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图解日常心理学
16701800000018

第18章 别让心灵受到蛊惑——小心中了别人的“计”(1)

人的心理是极为复杂的。有时候十分理智,有时候却会十分感性,轻易就受到别人的影响。而有些人就会通过对人们心理的刺激,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在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会冲动地做一些事情,事后却发现自己中了别人的“圈套”,其原因就是我们的心灵受到了别人的蛊惑。

生活中,我们在购物时,明明是第一次到某个商场或超市,导购小姐却热乎地像是老熟人,用甜甜的嗓音一口一个“咱们”地说:“这是咱们店里刚到的新款。

”“咱们店里搞活动,全场8.8折。”即使拒绝你,也会用上“咱们”:“不好意思啊,咱们的特价商品是不让试的。”用“咱们”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用称呼缩短心理距离

“咱们”的称呼虽然有点假,但大多数消费者听后心里还是很受用的。销售其实是与人打交道的艺术,合适的称呼是很重要的。一般来说,双方关系的亲疏决定着两者之间使用何种称呼。反之,一个人被对方如何称呼,往往影响着彼此间关系的亲疏。在人的潜意识里,都希望他人对自己抱着强烈的关心和重视。对我们表示强烈关心、重视的人,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对其产生好感。心理学家认为,使用有效的称呼方式可以缩短彼此的心理距离。

“咱们”减少陌生感

生活中,与陌生人打交道,人们总是会产生一种戒备心理,害怕自己被欺骗或受到某种伤害。在销售中,导购小姐之所以称“咱们”恰恰是为了消除消费者对陌生环境、陌生人的警戒心。因为,如果顾客心存戒备的话,是很难使说服发挥效能的。而如果能打破对方的警戒,让对方觉得和你是一体的,说服工作就好做多了。

而合适的称呼则可以起到这个作用。当说“你们”的时候,给人的感觉是说话的人与听话的人处于不同立场,分属不同团体。而直接使用略显亲切的“咱们”,则表示两者处于同一个场上,同属一个团体。这样就能在心理上拉近彼此的距离,消除对方的戒备。

商店经常会搞一些促销的活动,动辄就打出“最后三天”的字样,而且,这样的方式还是能够吸引大批的消费者来抢购,为什么消费者会受到商家的这种“威胁”呢?

物以稀为贵

很多东西在将要失去的时候才会显得珍贵,商家正是利用这种心理反应,通过对时间的限制来达到吸引顾客的目的。一种事物越是短缺,大家就越想得到,这件物品就显得越珍贵,从而变成抢手货。俗话所说的“物以稀为贵”就是这个道理。

机会越少,越难得,我们就会越珍惜,进而使自己因为不愿意错过这样难得的机会而采取某种行动。这种心理效应几乎能够左右人们的行为,甚至改变人们原先犹豫不决的态度。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当时间或者数量被限制的时候,那种“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的氛围会给人带来一种强烈的紧迫感,使人们不再犹豫,甚至放弃过多的考虑,果断行动,以便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机会,免受错失之痛。

比如,一家电影院在做影片放映的宣传时打出的标语是:“独家放映、预定数量有限、放映仅限三天!”这样的宣传无疑会引起人们的关注,短短的一句话中,就从三个方面警示大家:“只此一家,机会很少,欲看从速!”这也就是说,你设置的期限越短暂,其短缺的效果也就越明显,而因此引起的人们的拥有欲望也就越强烈。这在商家进行产品推销的过程中是很有成效的。

有这样一个实验:甲、乙两个人到某居民区去说服住户同意在他们的房前竖立写着“小心驾驶”的标语牌。甲在来到居民区直接向住户提出这个要求,结果很多住户拒绝了他。而乙来到居民区,首先是请求住户在一份赞成安全行驶的请愿书上签字,面对这个小要求,几乎所有住户都签了字。于是,几周以后,乙又来到该居民区,向这些居民提出竖立标语牌的要求,结果大部分居民接受了这个要求。

“登门槛效应”

同样都是竖立标语牌的要求,在实验中,甲、乙的不同方式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结果。居民在安全行驶请愿书上签字之后,很轻易地同意了树立警示牌的要求。

心理学家把这种“得寸进尺”的现象,称为“登门槛效应”,指的是一个人接受了别人的微不足道的小要求后,往往会愿意接受一个更大的要求,犹如登门槛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就能够顺利地登到高处。

言行一致的心态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都希望在别人面前保持一个比较一致的形象,不希望别人把自己看作变化无常的人,因而,在接受别人的要求,给别人提供帮助之后,再拒绝别人就变得更加困难了。如果这种要求并不会给自己造成大的损失,人们往往会有一种“反正都已经帮了,再帮一次又何妨”的心理,于是,“登门槛效应”就发生作用了。

先跨进门槛,再慢慢图发展。在现实生活中,利用这种心理,我们可以有效地改变他人的行为,化拒绝为接受。在你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大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但如果你先提出较小的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

“买高清DVD机免费赠送影碟”、“购买巧克力,赠送泰迪熊”、“购买商品满80元,免费赠送食用油一瓶”……看到这样的消息,人们不禁会心中一喜,为了得到免费赠送的东西而购买指定的商品,不惜花时间,排长队,疯狂抢购,然而到最后却发现这些东西,其实自己并不需要。人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理智的消费呢?

占便宜心理

贪图便宜是人们常见的一种心理倾向,我们在日常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特别是在购买商品时,很多顾客对打折的商品,对免费的商品可谓是趋之若鹜。物美价廉永远是大多数消费者追求的目标,一般来说,人们总是希望用最少的钱买最好、最多的东西。如果有免费赠送的,更觉得是额外的收获,喜不自胜。这都是人们的占便宜心理的一种生动的表现。

占便宜可以让人们获得一种心理满足。消费者会因为用比正常便宜很多的价钱购买到同样的产品,更为额外得到免费的商品而感到开心和愉快。但是,很多时候,人们只看到了其中有利的一面,却忽略不利的一面。

免费的巨大吸引力

多数交易都存在有利的一面和不利的一面,但免费、打折使我们忽略了其中不利的一面。免费的商品对人们而言,似乎没有什么损害和风险,它给我们造成一种情绪冲动,让我们有“物超所值”的错误印象。再加上人类本能地惧怕损失,免费的和打折的东西能够全部或部分地降低我们做决定时所冒的风险,抵消了我们心理上的惧怕。也就是说,选择免费的物品,才不会有显而易见的损失。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款式、皮质差不多的一双皮鞋,在普通的鞋店卖60元,而一旦进入大商场的柜台,就要卖到几百元并且还会有不少人买。“天价”月饼、“天价”口红等往往也能在“市场”上走俏。

价格越高,东西越好

照理说,人们都渴望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难道那些消费者真的相信是“物有所值”吗?或者,他们是被钱“烧”迷糊了?

其实,消费者购买这类商品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追求直接的物质满足和享受,而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费会随着收入的增加,逐步由追求数量、质量过渡到追求品位、格调。这种消费理念的转变导致人们出现了这样的认知:价格越高,东西越好。价格高,能给人“名贵”和“超凡脱俗”的印象。所以就出现了这样一种奇特的消费现象:一些商品价格定得越高,就越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用价格来提升品质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之所以占有财物,其真正动机在于获得荣誉,实现歧视性对比。价格高的商品意味着权势、地位、荣誉和成功,而购买价格高的商品是一种炫耀性消费,能让人产生优越感。也正因为如此,商家在做广告时,会用“贵得有‘理’”这样的说法,暗示自己的昂贵商品代表着“高品质”的生活。目前,炫耀性的消费方式已经波及了并不富裕的人群,甚至这一人群对昂贵的商品更为热衷,因为他们更急于摆脱“并不富裕”的标签,借昂贵的物质消费来使自己获得他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