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小心轻放的光阴
16694700000008

第8章 青春一场 绝不辜负(4)

琼的母亲慌忙道谢,老师说:“让她好好休息一下,我还得回山上。”老师一路小跑着走了,步伐矫健,原来他撒了个善意的谎言。她说:“我一直记得那位老师,记得他在毕业留言册上写的话:尊严是心灵的衣裳。”

“还有件事,我没告诉你,”她轻咬着嘴唇,说,“那位管理员……是我妈妈,她放心不下我,到这里来打工的。”我顿时惊呆了,她灿烂的笑容背后,有着这么多的伤痛。她隐瞒这一切,只为让我的高中时光过得愉快。

从那天起我认识到,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脆弱的一面,尊重别人的人格尊严,就是尊重自己。如史怀泽所说的那样:心灵也有其外衣,我们不应脱掉它。

时光会滤掉所有的忧伤

顾晓蕊

三月,园子里的花儿开了,粉的似霞,白的胜雪。一阵微风拂过,清幽的香气溢得满园都是。年仅十岁的她坐在窗前绣花,玉葱般的小手拈着银针,彩色的丝线在指尖翻飞,绢布上淌出一个水灵灵的春天。

那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她的父亲是黄埔军校毕业的军官,母亲是知书达礼的大家闺秀。在她的幼年记忆里,日子像窗前的阳光一样明媚,闪动着耀眼的光亮。

可忽然有一天,这一切都变了,在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中,家里的土地和房屋被分给了乡民。身为军人的父亲杳无音信,母亲带着她离开大院,住进一间破旧的柴草棚里。

母亲靠给人做手工活挣些钱补贴家用,宁可自己多吃些苦,也要供她上学。她体谅母亲的不易,每晚在煤油灯下做完功课后,便帮母亲赶活。她自幼跟母亲学得一手好女红,纺花织布,绣花做鞋,样样都做得十分精巧。

她感到母亲与别人不同,总是有些微小的坚持。每年桂花盛开的时候,母亲带她去采摘,晒干后制成桂花茶。在那些青黄不接的日子里,一杯芳香可口的桂花茶,冲淡了生活的苦涩。

哪怕穿得再旧,母亲也要让她衣着洁净,眼角眉梢间,端的是心气明朗。

她不负母亲所望,考上一所中专学校,消息传开,轰动了全村。母亲为学费犯了愁,素日里母亲的行事言语,得到了乡邻的认可,因而村民你一毛我一毛地帮她凑齐学费。

学校离家有十几里山路,她隔几天回家一趟,带回来些干粮和咸菜。有一年冬天下了很大的雪,山路上结了厚厚的冰,她的鞋子被冰碴割破。当她步履踉跄地回到家时,脚底已是一片血肉模糊,母亲心疼得把她的脚紧紧搂进怀里。

毕业后,她被分配到一家企业,做了一名技术员。那颗年轻的心,在悄悄地拔节、长叶,怀揣美丽的憧憬,努力地向上伸展着。就在她对生活充满无限期许时,一场灾难降临了。

那是一个混乱的年代,她也未能幸免地被卷入到政治旋涡里。由于父亲的缘故,她被关牛棚,挨批斗,饱受折磨和屈辱。遭遇到人生的狂风暴雨,但她如守候的花蕾,从不放弃绽放的遐想。

一缕和煦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也吹散了她心底的乌云。又过了些年,有一天意外地收到父亲的来信,她激动得用颤抖的声音念给母亲听。信中,父亲诉说了近半个世纪的颠沛流离,以及刻骨的思乡之情。这才知道当年父亲随国民党兵败,到了台湾。

自此一纸书信,传递着浓浓的两岸情。又隔了十余年,父亲办妥回乡探亲的手续。她到机场去迎接父亲,可见到父亲的那一刹那愣住了,陪伴他回来的还有一位台湾妈妈。

经过再三考虑,她先把两位老人安排在宾馆,回家跟母亲讲明情况。母亲一时没有答话,沉思了片刻说:“他没给过你什么照顾,让你受了不少苦,你心里有没有埋怨?”她说:“父母是根,儿女是枝叶,我心里只有感恩,没有理由责备父亲。”

母亲幽幽地长叹一声:“只要孩子能宽谅,我也没什么可说的,能活着回来就好。”

他们来到一间餐厅,母亲与台湾妈妈聊着家常,她忙前忙后地张罗着,给两位妈妈夹菜倒茶。那一顿饭,吃得父亲百感交集,满怀愧疚。临别时,父亲走到她们母女面前,弯下腰深深地鞠了一躬。

此后每隔一两年,父亲都会回来一趟。后来,台湾妈妈和母亲相继去世,父亲回来得愈加频繁。父亲返乡探亲期间,她尽量陪伴左右,让他感受到家的温暖。直到四年前,九十三岁的父亲走完了他的一生,带着安详的微笑,在故乡的泥土中长眠。

如今,已是七十八岁的她,仍坚持读书看报。她还是喜欢绣花,绣工精细,色泽雅洁,似乎满屋子都缠着香。对于在困难时期帮助过自己的人,她常到家里走动、探望,有时候也送上一份手工绣品当作礼物。

到了周末,她穿黑底红花的毛呢大衣,到河滨公园里跳交谊舞。那端庄优雅的舞姿,连年轻人都投来赞叹的目光。在她看来,人老了,心不能老,更须爱惜光阴。

隔着岁月的烟尘,往事如梦,已渐行渐远。时光过滤掉所有的忧伤,留在她心底的是苦难中的执着,是贫寒中的快乐。那些细碎而温暖的片断,如花般绽放在时光里,而她也以美丽的心态,将自己开成芬芳的一朵。

又见指间流沙

李良旭

沙滩上,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在用小手堆砌着一座城堡。海水拍打着岸边,卷起朵朵洁白的浪花。阳光、沙滩、海浪、白帆,还有沙滩上那用小手堆砌城堡的小男孩,这一幕,构成了一幅温馨、甜美的画面。

小男孩用小手用力抓着沙,堆砌着他的城堡。城堡塌了下来,再继续,一点也不气馁。在他小小的心灵里,有一个愿望:他要把他的城堡打造成牢不可破的宫殿。

可是,尽管小男孩每一次都用力抓起沙,想抓得满满的,那沙却从指间里像一串线似的,丝丝缕缕地漏掉了。等到他将手中握的沙放到小沙丘上,只剩下一点点了。

小男孩急得眼睛里滚出了泪水,他对身旁的妈妈说道:“妈妈,我手里的沙怎么抓不住啊,全从指间里流掉了。”

妈妈蹲下身子,抚摸着小男孩的头,目光中溢满了温柔,她和蔼地说道:“孩子,每次你总想抓很多的沙,沙就会从指间里流掉,你换一种方法看看,每次手中握得少点,这沙就不会漏出来了。”

于是,小男孩将手中的沙握得少点,他一看,果然指间的沙流得少多了。他惊喜地说道:

“妈妈说得对,每次握少点,沙就不会流出来了。”

年轻的母亲温柔地抚摸着小男孩的头,脸上露出赞许的神色。母亲对小男孩又说道:“流沙是远古时人们计算时间的一种方法。那时没有钟表,古人却从指间潺潺流出的沙,计算出了时间的长短。

你长大了,就会知道许多流沙的道理。”

小男孩用力抓起一捧沙,举起来,对着阳光,看指间里流出的沙。那流出的沙,像一根细线,潺潺流出……

流沙的时间里,小男孩渐渐地长大了……我就是那个小男孩上学了,看到同学们有的会拉琴、有的会画画、有的会唱歌、有的会游泳……我见了,羡慕极了!回到家,也央求母亲让我报名学习这些技能和特长。

母亲听了,皱起了眉头,说道:“你怎么一下子能学这么多?只需学一二项就可以了,学多了,你不会有那么多精力的。”

可是,我不听,又哭又闹的。经不住我胡搅蛮缠,母亲轻轻地叹了一口气,只好为我报了几个兴趣爱好培训班。

开始,我的积极性可高了,有时一晩上要赶赴两三个培训地点,忙得不可开交。

可这种热情只持续了几个晚上,那个热度全没了。又过了一段时间,我只参加画画培训班,其他的全停了下来。

母亲意味深长地说道:“怎么?你刚开始那种积极性哪儿去了?”

我脸红了,嗫嗫嚅嚅地回答不上了。母亲说道:“这和指间流沙是一个道理,你总想一把抓很多的沙,结果手中的沙都从指间里流掉了。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只有学一二项,你才会学得精、学得好。”

指间流沙?好熟悉的话啊!顿时,海滩上,我用手抓沙堆砌城堡的一幕,又在眼前浮现。那从指间缝里流掉的沙子,像一串线似的,缠缠绵绵……

大学毕业后,我很快找到了一份工作。我意气风发地回到家,对母亲慷慨激昂地说道:“我马上还要学做生意、学炒股、开网店,还要考托福……要干的事太多啦!现在是我大显身手的好时候,妈,您就等着享福吧。”

我本以为母亲听了我的话,会大为赞赏和鼓励的。没想到,母亲听了,眉头紧锁,一点也没有为儿子高兴,只是淡淡地说了句:“又见指间流沙!”

母亲轻轻地一句,仿佛一声惊雷,在我耳旁轰响。

我愣了好长时间,就这样怔怔地看着母亲,瞬间,仿佛有种醍醐灌顶的顿悟。

母亲用“指间流沙”这个事例,一直在给予我正确地引导和教育。一个人,无论干什么事,都要量力而行。掌心只有方寸大,紧紧地握住只属于自己的一方沙,才能握得紧、握得牢。

我不好意思地抓了抓脑袋,脸上露出羞愧的神色,低声地说道:“妈,我懂了,我的掌心只有方寸这么大,不可能一下子抓住那么多,努力地干好本职工作,做出一番成绩来,才是最重要的。”

母亲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她为我整了整衣襟,喃喃地说道:“孩子,生活中,那些看不见的沙,时时在考验着你。抓住手中的沙,不让多余的沙流出来,才是一种智慧和聪明。”

幽默时光

说谎

一天放学回家,刚到家,就放下书包,跟爸妈说我去写作业了。然后进屋把门关上,和同学开始在手机上聊天,一直到八点多才出来,伸了个懒腰,对爸妈说:“累死了,作业写完了。”然后猛然看见自己的书包还在客厅的沙发上放着!结果脸肿了一个星期!

枣核

我姥姥特别疼我,开学第一天在我口袋里塞了一把酸枣。也没人告诉我上小学上课不能吃东西,老师讲课我觉无聊就吃起来。后来老师拿着课本走到我身边,也不看我,把手伸我面前。我没明白什么意思,就把枣核吐老师手里了……然后就光荣地去罚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