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图解日常心理学
16701800000016

第16章 是谁在影响你——为何心理暗示有如此大的力量(1)

人生活在具体的环境和群体之中。自身的一些言行会对别人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自己也会受到周围的环境和他人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可能在不知不觉之中,你就会发现某些变化。这都是心理暗示产生的作用,它就像一根无形的线,能够操纵我们的行为。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受到一些流言飞语的影响,虽然那些言语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但是很多人还是会信以为真,为之感到担忧和恐惧。那么,为什么谎话听得遍数多了,就会把它当成真事呢?

“戈培尔效应”

心理学上有一个与心理积累暗示相关的名词,叫“戈培尔效应”。戈培尔是纳粹的铁杆党徒。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他被任命为国民教育部长和宣传部长。戈培尔和他的宣传部牢牢掌控着舆论工具,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给谎言穿上了真理的外衣,愚弄德国人民,贯彻纳粹思想。他还做了一个颇富哲理的总结:“重复是一种力量,谎言重复一百次就会成为真理”。无论是流言,还是谎言,重复的多了就会使人相信,都是由心理积累暗示导致的。“心理积累暗示”有移山倒海的功效,可以改变人的信念,具有两面性,关键在于如何运用。

心理积累暗示

世上没有完全不受暗示影响的人,只是程度的深浅不同。一般说来,儿童比成人更易被暗示,女性比男性更易被暗示,处于疲倦、催眠等状态时,比清醒时更容易受到暗示。“流言止于智者”,所谓的“智者”就是不易受心理暗示影响的较为理智的人。

流言飞语作为一种信息会在人们中间传播,而这种信息被人接受后,会通过自身的经验进行识别和判断,一般情况下,人们能够清楚地辨别出真假。但是当这个信息比较模糊,而且不断地被传播,就会加深对它的印象,容易使这种暗示的作用不断加深,同时,又迫于周围环境所带来的压力,人们就会对自己的判断产生怀疑,甚至改变认识,相信流言的真实性。

很多时候,如果我们惹别人生气了,被他骂一顿,反而感觉舒服多了,如果对方默不作声,或者只是递来一个不满的眼神,倒让我们忐忑不安,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为什么一个眼神会有如此的“威力”呢?

不同的表达方式

从心理角度来说,口头批评采用的是有声语言,可以把心中的不满明确地表达出来,在一通发泄之后,批评者心中的怨气也已经消失,而被批评者虽然挨批,却也可以安心了;而如果对方没有做出语言上的责骂,而只是瞥了自己一眼,那么,就会因为不知道对方到底是什么态度,也没有表明怎么处罚,这种不甚明朗的表达方式就会让人更加忧心忡忡,使心中充满担忧和恐惧。

可见表达的方式不同,其效果也是不一样的。口头语言可以表达出一个人的思想,但是身体语言有的时候比口头语言更有效,比口头语言更诚实得多,强烈得多,给人造成的影响也就深刻得多。

身体语言的丰富内涵

口头语言和身体语言不同,口头语言往往要经过大脑思考和处理之后才表达出来,经过斟酌之后,某些意思就可能被掩饰和遮蔽。但是身体语言是下意识的,是不经意间表达出来的,它是一个人思想的真实反映。

以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我们可以通过身体语言对别人产生有效的影响。例如,在课堂上,如果有的学生不认真听讲,老师以警示的目光视之,也会使其“及时纠正”。“此处无声胜有声”,身体语言能够传递内涵更加丰富的信息,会让人产生更多的想象空间,对人产生更为深刻的影响。

生活中,很多时候,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次拍肩膀,可能远比物质上的支持与奖励更能够令人欢欣鼓舞。为什么别人的关注会对我们产生如此积极的刺激作用呢?

关注的激励作用

不管是在学习中还是在工作中,人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而这也是获得动力的一个源泉。额外的关注会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刺激,增加人们的兴奋度,提升心理感受。而如果个体的行动没有受到相应的关注和反馈,动机就会逐渐减弱,努力程度和业绩也就会相应下滑。

因此,如果我们想要改变人们的行为,就要使他感受到自己是受关注的,那么就会对其产生一种强大的激励作用,从而在行动上表现得更加积极。这就是“霍桑效应”,这种心理效应被用于现实生活的很多方面,如管理、教育、学习中。

获得心灵的抚慰

生活中,人们往往无法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尤其是失意彷徨的时候,很容易灰心失望、自怨自艾,陷入情绪的低潮。这时,旁观者所给予的积极的暗示,额外的关注,尤其是来自于长者、权威、专家、上级等的关注,其实是对他心灵一种抚慰和激励,可以对一个人的努力程度、工作绩效、心理状态等产生巨大的影响。

客观环境、外在因素并不对人的行为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即使是在恶劣的环境之下,只要人的主观上的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和信念,那么还是会有效增强行动的效果。因此,心理的力量是巨大的,而额外的关注和重视则可以给人以安慰和激励,可以激发其内在潜力。

在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一些牙痛患者在看到大夫的那一刻,就会感觉好多了;一些迷信的人找神婆给自己看病,即使神婆开的药丸只是一些并不能治病的维生素片,但是病人吃了以后还是会感觉舒服了些,这是为什么呢?

“安慰剂效应”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当人们对某人或者某种物品的效能表示信任的时候,自身的症状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安慰剂效应”。牙痛患者之所以看见医生会感觉好一些,“病人”吃了神婆的“假药”会觉得舒服很多,这都是一种心理作用。牙痛患者觉得马上会有人来处理他们的牙病了,从而情绪便放松了下来,病痛也便得以缓解了;假药可以治病,也是因为病人“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心里得到安慰,症状便得到缓解。

心灵的依赖

在临床医疗上,经常会用到“安慰剂”。所谓安慰剂,是指既无药效,又无毒副作用、外形似药的制剂,多由葡萄糖、淀粉等无药理作用的惰性物质构成。安慰剂对于那些渴求治疗、对医务人员充分信任或崇拜的病人,能在心理上产生良好的积极反应,出现预期的药效。

当然,安慰剂并不是对所有人都能发挥效用,只有对那些有依赖性、易受暗示、自信心不足的人才能发挥作用。虽然从表面上看来,“安慰剂效应”的实施者在进行“欺骗”,其接受者“上当”了。但是,在某些时候,用善意的谎言安慰人的心灵,也是值得肯定的。例如,某人得了绝症,亲友告诉他只是普通的疾病,可以避免因得知真相后的恐惧而导致的巨大的心理压力。毕竟,我们每个人都有脆弱的时候,总会需要精神的安慰。

有个成语叫“强颜欢笑”,就是说自己不高兴,但是还要勉强自己假装出笑容去面对别人,其实,从心理学上,假装高兴,真的可以使自己情绪变好,这是怎么回事呢?

身心互动原理

从医学角度来说,悲伤的情绪会导致人体新陈代谢减缓,所以人在悲伤的时候往往会感到精力衰退,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而“假装快乐”是一种快速调整情绪获得快乐的方法,虽然治标不治本,但的确有效。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身体和心理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整体。一种情绪往往会引发相应的肢体语言,比如,愤怒的时候,我们的呼吸会变得急促,同时还会脚下用力,紧握拳头;高兴的时候,我们的面部肌肉会放松,嘴角上扬,露出微笑。反过来,肢体语言的改变同样也会引起情绪的变化。当我们处于某种消极的情绪时,可以通过调整肢体语言,带动出需要的积极情绪。比如,你强迫自己做微笑的动作时,你就会发现内心开始涌动欢喜,所以假装快乐,你就会真的快乐起来,这就是身心互动原理。

积极的心理暗示

心理学家认为,即使处于不利的环境中,如果我们能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情绪和行为就会产生良性反应。因此,当我们强迫自己做出某种伪装的表情时,其实也是在给自己实施某种心理暗示。当我们在心理暗暗告诉自己“你是优秀的,你要快乐”的时候,在暗示的作用下,我们就会朝着暗示的方向调整自己的内在机制,实现身心的协调和统一。因此,积极地赞美自己,对自己说一些赞美和鼓励的话,则有利于发挥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转化不良的情绪。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总是会说:“我是一个诚实的人,我不会欺骗别人”、“我很胆小,难有出息”、“我做事总是马马虎虎”……结果说自己诚实的人真的很诚实,说自己没出息的人也会一事难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标签效应”

很多人会对自己做出一番描述,不管这些描述是对是错,都好比给自己贴上了“标签”,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这是因为,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被称为“标签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