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心理学的诡计: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博弈
16697100000009

第9章 不可小觑的心理暗示——对人对己都有效的心理操纵术(2)

有一天,某路公交上就发生了这样的事:一位老先生不小心踩了一位年轻姑娘的脚,还没等他开口道歉,这位姑娘就道:“你个老不死的!”可是这位老先生没有生气,反而笑呵呵地说:“谢谢!谢谢!”老先生的这一举动把车上的人都闹糊涂了:人家骂他“老不死的”,他不但不生气,反而笑着感谢,肯定神经有问题。

有一个人实在忍不住,就问老先生:她骂你,你怎么还谢她啊?”

老先生说:“我确实老嘛,姑娘说了实话,‘老不死’,再老都不死,姑娘这不是在祝我长寿嘛,所以,我要感谢她啊。”听到这番解释,车上的人都笑了,那位姑娘却红着脸低下了头。

那位老先生故意把姑娘的话做出了对自己有利的解释,用幽默化解了被骂的尴尬。心理学家认为,即使处于不利的环境中,如果我们能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情绪和行为就会产生良性反应,也就是“假装快乐就会真的快乐”。

相反,如果习惯使用消极的暗示,往往会把事情弄糟。例如,有个女孩儿挺招同事们喜欢的,但她太敏感了,老是觉得“大家不喜欢我”。结果,大家真的不再喜欢她了。再如,有的人总是觉得自己的能力差,后来,他的工作就真的越做越差。

所以,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之中,我们要善于消除一些消极的心理暗示,而要多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通过调适自己的心理和情绪,让自己能够转忧为喜,化苦为甜。

这种假装,其实是对自己的情绪的积极调整,如果一个人总是沉浸在一种消极的阴郁的心理状态之中,就是受到消极的心理暗示,使自己的情绪更加恶化,而善于积极主动地去改变这种消极的氛围,加一些积极的阳光的情绪在里面,就使其不断扩展,最终占据整个心灵。例如,我们可以把选好的暗示语录在磁带上,重复录满磁带的一面。睡觉时将录音机打开,每晚放半个小时。清醒过来,就会遵照被催眠的暗示去行事。这样反复播放数周后,暗示语就会生效,你的潜能就会得到开发。

每个人都有优点,但有些人总是盯着自己的缺点看,从而产生自卑。要克服自卑心理,就要学会发现自己的优点,并设法扩大。无论是多么微小的优点,都可以通过反复强调,使自己获得自信。许多人之所以会受不安和自卑情绪的困扰,是因为他们把极小部分的失败或恐惧扩大化了。所以,缩小消极面,淡化消极因素是有必要的。

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与上司发生了一次口角,就对工作失去了信心;或是跟同事闹了别扭,就觉得上班没劲。其实这是大可不必的,当你心情不愉快的时候,不妨对着镜子练习笑容,对自己说“我的心情很愉快,我要努力地工作”,可能你的不悦情绪就会渐渐消除。

还有,当生活、工作、学习不顺利的时候,有些人就会说些消极的话,对自己进行否定,甚至进行全面否定。例如,“反正我认为不行”等以“反正”、“毕竟”或“总之”一类开头的话,使得本来可以做好的事也做不好了。可见,消极语言,是一种消极暗示。这种话说多了,就会导致自卑,使人意志消沉、信心减弱。所以,积极地赞美自己,发现自身的优点,对自己说一些赞美和鼓励的话,这样则有利于发挥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转化不良的情绪。

有句话说:“境由心生。”意思是想要拥有什么样的心理境界,别人说了不算,得由你自己做主。照这样的话,无论客观的环境是多么不如人意,我们只要善于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就会创造出快乐的心境。

不是教你诈

积极的暗示产生积极的心态,消极的暗示产生消极的心态。假装快乐,你就会真的快乐。这是一种对自身心情的积极调整。“境由心生”,是悲伤还是快乐其实是由自己决定的,那就别让自己不快乐。

冯小刚的影片《夜宴》中有大量运用水的镜头语言:太子无鸾对于父亲和自己所爱之人婉后之间不伦的婚姻感到罪恶,因此他选择了远遁江南水乡,回宫后又面临叔父和婉后的婚姻,双重的罪恶感使得他经常待在洗头的水池旁。有趣的是,太子另一次和婉后的单独会面也是发生在婉后沐浴之后,仍然和水有关。太子还在水中躲避追杀,回到宫里又躺在洗盆前一遍遍地清洗自己的头发??

电视剧中也常有这样的镜头:受到侮辱的女性,会在浴室里疯了似的冲澡。

一些黑道上的人物,在退出江湖时,也会举行金盆洗手的仪式。

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小孩偷了家里的钱,担心被家人发现,就会经常洗手,认为用水能洗掉手上的钱味儿。

专家认为,在人们的潜意识里,认为水可以清洗罪恶。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和美国西北大学的行为研究人员也就此问题进行了一系列试验。

试验一:把美国西北大学的60名学生隔离起来,要求他们描述任何一件过去发生在他们身上的道德或不道德的事。研究人员再让他们利用一系列词语碎片拼出单词。同样是“W”、“H”,既可拼出与清洁有关的WASH(洗),也可拼出WISH(希望)。那些刚刚回顾了自己不道德行为的受试者,拼出WASH(洗)的可能性更大。

试验二:让27位受试者把道德或不道德的故事抄下来。一个故事是律师帮助了他的同事,而另一个故事是,律师做了坏事。然后,让受试者给一些生活用品定价,抄写不道德故事的学生给清洁用品定的价格要比其他同学高得多。

这些试验验证了人们对水清洗罪恶感的下意识依赖。实际上,东方和西方的“文化观察家”们早就发现:水对于清洗实体和清洗意识有双重作用。例如:基督教中最重要的仪式——洗礼,人经受了洗礼,就可以涤除原有的罪过和错误,成为与以往不同的人。在印度,恒河被称作圣河,恒河水就是圣水,在里面沐浴可以消除一年来的所有不洁。在伊斯兰教中,信徒进清真寺前一定要洗手,斋戒之前要全身沐浴。在我国民俗中,也有在特定日子“祓濯”、“祓除”邪气的习惯,用以洗去自己身上的晦气。

为什么水在心理学上能让人走向新生呢?

首先,水自身所具有的洁净、透明特质,通常被赋予纯洁意义。人们把水可以洗净脏了的手和衣物的作用进行延伸,认为水可以洗净犯过错的心灵。也就是,不仅能够洗净自身的污秽,而且可以洗去罪恶感,这是存在于人类内心的潜意识。在中国的传统中,“洗心”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心态,成书于3?000年前的《易经》里就有“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的说法。

其次,清洁让人的心情更加光明、沉稳,能够中和罪恶感所产生的负面情绪,是让自己得到解脱的方法。用水清洗自己,是一种象征性的行为,目的是为了获得平衡。可见清洗的行为会给人带来一种心灵得到净化的作用。

再次,自古以来,水也象征着母体的子宫和羊水,在人们接触水时,就像重新回归了母体。而母爱是博大的,母亲对孩子是宽容的,用水清洗让人觉得得到了宽恕。尽管这样并不能改变事实,但会减少或中和罪恶感所产生的负面情绪,使人摆脱罪恶感带来的阴影。

由此可见,水可以洗去罪恶是由来已久的,而且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而这种已经进入人们潜意识的认知,则会对人们的心灵起到暗示作用。

不是教你诈

水除了饮用之外,还可以用来洗濯,后者从很早就得到升华和延伸,成为人们洗清自己心灵的一种象征性途径。在中国,清洗成了人们加强自己心灵修养的手段。

一天,有个叫罗迪的英国退休教师,在阁楼上整理自己的物品,发现了一沓练习本——他50年前所教的那批学生的作文——《未来我是……》

罗迪随手翻着,很快就被孩子们那些五花八门的梦想吸引住了:一个小家伙说,未来的他会成为一个海军大将;有一个学生说自己将来会成为法国总统;有一个小姑娘说她将来会成为王妃;有一个盲童说自己想成为内阁大臣;还有说自己想成为海豚训练师、领航员、香水制造师等。

罗迪想把这些本子还给50年前的那些孩子。于是,他在很多报纸上刊登了这则启事。学生们看到自己当初的梦想时,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一年过去了,那沓练习本渐渐地被人领走了。最后,还剩下一个练习本没人来领,它的主人是个盲童。

结果,他收到了内阁总理大臣布伦克特的一封信:“亲爱的罗迪老师,那个叫大卫的孩子就是我。感谢你还为我们保存着儿时的梦想,但是我想我不需要那个本子了,因为从立下那个梦想后,它就一直存在于我的脑海中,我一天也没有忘记。

50年过去了,我可以自豪地说,我实现了那个梦想!”

盲童大卫最终如愿成了内阁总理大臣,正是“心想事成”的典型。无数的人都期盼心想事成,在上世纪20年代的英国和美国,成千上万的人每天反复叨念一句话:“日复一日,我会在各方面干得越来越好。”这是法国心理疗法专家埃米尔·库埃的名言。人们每天在特定的时间重复这句话,每当头脑中闪现这一想法时也重复这句话。他们相信这样做能够增强头脑意识、调动身体活力、为事业和生活的成功做准备。

有人说,心想事成只是我们的一种奢望和祝福而已,现实生活中很少有美梦成真的。其实不然,很多例子都表明,人们只要心里一直想着那件事,一直为之努力,是很有可能使其变成现实的。

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相信自己。如果不能确定这个问题,就先看看你的周围,你与所认识的那些成功者在基本能力方面完全不一样吗?他们真的是有特殊的才能吗?其实,世上绝大多数是与你相似的人,他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所下的决心更大,工作更刻苦,或者对自己的责任和挑战更明确。相信你自己,相信你的潜力,想象自己在经营这个公司而不是为它效劳,超过你的同事,超越你的理想,这些并非是徒劳的信念。相信自己,并每天都强调这一点,那么这件事情或许就可以变成现实。

有人说,成功的人往往都是幻想家,他们敢于想象,从最开始就在心里植下了成功的模样。想象是一种创造行为,通过它,你就可以组成思维形象,把自己处于各种具体的情境中。想象成功的情境,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有利于实现自己的目标。埃米尔·库埃认为,用想象驱动潜意识、调动潜能,可对所想完成的事情或达到的意愿产生极大的促进,修复创伤、改善生存状态。库埃强调,要使用自我暗示的话,必须做到,让自己的想象与自己的意愿相符。

例如,如果你爱一个人,希望得到她的爱,那么最好每天在完全放松的情况下反复进行自我暗示:“我在各方面做得越来越好,我正慢慢获得她的芳心。”同时要避免让自己陷入负面的想象中,例如,不要去想:“她已经烦我了。”

梦想成真的关键还是要付出行动,而且要立即行动。“希望不等于结果”,有些人满怀热情,但迟迟没有行动,不久,梦想消逝殆尽,计划彻底失败,再次陷入摸索之中,没有把潜能挖掘出来。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向着它,认真去实践它,你就可以触及它。

不是教你诈

埃米尔·库埃的在《暗示与自我暗示》中说:“每一种完全充斥于我们头脑中的思想,对我们来说都会变成一种真实,并且它自身也会不断转换为现实。”心想就会事成,相信自己,付出行动,你就可以获得成功。

英国作家夏洛蒂很小就认定自己会成为伟大的作家。中学毕业后,她开始向成为伟大作家的道路努力。当她向父亲透露这一想法时,父亲却说:写作这条路太难走了,你还是安心教书吧。她给当时的桂冠诗人罗伯特·骚塞写信,两个多月后,她日日夜夜期待的回信这样说:文学领域有很大的风险,你那习惯性的遐想,可能会让你思绪混乱,这个职业对你并不合适。但是夏洛蒂对自己在文学方面的才华太自信了,不管有多少人在文坛上挣扎,她坚信自己会脱颖而出。她要让自己的作品出版。终于,她先后写出了长篇小说《教师》、《简·爱》,成了举世闻名的作家。

夏洛蒂成功实现自己幼年梦想,成为着名的作家的事实,体现了“贝尔效应”——根据一位叫贝尔的学者命名的一种心理现象。

所谓“贝尔效应”,是指想着成功,成功的景象就会在内心形成,有了成功的信心,成功就有了一半把握。它告诉我们其实成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艰难。只要你敢于坚持自己的理想。

1965年,一位韩国学生到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在喝下午茶的时候,他常到学校的咖啡厅或茶座听一些成功人士聊天。他们当中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某一些领域的学术权威和一些创造了经济神话的人。这些人幽默风趣,举重若轻,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顺理成章。时间长了,韩国留学生发现,在国内时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骗了。那些人为了让正在创业的人知难而退,反而都把自己的创业艰辛夸大了,也就是说,他们在用自己的成功经历吓唬那些还没有取得成功的人。

想到这里,他认为对韩国成功人士的心态加以研究将是一个不错的题目。不久,他把《成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作为毕业论文,交给自己的导师威尔·布雷登教授。布雷登教授读后,大为惊喜。然后写信给他的剑桥校友朴正熙——当时韩国政坛第一把手。他在信中说:“我不敢说这部着作对你有多大的帮助,但我敢肯定它比你的任何一个政令都能产生震动。”

果然,这本书伴随着韩国的经济起飞了。它鼓舞了许多人,从一个新的角度告诉人们,成功与“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三更灯火五更鸡”、“头悬梁,锥刺股”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你对某一事业感兴趣,长久地坚持下去就会成功,因为上帝赋予你的时间和智慧足够你圆满做完一件事情。后来,这位青年也获得了成功,他成了韩国泛业汽车公司的总裁。

若在辉煌、平凡、凄惨这三种不同的人生中做出选择,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轰轰烈烈。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的人却都是平平凡凡,甚至凄凄惨惨的。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如此大的差距呢?他们与辉煌者之间真的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差别在于,是否坚信自己会成功。

也有人会说,外界环境对人能否成功有着很大的影响,并不是你相信自己会成功就一定能成功。其实,不论环境如何,在我们的生命里,均潜伏着改变现实环境的力量。如果你满怀信心,积极地想着成功的景象,那么世界就会变成你想要的模样。

总之,上天对我们是公平的。你既可达到成功的最高峰,又可在庸碌中悲叹。

而这一切的不同,仅仅在于你是否有成功的信念!

所以,对那些说你“不会成功”、“你生来就不是成功者的料”、“成功不是为你准备的”等闲言碎语,你完全可以置之不理,只需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因为只要你想成功,就会成功,没有谁可以阻挡得了你。

不是教你诈

在很多事情上,我们之所以无法获得成功,并不在于它们真的很难,而在于我们不敢做。其实,人世中的许多事,只要想做,并相信自己能成功,那么你就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