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做孩子的心理医生Ⅲ
16678900000028

第28章 人见人爱是教出来的(3)

心理专家建议:让孩子从外表到内心修饰自己

由此可见,与人交往,你一定要注意教导孩子修饰自己,从外表到内心,都应该给人一种愉悦的感觉,让他们愿意和你交往。的确,一个人的第一印象往往会给对方留下很深的烙印,如果你在第一次交往中给别人留下了一个好印象,别人就乐于跟你进行第二次交往,甚至以后的多次交往;反之,如果在第一次交际中表现不佳或者很糟糕,则常常会造成难以挽回的局面。因此,请务必让你的孩子在第一次跟人打交道时留下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那么,父母如何才能让孩子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呢?

1.让孩子放松紧张的情绪

与陌生人见面,一定要让孩子放松紧张的情绪。与人初次见面时,不管遇到怎么样的场合,都一定要让孩子保持镇静,这点可以通过微笑或者幽默来达到效果,千万不要让孩子时时刻刻都板着一张脸,永远显出一副苦闷的样子。

2.让孩子展示自己的优点

第一次与人见面的时候,要让孩子尽量展示他的优点,发挥他的长处,这样孩子就会消除紧张,显示自信。别人也因此会喜欢与他在一起。

3.不同的场合要有不同的表现

与人交往,并非总是在相同的场合。不同的场合就应该让孩子做出不同的表现,当然,这种不同是在保持言行一致的情况下因时因地而做出的变化。例如喜庆的场合可让孩子表现得活泼一些,而庄重的场合则应该让孩子保持严肃。

4.让孩子学会用眼神与人交流

不管与什么样的人、与多少人讲话,一定要让孩子记住偶尔用眼睛与对方交流。不要让孩子避开别人的目光,这样不但会觉得手足无措,还会让别人觉得很“小气”。相反,如果孩子微笑着用目光照顾到所有的人,常常会使他觉得轻松。

5.注意修饰外表

要想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外表是至关重要的。为此,一定要注意让孩子衣着整洁大方,打扮得体;最好不要给孩子化妆,此外还应该注意一些细节问题,如孩子的衣服与年龄的搭配等。

你给予了别人足够的尊重和帮助,别人也会以同样的真诚和善良回报你。因此,人际交往中,父母一定要让孩子懂得尊重别人。

一个贫穷的小男孩为了攒够学费正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因为没钱买东西吃,他决定在下一户人家讨口饭吃。当一位美丽的女孩儿打开房门的时候,小男孩却有点不知所措,只乞求给他一口水喝。

女孩看到他饥饿的样子,就拿了一大杯牛奶给他。男孩喝完牛奶,问道:“我该付多少钱?”女孩回答道:“一分钱也不用付。妈妈教导我们,试以爱心,不图回报。”男孩说:“那就请接受我由衷的感谢吧!”

数年之后,那位美丽的女孩得了一种罕见的重病。当年的小男孩已是大名鼎鼎的霍华得凯利医生了,他参与了医治方案的制订。当看到病历上所写的病人的来历时,他一眼就认出病人是曾帮助过他的恩人。经过艰辛努力,手术成功了。

当医药费通知单送到女孩的手中时,她不敢看,因为她确信,医疗费将会花去她的全部家当。但当她鼓起勇气翻开了医药费通知单,不禁惊讶地读了出来:“医药费——一杯牛奶。霍华得凯利医生。”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在社会交往中,有这样一个心理原则,叫做互惠关系定律。其意思就是如果你给予别人足够的帮助和尊重,别人也会以同样的真诚和善良回报你。笛卡尔曾经说过:“尊重别人,才能让人尊敬。”相信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得到别人的帮助和尊重,那么作为父母首先就应该教会孩子尊重他人。

敬人者,人恒敬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这是互惠关系定律的一种体现。你尊重了别人,别人也会以同样的尊重回报你。人际交往中,尊重别人是最基本的原则。正如同你希望交到真心的朋友,就先要对朋友真心,朋友才会对你真心一样。

社交中,你希望别人怎么来对待你,就先要学会怎么去对待别人。以心换心,将心比心,付出你该付出的,才能得到你想要得到的。因此,如果父母想要孩子有一个良好的人际交往环境,想让孩子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应该教导孩子学会尊重别人。

不久前,妈妈带小小去参加一个朋友的聚会。整个下午,6岁的小小让妈妈非常费心,而且非常尴尬。因为,当妈妈和朋友们聊天的时候,小小不断地嚷着要喝桔子汁,妈妈正忙于和朋友谈论事情,于是叫她稍等一会儿。但是小小一分钟也不等,还大哭大叫起来。妈妈轻声制止他的无理乱叫,他却叫喊着要妈妈“闭嘴”。

更可气的是,当朋友把桔子汁递给小小的时候,她却连“谢谢”都不说一声,妈妈让她谢谢阿姨,她嘴一噘,把头扭向了一边。弄得妈妈和朋友都非常尴尬。

小小的妈妈不知道,女儿什么时候变得这么不懂礼貌,这么不尊重人了。

父母错误做法:不懂得尊重别人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父母总是埋怨自己的孩子不知道尊重别人,见了自己的朋友不知道问好,喜欢叫别人外号,见到残疾人会上前围观,见到别人陷入困境会加以嘲笑,看到别人倒霉会幸灾乐祸……父母们不明白,为什么孩子对别人连最起码的尊重都没有了。事实上,孩子不懂得尊重别人,与父母有着很大的关系。

很多父母在人际交往中不懂得尊重别人,例如,他们出门坐三轮车,总是不喊“师傅”,喊“蹬三轮的”,喊“邮递员”是“送信的”;出门在外,得到别人帮助也不知道说“谢谢”;走在环卫工人刚刚扫过的路上,随手就扔垃圾……结果呢,孩子耳濡目染,在父母的影响下也学会了不尊重别人。

心理专家建议:给孩子树立尊重别人的榜样

一个不尊重别人的人,是绝不会得到别人尊重的。人际交往中,自己待人的态度往往决定了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就像一个人站在镜子前,你笑时,镜子里的人也笑;你皱眉,镜子里的人也皱眉;你对着镜子大喊大叫,镜子里的人也冲你大喊大叫。所以,要想使孩子获取他人的好感和尊重,首先就应该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

那么,父母该如何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呢?

1.文明用语

人际交往中,应该让孩子经常使用一些文明用语,如“您好”、“对不起”、“没关系”、“谢谢”等。这不仅反应了孩子对别人的尊重,也表现了孩子的坦诚,很容易取得别人的信任。

2.学会欣赏他人

人际交往中,应该让孩子学会欣赏他人的貌美、体健、声清、骨秀、学厚、文博……总之,一定要引导孩子发现他人身上的优点。而学会了欣赏他人,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对他人的尊重。

3.父母要成为榜样

英国着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过:“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父母本身的态度,对孩子的影响十分重要。父母身体力行地尊重别人,替别人设想,孩子看在眼里,自然会学习。

4.尊重孩子

要求孩子学会尊重,大人首先要尊重孩子,对孩子的尊重应在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例如让孩子帮助做什么事时要说:“请你……”而不要说生硬的命令句。如果孩子做完了某件事,说声“谢谢”。有什么事,家长也要与孩子商量。例如,父亲想调一个电视频道,最好先与孩子商量:“我们调个频道看看好吗?”

5.让孩子设身处地

孩子出现不尊重别人的行为,有时是因为想看热闹、好奇,有时是想开个玩笑,有时则是盲目地跟从别人的行为,他们并不理解这样做的后果。让孩子明白,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情况,也有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如果真的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又会有何感受?让他设身处地地体会到不受别人尊重的感受。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孩子必须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学习和工作。因此,父母一定要提防孩子患上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又名社交焦虑症,是恐怖症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恐怖症病人的一半左右。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对任何社交或公开场合感到强烈恐惧或忧虑的精神疾病。患者对于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别人仔细观察的社交或表演场合,有一种显着且持久的恐惧,害怕自己的行为或紧张的表现会引起羞辱或难堪。有些患者对参加聚会、打电话、到商店购物、或询问权威人士都感到困难。

通常来说,一般人对参加聚会或其他会暴露在公共场合的事情都会感到轻微紧张,但这并不会影响到他们出席。真正的社交恐惧症会导致无法承受的恐惧,严重的案例里,病患甚至会长时间的把自己关在家里孤立自己。

社交恐惧症患者总是处于焦虑状态。他们害怕自己在别人面前出洋相,害怕被别人观察。与人交往,甚至在公共场所出现,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件极其恐惧的任务。社交恐惧症是神经症的一种。在美国最多的心理障碍疾病中,患社交恐怖症的人数仅次于抑郁症、酗酒而名列第三,我国目前患病人数也在激增。

生活中,难免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如果害怕与人交往,对自己的生活和事业都会产生很多负面影响。因此,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一定要提防孩子患上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让孩子无法正常生活

社交是生活中人人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但有的孩子害怕见生人,甚至和熟人讲话时也会表现出紧张和脸红,不愿到人多热闹的场合去。有时还会口齿不清、说话语无伦次、不敢抬头看人。严重时,在与人交往时会出现惶恐不安、出汗、心跳加快、手足无措等现象。这些孩子常常被某些家长误认为老实、听话、不淘气。其实,这些孩子的心理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是孩子自卑的外部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