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学习要懂心理学
16727900000036

第36章 智力因素——把自己培养成财富(3)

4.尝试反馈法

在高考复习中,背诵占相当比重。心理学研究发现:背诵中的反馈作用很重要,它能很大程度地提高记忆效果,节省时间。在高考复习中可以利用的反馈方式有阅读、回想和提示等,它们能够巩固记忆过程中被遗忘的知识点。

研究显示,单纯背诵或单纯阅读的效果都比较一般,而边读边背则可以增加记忆量,缩短记忆时间。具体做法就是,先将识记材料通读几遍,然后再尝试着背诵一遍,记不住的地方再读几遍,然后继续背,直到记牢固为止。这就是及时反馈。

第二种反馈方式是回想。就是把背诵过的内容相隔一段时间,或者在从事其他活动的过程中再回想一遍,把遗忘的内容作为下次背诵的重点。

第三种反馈方式是提示。就是将背诵过的材料交给另外一个人,由他来提问其中的内容,遇到记不起来的地方由对方给以提示,并作为下次背诵的重点。

专家提示

心理学研究发现:大脑神经与身体其他部位的神经是紧密联系的。周身各个部位协调运动,大脑就不容易疲劳。因此,复习时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耳到、口到,以动员各部位协同合作,来接收和处理信息。这种方法在掌握各种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效果显着。因为不论哪一种语言,学习目的总是为了读、写、听、说。因此,这样做不但不易感到累,记忆效率也会明显提高。

五、学习中有哪几种记忆

心理困惑

我是一名中学生,学习任务很繁重,在每天的学习中都要不断地记忆和背诵。

我也知道记忆有很多方法,但不清楚有哪些分类,也不知道哪种记忆方法适合在哪些情况下使用。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可以给我解释一下吗?

专家指点

记忆的分类有很多种,直到现在也没有一种权威的分类标准,通常记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形象记忆

形象感知是记忆的根本。它是指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它是对感性材料,包括事物的形状、体积、质地、颜色、声音、气味等具体形象的识记、保持和重现。

它带有显着的直观性和鲜明性。人的记忆都是从形象记忆开始的,儿童出生6个月左右就会表现出形象记忆。如认知母亲和辨识熟人的面貌,就是形象记忆。

所以,形象记忆是由感知到思维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

形象记忆是人脑中最能在深层次起作用的、最积极的、也是最有潜力可挖的一种记忆力。是目前最合乎人类的右脑运作模式的记忆法,它可以让人瞬间记忆上千个电话号码,而且可保持一个星期之久也不会忘记。

2.随时记忆

生物、历史、地理、政治这几门课,有内容繁、知识点多、时间性强等特点。

针对这种情况,应注意充分利用平时课上的45分钟时间,自觉形成一种及时强记的心理意向,力求在老师讲过之后就设法记住它。这种随学随记的方法,可以避免突击性记忆带来的“记不住记不准,考试时想不起,考过后又忘记”的弊病。

3.超前记忆法

数、理、化等课程,涉及一些原理、公理、定理、公式和法则,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对这几门课程,应先通过预习,记住一些必要的原理和公式,弄清存在的问题。这样再听老师讲解,就有了明确的记忆目的。先前的记忆内容,得到老师的讲解印证,从而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4.归类记忆法

也称“串糖葫芦法”。这种方法既可节省知识储存空间,又能增大记忆的容量,是很重要的记忆方法。特别适用于概念和词汇的学习。如学习外语,需要以掌握足够的单词量为基础,那么,就可以把那些音同、形似或同质的单词归类记忆,使学习变得容易,还会产生极大的兴趣,增强信心。

5.语词逻辑记忆

也叫意义记忆、逻辑记忆或词的抽象记忆等。以语词所概括的逻辑思维结果为内容的记忆,即以概念、判断和推理为内容的记忆。人们对客观事物和现象进行间接概括的反映后,获得对事物的意义、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这些认识不是以具体形象的形式,而是以词语逻辑的形式储存在人的记忆中,当需要时就可把有关的内容以语词逻辑形式再现出来。人们对各学科的概念、定理、公式、思想体系和规律的识记、保持和回忆,都属于语词逻辑的记忆。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理解性和逻辑性,是记忆发展的高级形式,但它又是在其他记忆的基础上产生的,为人类所特有。

6.运动记忆

又叫动作记忆,是指以人们操作过的运动状态或动作形象为内容的记忆。运动记忆,对于提高人们学习记忆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大家会有这种体会或感受,当我们在默记课文、外语单词或数理化公式时,如果隔一段时间不复习,就会忘记了。可是当你学会骑自行车、游泳、打球等运动后,即使过很长时间也不会忘记。原因就在于:前者是由大脑分管的“视听觉符号记忆”;后者是主管运动的小脑对肌肉运动的“反馈调节”,称“运动记忆。”

7.网络记忆法

我们不妨把所需记忆的内容看作是具有某种宽度的平面,那么,只要记住该平面上的几个关键点,并在各点之间形成有意的联系,有如人的神经网络,需要时,把点和点连拉起来就可以立刻得到一个平面。几个平面综合在一起,就构成一个具有“三维空间”的“立体结构”,使记忆的内容相互联系,清晰可见。这种方法更适用于语文的学习。

8.特征记忆法

对于那些在形式或内容上极为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由这一特征再向全面扩展,就会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专家提示

对于具体形象事物的记忆,应以形象记忆为主;对于需要深刻理解的知识以及具有严密逻辑性的概念、定律、公式、规律等,要以语词逻辑记忆为主;对于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特征的事物,以及技能技巧方面的相关知识等,应以运动记忆为主,即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强化记忆。

六、记忆与个性有关吗

心理困惑

我是一名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对于每天学习的内容,我总是记不住,为此我很苦恼。平时我也是非常努力的啊,可还是学过就忘。为此,我去询问老师,老师说是我的个性特点影响了我的记忆。这个说法我还是第一次听到,也很惊奇。那么,我想知道,什么是人的个性呢?记忆和人的个性真的有关系吗?专家指点

人们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需要凭借记忆来学习和工作,但人的记忆却因个性差异而不同。

先说什么是人的个性。现代心理学把个性定义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个性倾向性是指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特征,包括兴趣、爱好、需要、动机、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结合,其中包括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的特征,即气质、性格。

个性贯穿着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一生。正是人的个性倾向性中所包含的兴趣、爱好、需要、动机和理想、信念、世界观,指引着人生的方向、目标和道路;也正是人的个性特征中所包含的气质、性格、能力,影响和决定着人生的风貌、事业和命运。

记忆在人的心理活动中作用非常大。因为记忆,人们心中才会留有对过去事物的印象,才能够积累知识和经验,这样就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个性特征。而除此之外,人的个性差异还反映在记忆类型和及记忆品质的差异上。

记忆类型,有的人擅长形象记忆,有的人善于随时记忆,有的人擅长归类记忆,有的人擅长语词逻辑记忆,有的人喜欢运动记忆,等等。这种记忆类型上不同,一方面与人的职业活动有关,同时也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特点有关。而记忆表现在同学们学习活动中的差异,则与具体学科的特点和性质有关。

在记忆品质上,主要表现在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正确性和备用性等四个方面上。有的人记得快,但忘得也快;有的人记得多,但用时想不起来。这种“快”和“多”是没有意义的,这样的记忆也不能算优秀。还有的人,虽然记得慢,但却记得牢;也有的人虽说记得少,但能灵活运用。这样的记忆就比较好,完全用不着因为记得慢一点,少一点而沮丧。而对于记忆不好的,则需要针对具体情况采取不同措施,以改善记忆品质。

记忆不是消极地接受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信息,以及被动地在大脑中留下印象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的心理过程。人们已经形成的个性也可以影响记忆。比如需要、动机和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不仅影响对知识经验的吸收,也影响对知识经验的保持。凡是符合人需要的材料和信息就明显记得迅速、记得牢固,这是因为需要迫使他全神贯注地去探究、去吸取相关知识。带着积极、正确的理想和动机学习,也会记得快、记得牢;而带着消极、错误的理想和动机学习,就记得缓慢、不牢固。信念对记忆也有影响。与信念、世界观相符合的学习材料,常常记得快速、记得牢固;而与信念和世界观不符的学习材料,则不容易记住。

专家提示

记忆确实和人的个性有关系。所以,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要加强自己的个性修养,培养良好的记忆品质,正确认识自己的记忆类型,以免受到个性中不良因素的影响,并学会依据自己记忆的特点,在学习中提高记忆水平和效率。

思维——让你的思维转个弯

一、思维活动中会遇到哪些障碍

心理困惑

我是一名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中,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面对一个问题,总是不知从哪里思考、不会思考,也思考不下去等。我经常感觉我的头脑不够用,老师也风趣地说我这是“思维短路”“大脑熄火”。而心理老师给了我一个更为科学的解释,就是我的思维发生了障碍。我想知道,思维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哪些障碍呢?又该怎样克服这些障碍呢?

专家指点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这就是说,思维过程是利用已知的知识为媒介,不依靠实际物体来进行。它反映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的内部联系。

思维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等基本过程,通过联想和逻辑过程来实现。

分析是把事物的各个特征加以区分;综合是将事物的各个特性联系成一个整体;比较是指将一事物与他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其异同;概括是指抽出一类事物的共同特点,摒弃其个别特点。思维是指借助词语形成概念进行的。确定这一概念与另一概念的关系,是判断的过程。在已有判断基础上做出新的判断,是推理的过程。

思维是人脑的功能,受个体以往经验、社会文化背景的制约。因此,人脑的功能状态、个体的心理状态(需要、动机、情绪、人格等)和社会文化背景都能影响思维过程。

正常思维过程具有目的性、连贯性、逻辑性。思维内容付诸实践则产生一定效果,并能接受现实检验自行矫正错误。此外,进行思维的人都有相应的内省体验,知道自己思维活动属于自身,为自己所控制。如果思维过程和内容发生异常时,上述正常思维特征有改变,就是思维障碍。

从心理病理学角度来讲,思维障碍的性质可分为以下三类。

1.概括过程障碍

概括是揭示事物的现象和本质之间联系的过程。概括过程障碍又分为两类。

(1)概括水平下降。指患者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常根据事物局部的具体特征进行判断,不能进行抽象的概括,不会分析自己面临的情况。弥漫性脑病变精神发育迟滞患者因有智能障碍,常常导致概括水平下降。这类人不能根据事物固有特征进行抽象概括,因而不能正确区分事物,不能正确分类。

(2)概括过程倒错。这一类思维障碍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患者。他们常根据事物的一个偶然的现象,力图以“理论立场”对待,以空洞、抽象的原则来说明事物的相互联系,结果导致思维离奇古怪,不符合现实,令人费解。常见于精神分裂的联想障碍。

2.思维动机成分的障碍

正常思维特点之一是目的指向性。思维的目的指向取决于人的需要,因此,思维过程受动机制约。如果思维过程受到偶然的、表面的动机成分的影响和干扰,则联想“好像是同时按不同轨道进行”,形成“多向思维”,则使思维过程的目的性不明,缺乏中心,因而被称为联想散漫。

严重的联想散漫可以出现思路不连贯,观念之间失去内在联系。虽然个别句子有一定意义,但整个语句既无中心,也无任何意义。

3.逻辑思维进程障碍

在思维过程中,不能按照正常的思维逻辑分析问题,表现出概念混乱和一些奇怪的逻辑推理。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语词生造,指自创符号、文字或图形。

(2)逻辑倒错,指推理缺乏前提,或是因果倒置,从而导致没有逻辑性。

(3)象征性思维,指对抽象概念和具体概念相混淆的思维障碍。

上面介绍的是比较严重的思维障碍。而同学们在日常学习中遇到的思维障碍,大多是比较轻微的,也是能够克服的不良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包括批判性、独立性和目的性等。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对别人的成果具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能够发现别人思维中不严密、不周全的地方。只有保持思维的批判性,才能够让思维积极和活跃,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接受的水平上。思维缺少批判性,就容易受他人暗示,不会质疑,思维也不会积极主动。

思维的独立性是指在经过自己的思考后,理解接受别人的思维成果的品质。善于学习的学生往往能够把自己学过的内容经过思考、消化,融合进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不能独立思维的学生常常是浅尝辄止,不会深入地探究、消化和吸收,这样记忆就会不牢固,还会导致以后学习的障碍。

思维的目的性是指思维的目标明确,能够围绕一个问题展开,并和已有的知识相联系,促使问题很快被解决。没有目的的思维是杂乱无章的、散漫的思维,是无法解决问题的。

为克服各种思维障碍,就必须认真研究思维障碍产生的根源,采取各种教学手段,增强预见性和针对性,切实纠正思维过程中的错误偏差,并且在运用中不断巩固、深化、提高思维能力。

专家提示

引起思维障碍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因素。正常人的思维具有目的性、连贯性、逻辑性,其思维内容付诸实践后可产生一定的效果,又能接受现实检验并自行矫正错误以符合客观现实。而且,正常人对自己的思维活动都有内省体验,知道自己正在思考的观念是属于自己的,为自己所控制、所描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