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人一生不可不知的2000个文化常识
16718300000010

第10章 俗语(3)

39.“涂鸦”的由来

“涂鸦”一词出自一个典故。话说唐代诗人卢仝有一子名“添丁”,幼年时喜欢涂抹诗书,常把书弄得一团糟。为此卢仝戏赋诗曰:“忽来案上翻墨汁,涂抹诗书如老鸦。”(《玉川子集·示添丁》)将儿童顽皮天真的神态活灵活现地表达出来。

后来,人们就用“涂鸦”一词称随意写作或绘画,也用来比喻书法幼稚,但多用于谦辞。例如,清人徐枋(与杨明远书)云:“外一扇乃幼儿涂鸦,亦以申义。”

40.“东西”的由来

“东”和“西”原本表示方向,可又怎么成为商品物质的俗称了呢?

据说清朝,有一位学者龚玮则,他认为在东汉早年,商品的买卖活动大多集中在东京洛阳、西京长安。百姓商人进行交易,需要往返于西京、东京之间,所以“买东西”就成了购物的代称。

关于“东西”这一词的由来,还有一个故事。相传,宋朝时候,有一位理学家名叫朱熹,他好学多问,爱钻“牛角尖”。有一天,朱熹偶然遇见了一个精通天文地理的好友盛温和。朱熹笑问盛温和:“你提着竹篮子干什么去呀·”盛温和见是朱熹,一心想和他开个玩笑,便诙谐地眨着小眼睛说:“我呀,是上街去买‘东西’的。”朱熹想来想去不明白他说的是什么意思,于是又问:“‘东西’怎么个买法·什么价?买‘东西’·那为何不买南北呢?”盛温和听了不觉失声笑道:“你呀,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我问你,与金木水火土相配,统称为五行的是什么·”

朱熹这才恍然大悟,自言自语说:“哦,哦……金木水火土,东西南北中,东方属木,西方属金,金木之类的物品,篮子里都能容纳得下,而南方属火,北方属水,这水火类放进篮子不连篮子都被烧掉·”说罢朱熹高兴地指着盛温和的脑袋说:“哎呀,原来你的脑瓜子是转弯的!”两个人都乐得哈哈大笑起来。

后来,这个有趣的小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天长日久,“东西”逐渐被作为商品物质的代名词了。

41.“溜须”的由来

现在人们往往以“溜须”一词来形容那些献媚取宠的行为,提起这一词的由来,还有一段笑话呢。

据传,宋真宗时,靠献媚取宠爬上宰相之位的丁渭,有一次,与老宰相寇准在一起吃饭。丁渭看到寇准的胡须上粘了一些饭粒,便亲自上前为寇准溜须拂拭,并对其胡须加以盛赞,原以为这样会博得寇准的欢心。殊不知为官清廉、刚直不阿的老宰相深知此人心术不正,忍不住哈哈大笑道:“难道天下还有溜须的宰相呢?”“溜须”这一典故由此而来,从而流传到今。

42.“杜撰”的由来

“杜撰”就是没有根据的胡编乱造。据《续传灯条》载:“我也不看郭象解并诸家注释,只据我杜撰。”

“杜撰”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相传,宋代有个人叫杜默,很喜欢写诗。可是,由于才情所限,他写的诗内容空洞,不着边际,毫无真情实感。并且,他的诗不讲韵律,平仄不分,有人说他写的东西,诗不像诗,文不像文,实在是不伦不类。因此,人们每逢看到不像样的诗文就脱口而出:“这简直就是杜默撰写的。”

后来,这句话逐渐简化为“杜撰”。现在人们把不真实的文章、没有根据地编造称为“杜撰”。

43.“胡说”的由来

“胡说”一词来源于东晋之后。当时,鲜卑、匈奴、羯、氏、羌先后统治中原地区(人称这一时期为“五胡乱中华”)。

以前,汉族统治者说话、办事完全依孔子的学说作根据,非礼勿言,非礼勿行。而胡人却不来这一套,完全按自己的意愿行事,他们说话、办事是没有任何礼法为根据的。

因而,汉人把乱说和没有根据的说话,称之为“胡说”;这样,把乱闹、没有原则的闹事叫做“胡闹”。

“五胡乱中华”也叫“五胡闹中华”。“胡乱”者,胡人之乱也;“胡说”者,胡人之说也。后来人们用“胡说”来泛指没有根据的言论。

44.“润笔”的由来

“润笔”的意思就是稿酬。古代文人耻于直白地谈钱,经常曲折地撰文弄字。

“润笔”的典故起源于隋朝。有一次,隋文帝叫手下一个官员起草诏书,另一位官员从旁戏说:“笔干了。”一位叫郑泽的官员乘机说道:“不得一钱,何以润笔。”(典出《隋书》)

从此,文人把为别人作诗文书画所得的报酬,都叫做“润笔”。有些文人,还在各种文体上订明各种报酬的数目,名叫“润例”。近代报纸刊行之后,作者向报社投稿,所得到的报酬,才开始叫做稿酬或者稿费了。

45.“借光”的由来

据《战国策》记载,战国时秦国将军甘茂曾对齐国使者苏代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条江边,住着很多人家,每晚,姑娘们都凑到一起做针线活儿。其中,有一位姑娘家境贫寒,买不起灯烛,其余的姑娘嫌弃她,说她爱占小便宜,拒绝她来。

这位姑娘说:“我虽然买不起灯烛,但是我每晚都比别人先来,把屋子打扫干净,把坐席铺设整齐,让大家一来就能舒适地做活,这对你们多少也有些方便。你们的灯反正是要点的,借给我一点光又有什么损失呢·”姑娘们觉得她的话很有道理,便把她留下了。

46.“上当”的由来

从前,清河一姓王的富户,在城里开了一个当店。经过世代流传,当店越来越大。但各房族人懒于营业,各人都将自己名下的一分资金作股存在店里,另选择一人主持典当营业事务,各房族众就按股金分利金。

清光绪年间,主持店务的寿苎不是一个“生意精”,众族人见此情况,不约而同地从自己家里拿一些无用的闲物件,到自家的当店里来典当,还各人自己估定高价。伙计见来典当的人是店东本族的股东老板,只好如数付给。众多的族人都来敲诈,典当的资本被诈骗得所剩无几,一家资源充盈的当店就此而破产。时人见此情状,就编一句谣言:“清河王,自上当。”把物件质于当店叫上当。因为王氏家庭自己欺骗自己,终于罪有应得。

47.“名堂”的由来

明堂是上古时候帝王会见诸侯、接见长者的地方。

据说汉武帝有一次在泰山巡狩时,看见山上有一处古时明堂遗址,便要在这片遗址上造一座新的明堂,以显示自己的威风。可是,文武百官从来没有见过明堂是什么样儿,也就只好作罢。

唐朝时,由于国势强大、经济繁荣,重建“明堂”的事又提了出来。武则天让大臣各自上书献策,谈淡明堂是什么样的。没过多久,有人写了《黄帝明堂经》3卷献给武则天,上面绘有巍峨的正殿,四面是清水环绕,空中有响履木铺成的复道通到岸上,富丽堂皇,宛若天上宫阙。

武则天看后感到很高兴,准备照此动工。大臣刘允沦怕修造明堂劳民伤财,于国无利,就写了一篇《明堂赋》,讽喻武后,讥讽那人不知搞的什么“明堂经”,明堂经里也不知弄的什么“明堂”,纯属子虚乌有。武则天看了深为赞许,就没照着那所谓的“明堂经”去造“明堂”。

不久,这事流传开来,就将稀奇古怪别出心裁的东西称做“搞什么明堂”,由于“明”和“名”的读音相同,而“名堂”又能表示“有名的明堂”这样的意思,所以“明堂”慢慢地写成了“名堂”。

48.“鸿沟”的由来

公元前203年,双方军队相峙于荥阳,当时,汉王粮食多,项王已断粮,但刘邦家人被项羽俘获。汉王遣陆贾说项王,要求和解以赎家,项王不听。

汉王复使侯公往说项王,项王答应汉王给出条件:二分天下,划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以东者为楚。项王许之,即归汉王父母妻子,军皆呼万岁。到这里,“鸿沟”一词广泛见于史籍。

另据《史书》记载,鸿沟为我国战国时期挖掘的一条古运河,古时全境在今河南省境内,以荥阳北黄河岸为开端,引黄河水南下至中牟,然后东到开封,从开封直折南向,在今河南省周口市附近注入颍水,颍水向南流经安徽注入淮河。

鸿沟遗址虽已荡然无存,但是由于楚汉之争故事广泛流传,“鸿沟”一词如今已成为一个广泛的日常用词。象棋棋盘中的楚河汉界实际上就是代指“鸿沟”。

49.“替罪羊”的由来

在《圣经·旧约》中说,上帝为了考验亚伯拉罕的忠诚,叫他将他的独生子以撒杀了作燔祭,献给上帝。

正当亚伯拉罕要拿刀杀他的儿子时,有个天使加以阻止,说:“现在我知道你是敬畏上帝的了,前面林子里有一只羊,你可用来‘祭献’上帝。”于是,亚伯拉罕便把小树林中的那只山羊抓来杀了,代替他的儿子献给燔祭。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来源于我国古代的《孟子》。《孟子·梁惠王上》中载:“工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注:新钟铸成,宰杀牲畜,取血涂钟的仪式)。’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棘,若无罪而就死地。’对口:‘然则废衅钟欤·’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齐宣王不忍心看见牛恐惧战栗的样子,而命以羊替换牛来祭钟。这也就有了“替罪羊”的说法了。

50.“知音”的由来

“知音”意思是知己朋友。这一词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据传,春秋战国时期,晋国有一个擅长弹琴的小官吏,名叫俞伯牙,他所弹的曲调典雅动听,但一般人却难以听懂曲调的意思。

有一次,伯牙回乡坐船途经汉水,准备在船上过夜。那夜皎月当空,伯牙顿起弹琴雅兴,便差人在船头焚香置琴,而后独自对月弹琴,幽雅的琴声在龟山脚下飘扬。这时,一个名叫钟子期的樵大,在回家路上忽然听到了伯牙的琴声。钟子期很感兴趣,便跑到崖边偷听起来。

伯牙先弹了一阵志在高山的曲调,钟子期一听,情不自禁地说道:“好啊!峨峨兮若泰山!”伯牙又弹了一阵意在流水的曲子,樵夫又迫不及待地说道:“好啊!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两次听到有人在崖边夸奖他的琴声,连琴也不弹了,连忙上岸找到樵夫,热情地邀他到船上畅谈,两人一见如故,结为好友。

一次,伯牙与子期出游到泰山,刚巧碰到一场暴雨,他俩便一起躲进一个岩洞。由于心情郁闷,伯牙又弹起琴来,开始一曲表达遇到下雨的心情,接着弹出了雷鸣山崩的情绪。伯牙每弹奏一段曲子,子期都将他所想表达的思想感情解释得一清二楚。伯牙弹完曲子,放下琴,感叹道:“好啊!子期所理解的,正是我所想的,子期真是听琴的知音啊!”

后来,人们便把彼此相互了解,最知心的朋友称为“知音”。

51.“雷同”的由来

在文艺评论中,“雷同”一词多用来批评那些缺乏新意、千人一面的作品。实际上,它是从古书中得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