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图解日常心理学
16701800000008

第8章 心理魔镜中的自己——我们为什么会采取这样的行动(1)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生活中,我们之所以很难看清事情的真相,或者陷入某种困惑而不知所措,其实就是因为我们陷得太深,因此看不清方向。

在这样的状况下,我们所采取的行为就会有失偏颇,被某种心理所左右,而如同中魔一样。

生活中,我们发现,女性朋友几乎每天早晨都照镜子、化妆。女性爱化妆,这是无可置疑的事实,因为她们在展示自己或在社会上扮演某种角色时,已经将化妆品当作一种强大的武器来使用。

性别角色的扮演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在自己的人生中,需要扮演多种角色,比如父母、儿女、老师、学生、领导、职员等,这些角色都是可变的,而有一种角色是终身不变的,那就是性别角色。服饰和相应的化妆则是性别角色的象征。例如,男性阳刚,穿着就应该庄重、传统、大气一些;女性阴柔,在穿着则会妩媚、艳丽、绰约一些。

对美和爱的渴望

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化妆都是人为的和装饰的。虽然人的自然形象美是一种心理境界,但人们尤其是女性都仍然热衷于打扮,去创造特定的自我形象,追求美的外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与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有关系。首先是为了职业竞争,如面试、产品营销、市场推广等;其次是爱的需求,因为只有仪表整洁、大方、靓丽,才能受到异性的青睐;再次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在工作场所,公务员、营业员、法律工作者等要求不同的化妆,才能更好地展现自我。比如,白天光线明亮,淡妆较自然,能体现严肃的作风;在晚会上,浓妆艳抹则更为相宜,可以使人心情振奋。

对于女性,没有哪一种商品的选择比化妆品更个人化、更自由了。化妆应该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是一个创造美丽的过程,大多数女性可以从中获得愉悦的情绪体验和心理满足。

生活中,你是不是经常会做大发横财的白日梦,抑或是“梦”见自己升职,或者炒了老板的鱿鱼。研究发现,人们的精神活动有一半时间会花在白日梦上。那么,我们为什么喜欢做白日梦呢?

自我目标的一种实现

心理学家认为,白日梦能够帮助我们实现自己的目标,揭开内心深处的希望和恐惧。明尼苏达大学心理学教授埃里克·克林格曾经说:“人们都以为白日梦是胡思乱想,杂乱无章。但实际上,它的作用之一就是提前规划我们的生活,提醒我们将要发生的事,帮助我们熟悉新的环境,给未来做计划,审视过去的经验,让人们从中学到有益的东西。”

日本着名心理学家河合隼雄认为,白日梦是一种心灵的讲述,通过自编自演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某些意愿。比如,有人坐在办公桌前,但却想象着继承了一大笔钱,炒了老板的鱿鱼,在他惊愕的眼神中昂首而出;或者,刚发表完一个演讲,正陶醉在暴风雨般的掌声中……

自我的交流与情绪的化解

白日梦像是一扇通向创造力的大门,能够帮助我们解决难题,消除不良情绪,甚至还能帮助我们发掘潜能。心理学家克林格解释说:“白日梦更多是在确认我们已经知晓的东西,而不是传递新的信息。但是你需要留意它们,因为这是一种有益的自我交流方式。”

白日梦中除了有令人赏心悦目的情景,也会有让人感到沮丧、抑郁或者恐惧的场景。然而,白日梦中所经历的虚构的负面事件,并不会让我们产生忧虑,反而可以帮我们渡过难关,检验一下如何能做得更好,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守时是一种人人都需要遵守的生活法则,生活中有很多人像钟表一样准时,但有一些人却喜欢迟到,每次都在大家焦急的等待中,慌张地破门而入。他们一面表达歉意,一方面又乐此不疲。这些喜欢迟到的人,究竟出于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呢?

为了引人注意

法国心理学家让-皮埃尔·温特认为:“迟到有多种含义,但各种形式的迟到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迟到者让自己因迟到而‘引人注目’。迟到者以迟到来自视高于别人,毋庸置疑,别人在等待中会不断地想到自己。”也正是基于这一心理,人们总是喜欢迟到,开始的时候可能是无意的,时间久了,迟到就变成一种不良习惯。

让-皮埃尔·温特解释说:“迟到者在做一种诱惑的游戏,就像女人在与情人约会时总要迟到那样。这种迟到的行为也可能会反映出一种更恶劣的态度,就是强迫别人去想自己。作为缺失的对象,迟到者就是想要成为别人渴望的对象。这种行为其实就是一种自恋的表现,这种自恋使他们无法尊重别人。”在现实生活中,那些经常迟到的人总以为自己是“最重要的人物”。

为了逃避而迟到

还有很多人喜欢迟到是因为迟到者自身非常自卑,他们总是低估自己,缺乏自信,并为此痛苦不堪。所以为了逃避,他们宁愿通过迟到来逃离与别人进行比较的场景。但诸多事实表明,对于一个想要获得成功的人来讲,总是迟到是一种非常愚蠢的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总有一些这样的现象,你越是让我做什么,我偏不做;你越是不让我做什么,我偏要做。例如,老师说,上课不许做小动作,要认真听讲。但是学生却不能安分,总是要找些东西来玩;老板说,上班时间禁止聊QQ,违者罚款。员工却心想,工作做完,你管我做什么呢!你不让我聊,我偏聊!这样的事分明是在对着干,但是很多人却偏偏喜欢这么做,这是为什么呢?

对禁止的事情好奇

喜欢对着干是人们逆反心理的一种表现。好奇心是引起逆反心理的原因之一。

每个人都有好奇心,因为好奇而想要了解某些事物,而当这些事物被禁止时,最容易引起人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特别是只做出禁止而又不解释禁止原因的时候,反而更加激发了人们的好奇心,引发逆反心理,更加迫切地想要了解该事物。因此,你越是禁止,对方越是想知道,从而形成一种相对的局面。

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

面子心理也能引发人们的逆反心理。中国人是特别注重面子的,视面子如生命。如果在一群人面前,A命令B去做某事,B可能就会和A对着干,你让我去做,我就去做,多没面子啊,你还命令我,我就是不去。B为了驳回颜面还会和A反着干,你让我做这个,我偏要去做那个,以此来证明自己不是受制于人,赢回自己的面子。

另外,有的时候,你说我不敢做,我偏要去做,证明自己不是懦夫,别人敢做的事我也敢做,别人越说一个人不行,却偏偏能激发这个人的斗志,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激将法。其实,这也是面子心理在作怪。

人性当中,有一个根深蒂固的弱点,即发现别人的错误容易,看到自身的错误却比较难。例如,如果问一个人说:“你觉得自身存在哪些缺点?”或者是“你觉得自己是一个坏人吗?”恐怕没有几个人愿意如实地反省自己。即使自己曾经或者现在都有某些不好的行为,他们也会为自己找各种借口和理由,或者是下意识地把责任推给别人。

对自我的宽恕

心理学家认为,主要是“自我宽恕”的心理在作祟。尽管我们常讲,宽以待人、严于律己,但在潜意识里,还是希望自己得到更多的实惠,更多的照顾,而受到更少的钳制,更少的约束。毋庸讳言,“宽以待己,严于律人”的信条存在于人们的潜意识之中。差不多是人们共同的潜意识。生活中,这种心理,在人们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只不过是五十步与百步的差别而已。

逃避不良的后果

当我们做错了一件事,并引发不良后果时,很多人首先想到的不是“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在我”,而是会想:“这件事我不应该负责任的,要不是某某把事情派给我,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了。”的确,绝大多数人都会先设定,是别人的问题造成了错误的发生,而经过仔细推理之后,才会发现是自身原因造成的。

大多数人都存在自我宽恕的心理,遇事总是先把责任推给他人,有时候他们自己也并不能意识到这种做法,已经形成了习惯。换句话说,很多时候,很多人,是很难站在客观、正确的立场上去看待自己和他人的,同样也就难以正确地认识自己,准确判断自己的错误。

一天当中会发生很多事情,但是事过之后,人们的脑海中往往留下的是一些愉快的记忆,而对于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则忘得一干二净了。为什么人们会记住愉快而忘记难过的事情呢?

记忆与兴趣

着名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提出:人的记忆是有选择性的。

通常人们不愿意再记起那些痛苦的事情,所以,那些痛苦的事情就会被自动抑制而渐渐的遗忘(前提条件是不再强化);那些愉快的事在回忆中往往让人们神清气爽、记忆犹新。

记忆选择性的另一种表现方式体现在,人们总是能记住和自己兴趣相关的东西,因为感兴趣,才会有情感投入,才会有美好的体验。因此,人们会主动记住那些能引发自己兴趣,并伴有愉快体验的事情。

情感的刻意淡化和加深

有人说,忘记过去是人的天性,有时我们曾经狂热地为发生过的不幸感到痛不欲生,但不久之后就会理所当然地学会了遗忘,不但如此,曾经痛苦的感受有时还会变成美好回忆,说明人的感知具有选择性和适应性。人们对痛苦的记忆会选择淡忘,在内心深处会不自觉的排斥这些记忆,甚至是刻意地去回避那种不愉快的感觉;对于愉快和幸福的记忆人们则是努力地想记住,在内心深处则夸大和强化这种记忆,使其印象更深。

因为人们的生活是需要快乐的,不能总沉浸在痛苦之中,记忆选择性定律能有效的帮助人们忘记过去,摆脱痛苦,增强了人们对未来的信念,使人们拥有一颗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人们就会自动选择记住那些愉快的记忆,这些愉快的记忆增强了内心的愉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