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人一生不可不知的2000个文化常识
16718300000035

第35章 艺术(绘画、书法、雕刻)(1)

1.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代的文字。这些文字因为刻在兽骨或龟甲上,因而称为甲骨文。文字是以契刀刻画的,故又名契文、契刻。文字内容除极少数属于纪事外,大部分是当时王公问卜的记载。因甲骨文字出土的地方在河南省安阳县,原来是殷代古都,所以又称为殷墟文字甲。甲骨卜辞实际上是商贵族的档案,有的卜辞文字整齐,笔画均匀,刻技熟练,字形美观。说明商代的文字已经历了相当长的发展过程。

2.碑刻、法帖

从书法刻石的形制来区别,竖石为碑,横石为帖。碑石文字的刊刻,多出于记事或纪念的性质,采用石质,请擅书者书写碑文。帖刻是为了书法的传习和欣赏,据记载其始于五代南唐。从现存实物看,最早的刻帖是北宋初的《淳化阁法帖》。帖刻用法帖及卷式装潢的形制,故以横石刻之,也有用木板刻的。帖刻虽兴起较晚,但所刻法帖,有汉代书法家的书迹。碑、帖刻后,再行传拓、装裱,就是人们常见的碑、帖。汉以前的碑刻书法,多为原石、原刻,也有重刻、翻刻、伪刻的。重刻指原石毁坏或失传,据原碑旧拓本重刻。翻刻指原石尚在,据拓本另刻一石。伪刻则无原石或旧拓本的依据,据前人诗文或古碑文的著录,伪造碑文书法而刊刻石上的。这些碑帖拓本,除翻刻、伪刻的需鉴别外,即使原石真物的拓本,也有拓本早晚,拓工是否精湛,是否为后人挖补、填墨的区别。原石经风化、人为损伤和长期锤拓,有的发生断裂,有的缺字、伤字,这些均是鉴别、鉴定拓本早晚、好坏的考据。

3.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做“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做“钟鼎文”。与甲骨文笔道细、直笔多、转折处多为方形有所不同,金文笔道肥粗,弯笔多,团块多。

4.魏碑

魏碑主要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朝时期的石刻书法艺术,属于楷书。因北朝主要由北魏王朝绵延而成,又有东魏、西魏等王朝,书法风格上也有统一之处,故而这一时期出土的石刻书法一般称为魏碑。魏碑的美学特征是质朴刚健,用一个字代表就是“质”。质的美学表象是魏碑的笔画、结体、布局,乃至是石面的整体观感。

5.隶书

隶书,又名佐书、史书。起源于战国,盛行于汉代。隶书打破篆书屈曲圆转的形体结构,变纵势为横势,成宽扁状,左右舒展,笔画讲求波磔,横画为蚕头燕尾形状,具有浓重的装饰趣味。隶书艺术以两汉成就为最高,现存不少汉代的碑刻和简牍书作品。历代隶书名家有唐代史惟则、韩择木,清代金农、邓石如、陈鸿寿、傅山等。

6.楷书

楷书,又称正书、真书。属隶书的变体,起源于汉代,发展于魏晋,盛于唐代。楷书字体方正,笔画严谨有法,笔画有严格的法度,点画、钩弋、撇捺构成长短正斜、俯仰照应,比篆、隶更富变化。南朝时的名作有《爨龙颜碑》、《瘗鹤铭》等。楷书名家有曹魏的钟繇、东晋王羲之、王献之。唐代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被称为初唐四大家。唐代中期有颜真卿,其结体以拙为巧,风格雍容大度,宽博雄伟,称为颜体。唐代后期的柳公权创瘦硬挺拔,结体遒劲的柳体。世称为“颜筋柳骨”。宋代楷书名家有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元代赵孟俯用笔圆转秀劲,一变宋代书法风尚,后世称为赵体。

7.篆书

篆书,古汉字的一种书体。有大篆、小篆之分。大篆本名籀文,起于周末,后行于秦国。小篆又名秦篆,指秦始皇帝统一文字时所用的书体,汉代沿用。后世所称篆书,一般皆指小篆。秦代小篆文字资料流传下来的有泰山刻石、琅琊刻石、峄山刻石、会稽刻石等,以及无数秦量、秦权、诏版。以后篆书的文字已规范化,偏旁都有固定的形式和位置,形体竖长方,其空虚不足之处尽量用笔画填满。

8.草书

草书,独立成体是在汉代,其发展可分为章草、今草和狂草3个阶段。章草产生于汉代,由隶书简率的写法深化而来。章草名作有西晋陆机的《平复帖》。今草又称小草,是在章草墓础上,采用楷书体势笔意发展形成。上下字的笔势牵连引带,偏旁相互假借,笔势连绵不断,为其字特征。它于魏晋发展至东晋趋于成熟,王羲之的《十七帖》和王献之的《鸭头丸帖》都是今草的传世名作。狂草又称大草,始于唐代,较今草更为狂放,用笔大起大落。名家有唐代张旭和怀素,号称“颠张醉素”。张旭的《古诗四帖卷》为狂草的代表作。

9.行书

行书,介于楷、草之间,书写时简易、流畅。行书产生于汉代,盛于两晋南北朝。行书的点画常常强调游丝引带,行云流水一般。行书经东晋王羲之、王献之变革,达到非常完美的境界。王羲之的行书最能表现飘逸流动的特色,代表作品有《兰亭序》、《乐毅论》等。王献之行书风格婉转妩媚。唐代行书名家李邕,风格雄浑遒丽,代表作有《岳麓寺碑》、《李思训碑》。宋代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都擅长行书,并往往在行书中流露自己的个性。元代赵孟頫的行书风格温文尔雅。明代董其昌的行书章法疏朗,风格淡雅秀逸。

10.篆刻

篆刻,是中国特有的具有艺术价值的印章镌刻。因古代印章多以篆书入印而得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定皇帝用玺,一般人的印章称印。印章材料有铜、金、银、铁等,明清多用叶蜡石、青田石中的冻石。构成篆刻艺术的主要条件为篆法、章法和刀法。章法是指印章文字的安排和布局,即“分朱布白”,遵从虚实疏密、欹侧均微的艺术规律。刀法指下刀的方法不同引起刀痕面貌、趣味的差异。古人镌刻用刀如用笔,刻印刀又称铁笔。元代赵孟頫、王冕,明代文彭,清代程邃,近代吴昌硕、齐白石等均是篆刻的名家。

11.文房四宝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文房”之称,指的是笔、墨、纸、砚4种书法、绘画的工具。

笔、墨、纸、砚,雅称“文房四宝”或“文房四士”。前者源于梅尧臣《再和歙州纸砚》诗:“文房四宝出二郡,迩来赏爱君与予。”后者出自陆游《笔砚纸墨戏作》诗:“水复山重客到稀,文房四士独相依。”由于文人雅士珍爱文房四宝,所以给它们送了许多雅号。

笔为文房四宝之首,故雅号、戏称也多。最早的当推《诗经·静女》:“静女其娈,贻我彤管。”这里称笔为“管”。曹植则称笔为“寸翰”,其《薤露行》云:“骋我径寸翰,流藻垂华芬。”左思称笔为“柔翰”,如《咏史》诗:“弱冠异柔翰,卓荦观群书。”韩愈更为笔立传封爵,其拟人化寓言《毛颖传》云:“毛颖者,中山人也,封诸管城,号曰管城子,累拜中书令,呼为中书君,与绛人陈玄、弘农陶泓、会稽楮先生友善。”此传问世后,毛颖、管城子、中书令、中书君,便成了笔的雅称;而陈玄、陶泓、楮先生则成了墨、砚、纸的别名。白居易称笔为“毫锥”,陆游则称笔为“毛锥”此外,笔尚有“龙须友”、“墨曹都统”、“毫州刺史”等诸多雅号。

墨在3 000年前就产生了,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墨谱》引唐人文嵩《松滋侯元光传》云:“易元光,燕人也,其先号青松子,颇有才干,封松滋侯。”易水盛产名墨,故墨姓易,墨黑而有光,故名“元光”。墨系用松烟制成,故称其先人为“青松子”。这样,“元光”、“青松子”、“松滋侯”,便成了墨的雅号或戏称。墨色黑而形似圭,故又称“玄圭”,另外,墨还有“乌金”、“组圭”、“龙宾”、“龙香剂”、“黑松使者”、“松烟都护”、“玄香太守”等雅号。

纸的应用晚于笔和墨,产生于东汉。《文房四谱·纸谱》引文嵩《好畤侯传》云:“楮之白,字守玄,华阴人,中常侍蔡伦搜访得之于耒阳,贡于天子,封好畤侯。”楮皮白,可造纸,故称为“楮知白”,亦称“楮先生”,简化为“楮生”。纸还有“云肪”、“云蓝”之称。

砚产生于春秋时期,比纸的历史悠久。《文房四谱·砚谱》引文嵩《即墨侯石虚中传》云:“石虚中,字居默,南越人,因累勋绩,封之即墨侯。”于是“石虚中”、“居默”、“即墨侯”,便成了砚的雅号。砚还有“石友”、“石泓”之称。苏轼则称砚为“黑白月”,砚形似月,分割为磨墨和盛水两部分,前者黑,后者白,故有此称。

12.国画

国画是中国绘画的总称。按照绘画对象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技法上分为“笔法”和“墨法”,讲究“笔法”的是工笔画,讲究“墨法”的是写意画。国画的最大特点是借景生情,富有意境。画面上常配以题诗印章,以达到诗、情、画、意并茂的效果。国画常借用一些线和点来造型,不注重用光、色来表现物象,但十分重视水墨的作用,以墨的层次去表现人物和山水。

13.油画

油画是用亚麻仁油或核桃油、罂粟油等一些油及经过处理的树脂等,调合各种颜色粉制成油画颜料和媒介剂在亚麻布、木板或厚纸板上作画的一种绘画形式。其特点是操作自由,有广泛的可变效果,颜色遮盖力较强,能较充分地表现出物体的真实感和丰富的色彩效果。

油画是西方绘画最重要的画种之一。15世纪开始广泛使用,16世纪中叶以后,油画达到相当完美的程度。油画这一绘画形式一直被画家们所青睐,并受到欣赏者们的喜爱。

据记载,在油画被发明之前是采用一种叫做“丹培拉”的技法作画的,由于这种方法不能满足画家的艺术表现和技法上的要求,于是画家们便寻求新的表现材料和技法。15世纪佛兰德斯画家凡·爱克发明了这种用易于干涸的油彩混合颜料绘画的方法。因此他被称为油画的创始人。

14.水彩画

水彩画是以水调和颜料所作之画。颜料系用胶水调制,可溶于水,利用颜料的这一特性,水的渗溶效果及纸的底色,易产生透明感及轻快、湿润的艺术效果。有干、湿、粗笔、细笔等不同画法。始于15世纪欧洲,18世纪在英国有很大发展,19世纪初,英国出现专门的水彩画展。近代,我国留学海外习画者将此画种带回国内。水彩画技法和中国水墨画有相似之处,易被我国画家接受。

水彩画能够渗化,重叠形成物体,由于用笔蘸水色在纸上挥毫,形成生动清新、爽快自然的风格。透明是水彩画的一大特点,可以用亮色盖在暗的色底上,由于它没有覆盖力,能不断增加色调的丰富性,同时亮部必须留出来,和用纸的白色作为亮部的色底,纸的底色起到色调的合成作用。非常适于表现瞬间即逝的黄昏、晨雾、风雨烟云。

水彩画是绘画中最简便的一种画法。水彩画的设备比较简单,购买起来比较便宜,户外写生容易携带。

15.水粉画

水粉画是将粉质制成的颜料(水粉颜料)用水调和绘成的画。水粉颜料不透明,如果运用得恰当,能兼有厚重和鲜明的效果。可以画在图画纸上,也可以画在木板或画布上。由于水粉画有较强的覆盖力,除了可以画在白纸上,也可以在有颜色的纸上作画。

16.宣传画

宣传画常以突出的人物形象、鲜明的色彩配景、醒目的大字标题让人过目不忘,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种画也叫招贴画,是张贴于闹市,对人们起宣传鼓动作用的画种。近年来我国的宣传画得到长足的发展,已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宣传画要求造型鲜明,简练通俗。如(保护青蛙)画面主要位置画了一只前伸的大手,挡住捕蛙人射来的电筒光柱,保护手后的青蛙;画面上方是一撮颗粒饱满的稻穗。这幅画面非常明确地表现了一个主题:稻穗所以长得如此健壮,是有青蛙吃害虫的功劳,因此必须保护青蛙。宣传画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化作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富有教育意义。它要求远看效果好,表现人物及其他形象简明扼要,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大多用水粉画绘制。

17.漫画

以简练的手法直接表露事物本质、特征的绘画。它不受时间、空间等条件的限制,习惯采用夸张、比喻、象征等表现手法和形式。有较强的讽刺、歌颂、抒情、娱乐等方面的功能,并善于表达作者对世事人情的看法,尤以讽刺与幽默见长。

18.连环画

俗称“小人书”,是图文并茂、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的文艺形式,是通过文学语言与多幅连环画面,互相依附,互相补充,密切配合来塑造形象,叙述故事或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的一门独立的综合性艺术。

19.壁画

装饰壁面的画,包括用绘制、雕塑及其他造型或工艺手段,在天然壁面或以建筑物表现为主的人工壁面上制作的画。壁画作为建筑物的附饰部分,与建筑和谐统一,既具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功能,又具有建筑的装饰与美化功能,构成环境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

壁画出现很早,最早的距今约2万年,是最早的独立绘画形式。中国近年发现的摩崖壁画已有数十处。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壁画从洞窟摩崖壁画转向建筑壁画。古代壁画多分布在神庙、宫殿、寺院、庭苑、石窟、陵墓等建筑物中。文艺复兴是西方壁画史上的辉煌时代。现代西方绘画和建筑风格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影响了壁画形式的变化。

随着现代科学与工艺技术的发展,绘画、雕刻、工艺、建筑和现代工业技术相互结合,壁画已经突破了绘画的界限,成为边缘艺术。

20.年画

年画是过年期间张贴的、用于渲染欢乐吉祥气氛的绘画作品。题材大多是祈祷、祝福等内容。年画构图饱满,色彩浓艳,有门画、四屏条或单独的大横幅等几种形式。它具有浓厚的人情味儿,可充分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天津和山东潍坊都是极负盛名的年画产地。

21.铁画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以铁、铜等金属为载体进行创作的艺术,譬如景泰蓝、铁画等,其中铁画成为中国绘画艺术独具魅力的一枝。

铁画又称做“铁花”、“铁艺”,是用铁片和铁器制成的各种装饰画。它创始于11世纪中期(宋仁宗庆历年间),在当时的北宋非常流行。又根据明朝文震亨的《长物志》所载,铁画是“利用废铁造铁花,宋真宗时肇始于河东路(今山西省),在当时已知用无烟煤炼铁,素以盛产铁制品著名”。辛亥革命后,皖南芜湖仿造铁画。现在,芜湖铁画早已成为闻名中外的手工艺品。如今,铁画艺术在建筑、装饰等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运用。

22.铅笔画

“铅笔画”顾名思义是用铅笔绘制的图画,起源于17世纪的欧洲。

铅笔画主要是指素描、速写以及绘画之前所作的轮廓等。16世纪石墨已经被开采出来运用于许多行业,铅笔就在此时出现了,但当时的画家并不懂得如何使用。直到17世纪,在荷兰画家的作品中,最先出现了用石墨(铅笔)绘制的细节。之后,人们对石墨的使用渐渐多了起来。

1795年,法国发明家康特把石墨和黏土混合造出硬软程度不一的笔芯,从而使笔触可以得到控制。铅笔有软有硬,类型很多,适于绘画,19世纪画家广泛使用。19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画家安格尔的人物素描和肖像习作是铅笔画的典范。他的作品有清晰的轮廓和鲜明的阴暗差别,优雅严谨。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的速写,风格粗犷。20世纪,许多画家如马蒂斯、毕加索等人,继续用铅笔创作具有独特艺术价值的作品。绘画发展到今天,铅笔被广泛用于绘画的基本功训练,以及作画之前的准备工作。铅笔画已成为绘画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