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人一生不可不知的2000个文化常识
16718300000030

第30章 名胜、古迹、建筑(4)

隋唐长安城采用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整个城郭接近正方形,北面正中是皇帝和嫔妃居住的宫城。宫城南面是皇城,里面是中央官府衙门。皇城以南中轴线上的朱雀大街直通城南端的明德门。城里的主要道路非常宽阔:朱雀大街宽达150米,宫城前横街宽达220米,实际上是一个广场,宫城以东的丹风门大街宽180米,从金光门至春明门的大街为东西向主干道,宽达120米,其余的街道宽度也有40~70米。

城内有两个商业区——东市和西市,对称地分列在朱雀大街两侧。东市集中着为贵族官僚服务的各种商店,西市有很多外国商人的店铺,大多是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开设的。

长安城采用严格的坊里制,坊里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日出开坊门,日落时敲街鼓60下后,关坊门。坊内有居民住守区、官员府第、寺庙以及为日常生活服务的店铺。

49.承德避暑山庄

承德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位于承德市中心北部,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主要景点以康熙、乾隆二帝御题的72景为名,分为宫殿区、苑景区,景点主要有松鹤斋、烟雨楼、文津阁、金山、水心榭等等。

宫殿区集中于山庄南端,总面积4万平方米,有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4部分。正宫为九进院落建筑群,清帝在此举行朝贺、大典,接见大臣、少数民族首领和外国使节,极具欣赏价值。

苑景区又分为湖区、平原、山峦3部分。湖区位于山庄东南部,含环碧、如意洲、烟雨楼、月色江声、金山、文园狮子林等园庭建筑。

平原占地57万多平方米,北连山峦,南临湖区,含文津阁、永佑寺舍利塔、春好轩、万树园等景点及康熙、乾隆帝所御题的72景中的20个景。

山峦占山庄80%左右的面积,位于山庄的西北部,山峰、山崖、山脊、坡、台、谷峪均借地势建筑有楼阁亭台。

50.颐和园

颐和园位于海淀区西部,距市中心12千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一座古代园林。总占地面积290.8万平方米,其中水面约220万平方米,主体由万寿山与昆明湖构成。园内有殿堂楼阁、亭台水榭2 000余座,规模十分宏伟,素以人工建筑与自然山水巧妙结合的造园手法著称于世,堪称中国古典园林之首。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是清代乾隆皇帝于乾隆十五年(1750)为祝母寿所建。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1886年慈禧挪用海军经费和其他款项重建,并于1888年改名为颐和园。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严重破坏,1902年再次修复,即成现在规模。颐和园基本布局可分为勤政区、居住区、游览区3大部分。

颐和园集中国园林艺术之大成,有“皇家园林博物馆”之称,是世界上造景丰富、建筑集中、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

51.西湖

西湖风景区位于杭州市西面,以其秀丽的湖光山色和众多名胜古迹而闻名中外。人们常常把杭州西湖和瑞士日内瓦的莱蒙湖比喻为世界上东西辉映的两颗明珠,被誉为“人间天堂”。西湖风景区以西湖为中心,分为湖滨区、湖心区、北山区、南山区、钱塘区5个景区,总面积达49平方千米。杭州西湖三面环山,苏堤和白堤将湖面分成里湖、外湖、岳湖、西里湖和小南湖5个部分。面积约5.6平方千米。西湖风景主要由一山(孤山),两堤(苏堤、白堤),三岛(阮公墩、湖心亭、小瀛洲),五湖(外西湖、北里湖、西里湖、岳湖、南湖),十景(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柳浪闻莺、雷峰夕照、南屏晚钟、三潭印月、花港观鱼、苏堤春晓、双峰插云)构成。

52.拙政园和寄畅园

苏州的拙政园和无锡的寄畅园是中国江南私家园林的代表。

拙政园始建于明朝中叶,后来几易其主,几经兴废,现在的格局已是多次重建、改建的结果。拙政园以水景为主,园中的亭台廊榭多傍水,或跨水而设。池中栽有莲藕,因此亭名题为“荷风四面”,主山在北,山上建有“雪香云蔚亭”;主厅“远香堂”在南,与主山亭隔水相望。园中还有“小沧浪”、“枇杷园”等设计精妙的小景区。拙政园山明水秀,厅榭精美,“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秋水静观山”,这副三楹联生动地表达了园中的生活情趣。

寄畅园也是明代名园,建于无锡的锡山与惠山之间,它的艺术风格及造园手法和建在闹市中的拙政园很不相同。寄畅园面积只有1公顷,为拙政园的四分之一,所以布局十分简洁,建筑也不多。但它通过巧妙的设计把园外锡山、惠山的自然风光借进园内,合成为完整的景观,使人的视觉完全不受狭小园界的局限,成功地扩大了空间的感受。寄畅园里的掇山叠石也很出色,假山与真山浑然一体。

寄畅园还巧借了墙外的二泉伏流,创造出曲涧、澄潭、飞瀑、流泉等有趣的水景“八音洞”,涧谷宛如天开。泉流琤琮的水声和岩壑共鸣同奏,获得了如同八音齐响的美妙效果,历来被视为园林叠山理水的典范。

53.“万园之园”圆明园

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在大肆劫掠之后,焚毁了集中在北京西郊的圆明园。这是中国乃至世界园林史上的巨大损失。

圆明园是圆明、长春、万春3园的总称,所以也叫“圆明三园”。它占地五千余亩,含景点140余处,是清代皇家花园内容最丰富,景点最多的一个。

圆明园可称为集锦式园林,有许多各具特色、不同功能的小园林。它们都取材于全国各地的著名风景园林,有选择地予以再创造。在长春园里还有一组欧洲式园林和人工水景,给人有集天下之美于一园的感觉。

圆明园曾有五大景区。一是用于处理朝政为主的行宫区,建有恢弘的正大光明殿、勤政亲贤殿、保合太和殿等。二是为王室居住与宴游赏乐的后湖区,设有“九州清晏殿”、“嗔德堂”、“镂月开云”、“天然图画”、“碧桐书院”、“杏花春馆”、“曲院风荷”、“四宜书屋”等。三是宗教活动区,有“西峰秀色”、“同乐园”、“天神台”、“文渊阁”、“武陵春色”、“汇芳书院”等。四是赏心游乐区,或叫福海湖景区。湖心有“蓬岛瑶台”,四周湖岸有“湖山在望”、“一碧万顷”、“别有洞天”、“接秀山庄”、“方壶胜境”等。五是模拟农村景象的景区,设有“天宇空明”、“若帆之阁”、“紫云山房”、“鱼跃鸢飞”、“关帝庙”、“课农轩”诸景点。此外还有海市蜃楼式的“海岳开襟”,仿效欧式建筑的西洋楼,以及婉约多姿的“天地一家春”等景点。

54.马赛公寓

1952年在法国马赛市郊建成了一座举世瞩目的超级公寓住宅——马赛公寓大楼,它像一座方便的“小城”。

这座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大楼,长165米,宽24米,高56米。地面层是敞开的柱墩,上面有17层,其中1~6层和9~17层是居住层,可住337户1 600人。这里有23种适合各种类型住户的单元,从单身汉到有8个孩子的家庭都可找到合适的住房。大部分住户采用“跃层式”的布局,有独用小楼梯上下连接;每3层只需设1条公共走道,节省了交通面积。

大楼的第七八两层是商店和公用设施,包括面包房、副食品店、餐馆、酒店、药房、洗衣房、理发室、邮电所和旅馆。在第17层设有幼儿园和托儿所,屋顶上有儿童游戏场和小游泳池,第17层与屋顶之间有坡道相通。此外,屋顶上还有健身房、供居民休息的地方和电影场。沿屋顶周围还布置了一条长300米的跑道。这座公寓大楼不仅解决了300多户人家的住房,同时还满足了他们的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

马赛公寓的外观是大量重叠的阳台,阳台的侧面墙上涂了红、绿、黄等鲜艳的色彩。地面层上的架空支柱上粗下细,并把每组双柱叉开成梯形,混凝土表面不做粉刷,留有木模板的木纹和接缝,显得粗犷有力。

55.后现代建筑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现代建筑席卷全球,形成了所谓“国际式”的风格。这类建筑大都是简单的几何形体,外面用轻灵的大玻璃或别的材料包裹起来,没有细部装饰,外表显得光秃秃。与此同时,建筑师们又在进行多种建筑风格的探索,形成了“后现代建筑”新流派。

后现代派认为现代建筑太贫乏,太单调太千篇一律,缺乏艺术感染力。他们主张建筑要装饰,“建筑是带有装饰的遮蔽所”,提倡建筑要走向大众化,可以各行其是,这样才能使建筑多样化。所以,后现代派的建筑师重视研究各民族的、各地方的多种多样的传统建筑文化,从历史式样中去寻求灵感,密切结合当地环境,以便做出广受大众欢迎的建筑来。

1978年在美国新奥尔良市建造的意大利喷泉广场,是后现代派的典型作品。喷泉广场原址是当地群众举行庆典的地方。设计人查尔斯·穆尔用意大利文艺复兴式的建筑片断组成了一个弧形廊子,围绕着一个24米长的石头铺砌的意大利地图,具有明显的象征性。

同年,菲利普·约翰逊设计的纽约电报电话公司大厦,是后现代派的大型公共建筑的实例。大厦基部式样取自15世纪一座意大利小教堂,顶部的设计受文艺复兴“巴洛克”风格的启示,有人说他的设计灵感来自老式座钟。

56.象征主义建筑

1920年爱因斯坦天文台在德国波茨坦市建成。这是为了研究相对论建造的。建筑师门德尔松把深奥的相对论作为建筑表现的主题。他用混凝土和砖塑造了一座混混沌沌的多少有些流线型的体形,上面开出一些形状不规则的窗洞,墙面上还有一些莫名其妙的突起。整个建筑造型奇特,表现出一种神秘莫测的气氛,象征着相对论这一伟大的科学理论。

具有象征主义思想倾向的建筑师们,常把建筑设计看做是个人的一次精彩表演,他们强调表现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体验,喜欢采用奇特、夸张的建筑形体来表现某些思想,象征某种精神。五六十年代这种倾向很是活跃。

1950年,由柯布西耶设计的朗香教堂建成,它的形状独特离奇,举世震惊。这是一座建造在法国偏僻山区中的、带有宗教传说的小教堂,但是它既没有钟楼,也没有十字架,初看之下,人们不知道他是一幢什么房屋。只有那些身临其境的人,才能体会到这是一座具有极其浓厚的宗教气氛的教堂。建筑师在这里运用了许多不同寻常的象征性的手法:卷曲的南墙末端挺拔上升,似乎指向天国;房屋沉重而封闭,暗示它是一个安全的庇护所;东面长廊开敞,意味着对广大朝圣者的欢迎;墙体的倾斜,窗户的大小不一,室内光影的暗淡神秘等等,都营造了宗教气氛,使它成为一座与众不同的教堂建筑。

57.高技术建筑

在现代建筑中,出现了一种不仅注重采用新技术,而且注重在美学上极力表现新技术的倾向。具有这种倾向的建筑师,主张用高强度钢、硬铝、塑料和各种化学制品等新材料来制造体重轻,用料少,既能快速装配又能灵活拆卸或改建的房屋。它的具体表现多种多样。

1976年在巴黎落成的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是在高技术倾向指导下建筑起来的作品。它有现代艺术博物馆、图书馆、工业设计中心和音乐与声乐研究所4组建筑。前3组建筑集中安排在一幢长168米、宽60米、高42米的6层楼中;音乐与声乐研究所布置在南面小广场地底下。这座大楼不仅结构暴露,连设备也全部暴露。在东面沿主要街道的立面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各种管道:红色的代表交通设备,绿色的代表供水系统,蓝色的代表空调系统,黄色的代表供电系统。西面朝着广场,由几条有机玻璃的巨龙组成:一条是由底层蜿蜒而上的自动楼梯,其余几条是水平方向的多层的外走廊。

文化建筑大多有典雅的外貌、安静的环境和使人肃然起敬的气氛,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却不是这样的。它从广场以至内部的展品全部是自由开放的。广场就像一个平常的街边广场一样,展品也没有一定的布置方式,参观者有时会出其不意地发现自己竟站在一件著名展品对面。

这座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得很巧妙,它使用了一种套筒装置,使各层楼板能自动升高或降低,各层的门窗和隔墙也可以自由移动或取舍。因而房屋的内部空间极端灵活。正是为了保证它的灵活性,才把电悌、楼梯和各种设备全部放在房屋外面了。

58.粗野主义建筑

粗野主义建筑来自20世纪50年代初的英国。它主张使用不抹灰的钢筋混凝土构件,这样不仅经济,还有一种毛糙、沉重与粗野的风格,给人一种不修边幅但很有力度的感觉。

伦敦南岸艺术中心和伦敦国家剧院,像一件巨大而沉重的雕塑品,巨大的房屋部件,连同粗大而毛糙的混凝土横梁粗鲁地碰撞在一起,成为“粗野主义”的杰作。

英国莱斯特大学的工程馆,是一座包括讲堂、工作室和车间的大楼。在这里,建筑的功能、结构、材料、设备和交通系统都清楚地暴露了出来,外观形式直率。如在方方正正的高楼下面,伸出2个巨大沉重的混凝土形体,是两个阶梯教室。

59.草原式住宅和有机建筑

在第一代现代建筑大师中,美国人赖特走着一条独特的道路。他十分欣赏美国西部地方建筑那些自由灵活的布局形式,在此基础上,创造了富有田园风味的“草原式住宅”。

草原式住宅最初大多建于芝加哥郊区的森林中或是密执安湖滨。它的平面常做十字形,以壁炉为中心,把起居室、书房、餐室都围绕着壁炉布置,卧室常放在楼上。房间的大小、高低不同,做到既分隔又连成一片。房子一般为两层楼,出檐较大,强调水平体形。从外表看,墙体、屋顶、排檐、阳台和花台所组成的水平线条,以垂直的大火炉烟囱统一起来,形成舒展自然的风格。1902年在芝加哥郊区建造的威利茨住宅,1907年在伊利诺州河谷森林区建造的罗伯茨住宅,都是草原式住宅的代表作。

后来,赖特所提倡的“有机建筑”是草原式住宅的发展,有机建筑就是自然的建筑,是属于自然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使建筑物“从地里长出来,迎着太阳”。1936年在宾夕法尼亚州匹茨堡市郊区建造的“流水别墅”,是有机建筑的著名实例。它建造在一个地形起伏、林木茂盛的风景点。一条溪水从房下穿过,又从岩石上跌落下来,形成一个小小的瀑布,别墅高的地方有3层,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层层楼面和阳台悬伸出来的一个个大托盘,墙壁用石头或玻璃做成,轻重、虚实交错。

60.装配式建筑

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建造房屋可以像生产机器那样,成批成套地制造。只要把预制好的房屋构件,运到工地装配起来就成了。

装配式建筑在20世纪初就开始引起人们的兴趣,到60年代终于得以实现。英、法、俄等国首先作了尝试。由于装配式建筑的建造速度快,生产成本低,很快风靡全球。

早期的装配式建筑外形比较呆板,千篇一律。后来人们对它进行了改进,增加了灵活性和多样性,使装配式建筑不仅能够成批建造,而且式样丰富。美国有一种活动住宅,是比较先进的装配建筑,每个住宅单元就像是一辆大型的拖车,只要用特殊的汽车把它拉到现场,再由起重机吊装到地面垫块上,和预埋好的水道、电源、电话系统相接,就能使用。活动住宅内部有暖气、浴室、厨房、餐厅、卧室等设施。活动住宅既能独成一个单元,也能相互连接起来,连成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