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盛世中国:大明卷
16717100000035

第35章 大明的晚景(1)

§§§第一节 神宗败家子

明神宗

张居正改革的十年,虽然给明朝带来了一点回光返照,但是对年幼的神宗而言,却是饱受煎熬的十年。在李太后、冯保、张居正的三重枷锁下,年幼的他被迫忍受超过常人无法忍受的严厉学习。李太后对儿子管教甚严,稍有不如意,神宗就要被罚跪,有时竟然要长达几个小时之久。教万历帝读书的张居正也以严厉出名。小皇帝背诵中稍有差错,张居正就会严厉地质问,训斥的话语让神宗无地自容。即使伴随神宗成长的太监冯保也是慈爱不足。每当神宗与小太监玩耍的时候,一见冯保马上正襟危坐,因为“大伴来了”。神宗10岁到19岁的童年就是这样度过的。

万历十年(1582)六月二十日,张居正病故,时年58岁。神宗听说“张先生”病逝的消息,下令辍朝一日,派司礼监太监张诚为张居正治丧,并给他上谥号“文忠”,赠“上柱国”衔。七月二十九日,张居正的灵柩被运回江陵安葬。张居正的离去意味着一位时代的结束。被张居正摆布了十年的小皇帝,终于看到了牢笼的一丝缝隙,他再也不想过这种被压抑的生活,他想过真正的帝王生活。为了摆脱张居正的阴影对自己的笼罩,也为了树立自己的威望,让所有人知道自己不再是昔日的“阿斗”,神宗必须彻底否定张居正。

神宗首先从张居正的死党、司礼监太监冯保开刀。万历十年(1582)十二月,冯保被革职发往南京闲住,冯保的财产全部没收,后来在南京悄然死去。

神宗对冯保的处理是手下留情的,他不忍心将从小伴随自己成长的“大伴”处死。相比之下,神宗对张居正的处置却令人震惊。一些善于揣测圣意的人见冯保被贬,纷纷上疏弹劾已故大学士张居正。这些人一部分是张居正当政时的反对派,弹劾张居正完全是为了泄私愤;一部分是阿谀奉承的小人,试图通过弹劾张居正来赢得皇帝的赏识。他们所反映的情况,除部分属实外,大多是查无实据的。“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在专制的时代,大臣们完全是按照皇帝的眼色行事的。皇帝信任的人,往往会有许多人投奔到他的门下,以求得高官显位;而被皇帝憎恶的人,会遭到众人的不断攻击,直至他被罢免、抄家、流放,乃至于处死,张居正就是一例。

万历十一年(1583)四月,神宗下令查抄张府。虽然查出大量银两,但神宗并不罢休,对张居正诸子严加审讯。张居正长子张敬修受不了折磨,自缢身亡;三子张懋修被屈打成招。张居正的弟弟、子侄都被发配到烟瘴之地,流放充军。万历十二年八月,神宗下诏削张居正官职,夺所赐玺书、诰命,并公布他的罪状。张居正被彻底打倒。

随着张居正被打倒,张居正生前所进行的各项改革也被废止。明朝后期内忧外患接踵而至,国事开始逐渐衰落。张居正在神宗的支持下,通过改革挽回了颓势,实现了明王朝的短暂繁荣。但是张居正去世后,神宗却一反常态,全面否定并废除了张居正的改革措施。十六、十七世纪之交的西方世界,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随着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的进行,资本主义迅速在西方兴起。明万历九年(1581),尼德兰(荷兰)经过十几年的斗争,摆脱了西班牙的统治,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从而迅速崛起。而同一时期的东方,随着一位伟大的改革家张居正的离世,他的改革成果也付之东流,他所开创的繁荣时代如昙花一现般地凋谢了,他企图强国的梦想破灭了。中国从此逐渐没落、沉沦,而且一发不可收拾。

张居正所遭遇的不公正待遇,是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的。从张居正本人来讲,他在推行改革的过程中树敌过多;他大权独揽、功高盖主;他以圣人的标准要求还是个孩子的神宗,稍不如意就加以开导甚至训斥,忽视幼小的神宗的内心感受。从神宗来讲,他在继位的前十年,受到生母李太后、大伴冯保和张居正的严加管束,他不能像普通的孩子一样快乐地生活,而只能在宫里学习处理政务,背诵儒家经典,这对一个孩子来讲是很残酷的,这样的环境必将激起他的叛逆心理。年幼的时候他不敢轻易表现出来,一旦他长大成人、独自掌权的时候,他就会将童年的怨恨发泄出来。再加上他年轻气盛,容易冲动,还有一些大臣们的不断怂恿等等,也就更加变本加厉。说来说去,其实最为关键的是张居正的独揽大权侵夺了至高无上的皇权。皇权一旦被私有,只要有人越雷池一步,他都将会受到严厉的惩罚,无论他的出发点是为公还是为私。

否定张居正,是神宗由励精图治到不思进取的重要转折。从此他完全变了一个人(不管万历初期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如何),我们也可以说他是回归本性。总之,昔日勤于政事的皇帝已经完全变了。他开始不理政务,不见廷臣,甚至后来几十年都不上朝,对臣下的奏章留下不予批示,官位空缺而不填补,官员长时间得不到升迁。相反他却贪财、好色、嗜酒、奢侈。这正是“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怠政。明神宗从万历十一年(1583)开始,便经常以身体有病为由,下令免朝。自此以后,他不断以有病为由,停止视朝和讲读。从万历十七年(1589)之后,神宗开始长期居住在深宫内院,不亲郊庙(祭祀),不御朝讲(上课),不见群臣,不览奏章,不补缺官,所谓“万事不理”。历史学家孟森称神宗几十年不上朝理政为“罪梦之期”。阁臣赵志皋、礼科给事中范济世、礼部代理尚书孙慎行、御史翟风翀等纷纷上疏劝谏,神宗却置若罔闻,把奏章扣留不予批示,也不下发,有时还对上疏之人予以责罚。这就使得大臣们再也不敢上疏言论政事,下情不能上达,言路闭塞。由于神宗不理政事,大臣们又不敢自作主张,许多官职出现空缺而得不到增补,往往一个人身兼数职而不能兼顾。以万历三十年(1602)为例,南北两京已缺尚书3人,侍郎10人,科道官94人;全国缺巡抚3人,布政监司66人,知府25人。一些官员因长期得不到升迁,愤然封印离职,扬长而去,以示对皇帝的不满。这样许多机构陷于瘫痪状态,政务荒废。

贪财、奢侈。神宗把没收的张居正、冯保等人财产,全部据为己有;他还以采办木材、珍玩、瓷器、丝织品等名义,大肆搜刮民财;他向各地派遣矿监税使,横征暴敛,弄得民不聊生,社会动荡不安。神宗对搜刮来的钱财,大肆挥霍。万历十六年(1588),明神宗修建寿宫,他令取出太仓库银二十万两,作为赏赐之用。回宫后,又对阁(内阁)、部(六部)大臣和管事太监大加赏赐。神宗在万寿山为自己建造陵墓,起名“定陵”。这座陵墓,共花了六年时间,每天有3万多军匠和民工在为他出苦力。石料是从相距一百里外的房山县大石窝采来的,木料则是从云、贵、川等地的深山老林中采集来的楠木和杉木。许多人因采石和采木累死了。特别是南方伐木的民工,到深山老林里去采树木,那里野兽很多,又遍地毒瘴,进山的人多半不能活着出来。明神宗为了建这座陵墓,共耗白银八百万两,大约相当于当时全国两年田赋的总和。他向国库要钱,不能够满足要求时,便派太监去搜刮。他还大兴皇庄,强占农民的土地;在大城市里开皇店,进行盘剥;他还派出税使到各地,设立关卡,凡舟车、粮谷、油盐、酒茶等,没有一项不征税的。万历十七年(1589)十二月,户部太仓外库存银仅剩下31万余两,张居正改革的成果已经让他挥霍怠尽了。

嗜酒、好色。自古皇帝多好色,这一点无可厚非,已经是老生常谈了。朱元璋的子孙、明代皇帝的好色,更是胜过前代。万历十年(1582)三月,神宗在民间挑选秀女,一天就封了九嫔。神宗还喜欢和漂亮的小太监厮混,甚至同他们“同卧起”,实在是不成体统。

尽管明神宗几十年不上朝,但是明朝的国家机器依然能够继续运转,这点颇耐人寻味。首先这与明太祖建立起来的严密的政治体制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朱元璋的设计里,从中央的五府、六部、督察院到地方的三司、府、州、县,再到民众身边的里、甲,明朝统治的触角一而贯之,深入到社会的最底层。横向来看,各个职能部门互不统属,相互牵制,避免了大权旁落。这种制度具有很强的弹性和适应性,经得起来自各方面的冲击和变故。虽然最高统治者万事不理,但是官僚机构仍然能够比较正常地运转。尽管效率很低,但终究没有停滞。更为重要的是,神宗虽然怠政,但有惩于张居正的大权独揽,神宗始终都没有把权力轻易地交给任何人,明朝的大权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尽管他很少使用这一权力。当威胁统治的事件一发生,神宗都是在第一时间内做出反应。“万历三大征”的成功处理就是一个明证。

§§§第二节 万历三大征

丰臣秀吉

随着神宗的怠政,张居正时期所营造的良好氛围也随之烟消云散。内有连续不断的农民起义,外有日渐紧张的国际威胁。对明朝震动最大的主要有三次,即宁夏哱拜、播州杨应龙相继叛乱,日本侵略朝鲜,对辽东地区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后人把这三次战争为万历三大征。三次战争中,明朝都及时地应对,派出精兵强将进行镇压或征讨,尽管都取得了胜利,但是代价也是沉重的。三次战争耗尽了国家的财力,女真人随后以暴风骤雨般的态势兴起,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了后金国,从此明朝陷入了战争的深渊。

一、平定宁夏哱拜之役。自从河套地区成为蒙古骑兵的牧场之后,明朝陕西、甘肃地区成为蒙古和汉族交往最为频繁的地区。许多蒙古的亡命之徒纷纷投降明朝。哱拜原为蒙古族人,因得罪了长官,父兄都死于刀下,走投无路的哱拜在嘉靖时期降明。由于哱拜作战勇猛,屡立战功,他的官衔也随之一路飚升。从都指挥使到参将,再到副总兵。万历十七年(1589),哱拜以副总兵衔致仕,其子哱承恩袭职,为宁夏卫指挥。虽然哱拜告老退休,但仍手握总兵,是当地一个不可轻视的大军阀。万历十九年(1591),火落赤等部落入侵,明朝紧急调兵前往镇压。哱拜自请率子哱承恩从征。在平叛的过程中,明军的军备之差一览无余,哱拜产生了非分之想。加上平乱后,甘肃巡抚党馨不但不为哱拜叙功,反而核查他冒粮之罪,并克扣他的军饷。这让哱拜心里更为不平衡。

万历二十年(1592)二月,哱拜唆使军锋刘东旸、许朝等在灵州(今宁夏灵武)起事,杀党馨及副使石继芳,焚烧公署,释放狱囚,纵兵大掠。哗变后,刘东旸自称宁夏总兵,哱承恩、许朝为副总兵,哱拜义子哱云、土文秀为左右参将,共奉哱拜为主。宁夏叛乱后,附近的堡卫也纷纷为叛兵所据。叛军又四处攻掠,接连攻克中卫、广武等地,明守臣或降或走,河西四十七堡相继陷落。加之盘踞在河套地区的鞑靼部虎视眈眈,西北为之震动。

三月,总督魏学曾调兵遣将讨伐叛乱。先后收复了河西诸堡。哱拜父子向河套地区的鞑靼首领卜失兔部求援。卜失兔与哱拜合兵攻平虏堡,兵败,卜失兔败逃出塞。四月,明廷自宣大调李成梁之子李如松为提督陕西军务总兵官,浙江道御史梅国桢为监军,领兵来援。又任朱正色巡抚宁夏,甘肃都御史叶梦熊协力平乱。五月,明廷特赐总督魏学曾上方宝剑,违令者立斩。六月,叶梦熊自甘州(张掖)携带神炮火器四百车至宁夏。浙江巡抚常居敬募兵千人,自办军粮,前来增援宁夏。明军声威大振。但是叛兵的势力也非常强大,在五月一直激战到七月,双方伤亡惨遭,灵州却仍然在叛军的控制下。七月,魏学曾被弹劾免职,由叶梦熊代为总督,仍持剑督军。叶梦熊为了早日解决战斗,下令决黄河水淹宁夏城。首先在城周围筑起了长约1700丈的围堤,然后掘开黄河大堤,宁夏城外水深达八九尺。城内也是弹尽粮绝。叛军之中人心惶惶。此时叶梦熊又用离间计,导致叛军内部互相残杀。刘东旸、许朝诱杀土文秀,哱承恩又诱杀刘、许二人,开城投降。叶梦熊等明军率部进城,马上俘虏了哱承恩,进围哱拜的府邸,哱拜自缢而死。接着尽杀哱拜部下降人二千,押送哱承恩至京师处死。明廷为了镇压叛乱,共调集了东自辽东、南自浙江的明朝精兵,历时半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二、平定播州杨应龙之役。播州(今遵义一带)处在四川、贵州与湖南的交界地带,包括长江以南乌江以北,今遵义、桐梓、茅台诸县。也就是夜郎侯国的所在地。到了唐代中后期曾被南诏国占领。唐懿宗咸通(860-874)年间,为太原人杨端(汉族)收复,后由于黄巢大起义,与中央交通断绝,遂世代占有其地,成为国中之国。至明初,这个独立小王国已经传袭了21世代。明太祖灭四川明氏,杨氏降明。明朝为之建播州城,在当地实行土司制度,设宣慰司,杨氏世袭宣慰使,统辖草塘、黄平安抚司,及真州、播州、余庆、白泥、容山、重安六长官司。穆宗隆庆五年(1571),杨应龙袭职为播州宣慰使。杨应龙骄横跋扈、作恶多端、肆意杀人,又蔑视朝廷。万历十八年(1590),贵州巡抚叶梦熊疏论杨应龙凶暴诸事,巡按陈效历数杨应龙24大罪上奏。此时明廷正调播州土兵去协守松潘,四川巡按李化龙上疏请让杨应龙戴罪立功。不久,杨应龙因宠爱小妾田雌凤,杀死嫡妻张氏,妻叔张时照与所部何恩、宋世臣等上言,告杨应龙谋反。贵州巡抚叶梦熊主张立即派兵征剿,四川巡抚、巡按主张招抚。由于杨应龙主动到重庆接受审讯,此时又逢明朝在朝鲜用兵,杨应龙表示愿随军征日本,明廷于是将其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