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中国艺术经典4
16733200000004

第4章 屈原与楚辞

屈原其人

《诗经》的时代,是一个诗人无名的时代。到了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中国终于出现了第一个大诗人屈原。屈原大约出生于公元前343年(另一种说法是公元前353年)的楚国,比孟子和庄子略晚。中国在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出现宫廷御用文人以前,没有以写作为业的专门的文学家,屈原在当时实际上是一个政治家,不过他留下了二十多首诗作,其中的《离骚》、《天问》是几百句的长诗,涉及的内容从天地万物到人世政治,十分广泛。一般都把屈原当作楚辞的首创者,后继者有宋玉等人。楚辞“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也就是说,楚辞是具有很强地域色彩的诗歌,是用楚国方言写作的,而且还能用楚国音乐诵唱。当然楚辞的一些用词在全国是通用的,特别是作为楚辞重要特征的“兮”字,在《诗经》的“雅”、“颂”和“国风”中都已经出现了。

《天问图》屈原是楚辞的首创者,指的是他在总结楚国民间诗歌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和再创造。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不过他一生坎坷,曾做过楚国的高官,一度还颇得楚怀王的信赖,但“忠而被谤,信而见疑”,最终自沉而死。屈原所处的战国时代,周王室衰微,诸侯国群雄并起,秦国和楚国是最强劲的对手。屈原把秦国视为“虎狼之国”,但他的识见,使楚国上层的亲秦派视他为眼中钉,因此屈原屡受诽谤,为楚怀王所疏远,被迫离开楚都,“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后来他一度重回楚国故都,那是在楚国受到秦国攻击的危急时刻,他被派往齐国成功搬来救兵解围,回国之后任三闾大夫,主持了为在秦楚大战中死难的数万将士举行的盛大的招魂仪式,并作有《招魂》一诗。秦国与楚国联姻,怀王的幼子子兰以“奈何绝秦欢”为由,坚持要楚怀王去秦国,屈原坚决反对。楚怀王此去果然被囚,竟客死于秦。秦军连年压境,屈原怒诟公子子兰之不智,得罪了子兰。继位的顷襄王是子兰的哥哥,子兰通过上官大夫进谗言奏效,屈原此次被顷襄王放逐到更远的地方。屈原在外流放多年,对楚国尚心存一线希望,直到公元前278年,秦军攻陷了楚国的首都,此后,又一步一步地南移,在公元前277年逼近了屈原的流放地。屈原涉江过水,退了又退,最后到达了长江东北的汨罗江。此时楚国大势已去,最终难逃被秦国吞并的命运。屈原不愿当俘虏,对楚国也彻底绝望,于极度悲愤中投入汨罗江自尽而亡。楚国人都知道使得楚怀王客死异国的是公子子兰,而遭到放逐的却是屈原楚国为秦所逼,而屈原曾是最早洞察了秦国野心并提出警示的人,因此国人都为他鸣不平,同情他的遭遇。屈原投江的日子是农历五月五日,人们为了纪念他,每年的这一天都举行划龙舟比赛,并包好粽子投放到江中供屈原的冤魂食用。以后这一天就成为中国人共同的节日一—端午节。

屈原是中国第一个大诗人,他的爱国情怀、“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精神追求、直道而行的人生信念,都给中国文人以巨大的影响。

《离骚》

屈原一生作品丰富,《离骚》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也是中国文学中最优秀的诗篇之一。《离骚》是长篇抒情诗,共有三百七十二句。“离骚”的“离”是遭遇的意思,“骚”是忧愁,“离骚”就是“遇到忧愁之事”。《离骚》塑造了一个出身高贵、人格高洁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抒情主人公“朕”(“朕”就是“我”的意思,“朕”这一人称代词在先秦并不专属于君王自称。)是“帝高阳之苗裔”,高阳是中华民族共同祖先“黄帝”的孙子,可见诗人血统之“高贵”。诗人“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所饮所食为高洁象征的木兰秋菊,但诗人所处的却是一个“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的时代,“众皆兢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通常的情况是“固时俗之工巧兮,俪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兢周容以为度”。屈原所提的“党人”、“众人”都是针对拥有权势而又贪婪无耻的贵族及其子弟而言的,说到无权无势的下层百姓,在他的诗中使用的是“民”这一词,他最著名的诗句之一——“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即表达了对楚国国势艰危、民生艰难的深切的哀愁和关怀。

屈原在《离骚》当中提出了几条自己可以走的道路,并且通过几组人物的对话关系来表现。女媭娓娓劝说,既然别人并不体察他的忧国忧民之心,那么何必如此自苦,独异于众人,受众人排挤,但屈原还是执意直道而行,“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即使最后“伏清白以死直兮”,也无怨无悔。在流浪途中,他试图从灵氛的占卜中获得一点启示,灵氛说出了“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劝他离开自己的祖国,但屈原是楚国贵族,和楚国同姓,他合不得离开。所以此时他要求自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而漫漫长路的尽头却也就是死所。楚辞

在屈原写作的时代,他的作品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称呼。到了西汉,先是司马迁,后来是刘向,才把屈原及其后继者的作品统称为“楚辞”。楚辞诞生于散文高度发达的战国时代,受自由奔放的散文风气的影响,突破了《诗经》短章复沓的形式,句式变化繁多,诗歌内部情绪紧张激烈,多有如江水之滔滔的追问或自我审视。因此诗篇往往波澜起伏、气象万千。在诗经里“兮”字很常见,但多是四言体的,也就是由四个字组成一个句子;而楚辞则灵活得多,诗句的字数增至五字或更多,由于不愿囿于四言的格式,但其他格式尚未形成,所以楚辞就加进“兮”字来调整节奏,一般诗句的节奏是“三”“三”兮“三”“三”,如前面举例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就是三三节奏的。

楚辞还广泛使用对偶句,《诗经》中对偶句并不常见,而南方民歌当中对偶的形式本来就比较常见,像《越人歌》中有“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的对偶,《孺子歌》则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而屈原在他的创作中使用对偶句就更为普遍,《九歌·少司命》当中的“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就是对偶名句。

楚辞的风格集华丽与质朴于一身。屈原所作楚辞词章华美,而且是他首创用香花美草自比、比人,用植物来象征人的精神品格。同时楚辞的基本品格却又是刚劲坚直的,这种基本品格以诗人的忧国忧民为底子,以他的自我持守为依托。

在《离骚》的开篇,诗人的形象就是一个披香草、佩秋兰的抒情主人公:“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屈原曾经担任过三闾大夫,职掌王族三姓昭、屈、景的宗族事务并负责督导这三姓的子弟,也就是负责贵族子弟的教育。他在《离骚》当中曾经写道:

拿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冀枝叶之峻茂兮,愿竢时乎吾将刈。

在这里,屈原是一个园丁的形象,他种植兰蕙等香花美草,把贵族子弟比作“杜衡与芳芷”等,对他们寄以厚望,希望他们“枝叶峻茂”之后能有所作为。但是屈原后来却失望了:“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由此,他“哀众芳之芜秽”。

屈原的诗歌中还出现大量的美人形象,大多在比喻的意义上使用。当然历来的解释不同,有人认为美人是屈原自比,将君王比为夫,君臣关系类于夫妇关系;也有人认为美人有时指屈原,有时指楚国国王:

日月忽其不掩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以容颜易逝的美人自比,担心为君王所不用;如美人为国王,则是担心他年华逝去还无所作为。

屈原的诗作也触及到宇宙意识,他的诗篇《天问》是对宇宙万物,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类社会各种现象的问难,发问既天真又智慧。《天问》提出的问题共有一百七十多个,其中有类似这样的问题: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惟滋何功,孰初做之?

斡维焉系?天极焉加?

八柱何当?东南何亏?

他的提问大致的意思是说:阴、阳、天三者结合在一起,究竟是先有阴阳的变化然后才有天呢,还是先有天然后才有阴阳的变化呢?天有九层,是谁把它安排成这样的?这是何等伟大的功劳,是谁最初开始营作的呢?天空不停地旋转,旋转的枢纽在哪里连结?天的顶端又往哪里安放?支撑地面和天空的八根大柱在什么地方?地面既然有八根柱子支撑,为什么东南方有一部分的塌陷?

屈原所作“楚辞”,与《诗经》相比,形态和诗思大有不同。《诗经》朴质、天真,楚辞华富、驳杂,“其思甚幻,其文甚丽”;《诗经》的风格“温柔敦厚”,而屈原作品“凭心而言,不遵矩度”(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所以后世奉诗教为正宗的,对楚辞常有訾议,但楚辞对后来中国文学的影响,实际上是超过《诗经》的。屈原身处散文高度发达的战国时代,他的诗歌语言接受过散文化的洗礼,但又朝着诗化的方向作了更多的努力。屈原所作楚辞,几乎句句用韵,又多用排偶,这都是中国诗歌此后基本的路数;《诗经》多四言诗句,以二字节奏为基本形式,屈原楚辞开创的三字节奏的诗歌写作体式,为中国后来的五七言开辟了“三字节奏”的道路,影响中国诗歌此后一千多年的路向。屈原楚辞各篇或“朗丽以哀志”,或“绮靡以伤情”,或“瑰诡而慧巧”,或“耀艳而深华”,“故能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刘勰《文心雕龙·辨骚》)。楚辞的“浪漫主义”与《庄子》有相近处,但庄子认为“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遂陷入虚无主义;而屈原则沉郁执著,最后甚至以生命殉自己的信念,是以生命、情感和文采“自铸伟辞”。此后中国诗人如李白,如苏轼,其实都是屈原的异代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