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盛世中国:大明卷
16717100000033

第33章 大明文化科技的辉煌(5)

再来谈谈《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吴承恩(约1500—1582),号射阳山人,山阳(今江苏淮安)人,出生于一个由下级官吏沦落为小商人的家庭。他的父亲吴锐性格乐观旷达,奉行常乐哲学,为他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读书做官,上承皇恩,下泽黎民,做一个留名青史的忠臣。在父亲的督促下,吴承恩自幼勤奋好学,一目十行,博闻强记。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对围棋也很精通,还喜欢收藏名人的书法画帖。少年时代他就因为文才出众而在故乡出了名,受到人们的赏识,认为他科举及第,“如拾一芥”。《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他除了勤奋好学外,特别喜欢搜奇猎怪,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如《百怪录》、《酉阳杂俎》之类的小说野史,这类五光十色的神话世界,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他搜奇猎怪的嗜好。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这种爱好有增无减,这对他创作《西游记》有着重大的影响。三十岁后,他搜求的奇闻已“贮满胸中”了,并且有了创作的打算。50岁左右,他撰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最后完成《西游记》的创作。一生穷困的吴承恩,奋尽全力完成了中外闻名的《西游记》后,带着悲喜交加的心情,于万历十年离开了人世。

《西游记》的出现,开辟了神魔长篇章回小说的新门类,书中将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讽刺同严肃的批判巧妙地结合的特点,直接影响着讽刺小说的发展。《西游记》是古代长篇小说浪漫主义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它也是浪漫主义的杰作。

以上所述为长篇小说的佼佼者,下面再来谈谈明代短篇小说的创作。明代文人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被称为“拟话本”,就是直接摹拟学习宋元话本的产物。明代中叶以后,随着宋元话本的整理刊行,文人摹拟话本而创作白话短篇小说之风日盛。而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是明朝天启年间冯梦龙编辑(也有再创造的部分)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合称“三言”。“三言”每集收话本40篇,包括宋元话本、明代拟话本两部分。而明末凌濛初仿照“三言”创作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二拍”,则基本上是凌氏自己创作的拟话本。

明代白话短篇小说,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层面。其中爱情婚姻题材占有重要地位,表现了对爱情婚姻自主要求的肯定,和对封建礼教及门第观念的批判,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乐小舍拼生觅偶》、《玉堂春落难逢夫》等。而在《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卖油郎独占花魁》等篇中,则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爱情婚姻观念。谴责薄幸男子,也是这类小说表现的重要内容。而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政治的黑暗,是明代拟话本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描写手工业者和小商人生活与思想的作品,显示了明代拟话本新的思想特色,比如歌颂小商人的勤劳诚实、互相帮助的友情,以及对发财致富的追求等。这是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和在社会上活跃的表现,是明代中叶以后城市商业经济发展的产物。但“三言”、“二拍”中也有某些拟话本,属于美化统治阶级、宣扬封建礼教、传播鬼神迷信等充满糟粕的作品,也占了相当的比重。

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且不论明朝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如何;单从文学这个角度来说,明代文学,尤其是明代的小说创作,实在可谓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于是,从明代以后,小说这种特殊的文学样式正式在文学领域中生根发芽,也正式被人民群众广泛地接受。

§§§第七节 “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

汤显祖

汤显祖(1550—1616),明代戏曲作家,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别署清远道人,临川(今属江西)人。他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今天我们只知道他的文学成就,而实际上他的人格也值得我们敬仰。

在张居正当权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汤显祖和姓沈的好友一起来到京城赶考。张居正的手下来威胁他们二人:“你们考试时不要写得太用心,不能超过我们张公子(张居正的儿子张嗣修)的水平,这样对你们有好处!”汤显祖一口拒绝,说:“我怎么能为这点私利而丧失自己的名节!”

汤显祖不愿讨好张居正,结果科考落榜了,但他的正直赢得了人们的赞扬。张居正死后第二年,汤显祖终于考中了进士。当朝宰相申时行和张四维又想拉拢汤显祖做门生,他再一次拒绝了。他说:“我像一根笔直的硬木头,不会柔软地弯曲!”

汤显祖在南京做官期间,正赶上闹灾荒。朝廷派去赈灾的官员贪赃枉法,只顾吃喝玩乐。他实在看不下去,就冒着生命危险写了一份奏折给皇帝,揭发时弊,抨击朝政,弹劾那些贪官污吏,还直言不讳地指责当今皇上。明神宗一怒之下,把汤显祖发配到广东雷州半岛最南端的一个小县城,让他当了一个小小的典史。

几年后,汤显祖被调到浙江的遂昌县担任知县。他为当地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在遂昌任职五年里,他没有打死过一个囚犯,没有拘捕过一名妇女。除夕夜和元宵节,他还让囚犯回家过年、出外观灯;村里有了猛虎为患,他连夜组织村民打虎。他还下乡组织农民发展生产,兴利除害,又建立学校。因此,他深得人民的爱戴,遂昌人都尊称他为“汤公”。

但日渐衰败的明王朝却没有给汤显祖施展政治抱负的空间,万历二十六年(1598),心灰意冷的汤显祖辞去官职,回到故乡临川,开始了他的戏曲创作。他在城内香楠峰下建造了一座新房子,取名为“玉茗堂”。这个玉茗堂,成了他后半生进行戏曲文学创作和演出活动的中心。在写完“临川四梦”后,汤显祖更是把主要精力放在舞台艺术的创造上。他亲自参加了江西地方戏曲宜黄戏的导演工作,组织宜黄剧团到各地演出。宜黄戏演员最多时发展到一千多人。

梦,是平凡的,因为它不分富贵贫贱,人人都可以拥有;梦,又是神秘的,因为它往往可以超越生死,跨越时空。然而,把梦作为一种文化,甚而作为文学的题材,则是极其美丽和虚幻的。这种美丽,在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千百年来,它不知令多少人在颠倒的现实与虚幻中流连忘返,在那亦真亦幻、似醒非醒的情境中和泪品茗。

“临川四梦”是汤显祖四部剧作的别名,故事曲折奇特,文笔流畅优美,人物刻画细腻。戏剧家、文学家汤显祖是临川人,“临川”遂为他的别号,而“四梦”则是其《紫钗记》、《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四剧的合称。或许四剧皆有梦境,才有“临川四梦”之说;又或许四剧本身就是其毕生心血凝聚成的人生之梦,故名“四梦”。和汤显祖同时代的学者王思任,在概括“临川四梦”的“立言神旨”时说:“《邯郸》,仙也;《南柯》,佛也;《紫钗》,侠也;《牡丹亭》,情也。”应该说,这个评论颇有见地,恰如其分地指出了汤显祖梦文化的美妙情境。

“临川四梦”的四个梦境,演绎了纷繁变幻的世间之事。《南柯记》讲述了书生淳于棼于梦中做了大槐安国驸马,任南柯太守,一生荣华富贵,梦醒而皈佛的故事。《邯郸记》的情节大同小异,表现了卢生梦中娶妻,中状元,建功勋于朝廷,后遭陷害被放逐,再度返朝做宰相,享尽富贵荣华,死后醒来,方知是一场黄粱梦,因此而悟道的警醒故事。《紫钗记》中的霍小玉与书生李益喜结良缘,被卢太尉设局陷害,豪侠黄衫客从中帮助,终于解开猜疑、消除误会的悲欢离合的幻梦。

代表作《牡丹亭》描写了杜丽娘因梦生情,伤情而死,人鬼相恋,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痴情。《牡丹亭》问世后,盛行一时,使许多人为之倾倒。汤显祖自己也说:“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汤显祖在自己的《滕王阁看王有信演〈牡丹亭〉》一诗中写道:“愁来一座更衣起,江树沉沉天汉斜。”汤显祖还从朋友处得知,有一位娄江的女读者俞二娘竟为《牡丹亭》断肠而死。他便写了《哭娄江女子》诗,其中写道:“如何伤此曲,偏只在娄江!”相传《牡丹亭》还使女伶人商小伶伤心而亡。这些都说明《牡丹亭》有着极为感人的艺术魅力。

汤显祖在当时和后世都有很大影响。即使是认为他用韵任意,不讲究曲律的评论家,也无不交口称赞《牡丹亭》。如晚于汤显祖二十多年的沈德符说:“汤义仍《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又说他“才情自足不朽”。和沈德符同时的戏曲家吕天成,则推崇汤显祖为“绝代奇才”和“千秋之词匠”。王骥德甚至说,如果汤显祖没有“当置法字无论”和其他弱点,“可令前无作者,后鲜来哲,二百年来,一人而已”。由于汤显祖的影响,明末出现了一些刻意学习汤显祖、追求文采和意趣的剧作家,如阮大铖等,后人因此有“玉茗堂派”或“临川派”之说,实际上汤显祖立意高远,又岂是后世邯郸学步者所能及?《牡丹亭》中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影响更为深远,从清代的《红楼梦》中也可看出这种痕迹。

四大悲剧成全了莎士比亚,这并不令人感到奇怪,因为悲剧总是可以轻易引起众人的共鸣;“临川四梦”成全了汤显祖,也不会让人过于诧异,因为梦境毕竟是梦境,虽然少有成为现实的可能,但是总算可以看出其中寄托的期待和向往。

§§§第八节 天下瓷都景德镇

景德镇明朝瓷器

在英文中,“CHINA”是外国人对中国的称呼;而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CHINA”更是经常被挂在嘴边,因为“CHINA”的另一个含义指的是“瓷器”。可见,在外国人的眼中,“瓷器”与“中国”划上了等号。瓷器让“中国”走入了外国的普通百姓家,也让他们记住了瓷器的著名产地——景德镇。

在中国的广阔疆域中,盛产瓷器的地方有很多,自隋唐开始便有“六大窑系”、“五大名窑”之说。每一处产地都有精美绝伦的瓷器足以自傲。河北曲阳的定窑,所产的白瓷可与白玉相媲美。河南禹州的钧窑,有着“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谣谚。但在这众多的瓷器产地中,江西景德镇的名号无疑是最为响亮的,被誉为“千年瓷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