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要懂心机
16733700000005

第5章 人在屋檐下怎能不低头(4)

卧薪尝胆的故事,常被用来鼓励人们刻苦发愤,忍耻吞辱,战胜困难,争取胜利。在变幻莫测的斗争中,每个人的情形时刻都有改变的可能,或由辉煌转向暗淡,或由高山峰巅跌入万丈深渊,如何在这强烈的反差中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积累力量,企图东山再起呢?

春秋时,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退守在会稽山上,越王要求跟吴国讲和,吴国的条件是要勾践夫妇到吴国给夫差当仆役,勾践万般无奈也只好答应了。

勾践将国事委托给大夫文种,让大夫范蠡随他夫妇前往吴国。到了吴国,他们住在山洞石层中,夫差两次外出,勾践就亲自为他牵马。有人指骂他,他也不在乎,低头顺眼,始终表现出一副驯服的面孔,很讨夫差欢心。

一次,夫差病了,勾践在背地里让范蠡预测一下,知道此病不久就会好,他就亲自去见夫差,探问病情,并亲口尝了尝夫差的粪便,向夫差道贺,说他的病很快就会好的。夫差问他怎么知道。勾践就胡编说:“我曾经跟名医学过医道,只要尝一尝病人的粪便,就能知道病的轻重。刚才我尝了大王的粪便,味酸而稍微有点苦,用医生的话说,是得了‘时气症’,所以病会好,大王不必担心。”

果然不几天,夫差的病就好了。夫差认为勾践比自己的儿子还孝顺,深受感动,就把勾践放回国去。

勾践归国后,深为会稽之耻而痛苦,一心伺机报仇。他睡不好觉,吃不好饭,不近美色,不看歌舞,苦心劳力,唇干肺伤,对内爱抚群臣,对下教育百姓,经过三年百姓都归顺了他。

为了更好地笼络群臣,每当有甘美的食物,如果不够分自己不敢独吃,有酒把它倒入江中,与人民共饮,勾践自己耕种吃饭,靠妻子亲手织布穿衣,吃喝不求山珍海味,衣服不穿绫罗绸缎。为了坚持锻炼斗志,不过舒服生活,连褥子都不用,床上铺着柴草,还备一个苦胆,随时尝一尝苦味,以不忘所受之苦。他还经常外出巡视,随从车辆装着食物去探望孤寡老弱病残,并送给他们食物吃。

然后,他召集诸大夫,向他们宣告说:“我准备和吴国开战,拼以死活,希望士大夫踏肝践肺同日战死,我跟吴王颈臂相交肉搏而亡,这是我最大的愿望。如果这些办不到,从国内考虑,估计我们的国力不足以损伤吴国,从国外结盟的诸侯也不能毁灭它,那么,我将抛弃国家,离开群臣,自带佩剑,手举刺刀,改变容貌,更换姓名,去当仆役,拿着箕帚侍奉吴王,以便找机会跟吴王决战。我虽然知道这样做危险太大,要被天下人所羞辱,但我的决心已定,一定要想法实现!”

后来越国终于与吴国在五湖决战,吴国军队大败,越军包围了吴王的王宫,攻下城门,活捉夫差,杀死吴国宰相。灭掉吴国两年后,越国称霸诸候。

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之所以千古流传,不但是因为勾践最后洗雪了耻辱以报国仇,更主要的是他那忍辱负重的精神成为我们克服暂时的困难,知耻后进的楷模。这就是做人要有“心机”,该做“孙子”时就做“孙子”。

由于勾践被夫差打得大败,他不得不屈服求和向吴国俯首称臣,如果此时勾践只凭意气与夫差拼个鱼死网破,恐怕越国将会在历史上消失。于是,他一方面在吴国君臣面前表现得忠心耿耿,卑躬曲膝,摆出一付“奴才相”,不管吴国的臣子如何羞辱他,如何考验他,也不管自己的亲人属下如何不理解他,耻笑他,他都一概忍受下来。但另一方面,勾践的复国之心未死,东山再起的志向未灭,他卧薪尝胆,发奋图强,任用范蠡、文种等人,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转弱为强,灭掉了吴国。因此,勾践的忍可以是几年、十几年,但这完全是策略性的,是一种瞒天过海的韬晦之计,是一种以屈求伸的雄才大略,这种人的谋略一旦成功,将一反忍的常态,变本加厉地对他所忍的人进行清算。

此外,勾践卧薪尝胆,以屈求伸的故事还告诉我们要“知耻而后勇”。一般说来,一个人(或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从知耻、忍耻到雪耻,这个过程必然有一段历史距离。大多数受辱者,皆因当时的力量或者环境处于劣势,在与人或者命运抗争的过程中,或由于力量悬殊,寡不敌众,或由于天时地利,不如对方,致使自己被对方打败(或受凌辱)而遭受屈辱,但又不能立即雪耻,只能将耻辱强忍吞下,铭刻心头,经过养精蓄锐,日渐强大,时机成熟,再雪旧耻,正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便是这个道理。

10.强人面前莫逞能

耍“阴谋”常常为正人君子所不耻,他们永远都恪守着做人“真、善、美”的三原则,殊不知“真、善、美”在太阳底下会光芒四射,色彩斑澜,在黑夜里却不会闪耀光辉。做人要有“心机”便要懂得在黑暗中“借光”前行,以便迎接黎明的到来。

黑暗中的借光,便是要有点“小阴谋”。只有这样,才不至于看不见东西被摔倒。斯大林时代的华西里耶夫斯基将军,便是这样的一位高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前苏联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斯大林,由于受反常的“自我尊严”的驱使,变得很难接受别人的意见。“唯我独尊”的个性使他不能允许别人比他高明。莫斯科保卫战前夕,大本营总参谋长朱可夫将军曾建议“放弃基辅城”,以免遭德军的“合围”。这本来是一个很有战略眼光的建议,但斯大林听不进去,当面骂朱可夫“胡说八道”,并一怒之下把朱可夫赶出大本营。不久,基辅城果然遭德军合围,守城的红军精锐部队全军覆没。等到斯大林对朱可夫说“你是对的”时,已经是马后炮了。但是,一度当了苏军大本营总参谋长的华西里耶夫斯基,却往往能使斯大林不知不觉中采纳他的正确作战计划,从而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在斯大林的办公室,每当斯大林与华西里耶夫斯基谈天说地的“闲聊”时,华西里耶夫斯基往往“不经意”地“顺便”说说军事问题,既不郑重其事,也不头头是道。可是奇妙的是,等他走了以后,往往使斯大林想起一个好计划。过不了多久,斯大林就会在军事会议上陈述这个计划。大家都惊讶斯大林的深谋远虑,纷纷称赞。斯大林自然十分高兴。再看看华西里耶夫斯基本人,也与大家一样显得惊异并且与众人一道表示赞叹折服。这样一来,再也没有人想到这是华西里耶夫斯基的主意,甚至斯大林本人也不这样想了。但是,上帝最清楚,统帅部实施的毕竟还是华西里耶夫斯基的计划。

华西里耶夫斯基也会在最高军事会议上发表自己的见解,但那方式方法更是令人啼笑皆非。他首先讲三条正确的意见,但口齿不清,用词不当,前后重复,没有条理,声音含混,因为他的座位通常靠近斯大林,所以只要使斯大林一个人明白他的意思就行了。接着他又画蛇添足地讲两条错误的意见。这会儿,他来了精神,条理清楚,声音宏亮,振振有词,必须使这两条错误意见的全部荒谬性都昭然若揭才肯罢休。这往往使在场的人心惊胆颤。

等到斯大林定夺时,自然首先批判华西里耶夫斯基那两条错误意见。斯大林往往批判得痛快淋璃,心情舒畅。接着,斯大林逐条逐句,清晰明白地阐述他的决策。他当然完全不像华西里耶夫斯基那样词不达意,含混不清。但华西里耶夫斯基心里明白,斯大林正在阐述他刚刚表达的那几点意见,当然是经过加工、润色了的,不过,这时谁也不再追究斯大林的意见是从哪里来的。这样一来,华西里耶夫斯基的意见也就因为已移植到斯大林心里,变成斯大林的东西,而付诸实施。事后,曾有人嘲讽华西里耶夫斯基神经有毛病,是个“受虐狂”,每次不让斯大林骂一顿心里就不好受。华西里耶夫斯基往往是笑而不答。只是有一次,他对过分嘲讽他的人回敬道:“我如果也像你一样聪明,一样正常,一样期望受到最高统帅的当面赞赏,那我的意见也就会像你的意见一样,被丢到茅坑里去了。我只想我的进言被采纳,我只想前线将士少流血,我只想我军打胜仗,我以为这比讨斯大林当面赞赏重要得多。”

当年西里耶夫斯基把他的真实想法告诉别人时,人们这时才明白这位军事天才的苦衷和“心机”。这是他的“小阴谋”和在斯大林面前的弯腰,才使得苏联红军得以用正确的方式击败了强大的德军,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