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了解孩子
16689000000021

第21章 成长总要付出,付出就是代价——关注孩子的(1)

成长

当前,在父母与孩子之间,尤其是父母与独生子女之间,最棘手的是代沟问题。所谓代沟,即两代人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在一些问题上不同看法的反映,它会影响两代人之间正常的感情沟通。

伴随青春期的到来,孩子的心理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成人感”和强烈的社会独立意识,对许多问题有了自己独立的看法。如果家长硬要孩子服从自己,家庭“强权政治”的高压,很容易让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这就出现了我们常常说的代沟。

代沟是指两代人之间因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而带来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上的差异。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由于依赖性减弱,独立意识增强,从而使父母和子女两代人在对待事物的认识上产生一定的差距。

由于观念的不同和意见分歧,在心理上出现一条鸿沟,致使孩子觉得父母对他们不关心,不了解,有事宁可找同学说,而不愿向父母倾诉;甚至以不满、顶撞、逆反、违法等行为试图摆脱大人与社会的监护,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坚持自己的理想和是非判断标准。

面对孩子一次又一次的顶撞与对抗,父母苦口婆心的说教起不到丝毫作用,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孩子与自己疏远。父母伤心啊,儿大不由爹,女大不由娘,这是教育上的失败啊!可事实上,他们并不清楚与孩子的关系为何会变成这样子。那么,我们就来探讨下面这些原因吧。

心理断乳期的影响

进入青春发育期的孩子总要经历心理断乳期。在这个时期,同龄人之间的关系和友谊的分量暂时超过了父母,使得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变得疏远与陌生。

孩子进入青春期后,随着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逐渐增强,他们急切希望摆脱父母的关注与束缚。但是由于他们没有一定的独立基础,使得他们不得不把依赖对象转向有着共同需求的同龄人,这样孩子与父母之间出现了距离,关系变得越来越疏远。

上初一的伟伟越来越与父母无法交流。有一天,他刚刚在理发店理了一个新潮的发型,自认为很不错。可刚回到家,父母却认为很难看,妈妈甚至说:“什么发型,难看死了!”伟伟认为是父母没有眼光,就从鼻孔里冷冷地“哼”一声,意思是:你懂什么!到了第二天,同学也说他的发型不好看,伟伟觉得那可不得了,于是晚上又去理发店改变发型。没过几天,就是伟伟的生日了,为此父母跑了很多商场,脚都磨出泡了,精心挑选了一套大方的衣服作为礼物,可是伟伟却不领情;更让父母伤透心的是在儿子甜言蜜语向他们争取到生日聚会的赞助以后,名单中却没有父母。

你是否也有上述类似的经历,是否你也曾埋怨孩子“没良心”“不懂事”,是否你也在这样的经历中不停地痛苦和困惑?不用担心,这是孩子步入心理断乳期的缘故。

从人的心理发展来说,青春期与婴儿断奶期非常相似,是心理断乳期,同学间的友谊就成了这一时期的“代乳品”。在童年时代,父母可以说是孩子最重要的心理支撑,不懂的事情问父母,不会做的事情找父母;是非的判断顺从父母,得失的取舍请教父母等,一切都那么自然。而到了青春期,由于独立感和成熟感的出现,使孩子不愿意再像从前那样依赖于父母,甚至还迫切地希望摆脱父母的控制。

然而,青春期的孩子并没有真正成熟,不可能实现完全的独立。这就形成了既不愿意依靠父母,又无法真正独立的现象。于是,他们把目标锁定在同龄人上,同龄人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为同龄人之间有着共同的话题,所以他们共同经受“成长的烦恼”,一同品味“成长的欢欣”。所以,他们把朋友看得很重要,为了彼此的利益,甚至顶撞家长。他们常说:“我们同学就是这样说的”“人家都是这样穿衣服的”等,在很多父母看来没有道理甚至荒唐的言行后面,其实存在着一个不变的道理,那就是同龄人的行为准则就是孩子的行为准则。

另类打扮不被赞成

无论哪个年代,都有那个时代的时尚,都有人引领潮流,都有人担心自己落伍,希望自己与众不同。孩子喜欢追赶时代潮流,而父母却习惯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去要求子女。这样,双方很容易产生矛盾。

青春期的孩子喜欢穿着打扮另类,奉时尚为必须追求的目标。其实这是人生成长的一种不变的规律。但是从革命、保守年代走过来的大人却看不惯,常常认为孩子的另类打扮洋不洋、土不土,无论上看下看、左看右看,就是不符合常规。于是妄加批判,横加阻挠,结果让孩子感到很厌烦,觉得与父母简直没有共同语言。

妈妈去逛街,看到一件非常漂亮大方的连衣裙,价格还不菲,但想到穿在女儿身上一定非常漂亮,于是就狠心买了下来。没想到,回家后,女儿说什么都不肯穿,说衣服太小儿科,非要妈妈拿去送人。没过多久,母女俩人去逛街,女儿看中了一条牛仔裤。那牛仔裤腰上一条用烂布条做的腰带,大腿处有意地磨了几个洞,裤脚还有意地剪成了须状。看着这样的裤子,妈妈十分生气,质问女儿道:“难道这样的衣服就好看吗?”女儿却很不屑地回答:“这叫个性,懂吗?你的眼光太过老土,时下早已过时了!”妈妈气得手痒痒的……青春期的孩子穿着另类是为了表明他们和成人的不同,证明他们的独立,专门选择那些不被大人看好的衣服。另外,他们竭力想让自己与众不同。青春期的孩子具有非常强烈的自我意识,强调自我,表达自己标新立异的个性,而另类穿着正好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

还有的孩子可能受他人的影响,比如同学、朋友的前卫打扮或受“时尚流行”的影响等,处处表现出自己是个“时尚分子”,自己在引导“时尚”“潮流”。

这是一种虚荣心的体现,他们希望通过穿着打扮上的特殊来引起别人的注意,得到别人的好评。

然而,这一切并未得到父母的理解与支持,反而被父母认为是不伦不类,有悖几代人的传统家风。全家上下,从祖辈到父辈,就没找出一个穿衣服不着调的人,怎能让父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视而不见呢?况且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把大部分精力放在穿什么上,势必会影响他的学业,于是对孩子的做法很不赞成。可是出于自我意识,出于大家都这样穿衣服,孩子不愿意听从父母之命,并认为父母的思想早已落伍,他们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这样,两代人之间的矛盾产生了。

父母的唠叨

不少孩子会觉得父母很唠叨,整天管这管那;亦有父母认为孩子不听管教,整天弄些让人看不惯的东西。在这场无止境的家庭角力中,“代沟”产生了。

心理专家指出,如果父母太唠叨,会使孩子产生强烈的反叛心理,影响到孩子的人格发展,甚至会使亲子之间产生裂痕。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要求更多的自主权,父母面对未成熟的孩子,又不懂如何满足孩子的要求,唯有强迫孩子顺从。这样,父母愈唠叨,孩子愈希望得到自主,父母便愈唠叨,久而久之孩子与大人之间的隔阂便形成了。

曾见诸报端的“徐力杀母案”,令全国人民震撼。为什么一个年仅17岁的孩子会亲手杀死自己的母亲?徐力的母亲一直对儿子寄予了非常高的期望,希望儿子永远都是万人之上的。因而不断地给儿子施加压力,每次考试母亲都要求儿子考全班第一。徐力不想令母亲失望,就拼命学习。母亲工作压力非常大,对儿子的要求也更加严格,经常唠叨儿子的学习,甚至连儿子最喜欢的足球也给封杀了。可是母亲从不关心儿子的感受与烦恼,还没等徐力说出自己的苦闷,母亲已经开始她没完没了的唠叨了。长此以往,母子之间产生了代沟,徐力越来越感到对母亲的厌烦。终于有一天,母亲又开始了她的唠叨,徐力找到了一把榔头,毫不犹豫地向母亲的头部砸去……多么触目惊心的悲剧,可是在悲剧背后,我们看到了徐力杀害母亲的导火线就是母亲的唠叨。母亲的唠叨给孩子增添了无形的心理压力,而当这种压力长期积聚在心里而无法得到释放时,总有一天会找个突破口爆发出来,那就会令孩子失去理智和情感,后果将不堪设想。

作为父母要知道,尽管孩子需要父母的体贴与照顾,但是他们都不喜欢父母过多的唠叨与管束。据调查统计,98%的父母被孩子指责为唠叨。而父母自己也承认,只要见到孩子,自己就会不由自主地要多说几句,多强调几次。

心理专家认为,唠叨就是永远一个标准,一种腔调,在孩子身上翻来覆去地重复那几句话。常听孩子说父母的话都能背出来了,耳朵都快听出茧子来了。但是父母并不认为自己是在唠叨,而是觉得这是在教育孩子、关心孩子。其实不然,关爱应该是让孩子感到温暖和理解,并对孩子有实际意义上的帮助,而大事小事都要管,最终又没有讲到点子上的唠叨,只能让孩子反感并急于逃避。这样,亲子关系的裂痕就像一道伤口一样,越拉越大,越拉也越痛。

个人隐私被侵犯

中国的家长通常很武断,自己总感觉和孩子亲密无间,并以爱为借口,认为可以为孩子安排一切、监护一切。心理学研究却表明,不管成人还是孩子,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希望有自己的秘密和个人空间,这也就是所谓的“隐私”。这是人类的心理需求。因此,我们成人要懂得尊重孩子。

很多父母习惯了对孩子过于保护和包办一切的教育方式。于是当他们发现孩子对自己有所保留后,就千方百计地去翻看孩子的书信和日记,然后把其中一些内容当做孩子“错误行为”的证据,拿去指责孩子,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这样做进一步关闭了亲子之间沟通的渠道,失去了孩子的信任。父母关心孩子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过度保护、过度干涉,不允许孩子保护自己隐私的做法是不正确的。

曾有这样一则事例。一位读初中的女孩在日记中写下自己的性幻想,其实这是青春期发育的正常现象,并不是什么不健康的心理。但是事事留心的母亲在打扫房间时发现女儿的抽屉突然间上锁之后,就心存疑虑,认为女儿一定有什么秘密隐瞒父母。于是找来父亲帮忙把锁撬开,看看里面藏有什么东西。当他们发现里面放有一本日记并偷看完以后,不仅不认为偷看孩子日记是不对的,反而对孩子大加责骂,还把这件事告诉了老师。此后女孩感到没脸见人,最后跳河自杀。

有些孩子透露,他们为了防备自己父母偷看日记,就准备了两个日记本,一本是写给父母看的,上面写的都是些努力学习之类的假话;另一本则是自己真正的心里话,当然也有对异性同学思念爱慕的话。

由此可知,当孩子的隐私被父母侵犯时,如果父母不善于采取正确的方法补救,其结果必定是孩子对父母反感、不信任,严重的还会导致孩子走向极端。那么,后悔莫及的将会是父母。

不管父母认识到与否,也不管父母承认与否,孩子的确是在慢慢长大,他开始拥有了自己的情感空间,拥有一些不愿意也不能和父母分享的隐私,这是十分正常的事情。我们应该承认孩子拥有自己独立的世界,尊重孩子不愿公开的个人隐私。

父母和孩子之间,是需要“有间”的。很多父母要求孩子不要随便乱翻大人的东西,因为大人要有自己的空间。其实孩子也有自己的小天地,也需要有自己的私人空间,他们不希望别人随意闯进自己的房间,哪怕是最亲最近的父母。父母和孩子只有亲密有间,家庭才能既成为一个亲密生活的共同体,又成为一个个性自由发展的和谐家庭。

两代人的不同与差异

社会变迁的快速,使社会的传承出现了心理上的断裂。分处在代沟两侧的人的思想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等都出现了变化。社会类别化又带来一些形成对峙的心理效应,这就增加了形成偏见和歧视的可能性。

两代人成长的社会环境不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也不同。父母年轻时所崇尚的东西,或许正是今天年轻人所摈弃的东西,父母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会和孩子的看法、想法相去甚远。因此,双方产生矛盾是不可避免的。那么,还有哪些因素造成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分歧呢?

两代人不同的心理特征。年轻人都有理想和抱负,憧憬美好的未来,思维内容广泛,反应灵活,接受新鲜事物快,适应新环境能力强,爱独立思考,富有开创精神,敢于打破陈规陋习。但他们很容易偏激,处理问题不够沉着冷静。老一辈人经历的事情多,老成持重,性格成熟,在人际交往中有很多经验和教训。他们看问题更深刻、透彻一些,但有时由于受传统观念、封建意识的束缚,容易保守,思想固执,因循守旧等。还有一部分老人家庭权威思想较重,有的还比较偏执、独断,要求子女无条件地绝对服从,孩子会因此而不满。

两代人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不同。社会观念、社会环境、工作性质、生活方式、人际关系等的变化,对上一代人冲击较大,他们还不能很快适应这个时代的发展,而正处在这个时代的青少年,能很快适应这个时代,能够迅速而准确地接受新鲜事物,进而纳入到自己的价值体系中。于是两代人之间便因此出现摩擦。

青春期遇上更年期。我国的晚婚晚育政策,使得子女的青春期多与母亲的更年期重合在一起。处于更年期的母亲们容易情绪波动、精神紧张,再加上繁杂的工作和家庭重负,使得他们成为两个心理负担颇重的“易燃易爆”体。在一起相处,自然容易碰撞、爆炸,形成矛盾冲突。

消费观念不同。如今的孩子手里都有很多零用钱,而在支配零用钱时却经常受到父母的干涉和限制。父母所持的观点是:没有实用价值的东西最好不要买,而有用的花多少钱买都可以。

业余爱好受到限制。“业余爱好”是男生与父母较易产生摩擦的选项,很多孩子与父母在这方面存在矛盾。虽然大多数父母同意孩子有业余爱好,但在其内容上却存在着较大分歧。很多男生喜欢踢足球、打篮球,而父母却不太支持他们。原因是虽然体育锻炼有助身体健康,但父母的观点仍是学习为重,“没有用的最好少玩!”

教育小贴士

父母与孩子,由于各自处于不同的人生阶段,兴趣爱好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父母应该适时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沟通是减少差距和误解的最好方法,它能在两代人中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家长与孩子走得更近。同时,父母还要与时俱进,去了解、研究年轻人的兴趣爱好,接触一些新的东西。这样,两代人之间的共同语言才会多一些,亲情关系也会更加融洽。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由于生理的发育和成熟,必然会导致自慰行为的发生,这是正常现象,大可不必大惊小怪。但是也要知道,自慰是成长的开始,适度的自慰不影响身心健康,但如果过度就可能对身心不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