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做孩子的心理医生Ⅲ
16678900000007

第7章 不懂得尊重,就不懂得教育(2)

7岁的乐乐已经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了。他所就读的学校离家里也就一站路的距离,每次放学邻居家的小朋友都是结伴步行回家。可是,乐乐却不能够加入他们的队伍,因为妈妈对他有严格的规定:家里人不来接他,他就不能回家。不仅如此,即使周末的时候,也不准乐乐出去玩,学校组织的春游,他也不能参加……总之,乐乐什么时间该做什么,早就被爸爸妈妈安排好了。而他,就好像是笼子里的小鸟一样,每天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外面的世界,自己却没有一点自由,也感受不到生活的快乐。

父母错误做法:为了孩子的安全,牺牲孩子的自由

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父母限制孩子自由的做法多是为孩子的安全着想。

例如,很多父母担心孩子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会被车撞了,或者挤公交的时候会被挤了,就不允许孩子自己回家;还有的父母担心孩子会惹是生非,就不允许孩子和小伙伴们在外面玩;有的父母担心孩子会遭遇不测,就不允许孩子跟班集体一起去参加野炊等。

上述案例中,乐乐的父母之所以给他设置了过多的规则,其主要原因就是担心乐乐会出现危险。我们不能否认,父母的这一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由此剥夺孩子的自由则不仅限制了孩子自主性的发展,还严重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没有规则的自由是放纵的,但如果定下的规则没有自由则是不近情理的。

心理专家建议:教育孩子,一定要懂得放手

陶行知先生有一次到武汉大学讲教育,进教室的时候抱着一只母鸡,听众都莫名其妙,不知道老先生要干什么。只见他不说一句话,把鸡放在讲桌上,按住鸡头,掰开鸡嘴,抓了一把米强行喂给鸡吃,无论怎么喂它也不吃。之后,他放开鸡,离开一段距离,那只鸡吃了起来。陶行知这才开始演讲,他说教育孩子跟喂鸡一个原理,它的全部奥秘在于解放孩子,给孩子自由。那么,如何给孩子自由呢?心理专家给父母以下几条建议:

1.尽量不用命令的语气

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如果父母使用命令的方式,强制性地要求孩子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会让孩子陷入无奈的境地,导致他们更多的反抗。相反,如果父母在自己的要求中带有尊重,维护孩子的自主性,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孩子对父母的反抗就会少一些。

2.给孩子玩耍的时间

美国儿科学会近日发表的报告指出,孩子必须有充足的时间来自由玩耍。报告指出,没有组织和计划的玩耍不仅可以给孩子足够的时间来适应新环境,也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让孩子们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他们还可从玩耍中获得社会生存技巧,这样有利于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情感、社交以及认知能力。

3.给孩子一点时间与空间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犹太教育家认为:“一个有求知欲的孩子总是需要满足自己的学习欲,但更重要的是,他要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来放松自己,不过这跟无所事事、没有目的地浪费时间是不同的。”的确,如果没有给孩子一些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与空间,孩子就没有机会去发挥自己正向的生命力。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错误,如果你想要孩子认同你的意见,就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他们遇到的问题,体谅他们并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

一次,北风和南风争执不休,他们都认为自己的力量比对方强大,彼此都对对方表示不服。最后,它们决定比试一下,如果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谁就是那么强大者。

北风轻蔑了看了看南风,然后鼓足了劲,呼呼地吹着,直吹得冷风嗖嗖。可是,北风刮得越是厉害,行人愈是把自己的大衣裹得紧紧的,因为他们要抵御北风的侵袭。北风吹了很长时间,还是没有吹掉行人的大衣。

接下来是南风。与北风的凛冽不同,南风是徐徐吹动,轻柔温暖。霎时间,天气变得风和日丽,温度也一点点地升了上来。行人们觉得一会儿比一会儿热,纷纷开始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最终,南风获得了胜利。

南风之所以能够顺利地达到目的,其主要原因是它顺应了人们的内在需要,用温暖的心去处理事情。心理学上将这一现象称为“南风效应”。“南风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宽容往往比惩罚更有力量。其实,教育孩子未尝不是如此,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犯错误。作为父母,此时就应该用宽容的态度去看待孩子们所犯的错误,客观、理智、科学地处理孩子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宽容,是一种教育艺术

从“南风效应”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宽容有时候比惩罚更有力量。与人交往,宽容是一种美德;而对孩子宽容,则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教育艺术。孩子涉世未深,难免会出错,尤其是儿童期,是孩子犯错误最多的时候。不过孩子犯错误大多不会明知故犯,他们多是出于好奇和无知。作为父母,就应该从心底宽容孩子的错误,给孩子改正的机会。

印度民族英雄甘地在回忆自己成长的过程时说:“是父亲那崇高的宽容态度挽救了我。”少年时期,甘地出于好奇,染上了烟瘾,后来竟然发展到偷兄长和家里的钱去买烟。不久之后,他认识到自己的这一行为是错误的,甚至是可耻的,于是便通过写信的方式将自己的整个堕落过程告诉了父亲。

在这之前,甘地已经做好了被父亲批评和惩罚的准备。出乎意料的是,父亲看完他的信之后,并没有责怪他,而是说:“你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让我很是欣慰。既然你能够认识到这一错误,我相信你也一定能够改掉这一错误……”父亲的一席话,让甘地觉得自己太对不起父亲了,于是痛下决心,决定改邪归正。后来,他果然改正了错误,走上了正道,并且做出了一番伟大的事业。

父母错误做法:对孩子的错误斤斤计较

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总是对孩子所做的事情过于挑剔,甚至不能容忍孩子的一点点错误。于是,一些调皮的孩子整天受到父母的批评,他们有的对孩子没完没了地数落,有的对孩子吹胡子瞪眼睛,有的选择对孩子惩罚,有的动不动就以“你再……就不要你了”来吓唬孩子。

结果一是让孩子更加自卑,严重的甚至会使孩子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再者,孩子对父母会采取一种防备的心理,见到父母就会畏而远之,怕挨批评,怕受惩罚。所以,父母应该用宽容的态度去分析孩子的错误行为,用信任、关爱和期待的眼光去面对犯了错的孩子,而不要对他们的错误斤斤计较,动不动就惩罚孩子。

心理专家建议:爱孩子,就要懂得包容孩子的错误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犯了错误在众人面前受过批评的孩子往往会变得孤独。特别不好的是,他要学好的愿望与热情淡漠了,他要做个正直的、道德高尚的人的愿望从此受到了压抑。”

每个人在为人父母之初,都会想着要做好父母,包容小家伙所带来的种种麻烦和错误,像个朋友似的尊重他。但是,当孩子真的犯了错误,父母便不能释怀,不能原谅孩子的无心之过。其实,这不是明智父母的做法,因为明智的父母知道,对待孩子一定要大度。

1.允许孩子犯错误

看到孩子犯错误,父母都会觉得孩子不能再这么下去,要及时纠正孩子的错误,所以,就忍不住责骂孩子几句,发几句牢骚。其实,父母大可不必发牢骚或担心,因为孩子的成长就是在错误中进行的,他应当被允许多次犯错,才能从中找出正确的方法。

2.和孩子做朋友

做大度的父母,就要尊重孩子,做孩子的朋友。让孩子觉得你和他是平等的,你是他的朋友。你要像尊重朋友一样来原谅他的错误,指正他的缺点,给他面子,不伤他的自尊。这样做的父母才是宽容的父母,也是优秀的父母。

3.多表扬,少批评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不要总是把眼光盯在孩子的缺点和错误上,应该去注意孩子身上的闪光点。一旦发现孩子做的好的地方,就应该及时具体地对其进行表扬,引导孩子向好的方向发展。

要想在家庭中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就要从尊重孩子开始。也只有尊重孩子的父母才能培养出懂得自尊,且懂得尊重他人的孩子。

孙云晓在《教育的秘诀是真爱》中曾经讲到过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位母亲看到正在上高中的孩子因为谈恋爱而心神不定的时候,非常替孩子着急。于是,一次儿子出门后,她想方设法地撬开了儿子的抽屉,取出儿子的日记。可是,当她翻开日记时,手却像被烫了一般。原来,儿子在日记本中夹了一张纸条:“妈妈,我料定您会来看我的日记,我瞧不起您!我的烦恼是我自己的事情,您不必管我,我能挺过这一关!”这位母亲追悔莫及,感慨自己低估了孩子的能力,更不应该不尊重孩子的隐私。

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他们也有自己的人格、思想、隐私、尊严等,作为父母,应该给他们最起码的尊重和保护。着名的教育家陈鹤琴曾经提出:“儿童不是小人,儿童的心理与成人的心理不同,儿童时期不仅作为成人之预备,也具有他的本身价值,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人格,爱护他的天真烂漫。”这就是教育学中的“尊重法则”,在家庭教育中,每个父母都应该坚持这一原则,这样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不尊重孩子,孩子也不尊重你

英国着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过:“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父母只有学会尊重孩子,孩子才能尊重父母,和父母成为朋友。孩子再小,也有自己的一片天地,父母如果总以自己的权威来侵犯孩子的这片天地,父母与孩子的心灵间就会横亘着一道无形的鸿沟,心灵的沟通就会出现障碍。所以说,不论是你已为人父母,还是即将作为父母,都要学会尊重孩子,尊重他的人格,尊重他的思想,尊重他的一切,只有这样你才能做个好父母。

北京市某中学学生琪琪(化名),因怨恨自己母亲对自己管教的太严,丝毫不顾念母亲的养育之恩,残忍地将生母杀死。北京市第二中级法院以故意杀人罪一审判处琪琪14年有期徒刑。

据介绍,琪琪在杀死自己的母亲后将其尸体藏在衣柜里,拿着从母亲的上衣中搜出的600元钱若无其事地去了网吧。几天后,公安民警在附近的一家网吧里将其抓获。当警察出现在他的面前时,琪琪一脸平静,既没有惊慌,也没觉得后悔,反而因此流露出杀死母亲获得“自由”的兴奋。琪琪对暴力的麻木和生命的冷漠达到了骇人的地步,这也引起了当地心理专家的好奇。

后来,心理专家了解到,在琪琪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对他管教很严格,不管什么事情,他都要听从父母的安排。例如,如果琪琪考试分数不高,父母必定会不分青红皂白,先给一个耳光,然后边打边骂:“你真是一头笨猪”,或者是“猪都比你聪明”,“这么笨还活着干啥”。类似的骂声不绝于耳。

不光是考试,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不论旁边有多少人,只要是琪琪做错了,他的父母张口就骂、动手就打。琪琪上中学后,父母为了知道琪琪是否谈恋爱等,会擅自撬开琪琪的抽屉,看琪琪的日记、邮件等等。就在母亲又一次偷看琪琪的日记时,琪琪发现了,和母亲发生了冲突,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父母错误做法:

现实生活中,像琪琪妈妈一样的父母大有人在,因为对孩子缺乏最起码的尊重,结果导致了孩子的畸形成长。教育专家孙云晓在《我的家怎么了?》一书中列举了父母不尊重孩子的一些表现,很值得为人父母者借鉴。具体如下:

1.打骂孩子

对孩子不信任,不听孩子解释,动辄打骂。

2.软暴力

说让孩子伤心的话,简单武断地否定孩子的想法,或不理睬,这些做法是导致精神伤害的软暴力。

3.强迫孩子学习各种技能

不考虑孩子意愿,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特长班,强迫孩子违心去做。

4.对孩子的朋友缺乏最起码的尊重

不允许孩子和同学玩,不允许孩子交朋友,偷听孩子的电话等。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一些父母更是如临大敌,生怕孩子喜欢或者交上异性朋友。

5.用自己小时候的行为来判断孩子的行为

“我小时候从没有穿过这么好的衣服,瞧你们现在!”“我们上学的时候男女生都不说话,你们怎么可以那样!”一句“我们那时候”,忽略了时代的变迁,这是父母用自己的意识取代孩子的想法,是没有把孩子当成独立的现代的人来看待。

6.跟踪孩子

7.包办代替

8.偷听电话,偷看日记

心理专家建议:爱孩子,应该从尊重孩子开始

做个好父母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想要做个好父母,想要让孩子明白你的关爱,首先就应该学会尊重孩子。要亲身体验孩子的感受,要常常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自己的做法是否正确?想想自己有没有这样的权利?那么,父母该如何学会尊重孩子呢?教育专家孙云晓给父母支了以下几招:

1.相信孩子是独一无二的

也许你的孩子不能成为音乐家,但他可能成为音乐教师;也许他不能成为科学家,但他可以成为设计师……要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之处,我们不能规定所有的孩子做同样的事,走同样的路。成功的道路千万条,但对于孩子来说仅有一条或者几条比较合适。

2.尊重孩子的想法与意愿

父母在决定某件事情的时候,应该问问孩子:“我这样做你愿意接受吗?”“你有什么想法呢?”有的孩子由于性格内向或者不愿意真实表达自己的意愿,往往在情绪中体现出不满,这时候父母要多加注意,发现后,再耐心和孩子沟通,不要忽略你无意中的言行对孩子造成的伤害。

3.支持孩子的正当爱好

父母应该允许孩子去发展自己的兴趣,实现自己的愿望,这本来就是孩子应有的权利。众所周知,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所以,能不能尊重孩子的兴趣,实质是真爱孩子还是假爱孩子的重大区别点。

4.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秘密

父母会觉得孩子有了秘密是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殊不知,秘密是孩子成长的营养品,没有秘密的孩子长不大。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走向独立的过程,走向独立的过程就一定伴随着大量的秘密。外国专家甚至认为没有秘密就没有儿童时代,秘密是儿童成长的催化剂。

爱,并不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他什么,也不是给他多少钱满足他的物质需要,而是给孩子一种精神上的温暖和鼓励。

布赖恩有一个嗜酒如命的单身母亲,母亲除了喝酒,几乎什么都不管。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小布赖恩整日神情忧郁,郁郁寡欢,明显缺少其他小朋友那种活泼向上的朝气。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布赖思被诊断出患有注意力不集中症和中度语言障碍。

但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布莱恩还是坚持去上学,因为每年都会有一个老师夸奖他的作业做的好,而且还有个中学校长一直很关心他,照顾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