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新时期安全教育
16757900000031

第31章 生命教育(2)

30.下修形,中修气,上修神。我们要修炼我们的外形,要修炼我们的能力、气质和智慧,要修炼我们的境界。修炼外形包括你的外貌、着装、风度、谈吐等比较表面的东西,这些东西很重要,一定要修炼好。下一步要修炼气质,提高能力,启迪智慧,让我们提高综合素质。最关键的是让我们的境界,也就是神得到提升,智慧不等于境界,智慧是懂得如何得到,而境界是懂得如何放弃。诸葛亮是极智慧的人,但他的境界略有不足,很多事看不透放不下,结果自己活活累死。

二、死亡教育

案例:美国《漫画周刊》有一个征画活动,主题是世界末日,应征作品想象力无穷,有上天入地的,有绝望恐惧的,但一等奖画的很简单,是一家四口,妈妈在洗盘子,爸爸在喝咖啡,两个孩子在地板上玩积木。

死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人们最为忌讳的。1977年美国第一本死亡教育期刊《死亡教育》指出死亡教育就是向社会大众传达适切的死亡相关知识,并让人们在态度和行为上有所转变,正确面对死亡。

1.死亡是什么?死亡的本质是终结,是毁灭。从生物学角度来看,生命的本质是同化异化这一对矛盾的不断运动,死亡是这一对矛盾的终止。人类从出生、成长、衰老,最后到死亡,这一切是生命的必然规律,是任何人也不可逃避的。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细胞在经过50次分裂之后就不再生长,最后完全退化,这种极限被称为海弗利克极限,从某种意义上讲死亡是衰老的终极表现,如果能让细胞继续分裂,人类就可以极大地延长寿命。我们常讲“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有生就必有死,无数的帝王寻找永生的方法,但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失败,无论你是伟人还是凡夫俗子,你都难逃一死。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死亡是一切事物的必然,从有生命的到无生命的,甚至地球、太阳、宇宙也都有它的“死亡”之时。

2.死亡的消极意义和积极意义。卢梭说过,谁要是自称面对死亡无所畏惧,他便是撒谎。人皆怕死,这是有感觉的生物的重要规律,没有这个规律,整个人类很快就要毁灭。卢梭的话从消极和积极两方面指出了死亡的意义。人人惧怕死亡,对死亡的恐惧是本能的,是不可抑制的。人为什么会怕死?一位日本医生给出他的观点:怕与亲人离别,放不下未了之事,害怕寂寞。听起来似乎有道理,但其实并不能说服大家。死亡的消极意义有三个层面,一是他人死,二是亲友死,三是自己死,当我们听到某某地方出车祸了,我们一般只把它当做新闻去听,表现出一种高度冷漠,当我们知道出车祸的是我们的亲人时,感觉就大不一样了,如果出车祸的是我们自己?应该承认,人类的怕死有自然本能和社会本能双重因素的影响。年轻的你是否思考过死亡命题?谈谈你对死亡的看法,谈谈你对死亡的惧怕。

死亡也有它积极的一面,正因为我们的生命有限,我们才珍爱生命,正因为人会死,社会才能进步,因为人会死,我们的各种欲望会在死亡的威胁下淡漠。

如果大家都不死或是寿命很长,人类就会陷入混乱。从哲学意义上讲旧事物的毁灭、新事物的诞生就是进步,是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

3.为什么要进行死亡教育。一名女大学生家境不好,上大学后压力很大,她几次想过自杀,后来她发现学校有一门“生死课”,她上了几次之后,打消了自杀的念头。死亡教育的目的有三:一是树立正确的生死观,面对死亡我们应该淡然;二是珍爱生命,预防自杀和杀人;三是珍惜时间,积极生活。中国每年有十万人自杀,药家鑫也正是因为不尊重他人的生命,不尊重自己的生命才会疯狂杀人。我们每个人都距离死亡越来越近,向死而生才让我们觉得时间宝贵,不管你的时间有多无聊,它都是限量版的,请你珍惜。另外每个人的生命不只属于自己,如药家鑫的举动毁掉了几个家庭,从此药的父母亲友、受害人的家人都将背负一生的痛苦。死亡教育就是教人如何正确面对死亡问题,正确对待自己的生死,正确对待别人的生死,提高生命质量。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脆弱,这样我们会更加珍惜人与人的亲情,理性处理矛盾,珍惜自己和他人。

人生包括“优生、优育、优活、优死”四个阶段,5岁的孩子已经能够接受死亡的观念,9岁的孩子已经知道死亡不可避免,死亡是一切生物不可避免的自然结局。我们的祖父母,我们的父母双亲,我们自己都会有那一天,可能你感觉距离你还很远,但那一天迟早会到来的。中国的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80后的父母正逐步进入老龄阶段,面对死亡问题,任何家庭任何人都无法逃避。在网上有一则帖子计算了身在外地的子女每年回家看父母一次,到父母离开时,累计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当有一天父母真的离开我们了,我们后悔也迟了。

4.不要透支生命。于娟是上海复旦大学的青年教师,2009年她被确诊患上乳腺癌,在随后的一年中她记下了生命日记,反思自己种种不健康的生活细节,对人生价值有了全新的感悟。2011年4月19日,于娟辞世,此时她已耗尽了所有的积蓄,父母、丈夫孩子都居无定所。于娟的博客“活着就是王道”得到了千万次点击率。博客中,于娟后悔自己十年来没有12时之前睡过,除了学习、考证书、考研之类堂而皇之的理由之外,上网、娱乐、吃饭、发呆也填充了每个夜晚。于娟的一段话被大量转载: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长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杀),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

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我们的教育只关心分数和考试,很少有对“人生”的探讨与思考,结果造成许多所谓的好学生没有“人性”,没有“人味”,人生仅是读书、考学、找好工作、买大房子、结婚,等等。当死亡降临时,你会发现,许多苦苦追求的东西是没有意义的。

5.正确看待死亡。死亡是很正常的,人类已经经历了800亿个个体死亡,每年全世界死亡5000万人。在历史上汉武帝时代中国人口死亡一半,三国时代死亡3000万,蒙古帝国屠杀汉人7000万,明末清初死亡8000万,清代白莲教起义死1亿人,太平天国死2亿人。二战中,中国死亡3000万,苏联死亡2000万。

正确的死亡观应该有三个层次:一是自然层次,二是社会层次,三是价值层次。

在自然层次上讲,死亡是一种自然现象,不需要过度恐惧,因为你过度恐惧也没有用。歌德就特别怕死,经常偷偷哭,但这种恐惧,只是心灵的负担,我们不要过多地考虑死亡,而要考虑如何更有意义地生活,这就是死亡观的社会层次。很多人为了更好地生活心力交瘁甚至违法犯罪,当我们真正认识到了死亡的价值,我们的境界觉悟也会有一个提升,正如词中所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古今多少事,都付谈笑中。

对于死亡,大家有几个关心的话题,人临死痛苦吗?人有灵魂吗?人类能否永生?所有起死回生的人回忆自己临死时都是很安详、轻松的,没有什么痛苦,这可能是因为当时大脑已经接受不到痛苦的信号。人类是否有灵魂,至今科学无法说明,有许多濒临死亡体验的人宣称自己脱离了肉体,升到了空中,看到肉体的自己如何如何,但这并不能证明人就是有灵魂的,因为这有可能是人类受文化影响产生的幻觉,而且所有濒死又被救活的人对死亡的描绘都不一样。一些事情可能暂时无法解释,但必然有它的原因,只是我们暂时解释不了,这需要人类一个漫长的理解过程。人类的寿命可以预测吗?如果不考虑意外,人的寿命是可以预测的,但是预测了又有什么意义呢?

6.体验死亡的意义。在武汉有一群年轻人搞行为艺术,在广场上放置棺材,让体验者躺在里面,关上棺盖,奏响冥乐。许多体验者出来时就哭了,他们从来没有如此迫切地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与脆弱。死亡教育课程都会有一项作业,就是让学生为自己写一篇悼词。不要以为死亡离你很远,死亡离所有人都很近,你要善待自己的生命,善待亲人的生命,善待所有人的生命。下一刻,离开的人就是你或是你的家人,问一问,假如这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我应该做点什么?假如这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天,我又该如何待他?

让我们做一个叫“人生财富”的活动,大家拿出一张纸,在上面写上你认为最重要的五个人,现在我们想象你和这五个人坐在一艘船上,突然间起了风浪,必须牺牲掉一个人,你把他划掉,之后是第二个人,第三个人,第四个人,第五个人,最后是你自己。这艘船的名字叫做“生命之舟”。每个人都不想死,但有一些人为了别人更好地活着,自己选择了死亡。无数革命者明知赴死,也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所以我们纪念他们。《泰坦尼克号》上,杰克为了让露西活下来,自己选择了死亡,所以这种爱情感动了无数人。关于死亡的命题,我们没有标准答案,只是让大家自己去感悟。

7.预防自杀和死亡风险。中国每年有11万人自杀,其中青少年占很大比例。

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会听到小学生自杀、中学生自杀、大学生自杀、博士自杀的消息。小学生用红领巾自杀因为心情不好,中学生因为学业压力大喝农药,大学生因为失恋跳楼,博士生因和同学闹矛盾先杀死同学后自杀。年轻一代人从小没有吃过苦,抗压能力差,遭受一点打击和失败就可能选择轻生。容易自杀的人群多是性格内向,抑郁悲观自卑,家庭环境差或是溺爱,缺乏安全感,等等。

预防自杀首先,要完善学生的人格,国外研究50%的人有过轻生的想法,20%的人有较重的性格缺陷。其次,要合理地宣泄情绪,不要一味地忍耐,最后破坏性爆发,如果有自杀的想法,要及时进行自我调节,多劳动多运动,转移注意力,必要时可以求助医生。第三,要让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可能他们遇到的事在他们眼中很大,但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根本就不算什么,而且一个人的生命不单单属于自己,也属于家人和社会。许多人自杀是因为不堪疾病折磨,所以疾病(特别是癌症)也是一种慢性自杀,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疾病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预见在未来自杀人数会越来越多,主要是老年人因养老问题自杀,年轻人因生活压力自杀,如何预防这些情况,将是重要的社会问题。

8.安乐死和临终关怀。一个人即便不出意外,他也会衰老、生病直至死亡。

有这样一个案例,一位女士倾家荡产为癌症晚期的父亲治病,结果父亲多活了一个月,丈夫与其离婚,儿子也拒绝认母亲,这位女士就感到十分委屈,她说我尽孝难道有错吗?类似这样的问题每天都在发生,大多数人都要面临这个问题,为自己的父母或自己在维持生命上花费多大代价?很多农民一辈子不舍得吃不舍得喝,就等着生病时治病,许多都是不到一个月就把积蓄花光了,最后还是回到家里等死。这是一个道德和价值的两难问题,没有什么答案,也不可能有答案。但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当我们用尽各种方法延长生命,最后让病人在折磨中死去,以成全子女的孝道,是很愚昧的。当一个人的生命没有太多维持价值的时候,顺其自然,让人死得有尊严,不那么痛苦,其实也是一种人道主义。现在世界上只有荷兰、瑞士等少数国家安乐死是合法的,但也要有几项条件,比如,病人自愿且十分痛苦,病人已患绝症且临近死亡等。中国自八十年代就多次讨论安乐死合法化问题,但鉴于中国国情一直没有推行,但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阿根廷议会通过了尊严死法案,就是对没有治疗价值的人停止治疗,让其有尊严地死去。

临终关怀是指对临终病人不进行高代价的抢救,而提供缓解性的照顾,不人为推后病人的死亡时间,尽可能地减少病人的痛苦,减轻病人家属的经济负担,节约卫生资源。很多名人如巴金、邓颖超、陈景润都谈过不要国家花费大量资金维持自己无意义的生命,这种观念也将越来越普及成为主流思想。当然也有一些人因为衰老导致生活品质下降,最终选择自杀,这种行为我们不提倡,但对个人的选择我们表示尊重。

9.丧葬文化。丧葬礼仪在各国都是很重要的,中国人在葬礼上穿白色丧服,西方人穿黑色衣服。中国有一个词叫披麻戴孝,这是从三国时代就有的五服制度,根据亲疏远近穿五种不同的衣服,儿子戴斜角孝帽,身穿麻衣,在衣袖上戴上孝布,死者是男性,孝布戴在左袖,死者是女性,孝布戴在右袖。在过去,人们会事先给老人准备好棺材和寿衣,棺材以柏木为最好,寿衣要有衣裤鞋袜帽,多为蓝色。老人病重期间,儿女要在身边尽孝,老人咽气前,要为老人洗脸洗脚看寿衣。

老人入殓时,脸上蒙黄表纸,口含钱,背垫钱,并在门外挂上与年岁相同的纸钱。