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生活中的博弈
16727200000009

第9章 博弈论的诡计(6)

正常来说,巴克是一个很有竞争力的申请人,他的GPA和MCAT成绩优异,并取得斯坦福大学硕士学位。最初的时候,巴克认为自己之所以遭到拒绝是因年龄已超过了30岁。但是后来他打听到,在医学院当年100名的录取名额中,黑人等少数族裔学生占有了16个特殊名额。更让人感觉不可思议的是,在被录取的少数族裔学生中,多数人成绩和综合素质远不如他。

得知这一事实后,巴克非常恼火,他立即给戴维斯分校录取办公室写了一封十分具有政治含量的抱怨信。信中写道:“为了满足未来医疗健康事业的要求,医学界需要最有能力和最有献身精神的人才。我意识到,设置少数族裔录取定额是为了补偿以往种族歧视的恶果。但是,这种照顾少数族裔的措施,实际上又开创了新的种族偏见。这不是一个公正的解决办法。”写过信之后,巴克又一次向该校提出了1974年度的入学申请。

然而,和上次的结果一样。巴克意识到现在的社会已是“颠倒黑白”,白人已不再享有优越权。于是,他一纸诉状把加州大学告到了地方法院,控告加州大学“逆向”种族歧视的现象十分严重,有悖民权法和美国宪法第14条修正案关于对公民平等法律保护的条款。

1975年,地方法院判决加州大学的录取定额制度不合规定,但并未判决戴维斯分校医学院应当录取巴克,结果控辩双方均不满意,并向加州最高法院进行上诉。

1976年,加州最高法院判加州大学败诉。但加州大学董事会不服,于是在1978年把官司打到了联邦最高法院。

直到1995年6月,公立的加州大学包括其九个分校在内废除了录取制度中的“平权运动”。1996年11月,加州废除了包括教育、就业、政府招标等各方面的“平权运动”。这一公投结果1997年4月才得到了最高法院的认可。受加州影响,其他十几个州也开始了铲除逆向歧视的“平权运动”。

这一事件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在加州大学各分校取消“平权运动”的第一年,也就是1998年,伯克利大学黑人学生的录取率下降了一大半,即从1997年的562个黑人下降到1998年的191个;拉美裔的学生也从1045个下降到434个。

极具讽刺意味的是,加州大学既是争取“平权运动”的先锋,又是废除平权法案的排头兵。

可以看出,“平权运动”是一项以族裔、肤色和性别差别作为施行照顾措施标准的“一刀切”政策。只要是少数族裔或女性,都可以在竞争中受到很大照顾。但如果你是白人,“平权运动”将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伤害。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平权运动”带给了很多人一些无辜的伤害,也给一些人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这是极不公平的。

其实,对“平权运动”政策不满的不仅是白人,一些少数族裔人士也深有同感。身为黑人的加州大学董事会董事康纳利(WardConnerly)认为,这项政策中对少数族裔实施的一些特殊照顾措施,实际上是对少数族裔的公开贬低。任何时候、任何人都应该得到公平对待,不应该因肤色和种族有所差异而不同。

不要以为我们离这样的现象很遥远,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类似的逆向选择现象。

高考是我国选择人才的重要方式,通过高考会选择一部分人继续深造,而另一部分人则会被淘汰,所以很多人对此十分重视。而有关高考的一些加分政策却苦了一部分人,也成全了一部分人。曾经有这样的政策,农业户口的独生子女可以在高考中得到加分。前几年在农村,有一个非农业户口成为众人的梦想,而在人们辛辛苦苦摆脱土地,终于成为非农业户口的时候,这一高考加分措施又让人们开始动摇了。

看着别家的孩子高考可以加分,而自己却刚刚把孩子的户口转成非农业,如果不再想办法转回去不就是间接地害了自己的孩子吗?于是,很多人为了户口的事左忙右忙,无形中就产生了同“平权运动”类似的弊端。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不久前在北京某大学举办的学术报告会上,让人感觉不可思议的是,演讲者使用的全部是英语。在很多人眼里,说外语会很有面子,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外语进行交流,即使同自己的同胞讲话也不例外,不可否认这些人已经误入了“逆向歧视”的歧途。还好,一位博士研究生终于站出来表示听不懂,希望演讲者不要再使用外语发言,这才打破了会场里崇洋媚外的污浊气氛。

的确,作为一名中国人,面对自己的同胞,为什么非要使用他国的语言呢?难道说中文真的让自己看起来很失身份吗?这不得不让我们对逆向歧视保持警惕的态度了。

逆向歧视正是博弈中逆向选择的一个分支。由于受到社会现状与机制的制约,以及一些政策的负面影响,人们往往会产生逆向歧视,这必然导致竞争的不公平性。所以,在对大局的博弈中要求策划者能全面地考虑到决策的影响,争取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杜绝由于政策疏忽带来的逆向歧视。

蛋糕应该怎么分

朋友二人,每人出一百块钱买了一块大蛋糕,老张说:“我切这块蛋糕咱俩平分。”老李担心他切得不公平,于是请几个朋友来出主意:怎么切最公平?

第一个是搞政治思想工作的,他说:“老张你不能以权谋私,你要提高你的政治觉悟,要做到尽量公平。”

第二个是搞技术的,他说:“老李,你得好好测量一下这块蛋糕的面积,还有它的质量均匀度,有的地方可能厚,有的地方可能薄,测量好了,通过计算,选择一个最佳的切入面切下去,尽量切得准一些。”

那么,仅仅是这样就可以达到平分的目的吗?答案并不乐观。

蛋糕到底应该怎么分才好呢?这就需要分蛋糕的人进行合理的博弈。首先,我们可以发现分蛋糕可以有很多方案。

方案一:由其中一人将蛋糕切一半。但是,蛋糕在当事人眼里比我们想象得要重要,他们不希望对方比自己多拿走一点,并且他们并不老实,在希望对方不多拿的情况下,还希望自己可以多拿一些,所以这个方案是不公正的。分蛋糕的任何一方在考虑到自己的切身利益时,都不会同意这样的分法。于是,两人都不放心由对方切,方案一破产。

方案二:由第三个人来切。两个人都开始物色这个合适的人选,但这个第三者在切蛋糕后也需要获得一些报酬。于是,两人都在私下承诺只要切蛋糕的人照顾了自己,自己愿意分一部分给切蛋糕的人。可到最后,两人都对第三个人放心不下,怕他偏袒对方,以至于第二个方案也不了了之。或者是兄弟二人找一个或一些人来监督切蛋糕的人,于是事情越来越复杂,两人对最后的结果更加不放心,并且蛋糕的大部分会被当作报酬分给这些监督者,因此,这一方案仍然不成功。

方案三:由两人和一些专家共同制订一个方案,规定出具体的动作、方法和程序。例如,如何选定切的位置,如何保证竖直下刀等,即从技术层面保证无论谁切,切出来的一定是各为一半。由一群专家和其他人来监督这一过程,如有违规就减去其一块蛋糕作为惩罚。但在利益的驱动下,分蛋糕的每一方都希望自己获得多一些,所以他们会处心积虑地想办法,不惜一切地钻研技术,不断变换花样,从而找到方案的漏洞。切蛋糕者和监督管理者就像造假与打假一样,监督者总会在切蛋糕者实施了动作之后才能发现,蛋糕已经切开,不可能再把它粘上。所以,方案三也显得不公正,因为博弈双方都会采取对自己有益的措施。

方案四:很简单,由两人中的一人负责切蛋糕,切好后由另一个人先挑选自己想要的一份。这样的分法看似简单,却蕴含着非常的智慧。对于博弈双方来说,二人都不希望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所以,他们会千方百计地让自己拿到多的一份蛋糕。如果采用方案四的话,切蛋糕者如果想获得较多的一块蛋糕而把蛋糕切得一大一小,那么他的预想并不会实现,因为这一方案规定一人切蛋糕,而另一人首先挑选蛋糕,如果第一个人切得不公平,那么第二个人就会挑选大的一块,留给切蛋糕者的反而会是少的一块。所以,负责切蛋糕的人会细心地把蛋糕切成最理想、最平均的两份,以免被对方抢了大块。“平均分”成了两人间最好的博弈结果。可见,方案四是一个不错的分蛋糕方法。

在分蛋糕的博弈中,选择正确合理的方法可以使博弈双方均无怨言,都可以得到自己希望的结果。在生活中,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分蛋糕的博弈来处理一些棘手的问题。

讨价还价——生活中的分蛋糕博弈

在分蛋糕的过程中,博弈双方都会为自己的利益而不懈努力,而分蛋糕是一个“零和博弈”,即一方获得的多,另一方肯定会少,但博弈双方的利益又存在着一致性,那就是必须避免两败俱伤,双方都希望达成某种协议,要保证每人到最后都能吃到蛋糕。分蛋糕的现象同生活中的讨价还价有着很相似的地方,博弈者的利益都是对立的,双方都处在零和博弈中,但双方的最终目的都是希望达成一定的协议,保证双方都有利可图。

讨价还价不仅仅局限于商品的买与卖,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讨价还价的现象。

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着讨价还价的博弈。父母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如何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如果是不健康的习惯就要杜绝,那么讨价还价就因此而产生了。

如果你的孩子很喜欢糖果,但过量的食用会导致牙齿及其身体其他部位的不良反应,所以你要劝说孩子少吃一些。当孩子要糖果时,你可能只给他1颗,而孩子却吵着要3颗,最后经过讨价还价,双方在2颗糖上达成了协议,这就是讨价还价。

此外,在与孩子沟通时,讨价还价也是一种策略。一位年轻的妈妈讲了她与儿子之间的一个故事:

为培养儿子睿睿的阅读习惯,在他还不到1岁时,我就给他订了《少儿连环画》。每晚睡觉前就拿起放在床头的书讲故事给他听。起初,睿睿只是认真地听,并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但从1岁半起,他开始主动要求听故事,而且是越来越多。

因为少儿故事大都较短,讲上几个也用不了太多时间。但随着日子的流逝,他的要求越来越多。最多的时候,我一晚上给他讲了20多个故事,大约有5本《少儿连环画》。讲得我昏昏欲睡,而他却依旧精神饱满。我突然意识到,我们是在开展“睡前故事大会战”了。

于是我决定定个规矩,共同遵守。因此我们开始实施“讨价还价”讲故事法。

睡觉前,我先问睿睿:“今晚想听几个故事啊?”开始的时候,他报10个,我就说,太多了,讲4个吧。接着他主动降到了9个。经过这样一番争执,最后以6个故事成交,而且我们两个都非常高兴。他觉得自己取得了胜利,而我也在向着一定的目标迈进。等他适应了6个后,我又慢慢地降低“报价”,而最后讲故事的数量也慢慢从6个降到了3个。这种讲故事的方法,并没有让睿睿不高兴,反而激起了他的兴趣。最有趣的是,这种充满了斗智斗勇的亲子游戏,成了开心的“斗嘴”,使我们母子关系变得极为融洽。

可见,父母与孩子间的讨价还价是家庭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当孩子有过分要求时,父母可以通过讨价还价降低自己的成本付出,同时也保证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此外,恋爱也是可以讨价还价的。其实,恋爱从双方产生好感就已经包含了讨价还价的机制。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男方想去看球赛,而女方希望去看电影,于是双方开始博弈,各自坚持自己的想法不退让。最后因为球赛错过了就没有了,所以今天看球赛,明天男方陪女方看两场电影以作补偿。

如果把爱情看作是一件商品,那么恋爱双方都希望对方物美价廉。爱情毕竟是一辈子要拥有的商品,可以说是商品有限价无限,因为一生中的爱情一个就已经足够了。既然是要今生拥有的,自然要权衡再三,考虑得非常成熟,万万不可贸然出手,以免遗憾终身。对于商品的好坏和价格的高低,只能另当别论。如商品的好坏,必须由时间来证明,而价格的高低,则可以通过货比三家就能揭晓答案。爱情是私有物品,肯定是无法比较的,也找不到参照物和共同点,因为每个人的爱情都是不一样的。至于质量,我们只能在购买之前做好各种侦查工作,摸清全部底细,当双方在讨价还价过程中了解了对方,并且最后达成了一致点,那么两个人就已经产生了默契,于是二人就可以结婚了。

当然,如果说起讨价还价,爱情中还有一样东西可以进行商讨,那就是聘礼。

聘礼的多少其实完全受双方家庭环境的制约,有钱的多出一些,没钱的少出一些,毕竟恋爱双方不是为了金钱而结合的,最重要的还是男女双方自己的感情,富庶的爱情是物质的享受,贫穷的爱情是精神的洗礼。如果在婚后,双方都为使自己获得更多的利息而讨价还价,那么这份爱情是不牢固的。

有时候,家庭中的讨价还价并不像购买商品一样是一个零和博弈,在博弈双方的争执与商讨中,他们所争执的基础载体已经发生了变化。

妈妈去上班,留给双胞胎兄弟一个冰淇淋蛋糕,哥哥迫不及待地准备把蛋糕切成两份,而弟弟却不愿意,因为他怕哥哥分走多的一半。于是兄弟俩开始僵持,他们开始讨论如何把蛋糕分好才算公平,可冰淇淋蛋糕却在他们讨论的过程中渐渐地融化掉了。

另外有兄弟二人,看到大雁从头顶上飞过,便要拿弓射雁。将射之时,哥哥说:“射下来煮了吃。”弟弟反对说:“鹅煮了好吃,大雁应该烤着吃。”二人争论不已,只好去让村里的长者评判。长者让他们把雁分成两半,一半煮,一半烤。判完后,兄弟俩再去找雁,大雁早就飞得无影无踪了。

所以,如果在现实中只注重自己的利益,经常讨价还价,争论不休,那样可能收到负面的效果。拿简单的爱情来说,恋爱双方经常为一点小事而讨价还价,表面上看最后双方达成了协议,得到一个满意的结果,但实际上他们这块爱情的蛋糕正在双方的争执中逐渐融化,到头来不仅没有获得利益,连原有的爱情也失去了。也就是说,讨价还价要看对象,要考虑后果,必要的忍让是很明智的。看下边一则例子,这是一位小学生写的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