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究竟将给中国带来什么?奥运会和世博会这两大“超级引擎”俨然形成南北呼应之势,必将对21世纪初期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深远影响。对比这两大“超级引擎”的有关数据:奥运会将直接投资16亿美元,世博会30亿美元,它们对随之而来的城市相关产业的带动投资则更高达5至10倍。而分别以北京、上海为核心城市的环渤海京津唐、长(江)三角地区,将是最为直接的受益者。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区域经济发展部副部长侯永志所言,奥运会和世博会分别在京津唐和长三角地区的核心城市举行,无疑将使两个“龙头”摇摆得更有力,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更明显。(注解15,“奥运世博成引擎专家称其带动中国发展再次提速”,《中国新闻网》,2002年12月09日。)
“奥运课题组”专家、北京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陈剑说,相比长(江)三角、珠(江)三角,京津唐的市场要素发挥尚不充分。奥运会的5个场馆在“京外”,其中包括青岛的帆船项目,天津、沈阳、秦皇岛等地足球项目。此外,河北有钢铁、建材、陶瓷等传统产业优势,天津则以化工和海洋运输见长,这是推动周边区域合作的巨大契机。据悉,河北丰陵县已主动接轨北京,开发“奥运经济”项目30多个,包括有为“绿色北京”提供风景树育苗、草坪花卉等。京津间高速不过一小时车程,天津机场完全可为北京分流国际、国内客流。而北京海上运输能力不足,也可由天津港、唐山港等海港统筹安排,以大大提高京津唐地区的国际运输能力。此外,一般预料,北京奥运所创造的商机包括房地产、观光、旅游、运输、信息科技、食品、广告、体育用品以及各行各业的消费市场,不下千亿元的商机令人垂涎。
据预测,作为一项巨大产业,北京奥运物流需求将高达432亿元人民币。由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发布的“2005北京奥运经济报告”中预计,与400多亿奥运物流产业相对应的将是200亿元的奥运租赁市场。按照3%租赁行业平均利润率测算,参与其中的租赁企业将有望分得6亿元左右的利润。
“奥运经济报告”分析,2008年北京奥运会规模超过雅典。从最初奥运场馆建设到最终奥运会结束,需要庞大的物流体系支撑。比赛前后所需的器材、体育用品运送、储存、包装、信息处理,乃至众多人员的来往、出行、旅游及消费品的配送等,都属物流范围。(注解16,“北京发布奥运经济报告,《人民网》,2006年6月2日。以下有关”奥运经济报告“的内容都来自同一注解。)
据租赁业专家沙泉分析,从国际历届奥运会经验看,相关奥运的设备都可以通过租赁方式来解决。200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的桌椅板凳、大运会餐厅里供1万人使用的餐桌椅,餐具等场馆设施,大多数都是租来的。如果购买费用在150万元左右,而15天的租赁费则只需20万元。
“奥运经济报告”分析,北京物流业将在奥运会促进下以每年30%速度迅速增长。据奥运经济研究会的调查,北京市年货运总量基本保持在3亿吨左右,约占全国货运总量的2%至3%,其中,公路运输量占货运总量比重在91%以上,航空货运量占全国的17%左右。目前,中国的租赁企业虽然达上万家,业务集中在工程机械、办公设备、汽车租赁等多个领域,但市场覆盖面仍相当低。中国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还相当低,货源封闭、物流企业服务整体水平不高,大部分物流服务企业功能单一,更突出的是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管理水平落后,手工作业等原始方式并不鲜见。中国物流企业在与国际知名企业竞争奥运物流中明显处于下风。眼下拥有先进的物流设施设备、丰富的物流运作经验和国际网络支持的外国物流企业已开始渗入中国市场。显然,北京奥运物流面临了难得的发展机会。“奥运经济报告”认为,中国物流产业专业人才奇缺是制约北京及全国奥运物流发展的关键。据显示,目前中国国物流业专业人才匮乏,被列入12类紧缺人才中,其缺口达60余万,仅北京就缺20万人。物流专家建议,物流企业参与奥运物流,应借鉴历届奥运会物流供货商的经验,对企业物流服务水平进行ISO9000、ISO14000等认证,同时,着重培训奥运物流管理和实际操作人才,为参与奥运物流服务成立专门服务中心,实行奥运货物优先办理等。
专家计算,根据2002年3月发布的《北京奥运行动规划》,用于奥运会场馆建设和北京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要由北京市政府及北京奥组委筹资解决,这部分资金约需1933亿元人民币。除去中央财政拨款及奥组委收入,北京承办2008年奥运会将产生约1800亿元的资金缺口,以5年(2003年至2007年)的建设期计算,每年需要资金360亿元,而根据2000年的统计资料,北京的财政收入约为345亿元。租赁在2008年的奥运会中可以减缓这种压力。
“奥运经济报告”分析,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方面将需要共约310亿元人民币。如果引入租赁机制,将训练场馆的建设与北京的房地产开发结合起来,在政府的规划指导下,要求一些房地产项目建造符合奥运会标准的训练场馆,在奥运会期间由政府租用,之后则为居民提供健身场所,那么既可降低奥运场馆建设的投资额,又为场馆日后的使用提供了一条出路。对于较小的以及与奥运经济相关的项目,例如奥运会举办过程中为运动员提供的大量服务设施,采用租赁方式来解决,能有效降低举办奥运会的运营成本,将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作用。
但无论是奥运会还是世博会,其辐射效应远不止京津唐或长三角。上海社会科学院王泠一博士说,例如山西大同,虽不属于京津唐地区,但它现今与北京车程仅4小时左右。正面临煤矿资源枯竭的大同,有望在“奥运战略”后找到它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北京附近的旅游胜地。深受“奥运战略”之益的地区还有一大片,例如,内蒙古的“草原经济”,也将同奥运会相匹配,华北地区的开发也将因奥运而启动。(注解17,“奥运、世博带动区域辐射全国”,《滨海新区网》,2004年8月27日。)
同样,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中国经济最活跃地区,它以约1%土地和6%人口创造了占全国20%的国内生产总值。上海是长三角之首,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办,必将产生出显着的周边联动经济效应,带来持续的后续效益,带动长江三角洲经济起飞,大大加强长三角对全球国际资本的吸引力。这方面的价值将难以估算。据估算,上海世博会长达半年会期,将至少吸引5000多万人次的海内外观众,甚至有可能超过世博会历史上与会观众最多的一届,即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的6400万人次,达到7000多参观人次。这7000多万人次中,保守估算也将有35%的人次可能在上海周边地区作延伸旅游。这意味着上海周边100公里内外以苏州、周庄为代表的江南水乡,150-200公里的无锡、杭州,300公里内外的南京、扬州、镇江以至中国最为富庶的整个华东六省一市,都将成为上海世博会的重要客源地,同时受到上海世博会直接的辐射、带动。上海世博会带来的旅游人流,将把长三角经济串连起来,在此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局部多赢合作,推动长江三角洲从浅度合作进入深度合作,加速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和大上海都市圈的形成。
除了带动长三角互动外,上海世博会效应还将溯长江而上,激荡整个长江流域。上海世博会还将使上海参与开发西部的力度相应增强。值得强调的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在中国自己的地盘上举行。王泠一说,“如果是在韩国丽水或俄罗斯莫斯科举行,中国企业若要参展,韩币、卢布的兑换、语言的障碍、出国的高成本等问题,都会让实力尚弱的中国企业忘而却步。可以预言,在2010年世博会上,中国企业的身影一定会远多于以往任何一届世博会,这其中也包括西部地区的众多企业!”(注解18,与注解17同。)
由此可见,无论是北京奥运会还是上海世博会,其产生的经济效益都将是全国性的。北京在争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后,各方人士纷纷推出“奥运数字”预测:中国经济将因此每年提速0.3-0.5个百分点,其对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累计贡献将达到1.4至1.6万亿元。有关经济专家还预测,被称之为“经济领域的奥林匹克”的上海世博会,给中国带来的经济效益将会大于北京奥运会,这种作用还将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后惯性地持续下去。从某种意义上说,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都是一种“舞台”,“舞台”搭建后,许多相对固定的经贸关系也就形成了。有数据显示,自从中国申奥和申博成功后,不少早年业已介入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从观望情绪中解脱出来,进一步在中国大幅增资,并更加坚定跨国公司“以中国为家”的信心。
奥运火炬燃烧百年,尽管百年来亚洲只举办过两次奥运会,它们分别是1964年东京奥运会和1988年汉城奥运会,但这两届奥运盛会都造就了两个经济强国,韩国还由此跻身于亚洲“四小龙”。世博会对举办地周边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同样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力。自英国举办首届世博会以来,国际大都市一直热衷于举办世博会。法国巴黎举办了6次,美国纽约等城市则举办了10次。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后形成了日本关西经济带,并促成了该地区长达10年经济的迅猛发展。1989年法国巴黎世博会与会总人数3200万,就在这次世博会中建造了主题塔--埃菲尔铁塔,从此埃菲尔铁塔就成为巴黎的“摇钱树”。埃菲尔铁塔至今还成为法国和巴黎的象征,让法国相关行业受益无穷。
而今,奥运会、世界杯和世博会,已成为全球公认的加速一国经济发展的三大“超级引擎”,而在未来几年中国已“独揽”了世界三大超级引擎中的两大引擎。
四、新主导产业群
美国经济学家和经济史学家W.罗斯托认为,整个经济增长在一定意义上是由某些主导部门的迅速增长带动的。罗斯托列出了与各经济成长阶段相对应的“主导部门综合体系”:起飞创造前,主要是食品、饮料、烟草、水泥、砖瓦等部分;起飞阶段为非耐用消费品生产的综合体系,如纺织工业;到了经济成长的成熟阶段,重型工业和制造业成为一国的综合体系,如钢铁、煤炭、电力、通用机械、肥料等部门;再推及到高额群众消费阶段,是汽车工业综合体系时代;最后到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是包括服务业、城市建筑等部门的生活质量部门综合体系。这些不同阶段的主导部门率先进行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其增长率较整个经济增长率高出许多,对其它部门有广泛相关带动作用。主导部门对经济增长主要有3种影响:(1)回顾影响,指主导部门对那些向自己供给生产数据的部门的影响;(2)旁侧影响,指主导部门对地区的影响;(3)前瞻影响,指主导部门对新工业、新技术、新原料、新能源出现的诱导作用,以解决生产中的“瓶颈”问题。(注解19,[美]W·W·罗斯托,《从起飞进入持续增长的经济学》,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
中国基础设施、基础产业的加快发展和加工工业在改革开放的20多年时间里获得了长足提高,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二者之间的失衡状态开始明显得到改善,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发展对中国工业部门结构的合理变动逐步显示出首要意义。近些年来,中国国内对选择主导产业众说纷纭,却难以达成共识。人们列举出的主导产业有:以机械工业为主,包括钢铁、能源、交通在内的主导产业群;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以信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汽车工业和住宅建筑业;家电工业,等等。我们认为,中国未来二三十年工业发展的主导产业群的选择,首先应体现为城市经济结构一系列的深刻变化:
与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融合的基础机械工业和成套装备工业从总体上替代传统技术水准下的基础机械和成套设备工业,使城市机械工业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近,在某些重要领域甚至赶上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电子工业的迅速发展,占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提高,并向国民经济各领域渗透,从而有力地改造传统产业部门;
以汽车(轿车)、信息、电话、家用电气及其它新兴消费品为主的消费品工业迅速发展,替代已过时的传统消费品工业,以满足广大居民消费需求不断升级的需要;
与产业升级和高新技术开发和应用相关的第三产业,以及随市场化改革不断发展起来的第三产业,如信息、咨询、教育、科技、金融、保险、房地产等产业的迅速发展,占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有明显上升。城市工业高级化发展还体现在企业组织结构上的优化、企业管理现代化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