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做自己的心理医生Ⅲ
16701500000027

第27章 到底该不该这样做——学会自我反省与剖析(2)

死亡是每个人都要必须经历的。但是当真正面对死亡的时候,内心还是会震惊,充满恐惧感,每个人都是害怕死亡的,尤其是当自己最亲近的人离去,在亲人离去的时候,不仅能感受亲人的消逝,也会突然感觉到自己其实离死亡也很近,意识到自己有一天也是要离开这个世界,这种意识让人们开始担忧,害怕自己也会突然离去。斯宾塞说:世间一切都希望自己永远留下来,人类也一样,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一直扎根在我们心中,这使得每个人对死亡产生了强烈的恐惧感。因为死亡不仅是生命的消失,还包括自己的记忆、意识等,自己的所有东西在世上不见了。

每个人都知道自己会死,但是每个人都不愿意在心里承认死亡的存在,都在极力回避着死亡。如,当一个人死了,可是人们不会直接说这个人死了,而是说他去了,走了等,人们的潜意识一直对抗着死亡,压抑着死亡焦虑。有人说,我们能感觉到自己的焦虑,但是却不知道这种焦虑是由死亡带来的。如我们信仰宗教、聚敛财富、追逐功名等,这些都隐藏了对死亡的恐惧,因为这些都能让我们“不朽”,是另一种形式的永生。而这些都让自己付出了代价,我们的生命受到限制,内心受到压抑,不能按照自我的生活方式生存,感觉不快乐。因此,我们要勇敢地接受死亡,毫不畏惧地正视死亡,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解放自己,享受到生活的快乐。

死亡的确是一件让人感到害怕的事情,面对死亡,我们该如何正确地认识它呢?

爱是回击死亡的一种方式

爱能驱走对死亡的恐惧感,所以,要学会爱自己,爱身边的人,对别人付出爱,也要接受别人的爱,这样才能有效地驱走对死亡的焦虑。

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动力

因为存在死亡,才能有繁衍生命的动力,也因为存在死亡,需要爱,产生了生存的欲望。如果没有死亡,人类内在的动力也会逐渐消失。

认真思考死亡

只有敢于正视死亡的人,才能了解和感受到生命的真谛,也才能体会到生命的美好。认真思考死亡不是消极的表现,而是一种更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探索生命价值的途径。

生活中,人们为什么总是喜欢把今天该做的事拖到明天,尽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往后推,直到不得不做的时候,草草将事情做完,结果总是使自己处于被动之中。

“拖延”一词来自拉丁文Procrastinare,意思是推迟或延缓到第二天。在越来越讲究效率的今天,拖延也成为一种病症。越来越多的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开始研究拖延这一课题。

人们总是习惯把自己认为不愉快的事、困难的事、或者是难以选择的事推迟到以后去做。一部分心理学家认为,导致人拖延的原因是婴幼儿时期父母不正确的抚养方式。如父母强迫孩子做他不喜欢的事,或是给子女设定了过高的目标等。动力心理学家邦卡和于恩认为,人的害怕心理会促使人出现拖延行为,拖延者可能害怕成功又害怕失败,这种害怕的矛盾心理,使他不得不推迟这个任务。不去完成这个任务就可以避免他人的指责和评论。

行为心理学家则认为,拖延的主要原因是拖延者为了获取奖励和逃避处罚。米兰心理医生康素爱萝认为,拖延者通常会给自己设定一个时间表,他们的时间总是慢于我们日常生活所遵守的时间。总是徘徊于无能为力和无所不能两种感觉之间,对于有困难的事就选取拖延的人生策略,其实也是在逃避焦虑。

米兰心理分析和心理治疗师吉瓦尼另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喜欢拖延的人通常是不自信的人,他们担心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完成任务,所以选择迂回的态度。例如,有些人害怕考不出好成绩而拒绝进考场,这种人就是利用拖延来防止自己失败,避免给他人造成坏印象,但他们的内心是想要追求完美的。

拖延也使惰性滋长,拖延一旦形成习惯,会很容易消磨人的意志,使人逐渐对自己丧失自信心,怀疑自己的能力,目标也会变得遥不可及。有时候,拖延是因为考虑过多造成的。比如,公司准备出台一项新政策,在大会上已经通过,但是经理还在犹豫,一会儿担心上级不同意,一会儿又担心政策无法实施,前怕虎后怕狼,结果拖了一个月才去实行。

总之,拖延会给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多麻烦,我们应该努力去克服拖延。

确立优势,立即行动

当我们在完成这项任务的过程中付出的代价高于完成任务后得到的好处时,往往会表现出拖延行为。但是,如果给自己设定一个重大目标,从理想角度来分析它,就会拿出很大干劲。

制作详细的工作计划表

在工作开始之前,最好做一个详细的工作进度表,大致计算出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同时要考虑到完成工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或者意外。

自我激励为了改变工作进程,可以不时地给自己适当的奖励,比如,在完成了一项小任务后,听一首美妙的歌曲;在任务有进一步的进展后,可以给自己买个礼物做奖赏。

生活中,有些人总是受人欺负,有吃不尽的亏,受不完的气,总是霉运不断,例如无缘无故地帮朋友背黑锅,替别人收拾烂摊子等。那么,要怎么样才能不受人欺负呢?

精神学家分析,那些时常受人欺负的人通常很享受这种“悲惨命运”。他们不懂得维护自己的利益,没有给自己树立心灵的保护屏。荣格认为,人们通常觉察不到的自我构成了所谓的命运,当人被一个固定类型的问题束缚时,说明他潜意识里已经选择重复这些问题。

有些人面对别人的欺负,选择不反抗,因为这样可以避免反抗无效给自己带来的挫败感,少给自己添麻烦。而有些人喜欢把自己装扮成一副可怜相,利用自己的软弱吸引别人的注意。总之,可怜人自有可怜之处。他们的这种处境与他们成长的家庭环境有关。

再者,这些人可能从小在父母那里获得的支持少。一般情况下,孩子在外边受了委屈或者遭受挫折,回家都会向父母诉说,在父母的安慰和开导下,孩子会勇敢面对挫折,重新树立起挑战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但有的父母采取的方式是打击孩子,例如,训斥他“没出息”,“笨蛋”之类的话。孩子不仅没有从他们那里得到鼓舞,还会在潜意识里承认自己是那样的人,也就失去了与外界对抗的勇气和力量,反而把在外受的气发泄到自己身上。这类人为了寻求心里安慰,通常采用精神治疗法,告诫自己“吃亏是福”“退一步海阔天空”,以寻求心理平衡。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父母自身的安全感比较低,他们把自己对外界的不良印象投射到了孩子身上。久而久之,造成了孩子对他人强烈的依赖感,使孩子对外界充满了恐惧,变得唯唯诺诺,自然,也就会成为别人欺负的对象。

人生来就是平等的,都有资格过更好的生活,每个人都应该扞卫自己的权利,对自己负责,摆脱受人欺负的处境。

调节你的情绪

人与人的性格存在着巨大差异,有些人表现得强一些,有些人弱一些,但是示弱的时间长短要把握有度,不能让对方体会到欺负的乐趣。要懂得适当调节自己的情绪,尽快保持平和的心态,不要当受气包。

加强气势

当双方沟通时,不要被对方的气势吓倒,首先在心理上不能输给对方,并不断增强你的气势,争取取得和对方平等对话的机会。

变劣势为优势

你性格中的弱点有时候恰恰也是你的优点。这个世界是公平的,欺负你的人通常是个别人,而帮助你的人往往会有很多,你在完善自己的同时,可以得到更多人的帮助。

看到刀尖扎到自己的胳膊上,不但没有感觉到肉体的疼痛,反而在心理上有一种解脱的快感;看到血液不断地流出来,心理的愉悦感却也会油然而生,这到底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呢?

人在愤怒或重压的情况下,都需要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满或者不安,有的人是把自己的痛苦发泄给别人,如向朋友、家人发火等,有的人则是将痛苦转向自己,通过伤害自己的身体来减轻内心的痛苦,获得心灵的解脱。如有的上班族感觉自己的压力过大,一部分人就会用小刀或者尖利的物品,割自己的手臂等;甚至有的人失恋后会将自己的双乳割下,而且在割的过程中丝毫没有痛的感觉。通过自虐的方式,将自己的痛苦释放掉,而且在自虐的过程中,他们会感觉轻松、痛快。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愤怒或做错事时,本能反应就是自己去体验一下痛苦。

通过对身体的伤害,让自己产生痛觉,借此来表示自己对此事的懊悔,平复自己心中的无奈,从而达到解脱自己心灵的目的。身体上的痛苦有的时候能淡化烦恼的心,正如耶稣要钉在十字架上,流完了血,他的灵魂才能进入天堂。后来,心理学家以此发明了一种躯体疗法,就是通过拍打敲击自己的躯干,使自己的身体产生疼痛,从而唤起我们内心的知觉。

现实生活中,当心灵陷入到某种烦恼之中不能自拔时,有人就会通过刀割、针刺、痛打自己来惩罚自己,让身体上的痛代替灵魂的痛,如果只是轻度地让自己的身体痛一痛就化解了所有的烦恼,这种方法也未尝不可。但是过度对自己进行伤害,就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了。这不但不能释放自己的愤怒、压力、烦恼,还会给自己的身体造成更多的伤害,甚至使自己致残,留下终生的遗憾,如失恋后割掉双乳的女孩,她的心灵伤痛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愈,但身体上的伤残,是一辈子都无法回避的。

人人都有自虐的心理,如愤怒懊悔的时候会揪自己头发,把自己的拳头挥向墙壁等。有自虐倾向和自虐心理并不可怕,也不要为此封闭、责怪自己,要正确调节。当这种自虐倾向较为严重时,要及时就医,不要讳疾忌医。

相信一切都会过去的

有自虐倾向的人,往往会陷入到某种困境之中不能自拔,看不到未来和希望。

其实,生活是充满希望的,一切都会过去的,不必太在意过去,给自己一个目标,走过去前面就是晴天。

多爱自己一点,自信一点

如果连自己都不爱自己了,那别人更不会爱你了。所以,一定要学会爱自己,而且也要学会自信,相信自己不比别人差,努力做好自己想做的事,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

保持平和的心态

想要摆脱自虐的困扰,首先要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尽可能用理智和冷静的心态看待客观事物,用一种平常的心态来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一颗平常心胜过千种药。

我对黑暗有一种特殊的恐惧感,晚上不敢一个人在家,甚至不敢自己上厕所,总觉得身后跟着什么东西,即使老公就在身边,对黑暗还是充满了恐惧,我不知道怎么才能不怕黑呢?

怕黑是对恐惧的一种特殊的心理体验。有些人对这种心理体验很深刻,黑夜来临的时候,他们就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紧张感,他们需要24小时都见到光,晚上一定要开着灯才能睡着。对黑暗的恐惧是不分男女的,如果问他们到底在怕什么,他们也说不清楚。

心理专家指出,害怕黑暗的人可能是害怕标准的缺失。路易·维拉说:“害怕自己面对毫无征兆的意外手足无措,失去理智。如果魔鬼真出现了怎么办?如果缺乏理性的事忽然闯进了现实,他们熟知的一切规则和条理都不起作用了怎么办?正是这种对失去控制的害怕引起了焦虑。”他们害怕黑暗,其实是惧怕自己不能对付突然而来的事件,对黑暗异常的警惕,觉得黑暗中隐藏着巨大的恐惧感,黑暗夺走了他们对恐惧的标准。黑夜使他们要正视自己的感觉,也就是正视在黑夜之中出现的妖魔鬼怪,此时,内心的恐惧是无处可藏的,因此,会变得焦虑,害怕黑夜的来临。

内心的极度空虚也引发了人们对黑暗的恐惧。有人说:“黑夜来临的时候,也就是妈妈离开孩子的时候。”黑夜的来临意味着孩子和母亲要分离了,妈妈的爱不见了,有一部分孩子知道妈妈是去了另一个房子,知道妈妈会在明天出现,也便安心睡觉了。但是如果父母和自己的孩子关系过于疏远或者过于亲密的话,孩子对这种分离就会产生一种恐惧感,不知道妈妈去哪里了,突然的分离让孩子内心充满焦虑,妈妈不知道孩子有这样的心理,不能及时地给孩子传递内在的安全,而这种安全是对抗孤独和黑暗所必需的。这样,孩子就会感觉到黑夜夺走了他们的一切,对黑暗就会产生一种恐惧。

黑夜是客观的,对黑夜的惧怕,其实是对死亡和分离的惧怕。面对黑夜,只要调适好自己的心态,我们才能找回那份丢失了的安全感的。

情景再现

如果你对黑夜感到恐惧。为了消除这种恐惧,可以运用一种情景再现法,可以让家人陪你在黑暗中待一会儿,然后让家人离开,自己置身黑暗之中,尽情地想象着那些恐惧的事情,当这种体验过后,可能就会不害怕黑夜了。

慢慢征服黑暗

先让自己置身于半明半暗的环境中,做几次深呼吸,然后想着怕什么呢,什么都不可能出现的,慢慢练习,逐步加深黑暗度,一点点地适应。

分析自我

想一想是否是童年的经历,有什么事情导致你害怕黑暗,从什么时候开始对黑暗感到恐惧,在这之前是怎么样的。找出自己害怕黑暗的症结,这样治疗对黑暗的恐惧有积极的作用。

我吃饭的时候特别挑剔,总是喜欢挑肥拣瘦的,每一次都不想吃饭。而我的另一个同学,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吃,对一些东西总是吃不够。为什么我不能像他一样对食物充满兴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