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做自己的心理医生Ⅲ
16701500000002

第2章 现代人的心理困惑——是什么让你这样迷茫(1)

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得越来越便利和舒适,但是人们能够获得的幸福感却越来越少,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缺少安全感、身心疲惫、力不从心、歇斯底里,不好的感觉总是萦绕在现代人的心头。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总是不相信我的朋友、家人,甚至不相信周围的一切,总是处于一种恐惧之中,对一切都觉得缺乏安全感。因此,我很小心地做事、交友。我怎么才能摆脱这种心理呢?

安全感是人生存的必然心理需求,也是人在世上生存的基本条件。安全感作为一种基本生存心理需要,来自于人对一种环境或者一个对象的认同,我们要从心理上接纳这种环境和对方,而且还能够从对方身上获得一种认同和满足感。

通常情况下,我们不能觉察到最原始的安全感。安全感作为一种原始的内在驱动力,它让我们本能地去躲避危险,如我们看到一条蛇的时候,就会立即跳开,本能地发出尖叫。李子勋认为,原始的安全感我们是意识不到的,而能意识到的安全感已经经过一定内心的修饰,是一种文化层面上的安全感,它受到价值观、信仰等影响,如周围的环境让我们感到不舒服或者我们的信仰受到打击的时候,内心就会出现焦虑和不安,这种不安让我们处于一种担忧之中,会感到有一种威胁存在于自己的身边,不敢向前迈步,我们的精神也受到一定的摧残。而当精神受到打击的时候,人的身体就会产生一些不适的症状。

安全感来源于我们对文化的认同,不安全也是被既认的文化所构建的,即你选定的文化氛围、价值观、道德观等。很多时候我们要追寻主流文化,当我们的追求与主流社会不同的时候,内心会出现不安,这时身体也会出现异样,工作和生活已经没有了以往的乐趣,失去了做事情的激情,主观激发的焦虑和不安全感引发了我们的意识冲突,导致对环境不适应,就会觉得处在一种没有安全的环境中。

安全感是人生存的基础,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家庭生活中,我们需要建立自己的安全感。

放宽心态

安全感来源人的心理需求,被文化修饰了的安全更多的是人的欲望不能满足而带来的失望。所以,我们应该放宽自己的心态,不要对自己有太多的欲望,这样,就会找回安全感。

建立信任感

安全是建立在信任感之上的,因此,要先建立自己的信任感。先要试着从心理上接受别人,想着这个人是友好的,是值得信任的。然后试着和环境建立一种信任感,如此,安全感就会大大地增强。

大胆尝试

不要害怕你所做的事情,放心大胆地去做,即使失败了只不过是事情没有做得那么完美罢了,大不了再来一次而已。请相信,天是塌不下来的。

生活中,我们总是不停地买东西,总是担心东西不够用,也总是觉得拥有的东西太少,还想拥有更多,有了房想着买车,有了车以后又想更大的房。为什么人们总是不能满足呢?

拥有是人们想占有更多东西的一种心理状态。生活中,当人们闲暇的时候,总会看看家里缺什么,然后赶紧去买;当去上街的时候,也总是不停地买一些东西回来。而且,如今很多人也会花费时间上网搜集各种信息,总是怕错过一些信息。有的时候拼命地交朋友,想拥有更多的友谊。其实,我们的生活已经够好了,但还是不能满足,总想着拥有更多。

人们想拥有更多的东西是缺乏安全感的一种表现。快速发展的生活,紧张的节奏,都使现代人处于一种不安之中。为了获得更多的安全,会拼命地想拥有,似乎占有的愈多,安全感就愈多。其实,这种心理在远古时期就有。在远古时期,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人们总处于饥饿的状态,为了能让自己不挨饿,就要拼命地占有更多的东西,因此,获取物品的观念深深地扎根在人们的心里了,成为人的一种本能欲望。尽管现代社会是一个物质丰富的社会,但是,人们还不能建立足够的安全感,在内心深处还是对物质充满了恐慌。所以,人就会不断地买东西,占有更多的东西,信奉只有拥有才是自己的,才是最安全的,也只有这样才能驱走我们对现实的忧虑,看着自己拥有的东西,心里才会踏实。

如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人们总是不断关注和收集信息。掌握一些信息后,还想拥有更多,于是,我们对信息产生了严重的依赖心理,一旦信息缺乏,便陷入到一种恐慌之中。信息太多反而成为生活的一种负担,因为信息多了,选项也就多了。选项太多,人们便会无从选择,所以,适度才好。

面对一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人们都会想着拥有更多的东西。但是,拥有更多的东西就能拥有幸福吗?

建立安全感

安全感是人获得幸福的源泉,建立自己的安全感是很有必要的。生活中,要学会放松,不要每天都处于恐慌之中,生活不会发生太大的改变,试着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生活。

合理处理信息

生活中,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信息,面对这些信息,要学会处理,不能让信息左右自己的生活。同时,面对信息,还要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合理的价值观

生活中,不是拥有越多就越幸福,学会享受生活才是一种幸福,所以,合理的价值观能让你了解幸福的真谛。

在一次宴会上,一个朋友突然就像变成另一个人似的,完全不认识我们了,四肢抽搐,目光呆滞,也不清楚他到底在说什么,我们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情况,后来听别人说这就是歇斯底里。我不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症状?

歇斯底里来源于希腊文“子宫”一词。原意是“子宫乱窜”。开始的时候认为这是一种女人病,是由于女人子宫受挫而发生乱窜现象。歇斯底里的症状是好好的一个人会突然变得像另外一个人似的,行为异常,四肢抽搐,对自己身边的东西视而不见。心理学家认为这是一种精神异常,对此种病例,心理学家和精神病理学家都做了大量的研究。

有人说:“歇斯底里是用自己的身体诉说着自己的心情。”心理学家认为,歇斯底里病的发作实际上是用自己的身体向对方诉说着心情的一种途径,从而达到对自己感情的净化。歇斯底里的女人用这种方式向身边的男人表达着自己长期压抑着的不公平的待遇,女人的大哭、大叫、疯狂都是表现着自己的愤怒。研究表明,容易患歇斯底里症的女人都是那些长期压抑着自己感情的人,她们很少向别人透露的自己的感情,而那些容易向别人展示自己感情和需要或者行为轻浮放荡的女人却很少得此病。换一句话说,歇斯底里就是一个女人钻牛角尖到达一定程度后的所有情绪的总爆发。

日本心理学家宫诚先生认为:“歇斯底里症是对自我的一种保护。”自然界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当动物们遇到攻击的时候,就会改变自己身体的颜色和形状来保护自己。宫诚先生认为,女人的这种歇斯底里的现象也就包含这一意识。当她们遇到危险或不知道怎么发泄自己的愤怒的时候,就会选择像动物一样,改变自己的身体,通过这些,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因此弗洛伊德说:“歇斯底里乃是欲求或者愿望转移到肉体的现象,也就是说,‘借着病痛而逃避’。”

歇斯底里是一种常见病,既然是一种病,就可以防止或者减少反复发生。

避免发生人际冲突

无论是自己还是身边有这样的人,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尽量不要让自己和别人发生冲突,因为冲突是诱发歇斯底里症的根源。

防止情绪波动太大

太过高兴和太过悲伤这样波动较大的情绪都会引发歇斯底里症的爆发。为了防止歇斯底里症的反复发作,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让自己情绪波动太大。

培养宽容的性格

用一颗仁爱的心去看待世间的一切,用一颗平常心去生活,就会减少抱怨和愤怒。而平稳的环境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都会减少歇斯底里症的发作。

在别人的眼里,我是一个幸福的女人,工作不错,家庭也不错,而且家庭工作两不耽误,但是,有的时候觉得自己应付不过来,有点力不从心,觉得很累。我怎么才能摆脱这种心理状态呢?

一个人的生活动力来源于外界对自己的影响和自己内心的期盼。别人对自己的羡慕和肯定,能增强自己做事情的信心,增加自己做事情的热情;自己内心的期望是前进的原动力,二者有机结合更能使自己的生活美满。

外界的影响是能让自己充满动力,但是也会给自己造成一定的压力。有的时候这种压力也是巨大的,无形的。他人的期盼有时是对你的一种鞭策,有时也是一种折磨。因为人都想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当别人对你的印象已经十分美好的时候,你就要维持这种形象,不想出什么差错来破坏这种形象。为了维护好自己的形象,你要拼命地做出别人想象中的那个样子,不能打折。其实,你本质上可能并不像别人看到的那个样子,你很想改变,而又不能,所以你就会感觉很累,觉得应付不过来,有力不从心的感觉。

有的时候我们想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实际上是想让自己的生活遵循自己的内心。把生活想象得很美好,就会按照自己心中美好的生活样子去奋斗,将内心需要得到的满足添加到生活的动力之中,想做好工作,想照顾好孩子,想体贴好老公,样样都想象自己内心的需求一样,一切都想要按照自己内心设计的一样完美。但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当你顾家的时候,可能工作就做不好;当你工作成功的时候,家庭又不完美了。如果想要两方面都达到完美,就会感到很累,想放弃,但又觉得舍不得,就会有一种力不从心之感。

在获得内心驱动力的基础上,接受别人的肯定与赞赏的同时,要学会放松自己,这样才能有充沛的精力,争取美好的生活。

不要成为赞赏的傀儡

生活是自己的,累不累只有自己知道,不要成为赞赏的傀儡。对别人的赞赏要心存感激,但是,如果自己做不到的话,也不要勉强自己,顺其自然。

生活是有缺陷的

不要对生活抱着太完美的思想,想要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有些事情只要能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了。

该放松的时候就放松

当自己不想做得那么完美的时候,完全可以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做,想放松的时候就放松,不要总是时刻维护自己的形象,你的形象永远没有你的健康重要。

我今天要完成一定量的任务,还在老板面前下了保证,但是,真的做起来,却发现比想象中要难很多,于是学会了拖延,总觉得明天一切都会好起来,把希望放在了未来。

生活中,有的人总是在筹算着要完成多少任务,计划着明天要怎么样,把一切看得都是那么简单,但是真正做起来总是困难重重。有的人为此灰心丧气,自暴自弃,本该完成的计划也最终化为泡影。

很多人习惯把希望寄托给明天,觉得明天会更好,今天过去就过去了,明天重新开始。例如,看着今天要完成的事情,本该能完成的,但是心中厌烦了,就想明天再做吧,明天我一定要完成它。然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就是因为总是把希望寄托于明天,才觉得事情做起来特别难。一个总是期盼明天的人是不会按计划完成任务的,也不会有具体的计划的。人如果把什么都指望明天的话,一切都是虚度的。因为,昨天已经过去,不会再来,明天还是未知。人真正能把握的是现在,所以,我们要明白一个道理,未来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能决定自己命运的只有今天。所以,只要我们能把握好今天的时光,一切事情将会变得容易。

将希望给予明天实乃对现实生活的一种逃避,是一种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

生活,就是活在当下,想生活在明天就是对今天生活的一种逃避,不愿承担今天的责任。我们应该明白一点,自己生活在今天,也只能把握今天,所以,我们要拥有“今日事,今日毕”的人生态度。想改变自己从现在开始,明天有明天的事情,也有明天的活法。因此,要学会忘记明天,抓住今天。

明天是需要计划的,但是这种计划并不是说你今天的事情可以不完成。对于今天要完成的事情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完成。明天的计划也一定要有灵活性,这样才能确保你准确无误地完成计划。

今日事今日毕

要坚定不移执行我们制订的计划。今天应该做完的事情就要今天完成,不要把它放到明天。因为明天还有明天要做的事。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习惯,会使我们受益终生。

合理的计划

计划要具有合理性,当我们做计划的时候,要考虑计划是否能完成。合理的计划要留有一定的空余时间以应付突发事件,以避免突发性事件打乱你的计划。

良好的做事态度

做事情一定要有个好的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好的态度可能会让所做的事情简单很多。所以,生活中我们要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对待所要做的事情。这样,按时完成计划就会很容易。

有些人已经成年,却依然赖在父母的屋檐下,享受着他们的呵护和照顾。而这些人之所以不愿意长大,多是因为他们想要逃避责任和压力,渴望得到更多的爱。

那么,怎么才能让他们长大呢?

在我们的周围出现了Kidult一族,即人们所说的“成人小孩”。这个新名词指人成年以后,继续按照孩子的思想观念去生活,并把自己的青春期无限延长,在内心里拒绝当成年人。

法国心理学家让-皮埃尔·布狄奈在《不成熟的成年人生活》中认为:“由于成年人的生活中有太多烦恼、压力和不愉快,往往不如想象中那么称心如意,人们自然会更喜欢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的无忧无虑,希望能保留一些孩子的特权。”成人意味着思想和生活的独立。而这些成人小孩从心理到生活各方面都没有做好准备,有着太多的忧虑。

有些人到了独立生活的年龄,却仍然躲在父母的臂膀下,他们对父母有着情感依恋和经济依赖,害怕独立面对生活的压力,对未来充满了恐惧感,希望回到童年来逃避现实世界。有些年轻人尽管到了该成家立业的年龄,但还是保持不成熟的生活状态;把当前的工作往后推,不愿意确立稳定的恋爱关系,继续保持着儿童时期的各种生活习惯;工作、生活缺乏自主性,总是听从父母的要求;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和信心。

其实,这些人除了对童年时代的怀念以外,还受家长教育模式的影响。在这种家庭中,父母可能从小就没有给孩子提供独立生活的空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遇到难题,他们总会出面帮助孩子解决,这样就扼杀了孩子的自主能力,使得孩子就像是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外面的风吹雨打。

心理学家认为,那些拒绝当成年人的人之所以拒绝长大,是害怕自己不再受人关注,他们喜欢成为众人的“中心”,喜欢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渴望有人围着自己转。一旦成为大人,就会失去“被爱”的权利,而且还要承担大人的责任,因此他们拒绝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