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学习要懂心理学
16727900000022

第22章 复习迎考与心理学——汗水与泪水背后,成功之花在开放(2)

每一位考生都应该正确评价自己,找出学习上存在的各种问题,认真复习,充分利用有限的复习时间,不要盲目乐观,也不要坐等“安静”或“大段”的时间,因为这些时间是要靠自己去争取的。此外,还要给自己制订一个每天用时计划,改掉懒惰和拖延的坏毛病。当然,也不要进行无谓的疲劳战。要是因为疲劳而不能有效复习,还不如停下来休息一下。表面上看似乎是浪费了学习时间,实际上经过充分的休息使学习效率得到提高,这是在节省时间。

3.运用最佳学习时间

根据一天中记忆最佳的四个时期,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如早上起床后,适合学习一些难以记忆但必须记忆的内容。上午8:00-10:00,适合学习需要周密思考和分析判断的内容,是攻克难题的最佳时间。下午6:00-8:00适合回顾全天学习内容、归纳知识、整理笔记等。晚上睡前适合复习难以记忆的内容。

4.充分利用零散时间

我们在一天中可以支配的零散时间至少有2小时,如果不充分利用,实在是可惜。等车、餐厅排队等都有几分钟或十几分钟的时间,完全可以用来背英语单词或课文。长此以往,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此外,当连续学习一段时间感到大脑疲劳时,可以变换一下学习的科目和学习方式,这样也可以充分利用学习时间并能提高学习效率。

专家提示

课堂时间是一天中学习最多、最集中的时间。听课效率高就能节省很多时间,复习也会事半功倍。有些同学上课不认真听讲,一节课下来,对所学内容一知半解,课后还要花大量时间去弄懂,这其实是浪费了许多宝贵的学习时间。

五、考前一周做好十件事

心理困惑

我是一名高三学生。经过紧张的考前复习,还有一周就要步入考场了。从6月1日起,我们高三年级全部停课,要求学生们自己复习。可是我们大家都不知道在这一周里应该怎样复习,是疯狂做题,开夜车,还是彻底放松,疯玩?如果这些都不可取,那最好的方式又是什么呢?请给予指点。

专家指点

高考迫近,很多考生在迎接高考的激动中又突然感到不知所措,不知道在考前一周里究竟该做些什么,怎么做。其实最重要的是要在考前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既不能让自己过度疲劳,以致没有充沛的精力鏖战考场;也不能过度放松,以致考试时无法进入状态。那么到底怎样做才可以把自己调整到最佳状态呢?

1.制订作息计划

不要在学校或在家里无头绪地复习,合理安排每天的复习功课、体育锻炼、模拟考场、休息和睡眠的时间,按计划行事,使心理节奏和生理节奏增强。

2.查漏补缺

考前一周,最主要的就是回归基础,形成知识网络,并在前一段复习基础上查漏补缺。考生可对照书后的考试大纲,或自己总结的提纲、图表、重要公式等,看看哪些知识点还没巩固扎实,利用最后一周时间把它夯实。

3.强化记忆

考前一周,主要强化记忆书中的重要知识点。记忆时要以理解为主,决不可以死记硬背。可以找一张白纸,将相关知识点以提纲形式默背书写,再核对书本,将漏写或写错的知识点重点消化和记忆。心理学界有一个普遍的共识,早起半小时和晚睡半小时,这两段时间是记忆的最佳时间,考生可试着利用这段时间来记忆。

4.抓住真题

考前学习离不开教材,但也需一定题量的训练。考前一周,要将几个月来做过的卷子再复习一遍,尤其是当时做错的题目要重点关注,不留死角。如时间允许,最好每天能按照考试时间段做一套权威模拟题,以检验复习效果。

5.加强审题与答题规范训练

考试经常粗心大意的考生,考前复习时应提醒自己多注意细节问题。这类考生除了知识方面的缺陷外,“会而不对,对而不全”是致命伤。丢分的主要原因在于审题失误和计算失误。考前复习可有意识地对过去错题进行审题重练,比如对某些试题可能要读二三遍,把握关键词和隐含条件,能识破出题者设计的“陷阱”。审题训练主要是深入了解出题者的思路,抓住每道题目的“题眼”,理清自己的解题思路,注意答题的规范训练,比如答题要条理清楚,书写工整,要点突出。

6.长时间复习后,要克服“心理疲劳”

考生可以适当进行体育运动消除疲劳。可做些轻微的运动,考生每天晚饭后散散步,或慢跑上一会儿,锻炼的最佳时间是下午4~6点,这是人体生理功能最好的时候,以稍微出点儿汗而不感到累为宜。这些运动可以消除紧张和焦虑的情绪。

7.注意饮食起居

考生经过几年的学习,特别是最后半年的复习,直接的目的就是迎接考试,接受国家的考核和挑选,可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如果临考时,突发疾病或体力不支、头晕脑涨,将会造成终生的遗憾。所以,考前要注意饮食起居,预防感冒、腹泻等疾病的突发,饮食上多补充一些优质蛋白质,如鸡蛋、瘦肉、肝、牛奶和豆制品等,多吃蔬菜和水果。这些食品富于营养,有助于增强体力和记忆力。为了防止意外情况发生,考试前一天不要参加较为激烈、体能消耗比较大的体育活动,同时不要到离家太远的地方。

8.提高睡眠质量

高质量的睡眠永远是最有效的休息方式。考试的前夜有的考生可能会因兴奋而失眠,因此在睡前不应该喝咖啡、茶之类的刺激性饮料,也不应看紧张、扣人心弦的故事片。到了正常睡觉时间或是稍早一点(大可不必早早上床等着入睡),躺到床上,全身放松,争取迅速入睡。若一时睡不着,千万不能着急,不要责备自己或胡思乱想,只管保持平和心情,重复放松自己,只要全身非常放松,大脑不兴奋,完全可以获得身心的休息。

9.保持心平气和

不去想考试后的事情,不与他人发生矛盾和争执,心平气和地对待考前的一些事情。考前感到紧张和担心在所难免,考前的轻度焦虑有助于发掘智力和潜力。把自己对考试的轻度焦虑看得过重,这才是影响考试的消极心态。

10.增强自信心

保持“自信”十分重要,千万不要过分地要求自己。临考前考生情绪多半不稳定。其实,压力亦非突如其来,而是持续存在的。所不同的只是程度有差异而已。

有些考生临考前一周就感到极度恐惧;有些考生考试前一天才有些感觉;有些考生因过度紧张而变得惊慌失措;有些考生只是稍微有些压力而已。

专家提示

应试前的准备工作如何,对临场时考生的情绪、能力的发挥都有重要作用。包括带好准考证,带好答题所需的文具,熟悉到达考场的路线,做好交通、乘车方面的准备等。请考生提前准备好考试用笔。所有考试科目试题必须答在答题纸上。除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外,主观题必须用0.5mm以上黑色字迹签字笔或钢笔答题。

复习策略与方法——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一、考前复习怎样用好复习资料

心理困惑

马上就要高考了,面对一摞摞看也看不完的书籍,一张张做也做不完的试卷,还有那背也背不完的单词,真是恨也不是,爱也不是,急也不行,愁还是不行,心里好像打翻了“五味瓶”,什么滋味都有了。老师无数次地强调复习中一定要“用好书”,可是我们面对这么多的书,真的不知道该从何做起。我想知道,高考复习期间,该怎样用好复习资料呢?

专家指点

中学阶段,同学们整天被埋在书山题海中。作为祖国的未来,时代的宠儿,可怜的中学生们成天在书山题海中挣扎,这就是真正的中学生生活。尤其是到了中、高考复习的冲刺阶段,书山题海更是压得同学们喘不过气来。

究竟该怎样面对这么多的书籍和资料呢?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和实践指出,在中、高考复习的冲刺阶段,同学们应该着重利用好考纲、课本和优质辅导书。

考试大纲作为纲领性的文件,是我们一切复习的出发点,也是考试命题的依据。所以考生对大纲一定要足够重视,以大纲为依据展开复习。如何利用考试大纲,也成为我们考试成败的关键。在复习的过程中,要从以下几点把握。

1.严格按照考试大纲复习

大纲是考试命题的依据,所以,在此提醒广大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考试大纲来复习,详细了解考试的内容、题型、类别和各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便合理分配复习的时间。对于大纲中未列出的知识点,可以不用复习,以免浪费时间。而那些大纲中明确标明要“理解”“掌握”的知识点,特别是大纲新增考点和知识点,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些往往都是考试的重点。

2.关注考试说明中的例题

考生还要学会分析考试说明中的示例题型,它在为考生提供了题型样本的同时,还明确了这道题是属于难题、中档题还是容易题,而且在答案中还对试题的能力考查加以说明。因此,中、高考复习不能忽视考试大纲,而一味忙于做题,只会走很多弯路,收效甚微。

3.不忘回归课本

在中、高考复习中,用课本来巩固对考点的理解与记忆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要想取得好的复习效果,利用好课本是关键。在中学课本中,很多后面都附有归纳分类表,这些归纳分类表对考点进行了整理和归类,便于考生理解和记忆。对于广大考生来说,用课本来检查对所学知识的复习情况,既方便又省事。有名师曾建议:考前一个月,必须再回归课本。

大多数同学认为,现在的高考,一般不考课本上的内容,题目都不在课本上,因而课本可以不管。其实,这是错误的想法。

题目不在书上可以理解,高考是选拔性考试,而且每年都要进行,当然不可能把书上现成的题目作为考题,否则,每年的高考试题不是相同了吗?但是不能因此认为书上的内容没有用。考试题目不同,但是可以考与之相关的内容。学科能力的训练点,以及课本中的知识点,仔细阅读,还是会在考题中反映出来的,只不过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因此,课本是考前复习的根本,绝对不能放弃对课本的复习,尤其在复习的“冲刺”阶段,要抓住最后的时间,对照课本查漏补缺,在重要的地方加深记忆,避免在考试时对学过的知识回忆不起来。

很多同学在高考时取得了好成绩,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从不同的参考书中学到了不错的学习方法和思路。还有一些平时老师没有提到的新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往往都可以在参考书中找到。而且,对于理科的学习,需要做大量的习题,仅依靠课本上的习题是远远不够的。题做得多了,思路也就多了,考试时反应也就快了。

对于参考书的选择,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特点。一般来看,要选择总结归纳的知识点较全面而习题较少的参考书,而且书中的习题最好是有答案和解析的,便于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选择参考书,最好就用学校发的,或者老师推荐的。有些同学专攻参考书上那些难题、偏题,其实大可不必,高考的试题不是很难,大多比较灵活。因此,做题的关键不是求多、求难,而是要做具有代表性的题目,做有思维深度的题,把它们想明白、想透,在最后的考前冲刺中就会收到良好的复习效果,高考时也能应付自如。

专家提示

在考纲、课本、参考书这三种复习资料中,课本是重中之重。单纯从技术上说,应该是“以‘纲’(考纲)为纲,以‘本’(课本)为本”。进入高考复习阶段,面对书山题海,既不能为书所困,也不能弃之不顾,掉以轻心。尤其注重对课本的复习,以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二、如何有效调整复习方法

心理困惑

作为高三毕业班的学生,从进入复习迎考阶段开始,我们很多同学都感到心中没数,不知所措,结果复习效果不好,也肯定考不出理想的成绩来。那么,我想知道,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如何有效地调整好自己的复习方法,从而最大幅度地提高复习成绩呢?专家指点

高考是人的一生中的大事之一,要打好高考这场硬战,就必须在备考复习阶段制定好复习战略,以逐渐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和技巧。高效的复习方法,有效的复习策略,是高考时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那么,怎样复习效果好呢?心理学家经过实践,总结出一套三轮复习法。

1.第一轮复习

第一轮复习要全面阅读课本,解决疑难点,彻底清除对知识理解上的困难。并在此基础上,对各科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使知识形成一个系统。同时辅之以单元练习,这样有利于应用能力的提升。这一轮复习的宗旨在于查漏补缺,为准确而全面地记忆打下牢固的基础。

尽管平时已经对课本了如指掌,也不能省略全面阅读课本这一环节,因为:(1)以前的知识大多是零碎的、不成系统的,全面地通读有利于从整体掌握课本知识;(2)全面通读课本可以找出一些曾经被忽视的盲点;(3)懂得的知识不一定理解得深刻,带着疑问去通读课本,就可以深刻领会课本内容。

一般来说,在高考复习中的障碍主要有:公式不会运用、原理模糊、计算不准、概念不清等。这些都是考理解上的障碍,同时也是记忆上的障碍。考试时,往往使考生储存在大脑里的知识无法提取。通过全面地通读课本,才能对信息进行记忆编码,分类整理出知识点,才能清楚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结构。每复习完一个章节,不要看课本,只看笔记,把课本中的知识点过目一遍。遇到回忆不起来的地方或难于理解的地方,再翻开书看看,这样就会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和巩固记忆。

2.第二轮复习

第二轮复习要解决掉重点、难点。对所学过知识中的重点深刻理解,突破难点,了解知识结构内部之间的联系。同时伴随做题训练,提升实战能力。这一轮复习的宗旨是全面掌握基础知识,使各个知识点整体化、有序化、实用化、自控化,便于训练思维。

所谓的重点,是指应用价值高、使用频繁,又属于基础知识的那部分内容,它们常常是考试大纲中要求熟练掌握的,考试中必然出现的内容,也是知识网络中横向和纵向的“交叉点”。

所谓的难点,一种是相对于知识本身而言的,是大家共有的、一般性的;另一种是相对于考生个人而言的,因人而异的、是个体性的。一般性的难点大多是指抽象概念,容易和其他概念相混淆,使用时也容易发生错误,对能力的要求高的综合性知识。个体性的难点取决于个体知识中的漏洞和缺陷、理解能力的不同、个体思维方法的差异等。一般情况下,这些难点老师是不会仔细讲的,但它们又常常是考生复习中的障碍,给考生造成很大困扰,容易影响考生的自信心。所以,每个考生都要把自己学习中遇到的难点找出来,给予重视。

此外,考生还要重视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做题时,先从显在知识点入手,再深入挖掘出隐含在更深层次的知识点,作为已知条件,并以此为线索从大脑中搜索出未知条件知识点,从而解出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