进行着各种比较:把自己的能力和他人对比,把自己的吃喝穿用和他人比,自己的家庭出身和他人比较等。其实,父母只要多让孩子想一想那些普通劳动者,孩子的心里也许就不会有这样多的焦灼、急躁与失落,甚至是忿忿不平了。面对众多普通人,孩子的心里就会多一份平静豁达,甚至多一份愧疚。

3.将物质攀比化为精神攀比

孩子与人的攀比大多是物质和金钱上的攀比,因此,父母可以利用孩子的这种竞争倾向,将攀比的目标转向学习、才能、意志力、良好行为等方面,正确引导孩子发奋努力,勇于超越,不但矫正了孩子不正确的攀比心理,还有助于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

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常常会哀叹自己的不幸,埋怨生活的不公。其实,只有敢于承担责任,才会有好运降临,因此父母应该注意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在群体中,人们普遍存在着着一种“责任分散”心理,即随着责任人数量的增多,责任人的责任感就会相对降低,因为他们会觉得,反正也不是自己一个人承担,自己完全没有必要干得那么起劲。于是在相互推诿之下,谁都不努力,结果严重影响办事的效率。甚至因为缺乏责任感,还可能导致悲惨事情的发生。

有这样的一个案例,1964年,纽约发生一起谋杀案,一位酒吧的女经理在公园附近被杀害,而当时附近的住户中有38人看到女经理被杀的情形或听到她的呼救声,但是却没有一个人挺身而出,事后,媒体纷纷谴责人们的冷漠。

从心理学上讲,这叫做“旁观者效应”,在紧急情况发生时,当有其他目击者在场,人们的责任感就会削弱,成为袖手旁观的看客。在这种心理效应的影响下,随着目击者人数的增加,人们的责任心却是递减的。这样的心理往往会使人变得懒散和麻木,造成见死不救的“集体冷漠”的局面。但是,这种缺乏责任的意识是极不利于个人的成长,对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因此父母一定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责任心关系到孩子的未来

一种性格关系到一个人的命运。只有具备了责任心的性格,才会收获一个金色的人生。把一个孩子养育成一个有责任心的人,这是多数家长的共同目标。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是关系到他将来的命运,决定着孩子人生的大事。给孩子一个信念,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对自己、对他人负责,好好学习、好好生活,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孩子责任心强,做任何事情都负责任,非常认真,就磨练了意志,具备了克服困难的毅力,做任何事情就容易成功了。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都缺乏责任心,他们任性自私,蛮不讲理。

东东是一个聪明、开朗的孩子,但有个“常有理”的毛病,总爱找各种借口为自己辩护,推卸责任:玩完玩具,妈妈让他收拾,他说:“一会儿我还玩呢。”过了一会儿,妈妈再让他收拾,他就说:“我累了,想休息。”可是如果小朋友来家里玩,他就责怪人家玩完后不收拾玩具,妈妈说:“你是小主人,应该带头收拾。”他却说:“玩具是他玩的,应该他收,小朋友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东东仿佛什么道理都明白,但是什么都不愿意自己做,妈妈真是拿他没办法。

像东东这样习惯在别人身上找原因的现象,在其他孩子身上也普遍存在。这类问题在于孩子没有责任心,所以家庭教育关键是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父母错误做法:把孩子该承担的责任都承担了

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为了能让孩子活得轻松自在,健康快乐,不让孩子承担一点责任。大事、小事、一切事务都为孩子包办,一方面他们希望孩子能够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另一方面也不想让孩子的心灵过早地承受生活的劳累。例如,很多孩子认为做饭、洗碗、洗衣服等都是父母的事情,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也该承担一份做家务的责任。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就是因为平时生活中父母从来没有让孩子做过这些事情,时间久了,孩子理所当然地认为包括这些事情在内的很多事情他们都不应该承担责任。于是乎,很多孩子在家娇生惯养、吃喝玩乐、吆五喝六、蛮横霸道,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责任,更不用企盼他们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心理专家建议:言传身教,告诉孩子什么是责任

茨格拉夫人曾经说过:“必须教育孩子懂得他们不同的一举一动能产生不同的后果,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一定会学得很有责任感的。”的确,责任心是孩子健全人格的基础,是能力发展的催化剂。作为家庭中的一名成员,孩子既应享受权利,也应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父母帮助孩子树立责任心,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孩子的将来负责,因为只有有责任心的人,才会主动承担自己该承担的,做自己该做的,如此,定会有所建树。

1.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

要想让孩子有责任心,首先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只有孩子有了这种意识,才会主动去承担他应该承担的那一部分责任。意识决定一切,孩子如果没有这种责任意识,何来承担责任。

2.给孩子留点行使责任的权利

现在的父母怕孩子受一点苦,替孩子做了本应该孩子动手做的一切。有时候孩子会对父母说:“这个我自己能做。”父母却说:“你还小,不能做。”父母要给孩子行使责任的权利,有些该是孩子自己做的事,就应该让孩子自己去做,只有给孩子承担责任的权利,孩子在才会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所在。

3.交给孩子一些责任

父母要善于交给孩子一些责任,当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可以交给他们一些小的责任,并让他们知道这是必须得做的。比如,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告诉孩子这就是他的责任,是必须完成的任务,否则就会受到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